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270、350 mg I/ml两种浓度碘对比剂在肾脏多层面CT(MS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作用以探讨低浓度碘对比剂在肾脏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90例2012年9月~2014年5月本院疑似肾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A、B组,各45例,分别给予肾脏平扫和多期MSCT增强扫描,A组选用270 mg I/ml碘对比剂,B组选用350 mg I/ml碘对比剂,注射后18 s、30 s、80 s、3~5 min测量各期增强扫描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双肾静脉、双肾皮质、双肾髓质、双肾盂的CT强化值并观察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患者;B组患者腹主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右肾静脉、左肾静脉、右肾皮质、左肾皮质、右肾髓质、左肾髓质、右肾盂、左肾盂CT强化值均高于A组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同注射速率条件下多层螺旋肾脏血管成像使用低浓度对比剂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同时可以减轻对比剂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在下肢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增强成像(CTA)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124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常规组41例(120 kV、370造影剂0.8 ml/kg),低管电压组42例(100 kV、370造影剂0.8 ml/kg),低管电压低剂量组41例(100 kV、300造影剂0.8 ml/kg),采用PHILIPS iCT256CT进行螺旋扫描,对患者的重建图像进行主管和客观评价,比较辐射剂量.结果 3组原始轴位图像评分、VR图像评分、MIP图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伴随管电压以及对比剂浓度的降低,3组下肢动脉CT值依次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噪声明显增加,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辐射剂量明显减小(P<0.05).结论 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对患者进行CTA检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基础上,能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是患者下肢CTA检查、评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碘浓度对比剂对头部CT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99例头部CT动脉成像受检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3例),采用不同碘浓度的对比剂:300 mgI/mL、320 mgI/mL和370 mgI/mL行CTA扫描,根据原始图像和后处理重建图像,主要观察三组病例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显示程度,从而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判.主要测量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基底动脉CT值.结果 3组不同碘浓度对比剂显示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及分支显示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相同注射速率条件下,使用低浓度对比剂仍可获得满意图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扫描的最佳碘对比剂注射方案。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在医院影像中心进行肺动脉CTA检查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比剂均选择碘海醇(350 mgI/mL),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注射方案(30 mL对比剂+30 mL生理盐水,速度为5 mL/s),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注射方案,即[身高(cm)-100+体质量(kg)]/2×0.35 mL对比剂+30 mL生理盐水,速度为(对比剂总量/4) mL/s。比较两组图像质量(根据肺动脉强化及有无上腔静脉伪影判断),测量并比较两组主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CT值,比较两组肺动脉栓塞(PE)检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优质图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CT值高于对照组,且PE检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动脉CTA扫描碘对比剂个性化注射方案可提高图像质量及PE患者检出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李振刚  冯湛  梁文杰 《中国医药指南》2014,(17):280-280,282
目的探讨减少患者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时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 80例临床拟行胸腹主动脉CTA的患者运用盲选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胸腹主动脉CTA对比剂剂量90 mL。实验组对比剂注射量为50 mL并以同等速率注射40 mL生理盐水。两组患者注射速率均使用5.0 mL/s。对得到的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观察两组患者主动脉及其各分支充盈程度,并测量每个患者主动脉弓、T7水平胸主动脉、L2水平腹主动脉CT值。结果两组患者胸腹主动脉及其各分支均能较清晰的显示。显示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注射侧锁骨下静脉有明显对比剂残留,实验组未见明显对比剂残留。结论在胸腹主动脉CTA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可以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情况下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0mgI/ml对比剂与400mgI/ml对比剂对肾脏多层面CT(multislice CT,MSCT)多期增强扫描的强化作用。方法60例疑肾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分别给予肾脏平扫和典比乐300(300mgI/ml)与碘迈伦400(400mgI/ml)的多期增强MSCT扫描。采用Toshiba Aquil-ion64扫描仪,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18s、30s、80s、3~5min扫描。测量各期增强扫描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双肾静脉、双肾皮质、双肾髓质、双肾盂、肾脏病变的CT强化值。观察上述结构的强化情况。结果使用400mgI/ml对比剂在18s与30s采集,所检测的血管与肾各结构强化均值有意义高于300mgI/ml对比剂(P〈0.01),80s采集,肾动脉、肾静脉、肾髓质强化均值有意义高于300mgI/ml对比剂(P〈0.01),3~5min采集,肾静脉与肾盂强化均值有意义高于300mgI/ml对比剂(P〈0.01)。结论高碘浓度对比剂对肾血管的显示优于标准碘浓度对比剂,并可降低对比剂用量。肾脏MSCT高碘浓度对比剂增强扫描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30s与延时3~5min采集较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应用低剂量高浓度碘普罗胺对比剂肺动脉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50例肺部CT血管成像(CTA) 分为2组,A组:采用碘普罗胺300 mgI/ml对比剂剂量为80 ml、生理盐水20 ml;B组:采用碘普罗胺370 mgI/ml对比剂剂量为50 ml、生理盐水20 ml.注射速率均为4 ml/s.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MIP)像,评价两组病例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程度;并测量动脉内对比剂的浓度.结果 两组病例均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小动脉分支,两组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虽然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存在显著性差异, B组明显高于A组.肺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程度评分,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 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使用碘普罗胺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8.
