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急性失血性患者输血治疗中的止血疗效.方法 选择输血量大于2000ml的各种急性失血性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指标输注前后患者: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g);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 三组患者组内比较输注后比输前多项凝血指标显著改善(P<0.01);联合输注组与单采血小板对照组比较,TT、PT及APTT有显著差异(P<0.01);联合输注组与冷沉淀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两个对照组比较Fg及ALT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在急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中,联合输注组比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单独输注组具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2.
司徒超  付秀丽  孙毅 《广西医学》2005,27(5):697-698
目的探讨辅加冷沉淀对新生儿颅内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辅加冷沉淀1~1.5u,1次d,2d1疗程。观察患儿病死率及治疗前后患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结合蛋白(Fn)。结果治疗组患儿病死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输注冷沉淀后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P<0.01),Fbg、Fn含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冷沉淀佐治新生儿颅内出血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对急性大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1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进行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治疗,对照组进行单采血小板单独输注治疗。检测患者输注前1 h和输注后1-2 h PT、TT、APTT、Fbg、PLT的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注后1-2 h PT、TT、APTT指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缩短(P0.05),Fbg、PLT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大出血患者进行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治疗,能够为患者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出血状态,达到止血目的。  相似文献   

4.
宋莉  李春阳 《中原医刊》2011,(22):86-87
目的研究早期快速输注冷沉淀对剖宫产术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剖宫产术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输注晶体、血浆、红细胞悬液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输注冷沉淀10~20u,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h分别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胛)、部分凝血活酶时闻(AF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结果观察组输注冷沉淀后PT、APTT、TT较输注前缩短,FBG较输注前增加,D-二聚体较输注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输注冷沉淀后TT、PT、APTT均少对照组,FBG大于对照组,D-二聚体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后大出血治疗中,早期快速输注冷沉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血小板-冷沉淀悬液中某些成分含量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对其进行初步研究,并与现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作一对照比较,为开发新型血液成份制品作一初步实验研究.方法检测4种血液成分中参与机体凝血过程某些物质的含量以及PT和APTT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血小板-冷沉淀悬液中血小板个数与冰冻血小板中的无明显差异,但纤维蛋白原、FⅧ和纤维结合蛋白(Fn)的含量均明显多于冰冻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冷沉淀悬液的PT与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PT差异不显著,和冰冻血小板的PT差异显著,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冷沉淀悬液的APTT与冷沉淀差异不显著,与新鲜冰冻血浆和冰冻血小板的差异显著,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临床上提高人体凝血水平时,应用血小板-冷沉淀悬液因其含有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效果优于单纯使用FFP或冰冻血小板或冷沉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冷沉淀输注在大量失血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失血量超过3 000 ml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输注晶体液、血浆、悬浮红细胞;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输冷沉淀,并在24 h内检测凝血四项,比较分析输注冷沉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改善情况及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结果观察组输注冷沉淀后PT、APTT、TT较输注前缩短,FIB较输注前增加,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早期输注冷沉淀在大量失血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并能较好的降低其他血制品的输注量。  相似文献   

7.
机采血小板、冷沉淀联合运用治疗产科急性D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机采血小板冷沉淀治疗产科DIC继发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所致出血的疗效.方法:对11名产科DIC患者在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同时联合输注机采血小板及冷沉淀.结果:11名患者输注前1h输注后2~4h TT、PT、APTT、Fbg、PLT等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科DIC严重出血患者及时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可消除其凝血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急诊科抢救的2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正压液体复苏组,再将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人分成确定性手术前移组和片延迟手术组(非人为因素),常规限制性输液组和附加对抗休克的损伤因子药物治疗组,对患者的PT、APTT、开始手术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在PT、APTT、开始手术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明显优于正压液体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性手术前移组明显优于延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损伤因子药物组的术后休克纠正时间、存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限制性输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安全,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徐冰  赵剡  夏剑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2):206-208,211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检测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等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延长(P<0.05);研究组PT和TT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INR和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IB、PT、APTT、TT和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高凝状态,纠正休克后期的凝血功能紊乱,以减少休克后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I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量失血患者中早期输注冷沉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严重大量失血患者输注冷沉淀,比较分析输注冷沉淀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bg)含量测定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60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后与输注前相比,aPTT、PT、TT明显缩短(P0.05),血浆Fbg水平在输注后显著升高(P0.05)。60例患者通过一系列的治疗(包括手术,输注冷沉淀和抗感染等)后,24 h生命体征均得到一定改善,无因出血性休克的死亡病例。结论冷沉淀在大量失血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出血症征,加快创伤组织修复,提高大量失血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韩杰  李春华 《四川医学》2011,32(7):1044-1046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患者及时监测凝血四项,并及时补充新鲜冷冻血浆对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56例(24h内输入悬浮红细胞〉10U),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者设为对照组,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输注血浆者设为实验组,监测术前、输血前和输血后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均发生改变,PT、APTT、TT均较输血前延长,而FIB水平下降(P〈0.01)。输血后对照组PT、APTT、TT均较对照组更长,而FIB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出血的危险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在大量输血时,要及时进行机体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监测,有条件的同时进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及时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避免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2.
