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研究针刺效应尤其是针刺即时效应的良好方式。根据任务设计方式不同,对针刺任务态fMRI研究两类四种任务设计类型进行述评,分析各自优缺点,以期为后续针刺任务态fMRI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基于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针刺效应研究现状。方法:整理近5年公开发表的基于任务态fMRI设计的针刺效应研究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总共纳入文献65篇;当前研究以经穴效应特异性和针刺效应影响因素为主,扫描设计方法以组块设计和非重复事件相关设计应用最广,受试者以健康人居多,针刺操作以手针平补平泄为主。结论:当前针刺任务态fMRI研究仍存在较多问题,后续研究应加大对针刺治疗功能性疾病作用机理以及穴位配伍、针刺手法等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在多类型任务状态下探讨针刺效应的作用机制,注重质量控制,进一步加强试验设计、针刺操作、效应评价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总结近10年来相关文献,对针刺足三里中枢作用机制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发现:针刺足三里与其他经穴、假穴的对比研究中,多数研究显示足三里存在相对特异性的大脑功能响应特征;足三里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后遗症、疼痛、胃肠道疾病、减肥与药物成瘾戒断等方面;针刺手法、刺激方式、个体差异、刺激量、刺激持续时间等都能引起不同的脑功能响应;针刺足三里具有针刺后效应即长期效应,可重复性不佳。建议今后研究设计及研究内容可以偏向于影响临床疗效及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穴位的配伍效应、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研究的样本量、针灸治疗方式、长期效应及疾病病种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失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针刺腧穴可以调节神经中枢代谢功能,但具体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从影像学角度研究针刺治疗失眠的脑响应区,进而对其中枢机制进行剖析。分析基于fMRI针刺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发现主要集中在静息态及任务态fMRI方面,即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脑激活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认知、情绪调控相关脑区神经元被激活,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本文对近些年代表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针刺治疗失眠脑效应机制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推拿是干预慢性疼痛的常用外治疗法之一,镇痛效果显著。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作为一种非介入式的神经功能影像学动态检测技术,为揭示推拿干预慢性疼痛的脑中枢重塑机制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文章对近年来运用fMRI技术研究推拿干预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推拿可通过调控脑中枢功能区域缓解慢性疼痛,同时也可通过关键节点调节脑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目前,基于fMRI技术揭示推拿干预慢性疼痛的脑中枢重塑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可扩大在优势病种机制研究中应用,增加样本量,完善质量控制,丰富数据分析方法,重视全脑网络研究,进一步深化推拿干预慢性疼痛的脑中枢重塑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7.
Zhong HZ  Chang JL  Zhu D  Gao Y 《针刺研究》2012,37(2):161-167
就近5年来国内外针刺领域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所做的研究作了回顾,将包含平行对照的实验研究纳入,综述了利用脑fMRI技术进行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的内容,总结了目前各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借鉴之处。当前利用fMRI技术进行的针刺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包括穴位特异性、针刺疗效机制、针刺个体差异性及针刺持续效应几个方面,早期的研究多关注针刺的即时效应,从即时效应角度证明穴位的特异性,阐明针刺疗效机制。随着针刺持续性效应的提出,更加契合临床的新研究模式被提出。如何在契合临床实际的同时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定性是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有关疼痛和记忆的神经网络之间有着较多的共同结构,构成疼痛网络核心的主要结构同样也是记忆网络的一部分。慢性疼痛反复发作导致外周异位冲动长期持续性兴奋,引起神经活动依赖的突触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产生长时程增强效应,即诱导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疼痛记忆"。针刺作为慢性疼痛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可通过刺激躯体外周对脊髓背角、海马、扣带回等"疼痛记忆"相关区域产生镇痛作用,其机制包括阿片肽介导的镇痛效应、抑制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等。本文就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国内外最新文献研究,对"疼痛记忆"的形成和针刺干预慢性疼痛突触可塑性变化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单穴fMRI研究、腧穴配伍效应机制研究、真假穴及真假刺fMRI研究、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研究、针刺后效应fMRI研究、针刺治病机制fMRI研究、针刺fMRI影响因素、灸法效应fMRI研究与动物实验fMRI研究9个方面对近20年关于腧穴特异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临床及实验报道进行归纳总结,以为研究针刺中枢机制提供可视化的影像学依据,同时为临床取穴提供指导。