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对《神农本草经》中102味治疗水病的药物进行分析,阐明《神农本草经》中水病治疗用药的规律及特色。方法:以《神农本草经》中102味治疗水病的药物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统计,研究水病用药与三品分类、自然属性、药性特点、功效应用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三品及毒性分布以中品药物为主,尤其是以无毒药物为多,提示治疗用药当以攻补兼施,注重补虚为主,为避戕伐正气,尤需慎用作用峻烈、毒副作用强的下品药物;性味出现最多的是味苦性寒凉者,其次为味辛性温热者,故具体用药应注意配合寒温兼顾,宣上通下。上述药物沿用至现代的66味常用药物,遍及中医八法用药,但以利水、清热、泻下、发汗、补虚药为多,因此临证选药还应明辨兼夹,审证用药。结论:《神农本草经》治疗水病药物涉及水、饮、痰、湿类诸多病证和变证的治疗,研究其用药规律及特色,可为水病的临床用药或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围绕《神农本草经》75味具有"除痹"作用的药物,对其三品及自然属性、药性特点、功效应用等进行了分析。三品分布按频次依次为上品、中品、下品,与《神农本草经》上品主养生、中品或养生或祛邪、下品主祛邪的思想一致。性味出现最多的是味苦、性平者,其次为味甘、性温者,大量平性药的存在提示部分药物"除痹"作用与调和气血、脏腑功能有关。上述药物中沿用至现代的49味常用药可分15类,但以解表药、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多。《神农本草经》"除痹"药物涉及众多具有痹症表现的疾病的治疗,挖掘其药物应用规律,有利于丰富相关疾病的中药干预思路。  相似文献   

3.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32味具有“轻身”功效的药物。以中药望闻问切理论为依托,通过对《本经》中记载的“轻身”药物内涵、三品分类、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及生地等进行特色分析,探讨“轻身”药物在“治未病”、延缓衰老过程中的临床意义,以期为中药研究和临证用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久服”是基于中药效用和安全性的一种服药方法定性表述,对其研究和认识有利于充分发挥药效和合理用药。《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的药物有148种,占药物总数的41%,其通过“久服”产生的主要是保健类功效。该文基于对“久服”药物的三品分类、自然属性、四气五味、功用特点等的分析,探索中药保健的本草源头及久服积效的合理性。研究发现《神农本草经》“久服”药物上品药多达110味,草木药居多,性味以甘、平为主,多无毒,功用以轻身、延年为最多;进入2020年版《中国药典》者83味;在现代分类中以补虚药占比最多,其次是利水渗湿药和解表药;进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者20味,《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者21味,涉及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现代保健功效。《神农本草经》作为中药保健的经典之源,其久服积效的用药思想对现今亚健康和慢性病的调养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药物安全性和效用历经长期实践检验,部分药物兼具食品属性,在全周期健康服务中独具特色,尤其符合大健康理念下的老龄化社会健康保障需求;也当注意到其部分记述受限于时代认识,应在去伪存真和守正精华的态度下,遵照《中国药典》和相关法规与技术要求,科...  相似文献   

5.
“推陈致新”一词源于《神农本草经》,用于描述该书中柴胡和大黄两味药物的功效主治。本文对“推陈致新”一词进行溯源,挖掘其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并通过研究《伤寒论》中柴胡和大黄两味“推陈致新”药物的用药规律,探析《伤寒论》六经病证治法所蕴涵的“推陈致新”法。发现“推陈致新”即是排除机体陈旧的代谢废物,使气、血、精、津液等重新回复新旧交迭的状态以恢复各脏腑的新陈代谢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对于“推陈致新”治法的应用发挥是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以《伤寒论》六经病证治为指导原则来得以体现,并从蓄血证、结胸证、蓄水证、半表半里证、湿热发黄证、阳明腑实证6个方面,归纳总结出《伤寒论》六经病所蕴涵的“推陈致新”治法主要体现在证治与方药相结合的具体应用。以此来窥张仲景“观其脉证,以法治之”之义,以拓宽临床思路,更好地为临床所用。  相似文献   