王晓敏  陈红  刘斌  周勇  沈云 《安徽医药》2013,34(3):315-318
目的比较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不同浓度对比剂以不同速度注射时对血管增强效果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选取体质量指数(BMI)为20.20~25.80 kg/m2的患者60例,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使用350 mgI/ml浓度的欧乃派克,注射流率为4.5 ml/s(碘流量1 575 mgI/s);B组:应用浓度为370 mgI/ml的优维显,团注流率为4.3 ml/s(碘流量1 591 mgI/s);C组:使用350 mgI/ml浓度的欧乃派克,注射速度为4.3 ml/s(碘流量1 505 mgI/s)。分别对A组与C组、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左主干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主干近段的强化程度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左回旋支的增强平均值均较本组其它血管的强化数值偏小。除左回旋支外,A组其余血管增强平均值均大于C组。B组各段血管的强化平均值均大于相应的A组及C组;除B组与C组患者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的增强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外,A组与C组、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其它各段血管的增强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C组4支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平均值大于A组和B组;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A组和C组、B组与C组4支血管间质量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50 mgI/ml浓度对比剂可获得更佳增强效果图像。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浓度及注射速度的优化具有可行性,并能获得更佳的增强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据体质量不同对患者注射不同对比剂剂量的方法在胸腹主动脉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根据不同体质量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注射方案如下:甲组,体质量在70kg以上注射75mL对比剂随后注射25mL生理盐水;乙组,体质量在60~70kg之间注射60mL对比剂随后注射40mL生理盐水;丙组,体质量在60kg以下注射50mL对比剂随后注射50mL生理盐水。三组采用相同注射速率行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在EBW4.5工作站上测量升主动脉、T7水平降主动脉及L2主动脉分叉处CT值。由两位影像诊断医师对重组主动脉及分支血管显示进行评价,并对血管强化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图像升主动脉水平、T7水平及L2水平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测得的平均CT值分别为:325.98Hu、329.81Hu和311.41Hu、299.02Hu;体质量为:79.98kg、68.60kg和49.50kg;身高为:180.81cm、171.70cm和152.50cm。三组间各点的平均CT值强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血管清晰度及显示血管分支也无差异。结论个性化的对不同体质量注射不同对比剂剂量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可获得满意的CTA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追踪触发技术在Philips 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中扫描参数和对比剂剂量的最佳匹配方案.方法 将60例患者分为2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体重(kg)乘以0.7ml;B组(对照组):对比剂剂量为60ml,2组的扫描参数均为:螺距0.891,球管旋转时间0.5s,触发点设在主动脉弓层,阈值90 HU.结果 2组扫描方案得到的成像均能良好地、完整地显示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动脉.分别测量主动脉弓顶部、颈总动脉分叉下C5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四处动脉的CT值,A组的分别为:367 HU、418 HU、403 HU、350 HU,平均值为384 HU.B组的分别为:422 HU、498 HU、475 HU、406 HU,平均值为450 HU.A组的靶血管对比剂浓度比B组的更适合显示血管内斑块(适合显示血管内斑块对比剂浓度的CT值约为370 HU).结论 64排螺旋CT进行头颈CTA检查时,应用追踪触发技术,选择对比剂剂量为体重(kg)乘以0.7 ml,对比剂注速5 ml/s,触发阈值90 HU即可获得满意的CTA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季立标  王德杭  刘圣  施海彬  唐立钧 《江苏医药》2005,31(9):672-674,i000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合适的注射速率。方法实验采用配伍组设计,处理因素为对比剂注射速率,分别为3、4、5、6、8ml/s;配伍因素为对比剂注射剂量,分别为10、15、20、25、30ml。25只比格犬随机入组进行灌注成像扫描。所得图像经后处理,测量上矢状窦内对比剂至峰值时间及升高CT值。结果注射速率对上矢状窦至峰值时间有统计学意义。