通过归纳总结认识到fMRI技术存在自身优势的同时,尚有诸多不足,今后临床试验设计应增强规范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引起包括感觉分辨、情绪体验、认知行为等多方面的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痛觉异常、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等各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调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大脑边缘系统相关脑区参与了"痛觉—情绪—认知"的形成与表达。针刺对慢性疼痛具有多维度的全面调节作用,大脑边缘系统相关脑区也参与介导了针刺镇痛效应。但目前对这些脑区在针刺治疗慢性疼痛多维度调控方面的作用机制认识还相当薄弱,尚待研究。本文就目前边缘系统参与慢性疼痛的神经机制以及边缘系统在介导针刺镇痛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大脑边缘系统相关脑区与慢性疼痛多个维度之间的机制研究,及其在介导针刺治疗慢性疼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在针灸脑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 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下载2020年前关于针灸fMRI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主要包括机构间和作者间的合作分析、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关键词突发性探测和引文分析等。结果 共纳入了321篇文献,发文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中国科学院(50篇)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0篇)是目前核心研究机构,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田捷(35篇),影响力最高的作者是白丽君(0.55)。接受本研究领域文章最多的期刊是《循证补充与替代医学》。针灸fMRI研究中最常用的5个关键词是针灸、fMRI、电针、针刺镇痛、静息态fMRI,前沿话题是: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恢复和功能连接。结论 目前针灸fMRI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针灸fMRI的研究热点主要是针灸镇痛和经穴特应性研究,今后研究趋势主要是针灸对脑功能连通性的影响,尤其是边缘系统和DMN。今后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应进一步加强研究设计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可视化分析评估针灸系统评价的现状,分析针灸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方法] 通过检索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2011年1月—2021年11月收录的针灸相关系统评价文献。主要干预方式为针灸、电针、穴位按压、经皮电刺激、艾灸,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建库统计。采用Excel、Cytoscape、Gephi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329篇针灸系统评价文献,符合纳入标准88篇。文献发表国家集中在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玛丽医院、澳大利亚帕克维尔皇家妇女医院等,机构间合作不紧密;作者以Daniel KL Cheuk、Car-oline A Smith发文最多,作者间合作交流较少;以针灸防治疼痛管理的文献引用次数最多,其次是针灸防治偏头痛、穴位按压防治恶心呕吐等;治疗结果以针灸治疗痛症、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干预方式仍然以传统针灸为主;结果分布主要是阴性结果;证据充分度以低等证据为主。[结论] 针灸低质量临床研究将影响针灸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不断明确针灸的最佳参数;不断完善针灸临床设计方案、选择合理的对照,完善针灸病种的核心指标集及针灸临床评价体系,提高针灸临床研究及论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是发病率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通过对PubMed、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和维普等数据库,近10年国内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偏头痛的针刺治疗机制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纳入8篇文献。fMRI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以对偏头痛患者失调的三叉神经痛觉通路、前额顶网络、默认模式网络、下行疼痛调节机制、疼痛矩阵或疼痛调节相关脑区进行调节,达到治疗作用。对8篇临床研究所纳入的对象与对照的选择、扫描时点、fMRI分析方法、穴位选择、研究结果分析等方面对所纳入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循证依据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评价电针阿是穴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4例下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取穴大肠俞双、腰夹脊双、环跳患侧、委中患侧、阳陵泉患侧、悬钟患侧、丘墟患侧;治疗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基础上,电针阿是穴及其对应点组穴;留针30 min,每天1次,10 d为1疗程,共计2个疗程,以J0A下腰痛评价表、简式SFMPQ疼痛问卷、Prolo功能和经济结果评定量表为评价指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评价,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0.38%和76.92%,治疗组和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标准(JOA),PRI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疼痛评分PPI比较以及Prolo经济和功能结果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后期随访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阿是穴可明显减轻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治疗,且远期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庞博  季昭晨  张俊华  杜宇征  李礼  欧益 《天津中医药》2021,38(11):1408-1413
