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442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韩燕  陈娟  韩勇 《中国药房》2006,17(7):528-529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1年~2005年收集到的442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共有961例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6%;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促进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67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临床报告的367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1993年~2002年临床报告的367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按照不良反应类别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同期ADR临床报告共1 370例,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26.79%.涉及青霉素类241例,占65.67%,头孢菌素类126例,占34.33%.共25种药物,其中阿莫西林居首位148例,占40.33%.ADR涉及人体器官10个,其中皮肤黏膜损害330例,占85.71%.其严重程度,轻度43例(占11.72%),中度331例(占84.74%),重度13例(占3.54%).结论:本次调查报告中,青霉素类所占比例较高,其中阿莫西林居首位;绝大多数涉及皮肤黏膜损害,ADR损害程度以中度为主,但还有些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杨句容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650-365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58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33例,B型不良反应12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115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7例,无死亡病例报告.结论:应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理使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ADR),分析其原因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收集本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120份,根据原始报告表及相关病历资料对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原患疾病与ADR、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例数、药品剂型与ADR、给药途径与ADR、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汇总。结果发生ADR的人群以儿童和老年人居多;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发生ADR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头孢曲松最多;静脉给药最容易引起ADR;同时也存在着13-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现象,120例ADR患者经过停药和积极的对症治疗,治愈98例,好转22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33例报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重庆市ADR监测中心收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33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6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18例,B型不良反应11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98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15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度收集到的125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总结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果4年间共收到181份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125例占69.06%,病例报告中涉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24例)、青霉素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3例)。ADR累及人体的14个系统,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近3年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抗生素ADR报告243份,涉及243例患者。分析243例患者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发生ADR的抗生素种类及ADR治疗情况。结果 243例患者中累及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多,其中皮疹发生率最高,为44.03%,瘙痒发生率次之,为18.93%,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排名第三,为10.29%。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导致ADR发生的主要药品,占比最高,为43.21%,喹喏酮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次之,分别占15.64%、9.88%。91.77%(223/243)患者治疗治愈与好转后出院。结论 近3年抗生素ADR以皮疹、瘙痒及胃肠道反应等症状为主要表现,β内酰胺类、喏酮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是导致ADR发生的主要药品,临床为降低抗生素ADR的发生,应重点关于头孢类等药物的使用,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状态。  相似文献   

8.
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383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丽  李艳瑛  李晋宝  赵智峰 《中国药房》2009,(14):1102-1104
目的:了解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383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头孢曲松钠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唑啉钠;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7.2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2.25%;3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1~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啶;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7.48%;1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2009—2010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0年上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82例β-内酰胺类抗茵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共33种,以头孢曲松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呋辛和氨曲南;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282例ADR中,大于60岁患者构成比最高(28.7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发生ADR与年龄、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茵药的临床应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306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报告306例,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药物种类、给药方式、ADR发生时间、ADR损害器官、主要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等,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结果 306例报告中,男145例,女161例。2~20岁发生率最高(39.21%)。涉及6类β-内酰胺类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169例,占55.23%),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次之(80例,占36.14%)。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280例,占91.5%)。ADR主要损害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5.23%;新的、严重的ADR报告62例,占20.26%。关联性评价都为"可能"以上,其中"肯定"报告22例。结论加强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及时总结有价值的ADR报告信息并通报给临床,可以避免或减少其ADR的重复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节约患者的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2.
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7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本院儿科1994~2006年临床报告的179例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方法:179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按照不良反应类别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同期儿科ADR临床报告共378例,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47.35%(179/378)。涉及青霉素类112例,占62.57%;头孢菌素类67例,占37.43%。共23种药物,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41例,占22.91%。ADR涉及人体器官10个,其中皮肤粘膜损害146例,占81.56%。其严重程度,轻度23例(占12.85%),中度147例(占82.12%),重度9例(占5.03%)。结论:本次调查报告中,青霉素类ADR所占比例较高,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绝大多数涉及皮肤粘膜损害,ADR损害程度以中度为主,但还有些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8月患者497例,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物、原患疾病、给药途径、ADR的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较易发生ADR;主要症状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头孢菌素类AD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霉素类;口服给药较为安全;给药30min内为ADR高发时段;需加强对过敏体质患者的用药监测。结论:临床应重视药物致ADR,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鼓励、推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肤敏感试验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重庆市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2013年重庆市ADR监测中心接收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致4 91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 917例报告中,老年患者与儿童患者比例较高;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92.15%;含舒巴坦复合制剂引起的ADR居首位,占74.27%;所涉及药品前3位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2 077例(42.24%)、阿莫西林/舒巴坦698例(14.20%)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652例(13.26%);ADR累及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临床应重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ADR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06年-2012年间上报的310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ADR所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4种,其发生频次以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居首位,其次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分别占19.35%和15.21%;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97.1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73.96%,另有3例为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严格掌握该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肖勋立 《海峡药学》2016,(11):258-259
目的 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1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和老年人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原发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头孢曲松是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给药最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全部患者在经过有效的针对性处理后,均治愈和好转,并没有患者死亡.结论 要想让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就需要加强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我院612例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自发呈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6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以β-内酰胺类最多,其次为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和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有319例(占50.47%),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97例(占15.35%)。结论:抗菌药物致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加强ADR监测,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106例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总结其规律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106例抗生素所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R),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女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过程中发作的比例显著高于用药后发作(P<0.05);涉及抗生素类别前三名分别为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其中β-内酰胺类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的抗生素(P<0.05);过敏性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ADR(P<0.05);中度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重度反应(P<0.05)。结论抗生素ADR发生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ADR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反应,程度以中度为主,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为主要的抗生素类别;严格掌握抗生素的用法用量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降低抗生素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619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淮安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淮安市2007年收集的619例β-内酰胺粪抗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3种,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钠;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172例门诊留查患儿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门诊留察室上报的172例ADR报告分别从患儿年龄、性别、涉及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联合用药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17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3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56.98%,抗感染中药占26.74%,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多占64.53%.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