与8ml/s组比较,5、6ml/s组无统计学意义,3、4ml/s组上矢状窦至峰值时间延长;注射速率对上矢状窦峰时升高CT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速率低至5ml/s脑CT灌注成像亦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显影剂加温处理应用于CT增强扫描检查的效果以及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300例接受CT增强检查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加温组和常温组,每组650例,加温组于CT增强检查之前将显影剂加温到37益之后再进行静脉注射(浓度:CT血管造影370 mg I/ml,动态增强300 mg I/ml),常温组的显影剂在20益下直接进行静脉注射(浓度:CT血管造影370 mg I/ml,动态增强300 mg I/ml),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温度下各浓度显影剂注射后的血管压力以及注射显影剂后变态反应和外渗的发生率。结果相同的温度下,注射显影剂的浓度越高,速度越快,其对血管造成的压力也就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将显影剂加温至37益时,相同的显影剂浓度以及注射速度对血管造成的压力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300 mg I/ml浓度的显影剂时,其变态反应以及外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7%比0.58%,0.57%比0.77%,P>0.05),在应用370 mg I/ml浓度的显影剂时,加温组患者在变态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药物外渗率均明显低于常温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0.81%比2.29%,1.62%比3.82%,P<0.05)。结论加温处理对于低渗显影剂的变态反应发生率以及外渗率几乎无影响,而对于高渗显影剂,加温后可以显著降低变态反应发生率以及外渗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比剂浓度对DynaCT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一组:选用内径3mm的塑料管,在管内充盈不同浓度的对比剂进行DynaCT摄影,评价不同浓度对比剂对影像质量的干扰程度。实验二组:分别选用不同内径的塑料管,在管内分两组各充盈浓度200mg/m L、100mg/m L的对比剂,并进行DynaCT摄影,评价不同管径时对比剂对影像质量的干扰程度。结果 (1)对比剂浓度越大,对DynaCT影像的干扰越严重,随着浓度的降低,干扰逐渐减少,当对比剂浓度为100mg/m L时,干扰基本消失。(2)对比剂浓度一定时,管径越大,干扰越严重。结论在DynaCT摄影中,应根据目标血管管径的大小,选用不同浓度的对比剂,以减少对比剂对DynaCT影像质量的影响,目标血管大多在3mm以下时,对比剂浓度应选择不高于100mg/m 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第3代双源CT扫描结合低浓度碘对比剂在头颈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采用第3代双源CT行头颈CTA检查的160例患者资料,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80例。A组采用碘浓度为350 mgI/mL的对比剂,B组采用碘浓度为300 mgI/mL的对比剂;两组均采用管电压为80/sn150kV的双能量扫描模式。比较两组间客观图像评价指标,对比两组的图像质量和碘总量。结果 A组平均CT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动脉的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锁骨下静脉SNR和CNR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350 mgI/mL的碘对比剂组相比,使用300 mgI/mL的碘对比剂可以降低碘总量,获得的头颈部CTA图像质量可以达到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碘普罗胺注射液(优维显)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图像的影响,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浓度造影。方法60例具有冠心病倾向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随机选用不同浓度的优维显,分别采用浓度为300 mg I/ml和370 mg I/ml,使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进行重建,对比分析增强效果,并进行评分。结果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检查较顺利,两组图像的增强效果平均分为(4.3±0.6)分和(4.1±0.9)分,冠状动脉血管分段显影和图像增强效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优维显对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无影响,浓度越小的优维显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的效果。方法我院门诊怀疑为肝胆病变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7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肝脏的CT血管造影检查,A组患者的对比剂选择370mg I/mL的优维显,B组患者的对比剂选择300mgI/mL的碘海醇。