[目的] 通过对2019年发表于中英文医学期刊的针灸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进行收集和分析评价,对针灸临床证据的生产和转化应用进行阶段性总结,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和证据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创建的针灸临床证据库(ACU-CED)系统,获取2019—2020年度发表的针灸RCT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索共获得7 452篇文献,其中,中文7 310篇,英文142篇,总样本量66万余例。纳入研究覆盖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涉及3 000余个机构,共发表于559个中英文医学期刊。研究共涉及23个疾病系统,其中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病相关研究占比逾40%。干预措施的选择涉及各类针灸疗法,超半数研究采用针灸联合中医或西医类其他疗法的组合方式,对照形式以药物疗法及常规治疗占比较高。大部分研究存在较显著的方法学问题,随机、分配隐藏、盲法等均存在描述不清或者应用错误等情况。此外,研究方案注册和伦理审查批准等方面执行不到位。[结论] 2019—2020年度针灸RCT发文量大,研究疾病谱分布较为集中,研究普遍存在方法学问题。建议按照临床研究注册和发表规范,加强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学术期刊应落实出口把关的职责,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研究质量,服务临床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分析针刺干预失眠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本特征、研究内容及方向。方法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文献资料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27篇,其中符合标准的中文文献有147篇和英文文献有53篇,分别发表在30种和36种期刊上,其中《中国针灸》和《Trails》刊载量最多,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失眠类型主要包括:慢性失眠症,围绝经期失眠,肿瘤相关失眠等。干预措施包括:针刺,针刺联合中药,针刺联合西药,针刺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针刺联合其他中医疗法。治疗疗程以3次/周,4周,共12次最常见,仅68篇(34%)提及随访情况,最长为6个月,最短为2周。常用穴位包括:神门,三阴交,百会,四神聪等。评估睡眠、情绪、日间功能及症状最常用的主观量表分别是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多维疲劳量表,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有17篇使用多导睡眠图观察睡眠情况。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血液指标探讨其可能机制分别有6和14篇。结论 针刺治疗失眠症研究前景巨大,未来应注重失眠表型、针刺即时和持续效应及相关机制的探索,以更好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评述近2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现状。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7年1月1日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纳入以针灸疗法为主要干预手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改良的Jadad质量评分、数据信息提取与数据库的建立,提取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的发表数量、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与结果、腧穴选择与归经、治疗时间与疗程、疗效判定标准、结局指标等。结果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章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的使用缺乏统一和规范。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针灸疗法配合药物治疗,一类为各种针灸疗法的单独或组合运用。单独作为干预措施使用的针灸疗法以针刺配合灸法最多见。取穴组方具有远近配穴、俞募配穴及循经配穴的特点,使用频率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等。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居多;治疗疗程的各临床试验差异较大,结局指标以有效率为最多。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结论 目前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但临床方案设计的诸多环节尚有欠缺,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结论的准确性,有待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林香均  李瑞 《天津中医药》2013,30(10):632-636
[目的]探讨国外SCI源期刊对针灸治疗腰背痛的研究方向,并与国内针灸核心期刊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对“针灸只是安慰剂”之说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方法]通过搜集近10年国外SCI源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所收录的针灸治疗腰背痛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国内外研究者对针灸治疗腰背痛的研究方向之差异,从而进一步对“针灸只是安慰剂”之说进行剖析。[结果]国外研究对针灸治疗腰背痛的研究目标设立较为广泛,国内研究则是集中于探索针灸治疗腰背痛的疗效观察与评估。但国外研究中涉及了国内研究中所不见的假针灸对照试验研究。可是,基于假针灸对照组的设立存有争议并且未达到共识,“针灸只是安慰剂”之说仍有争议。[结论]国内和国外研究者对针灸治疗腰背痛存在着研究方向上的分歧。“针灸只是安慰剂”之说仍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针药并用法与西药卡马西平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84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头针、华佗夹脊穴盘龙刺、中药汤剂,对照组采用口服卡马西平,治疗28 d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81.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后组间VAS评分降低程度比较,治疗组明显的优级(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卡马西平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