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操作技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介入治疗IVSD共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11±6)岁,平均体重(23.0±8.4)kg。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IVSD边缘与主动脉瓣距离均〈2mm;IVSD直径2.5-6.0(4.3±0.8)mm。术中常规左心室造影。24例均采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型号4-10mm。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全组无死亡。1例术中因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放弃封堵;1例因缺损较大放弃封堵。即时封堵成功22例。即时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瓣微量反流3例。术后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但需要一定的诊断及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介入治疗及中远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TTE诊断pmVSD患者302例(男,129),年龄(19 ± 16)岁。术前TTE多切面观查缺损的大小、形态、周边结构、心腔的大小等。术中根据TTE及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国产封堵器封堵。术后2 d、6个月、≥12月行TTE检查随访观察封堵效果。所有患者完成≥12月的随访,其中178(58.9%)例完成≥3年随访。 结果 ①术前TTE,pmVSD左室面大小(10.7 ± 4.6, 2.5~26)mm,右室面主孔大小(3.3 ± 1.5, 1.5~11)mm;检出漏斗型121(40.1%)例、囊袋多孔型134(44.3%)例、囊袋单孔型39(12.9%)例、窗型8(2.6%)例;检出右冠瓣、无冠瓣脱垂分别为17(5.6%)例、12(3.9%)例,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34(11.3%)例,其中前瓣附着点距缺损边缘无距离11例(3.6%);左房、左室明显增大116(38.4%)例;②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所用封堵器腰部直径(7.3 ± 3.4) mm。③随访结果:术后2 d残余分流31(10.3%)例,术后6个月减少至9(3.0%)例,术后(1~3)年有7(2.3%)例残余分流,术后≥3年有4(2.2%,n = 178)例。所有患者术后新发主动脉瓣返流11例,均为少量,中远期随访无变化;2例患者TR术后由术前少量增加为中量返流,随访1年以上无明显增加,心腔大小正常。术后第二天,93(30.7%)例患者心腔大小回缩正常,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心腔大小均回缩至正常。 结论 TTE在pmVSD的介入治疗及中远期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经导管pmVSD封堵术安全有效,中远期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方法研究总结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2年12月至2013年10月间经导管介入治疗的173例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11个月~3岁[(2.1±0.7)岁],其中男81例,女92例,体重6~15 kg[(10.2±3.6)kg];室间隔缺损直径2.5~9.0 mm[(5.1±1.7)mm],其中单纯膜周部缺损88例(50.9%),膜周部缺损并膜部瘤形成52例(30.1%),膜周部缺损并主动脉瓣脱垂13例(7.5%),嵴内型室间隔缺损20例(11.6%),置入封堵器直径4~12 mm[(6.3±2.2)mm]。随访1个月~10年[(6.2±1.3)年]。173例患者中168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7.1%,未成功的5例患者中,3例封堵器置入后出现中度主动脉瓣反流,2例导管通过缺损即多次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随访过程中,1例患儿术后第3天发生CAVB,经地塞米松治疗4 d后恢复。3例患儿在术后即刻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随访中仅1例患儿发展为持续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该患儿随访的5年中未发现心功能异常,1例患儿在随访的第4年发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之后随访的3年中未发现心功能异常。术后第1天复查心脏彩超发现4例新发的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和8例残余分流(宽约1~2 mm),发现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患儿在分别随访的6个月、2年、3.5年和8.5年中未发现进行性加重,发现残余分流患儿有4例在1个月后恢复,3例在6个月后恢复,1例在1年后恢复。随访的1个月~10年间无溶血、封堵器移位或脱落、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技术,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方法 对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2~2014年51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3.16%,35例治疗失败。15例因新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0例出现中度及以上三尖瓣返流,收回封堵器,中止手术。另10例治疗失败为其他原因(包括:室间隔缺损较大,封堵器展开后腰征不满意或存在较大残余分流;建立轨道失败;导丝无法通过主动脉瓣行左室造影;术中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术中导丝激惹左心室反复出现心跳骤停终止手术;麻醉失败;穿刺失败)。封堵术后出现88例并发症,包括:2例出现机械性溶血;18例术后3个月仍存在1~2 mm残余分流(3.52%);16例新出现三尖瓣轻度返流(3.13%);52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10.16%);2例外科取出。无死亡、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及心肌梗死病例。结论 经皮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具有一定风险,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出现并发症及时治疗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称型封堵器(SVSO)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VSO介入治疗63例PMVSD患者。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3.0%(58/63)。PMVSD直径5.1±1.9mm,PMVSD距主动脉瓣2.7±1.0mm,SVSO直径7.2±2.1mm。即刻封闭率94.8%。心律失常发生率23.8%(15/63例),心肌损伤2例,封堵器脱落1例,术后新发生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右心室流出道梗阻1例。平均随访7.4±2.7个月,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应用SVSO介入治疗PMVSD疗效好、安全性高,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的国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诊断为pmVSD并伴有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患者(n = 35),应用改良的国产PDA封堵器介入治疗,对其基线特征、经导管操作和随访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100%)手术成功,术中无传导阻滞发生。1例(2.9%)于术后48 h内发生一过性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静脉推注地塞米松3 d后心电图恢复正常。35例(100%)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均未观察到残余分流。在平均(4.4 ± 2.3)年的随访期内,1例(2.9%)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较术前增加,为中量TR,其余患者未观察到严重的TR或TR加重。 结论 使用改良的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p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未发现严重的TR及其它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张玉顺  代政学  李寰  王垒  张军  李军 《心脏杂志》2005,17(2):198-200