结果 A组患者的肝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Ⅰ、Ⅱ级率达到96.00%,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88.00%(P<0.05);A组患者的门静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Ⅰ级率达到84.00%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58.00%(P<0.05),而Ⅰ、Ⅱ级率两组患者均为96.00%,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的腹主动脉、腹腔干动脉、门静脉以及正常肝实质的CT值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非离子型碘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高浓度的对比剂可以具得更好的检查效果,可以更加清晰的显示患者血管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低低管电压、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低注射速率的扫描模式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安庆市立医院确诊或怀疑为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60例,按照检查排号顺序的奇偶数分成三低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三低组患者行三低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30 mL,注射速率为3 mL/s,管电压70 kV;对照组行常规CTA检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50 mL,注射速率为5 mL/s,管电压120 kV;两组均采用适应统计迭代重建(SAFIRE)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两组剂量长度乘积(DLP)、辐射剂量(ED)和主动脉弓、基底动脉、两侧颈总动脉末段、两侧颈内动脉C1段、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平均值以及其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三低组辐射剂量(ED)平均值[(0.24±0.02) mGy]低于对照组[(2.63±0.19)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低组DLP均值为[(102.00±8.12) mGy·cm],对照组为[(1 145.12±81.03) mGy·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低组DLP均值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0.781)。主动脉弓、基底动脉、两侧颈总动脉末段、两侧颈内动脉C1段、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三低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 kV管电压、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低注射速率三低头颈部CTA检查所得图像能够满足诊断需求,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赵春龙  殷少龙  冯庆韬 《河北医药》2009,31(17):2258-226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及不同渗透压对比剂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成像的影响,以期找到最佳的对比剂给药方案。方法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对50例临床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增强扫描,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对比剂浓度为320mgI/ml.共15例;B组对比剂浓度为350mgI/ml,共20例;C组对比剂浓度为370mgI/ml,共15例。使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进行重建,分析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增强对比效果及显示情况,并进行评分。结果3组不同浓度对比剂在图像增强效果和冠脉显示情况方面差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mgI/ml浓度的等渗对比剂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成像能更好地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对比剂不同流率推注方案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图像清晰度、血管及周围结构对比度的影响。方法 9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采用5.5 ml/s注射速率追加氯化钠溶液,对照组采用4.0 ml/s注射速率追加氯化钠溶液。对比两组图像质量(图像清晰度、血管及周围结构对比度、噪声、管腔边缘锐利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图像清晰度为(4.09±0.13)分、血管及周围结构对比度为(4.34±0.1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03±0.12)、(4.23±0.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噪声、管腔边缘锐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的11.1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快追加氯化钠溶液的注射流率有利于提高图像质量,并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20.
探讨利用分离团注技术实现肾脏CTA及CTU联合成像的可行性。采用分次团注技术,对36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进行肾动脉及尿路一站式检查,利用多种重建方法对薄层图像进行重建处理,评价肾动脉及尿路图像质量,观察肾实质强化情况。3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CTA及CTU联合成像,肾动脉显示3~4级分支以上,管腔充盈良好,肾动脉壁显示清楚;肾盏、肾盂及输尿管充盈良好,肾小盏无造影剂伪影干扰,肾实质强化明显,皮髓质分界清楚,三维重建图像解剖结构清楚。利用分离团注技术可以实现肾脏CTA及CTU联合成像,一次扫描同时获得优质的肾动脉及尿路图像,同时有效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