张月战 《当代医师》2014,(11):1513-151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TBI)后早期凝血功能、血白细胞(WBC)及血糖水平的变化与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2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型、重型损伤两组;1个月后随访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S)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WBC和血糖的水平.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PT、APTT、FIB、PLT、WBC及血糖水平.结果 轻中型TBI组、重型TBI组PT、APTT、WBC和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和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损伤程度加重,PT、APTT、WBC和血糖水平逐渐升高,而PLT和FIB水平逐渐降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TBI预后不良组PT、APTT、WBC和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LT、FIB水平和GCS评分明显降低(P<0.05);PT、APTT、WBC、血糖分别与GCS、OHS评分呈负相关,PLT、FIB与GCS、OH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TBI患者早期凝血功能、血WBC及血糖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初步用于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张月战  周铃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780-3781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早期凝血功能及血白细胞(WBC)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入急诊ICU的32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和WBC的水平。结果治疗组APTT和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T、TT、FIB 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有早期凝血功能异常,WBC升高提示机体存在应激反应,需要综合判断全面分析并予以动态观察,临床指导意义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4.
角述兰  陈晴莎  杜斌 《当代医学》2010,16(15):29-30
目的 24h内输血量〉3500mL后纤维蛋白原(the fibrinogen,FIB)和血小板(the platelet,PLT)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患者25例,在24h内输血量〉3500ml,监测输血前和输血后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结果 24h内输血量〉3500mL后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明显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延长(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血后极易出现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溶解,应及时动态监测并解决相应问题,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瘟败毒饮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符合脓毒症新诊断标准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加清瘟败毒饮煎剂口服)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2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入组时)及治疗后(治疗第7天)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T、TT、APTT和PLT计数均在正常范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均显著延长,PLT计数显著下降,但治疗后治疗组PT、TT、APTT延长幅度和PLT计数下降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与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体外循环心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心脏停搏(AH)组25例、心脏不停搏(BH)组25例,对比两组患者切皮前即刻(T1)、给予鱼精蛋白10 min后(T2)、关胸即刻(T3)、术后4 h(T4)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FF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FF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I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凝血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重症患者309例。根据患者入科24h内的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HEⅡ)分为轻型组(APACHEⅡ<20)及重型组(APACHEⅡ≥20),根据入科14d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检测入住ICU2h内的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和血清Ca2+浓度,运用非参数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凝血指标对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与轻型组比较,重型组患者PLT减少,PT延长,PTA降低,FIB减少,TT延长,D-二聚体升高(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血清Ca2+浓度降低,PT延长,PTA降低,APTT延长,TT延长,D-二聚体升高(P<0.05);D-二聚体最终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重症患者凝血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有意义,D-二聚体可以作为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在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变化,说明凝血功能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3月粤北人民医院肾内科和儿科收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80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肌酐、尿素氮、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观察组FIB、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PT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参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凝血及血小板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相  罗秀清 《海南医学》2006,17(2):128-129
目的探讨PT、APTT、FIBV、TT、PLT含量检测对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本文对68例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APTT、PT、TT及PLT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性重型肝炎患者PT、APTT、FIB、TT、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五项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可以从多个角度较客观、准确地反映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