目的评价距主动脉瓣2mm以内的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方法86(男46,女40)例患者,年龄3~48(12±9)岁。经胸超声检测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5~2(平均1.2)mm,VSD直径3~18(7±4)mm。其中22例有轻度肺动脉高压,2例有轻~中度肺动脉高压。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4~18(平均7)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5~2(平均1.2)mm。84例患者封堵成功,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成功率为98%。所选封堵器大小为5~22(平均8.4)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7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5例。3月超声复查有1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1例,经药物治疗恢复。结论距主动脉瓣2mm以内的膜部VSD可以成功经导管封堵治疗,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8.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41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中发生术中及术后(随访1周~4.5年)并发症74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74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和术后(撤出输送鞘管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2.05%(382/41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3%(74/415)。415例中封堵术中发生并发症13.98%(58/415),包括心律失常2.65%(11/415),主动脉瓣返流3.61%(15/41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6.81%(26/382),其中术后发生溶血0.52%(2/382);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各1例(各占0.24%)。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4.19%(16/382),包括心律失常2.09%(8/382),其中伴左室进行性增大0.52%(2/382),术后2天及2年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临时及永久起搏器各1例(各占0.26%);头痛1.05%(4/382);股动脉血栓形成0.52%(2/382),三尖瓣损伤及穿刺点出血各1例(各占0.26%)。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迟发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三尖瓣返流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发生三尖瓣返流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VSD封堵术后发生三尖瓣返流13(男7,女6)例,年龄3~12(平均5.0±2.7)岁。膜周部VSD伴膜部瘤患者11例,单纯膜周部VSD2例。其中囊袋型缺损10例,漏斗型缺损3例,VSD左室面直径为4~14(7.3±2.3)mm。结果13例患者,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4~15(7.5±2.4)mm,VSD距三尖瓣距离2.0~3.4(2.6±0.5)mm。囊袋型缺损右室面均有多个出口,其最大出口直径2~6mm。术后即刻9例有三尖瓣少量返流,1例三尖瓣少~中量返流。1例三尖瓣少量返流伴有海鸥鸣,术后24h海鸥鸣消失,3d三尖瓣已无返流。1例5岁患儿,其三尖瓣前腱索附着异常(在缺损口附近),术后24h无三尖瓣返流,5d超声心动图发现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伴中~大量返流。1例VSD直径15mm、右室面多孔、最大孔直径6mm的患者,放置了16mm封堵器,术后即刻、7d、1月无三尖瓣返流,3月新出现三尖瓣少~中量返流。结论VSD封堵治疗后发生的三尖瓣返流可能与导管损伤隔瓣腱索、输送钢丝损伤腱索、封堵器磨损腱索及封堵器本身的设计缺陷有关,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巨大囊袋形室间隔缺损采用小腰大边封堵器和对称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2004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超声和左心室造影检查为巨大囊袋形室间隔缺损者共计132例,其中男59例,女73例;年龄18.2±10.6(2~49)岁;缺损口左室面直径13.8±4.5(10~24)mm。按选用封堵器的类型分为小腰大边封堵器组和对称封堵器组。术后随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ECG变化。结果小腰大边封堵器组58例,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12.8±10.9(2~32)岁,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6~16mm;对称封堵器组74例,其中男36例,女38例,年龄15.4±10.8(2~49)岁,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6~24mm。小腰大边封堵器组和对称封堵器组术后3~6个月残余分流的发生率(3.4%比4.1%),新出现的三尖瓣反流(5.2%比5.4%)、主动脉瓣反流(3.4%比6.8%)和右室流出道狭窄(3.4%比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ECG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腰大边封堵器和对称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巨大囊袋形室间隔缺损效果满意,但需要注意两种封堵器选择的不同适应证,以保证最好的封堵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注册登记自2011年1月~2020年12月开展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等信息,为今后开展VSD介入治疗提供指导和借鉴。 方法 通过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注册登记收集全军各医院 2011年 1月~ 2020年 12月介入治疗VSD的病例资料,包括实施介入治疗 VSD数量、类型、所使用的介入治疗器材、成功病例数、复合畸形情况、失败原因和并发症等项目,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 结果 10年期间共进行介入治疗7293例,成功7063例,成功率96.8%。