6.
《温病条辨》对杏仁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治“气”角度可从功效特点、用法特点两方面分析《温病条辨》对杏仁的妙用。功效特点方面,杏仁可降上逆之肺气,在《温病条辨》风温、暑温、秋燥等温热类温病的治疗中有所体现,可用于治疗温热咳喘等证,临床应用着眼于肺之气;杏仁可开壅闭之肺气,气化则湿化,在《温病条辨》湿温、暑湿、伏暑等湿热类温病的治疗中有所体现,可用于治疗湿热咳喘、湿阻中焦、湿遏三焦等证,临床应用着眼于一身之气;杏仁还可利气以治血,可用于血证的治疗。用法特点方面,不同配伍可使杏仁发挥不同功效,取降气之效时配伍功擅开宣之品,取其开宣之功时配伍利湿除湿之品,取利气治血之效时配伍治血之品;杏仁的用量大小需考虑全方功效,避免影响整体疗效;甜杏仁、杏仁泥、杏仁粉等不同性状的杏仁的使用助其在《温病条辨》不同方剂中发挥不同功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便秘的遣方用药规律,为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便秘疗效提供借鉴。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便秘的方剂,对"便秘"相关词的出现频数,治疗便秘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药物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与"便秘"相关词的经文达78条,治便秘方剂共2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蜜煎方后,共运用了34种药物。药物以归脾经的最多,达23.91%;五味之中以苦辛寒温之品居多。结论《伤寒论》治便秘善用苦辛寒温之品,以从脾、胃、肺论治为主,调理脏腑气机升降是治疗便秘的一个重要方面,尤重下法与和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收敛固涩药物的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有“主女子漏下赤白”的乌贼骨及梅实、五味、禹余粮等药物。然涩药概念的提出,则见于南北朝时代北齐的徐之材,其曰“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载,后人未述”。确实,在《神农本草经》中将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在徐氏之前,尚未见到有人象他那样将药物按功能进行大体的分类。可见,徐氏也已认识到其药物分类方法所具有的重要性与首创性。在现代药物分类法中,这  相似文献   

9.
徐冬英 《山西中医》1996,12(2):45-46
川芎名称小释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徐冬英关键词川芎,训诂川芎作为药物使用,历史悠久。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历代名医论述颇多,如张元素称之为“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也”。《神农本草经》把其归入中品,作为治病健身之品。历代本草书籍记...  相似文献   

10.
刘巍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102-1103
湿为带下发病的主要原因,傅青主在其著作《傅青主女科》中对带下病的治疗独具一格,其将带下分为五色带,即白带、青带、黄带、黑带、赤带,分别治以健脾疏肝燥湿,疏肝解郁祛湿,清热补脾利湿,泄火解毒除湿,清肝养血祛湿。此外,傅青主灵活运用药物的配伍以治湿。其治湿用药纯正,无一峻品,而多相须,相使为用,以增强疗效,其治湿之法亦为后世广泛应用。并提出“带下俱是湿”的论断。  相似文献   