介入治疗VSD类型包括膜周部VSD 6662例,肌部VSD 199例,嵴内型VSD 314例,VSD修补术后残余瘘43例、VSD封堵术后残余瘘2例以及心梗后室间隔穿孔73例。在所有封堵术治疗中,进口封堵器使用率仅为11.9%,而国产封堵器使用率高达88.1%。共记录主要并发症39例,发生率0.53%,其中心脏传导阻滞发生率最高,22例占比达0.30%,占全部并发症的56.4%,封堵器脱落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心包填塞1例,重度残余分流5例,死亡2例。相对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2016年 1月~2020年12月介入治疗病例成功率显著升高,并发症发生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 结论 随着介入治疗经验的成熟,经严格筛选的膜周部VSD、嵴内型VSD、VSD外科修补术/封堵术后残余瘘以及心梗后室间隔穿孔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转归。 方法 以2002年10月~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成功行VSD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要求随访资料完整,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资料,随访方法为(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筛选在我院行介入治疗VSD患者1125例,最终纳入794例(男,424例)膜周部VSD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2.45 ± 4.70)年。结果显示:①VSD介入封堵术前心电图显示13例有心律失常(1.64%),包括频发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早搏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6例。②VSD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6例(10.83%),其中CRBBB 17例(2.14%)、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20例(2.5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17例(2.14%)、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0.5%)、三度AVB12例(1.51%)、室性心律失常10例(1.26%)、室上性心律失常6例(0.76%)。③VSD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4例,经治疗出院时74例完全恢复正常(88.10%);至术后1个月随访时92.90%的患者完全恢复正常。④术后远期随访期间发生CLBBB及三度AVB各1例,其中三度AVB患者植入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结论 ①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但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②VSD介入治疗后远期仍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s the long-term course of aortic valve disease and the need for aortic valve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mitral valve disease who underwent mitral valve surgery.

BACKGROU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natural history of aortic valve diseas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itral valve surgery for rheumatic mitral valve disease. In addition there is no firm policy regarding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of mild aortic valve disease while replacing the mitral valve.

METHODS

One-hundred thirty-one patients (44 male, 87 female; mean age 61 ± 13 yr, range 35 to 89) were followed after mitral valve surgery for a mean period of 13 ± 7 years. All patients had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Aortic valve function was assessed preoperatively by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d during follow-up by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RESULTS

At the time of mitral valve surgery, 59 patients (45%) had mild aortic valve disease: 7 (5%) aortic stenosis (AS), 58 (44%) aortic regurgitation (AR). At the end of follow-up, 96 patients (73%) had aortic valve disease: 33 AS (mild or moderate except in two cases) and 90 AR (mild or moderate except in one case). Among patients without aortic valve disease at the time of the mitral valve surgery, only three patients developed significant aortic valve disease after 25 years of follow-up procedures. Disease progression was noted in three of the seven patients with AS (2 to severe) and in six of the fifty eight with AR (1 to severe). Fifty two (90%) with mild AR remained stable after a mean follow-up period of 16 years. In only three patients (2%) the aortic valve disease progressed significantly after 9, 17 and 22 years. In only six patients of the entire cohort (5%),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was needed after a mean period of 21 years (range 15 to 33). In four of them the primary indication for the second surgery was dysfunction of the prosthetic mitral valve.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mong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atients have mild aortic valve disease at the time of mitral valve surgery. Yet most do not progress to severe disease, and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is rarely needed after a long follow-up period. Thus, prophylactic valve replacement is not indicated in these cases.  相似文献   


14.
赵雨辰  崔彬  徐东辉  吕锋 《心脏杂志》2019,31(3):312-314
目的 探讨左心房室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再次手术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患者42(男11,女31)例。年龄30~66(52±11)岁。18例(43%)为人工瓣膜功能正常,其余24例(57%)均并发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瓣周漏。两次手术间隔1~19(11±4)年。采用三尖瓣成型环成形31例;采用三尖瓣置换11例,其中,3例为生物瓣膜,8例为双叶机械瓣膜。术后早期院内死亡6例,病死率为14%,其中三尖瓣成形2例,三尖瓣置换4例。致死原因,右心功能衰竭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因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导致死亡1例。全组随访37例,随访率88%,随访时间6~120(73±31)个月,失访5例(失访率为12%)。随访病例中,5例三尖瓣人工瓣置换患者三尖瓣功能良好。26例三尖瓣成形患者中无或少量返流22例,中量以上返流4例。 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行三尖瓣置换或三尖瓣成形术可达到满意疗效。术前心功能的调控及全身各脏器功能的评估是手术成功的保障。依据三尖瓣结构不同的病理改变,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也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瓣周漏(PVL)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PVL 42例,既往行单纯二尖瓣瓣膜置换术15例,行单纯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13例,行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联合置换术9例,行三尖瓣(功能二尖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10例,且术前感染性心内膜炎已得到有效控制。二尖瓣PVL 27例,其中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17例,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10例;主动脉PVL 15例,其中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8例,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7例。行介入封堵治疗PVL,术后随访1~36个月,主要观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术后瓣周反流量、心功能及心室长、横径等的变化,封堵器植入后封堵器位置及对原有人工瓣膜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全组除2例患者因手术耐受性较差而未能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95%。总体手术时间(122±30)min,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照射时间(20±9)min,住院时间(11±10)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血红蛋白尿2例(5%),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连续肾替代治疗治疗1例(2%),输血5例(12%)。心脏超声显示封堵器无移位,患者瓣周反流量减少至(0.5±0.7)ml,(P<0.05),且不影响人工瓣膜功能。 结论 介入封堵方法治疗PVL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具备适应证的患者应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导丝漂流技术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分析2011年12月~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PmVSD患儿资料(n = 256)。按术中建立动静脉轨道的方法,分为常规技术组(n = 132)和导丝漂流技术组(n = 124)。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一次性建立动静脉轨道的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严重心律失常及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等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 常规技术组手术成功率97.0%(127/132);导丝漂流技术组手术成功率97.6%(121/12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一次性建立动静脉轨道成功率导丝漂流技术组高(96.7% vs. 87.4%,P<0.05),手术时间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手术成功的患者中,导丝漂流技术组术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7.1% vs. 0%,P<0.05)。其中,术中常规技术组发生传导阻滞9例(7.1%),均经调整导管位置后恢复正常;导丝漂流技术组术中无传导阻滞发生。两组术后新发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2年随访过程中,常规技术组TR较术前加重2例(3.9%),导丝漂流技术组无新发TR。 结论 应用导丝漂流技术治疗PmVSD安全有效,在建立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可减少导管、导丝对缺损周围组织的刺激,从而减少术中传导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及先心术后VSD残余分流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VSD并发其他先天性心脏病(CHD)同时介入治疗及复杂型CHD术后VSD残余分流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62例VSD并发其他CHD患儿中,房间隔缺损(ASD)3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5例。其中男21例,女41例,年龄36 (23,180) 月,体质量15 (11,48) (kg);11例复杂型CHD术后出现VSD残余分流,男6例,女5例,最短外科术后时间为14 d,最长术后132月,中位外科术后时间56月,体质量18.2(11,50)kg。所有病例均完成VSD介入封堵,其中1例心尖部肌部多发VSD通过动脉端逆行释放封堵器,1例肌部VSD经过颈内静脉途径完成封堵。2例术后存在少许残余分流,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无显著加重的房室瓣或主动脉瓣反流。 结论 儿童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方式及操作程序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成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筛选自2013年6月~2021年6月成人pmVSD患者44例,应用ADOⅡ封堵器行室缺封堵术,应用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评价术后即刻、术后1日、1月、3月、6月以及每年随访的封堵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44例pmVSD患者,年龄(38±13)岁,其中膜部膨出瘤型24例,管型13例,漏斗型4例,pm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瘘3例。应用ADOⅡ封堵器行pmVSD封堵术,造影下平均缺损出口大小(3.4±1.1)mm,封堵器腰部平均直径(4.8±1.5)mm,封堵器平均长度(4.3±0.7)mm,即刻封堵成功率100%,完全封堵率为75.0%。2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8±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与术前相比较,术后6...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62例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患者,行单纯VSD心内修复术3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9例、主动脉瓣成形术(AVP)11例.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VSD修补和AVR患者术后3 d因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15岁患者,7年前在外院行VSD修复和AVP,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巨大左心室,再次行AVR,术后1周因心衰死亡.余60例均存活.术后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共55例,随访率91.7 %.心功能Ⅰ级50例、Ⅱ级5例,均能从事正常生活及学习.1例单纯VSD修复患者出现VSD残余漏,术后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行AVR,目前已治愈.11例AVP患者中,轻度关闭不全8例(2例为肺动脉瓣下VSD,6例为围膜部VSD);轻-中度关闭不全2例(均为围膜部VSD);中度关闭不全1例(围膜部VSD),于术后5年行AVR后治愈.行全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1例,患者心律转为窦性心律.结论 根据主动脉瓣脱垂的程度,合理处理VSD及主动脉瓣病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