11.
《神农本草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的思想,尤其体现在上品药中。对《神农本草经》上品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许多药物具有调节神志、情志、思维、意识等活动的作用,更多的药物具有调补脏腑、气血等功效。文章将前者称为调神药,后者称为养形药。正是这些调神、养形之品,使得《本经》上品药具备了"养命以应天"的特点。文章筛选了同时具有调神和养形作用的上品药物共计32味,这些药物多在临床上沿用至今,且多数属于药食两用或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品种。在"治未病""大健康"理念被高度重视的背景下重新研究《神农本草经》,对其中的调神养形药物进行深入挖掘和推广应用,有利于中医在"治未病"中发挥积极作用,达到"形与神俱"的健康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归纳《神农本草经》所载具有“延年”功效的药物,总结《神农本草经》“延年”用药学术思想。方法:收集和整理《神农本草经》里明确记载的具有养生功效的药物,通过数据分析该类药物的性味规律及现代分类方法,归纳其药性特点和药物功效分布现状。结果:在药性方面,平性药有60种,占比最高,温热药次之有42种,寒凉药最少有40种;在药味方面,甘味药比例最高有59种,其次为苦味药48种,辛味药有27种,酸、咸味药较少;在现代药物分类方面,高频药类(≥10)为补益药和利水渗湿药两种。结论:发现《神农本草经》“延年”药物多见于上品类,其药多性平味甘,功效特点以补益为主,兼有利水渗湿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延年”药物的研究可为总结提炼古代养生药物特点及现代功效演变状态,为现代养生用药提供一定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附子在临床上为常用药,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称之为“百药之长”,张景岳《类经》称其为“药中四维”,并在《景岳全书》中将其称为“乱世之良将”,陈修园在《本草经读》中更是将其称之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近代“火神派”以大剂量广泛地应用附子而屡起沉疴而著称于世。因此,从古代本草文献中寻找附子临床应用指征,总结历代应用附子演变规律,对指导现代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温病条辨》温法适用病证及组方用药进行整理,总结吴鞠通临证运用温法可分为辛温、苦温、甘温三类。其中辛温法主要用于太阴风温初起见表寒证、暑温诸证、湿温病其在上焦证、湿温病其在中焦证、凉燥伤肺卫证;甘温法治疗中焦、下焦疟、霍乱、痢之虚寒病证,温病后期瘥后调理,下焦寒湿而见下血、便血等;苦温法佐以辛温之品可用于寒湿袭表证或寒湿困脾证,佐以淡渗之品可用于湿蕴中焦、小便不利之黄疸。《温病条辨》确立了以三焦为纲、九种病名为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辨证体系,其温法应用的证治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温病证治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5.
《神农本草经》中的邪气历来被解释为致病因素,但此解释难以自圆其说,理由是不符合该书朴素、实用的撰写特点,致病因素概念过广而无记载价值,且人参、甘草、薯蓣、巴戟天等药可“除邪气”不符合其以补益为主的普遍认识。参照《诸病源候论》等文献,提出邪气包含了情绪、知觉、思维、行为动作、自知力、意识、躯体感觉的异常,是诸多精神症状的总称的观点,指出唐朝以前邪气多被认为是精神疾病,且《神农本草经》除邪气诸药与《千金翼方》鬼魅药品重合的现象;并结合《金匮要略》《千金方》《普济本事方》等方书治疗精神疾病的用药经验及当代药理研究,发现《神农本草经》载有治疗邪气功效的药物多能对应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记载,以此得出邪气是“以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多种疾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对药应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华 《陕西中医》2000,21(1):39-40
<正> 早期的药物应用,多以单味药防治疾病。随用药实践与经验的积累和丰富,逐步认识到单味药难以达到复杂疾病治疗的要求,从而逐步将多味药配合应用来治疗疾病,此乃古人之“病不能泛治,药不能独用”理论也。遵循这一理论,在治疗实践中诞生了多味药的配伍。早在《内经》中就有制半夏与秫米配合治疗失眠的记载。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序录部分概括总结了中药的配伍规律,提出了“相须、相畏”等七情和合的配伍理论,对于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该书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性质特点、四气五味、辨证用药原则等基本理论。《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大量中医妇科常见疾病的病种及其治疗药物,这对中医妇科临床常见疾病的辨证用药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文基于中医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对《神农本草经》中妇科疾病不同病种及同一病种的治疗药物应用规律进行浅探,期对中医妇科常见疾病治疗药物的选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郭海虹  汪栋材 《新中医》2023,55(2):197-201
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为基础,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用药特点,认为桂枝在《伤寒杂病论》同一方中常表现为一药多用,组方精妙,仲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桂枝的应用多有创新发挥。故在临床中使用桂枝宜兼顾其性味、功效及配伍,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施治,切不可局限于一药治一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张仲景治疗烦躁的用药规律,以期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烦躁的条文、方剂及药物出现的频率、频数,对药物的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烦躁相关词的经文达113条,治便秘方剂共46首,运用63种药物;药物以脾经、肺经、心经、胃经四经最多,分别为21.31%、19.67%、14.75%、14.75%;五味之中以苦辛寒温之品居多。结论:张仲景治烦躁善于寒温并举,甘苦辛齐进,从心、脾、胃、肺论治为主。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姜列为中品,其中载干姜为:“气味辛温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氵辟下利,寒冷腹痛”;生姜:“气味辛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姜的这些功能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全书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