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患者女 ,6 6岁 ,于 1998年 2月 2 1日因肝脏尾状叶血管瘤在外院行介入治疗 ,造影见肝左动脉由肝固有动脉发出 ,肝右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 ,分别自肝左动脉分支灌注碘油 8ml加平阳霉素 2 0mg ,肝右动脉分支灌注碘油 2ml加平阳霉素 4mg。治疗后自觉右上腹部间歇痛伴呕吐 ,先后于 3月 4日、3月 2 5日入我院治疗。查体 :T 37 8℃。皮肤、巩膜无黄染 ,右上腹部触痛 ( ) ,莫菲征 ( ) ,肝区叩击痛 ( )。腹部B超提示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初步诊断 :(1)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作者单位 :0 10 0 5 1 呼和浩特 ,解放军第 2 5 3医院普外科 (…  相似文献   

2.
<正>病人,女,33岁。增强CT检查提示肝右叶及左内叶见团块及结节状低密度影,于2020年8月4日入院。病人有乙型肝炎病史多年,入院2天后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肝右叶巨大占位,多系原发性肝癌(巨块型)、门静脉癌栓形成、肝动脉右支受侵蚀。见图1。经多学科(MDT)专家组讨论后,最终选择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于肝图1 上腹部增强CT总动脉缓慢推注生理盐水 100 ml+氟尿嘧啶0.75 g灌注化疗;以微导管超选择肿瘤供血动脉缓慢推注载药微球1 g+表柔比星60 mg混合乳剂化疗栓塞)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荧光显微成像对于研究肝内微循环的应用价值,总结适用于荧光显微技术的经肝固有动脉超选灌注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应用10只Sprague-Dawley大鼠,开腹后,将微导管逆行置于胃十二指肠上动脉(GDA),导管开口朝向肝固有动脉的方向制成肝固有动脉超选灌注动物模型。经微导管分别注入0.02%、0.1%、0.5%、1%荧光素钠0.1ml后,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肝内微循环的显影情况,评价显影清晰度。经微导管分别注入栓塞剂后(碘油、直径40mm的可降解淀粉微球),观察其引发的微循环变化能否为荧光显微成像显示。结果10只Sprague-Dawley大鼠中,8只成功制成肝固有动脉超选灌注动物模型。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可以清晰的显示该动物模型肝内微循环的情况,0.1%的荧光素钠为最佳显影浓度。由栓塞剂引发的直接、间接现象均可为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所发现。结论荧光显微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肝内微循环结构,对于活体状态下肝脏微循环的形态学研究及栓塞剂的研发有高度的应用价值。适用于该技术的经肝固有动脉超选灌注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前)的Cragg导丝、Terumo公司的SP导管或tracker—18导管等,经常规5~6.SF的导管中引入,对所有肿瘤供血动脉分别超选插管栓塞。在STOCE时,乳剂的用量,根据供血动脉的范围分别灌注。STOCE的缺点是不能发现全肝的转移性子灶;而常规TOCE作近段肝动脉灌注1。P则能显示。因此,在作STOCE之前,特别对不拟栓塞的部位,准确的影像学明确子结节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作者报告采用动脉内注射肾上腺素(0.5~lug)稀释于10ml的生理盐水中,于栓塞前尽快注入肝固有动脉或左右肝动脉,使正常的末梢小动脉收缩。当导管不能放入肝固有…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 ,5 1岁。于 2 0 0 0年 4月 18日因右肝海绵状血管瘤 (右后叶 5cm× 6cm ,右前叶 7cm× 8cm )在外院行介入栓塞治疗 ,术中造影见肝左右动脉均由肝固有动脉发出 ,肝右动脉向血管瘤发出 2条供血血管 ,经肝右动脉注入碘油 8ml ,平阳霉素 2 0mg。 2个月后又进行第 2次介入栓塞治疗 ,方法及药物剂量同前次。再次治疗后 1个月病人出现右上腹胀痛 ,发热寒颤 ,于2 0 0 0年 8月 2 0日转入我院。查体 :体温 38 5℃ ,脉搏 12 0次 /min ,巩膜皮肤无黄染。右上腹触痛 ,肝区叩击痛。白细胞 2 6 5× 10 9/L ,中性 0 75。B超提示…  相似文献   

6.
肝癌的肝动脉栓塞加二期切除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 2 0 0 1年我院对 10例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治疗缩小后 ,再行二期肝叶切除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10例 ,均为男性 ,年龄 30~ 6 0岁 ,平均 5 1岁 ,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即CT扫描见明确的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 ,AFP阳性。10例患者开腹 ,经胃网膜动脉插管至肝动脉或直接解剖插入肝固有动脉 ,经美蓝注射证实插管成功后 ,一次性先后注入丝裂霉素 2 0mg、5 Fu 0 .5g、4 0 %碘化油 2 0ml、表阿霉素30mg乳剂 ,并留置导管 ,从腹壁切口旁引出体外固定 ,…  相似文献   

7.
作者设想肝切除后的肝功能衰竭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关。取鼠作动物实验,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下列溶液灌注胃肠,每日2次,共7天:(1)0.9%盐水2.5 ml(第1组);(2)硫酸新霉素20 mg/天和头孢唑啉10 mg/天,以减少G-细菌(第2组);(3)消胆胺150 mg/天,以结合内毒素(第3组);(4)乳果糖5 ml/天,以结合内毒素(第4组)。第7天后行2/3部分肝  相似文献   

8.
病人,女,62岁。因肝血管瘤经导管动脉桂塞(TAE)后间断发热1年余,于1996年3月4日第4次人院。病人于1993年12月查体时经B超发现肝右叶有一10.0cm×9.0cm血管瘤,并于1994年8月1日及1994年12月27日在某医院行两次TALE,第2次栓塞木后即出现右上腹痛、纳差,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肝癌术后隐匿性病灶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超选择性插管、小剂量、低流量持续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方法对肝细胞肝癌 (简称肝癌 )术后隐匿性病灶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 6 7例肝癌术后 4 0天~ 3个月内起开始作介入治疗的患者中 ,经肝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发现 13例患者肝内 14处隐匿性病灶。病灶直径 0 .4~ 0 .8cm,平均 0 .6 cm。 13例肝癌患者术后经 BUS、CT、MRI等检查均未发现病灶 ,甲胎蛋白 (AFP)检查 >4 0 0 μg/ m l2例 ,2 0 0~ 4 0 0 μg/ m l4例 ,80~ 2 0 0 μg/ ml2例。对 13例患者 14处病灶作 1~ 3次超选择性插管、小剂量、低流量持续动脉灌注栓塞化疗。结果  13例患者介入治疗后 2周及 1个月后作肝脏 CT复查 ,见 14处病灶内碘油沉积良好 ,与 DSA检查所见病灶结果相同。经 1~ 3次介入治疗后病灶缩小稳定。原 11例 AFP阳性患者均降至正常。另 2例 AFP阴性患者仍为阴性。随访 2 5~ 5 1个月无一例肝内有新病灶发现。结论 肝癌术后隐匿性病灶的早发现、早治疗 ,对延长肝癌术后患者生存期有相当积极的作用。肝脏 DSA、碘化油 CT检查是发现隐匿性病灶的最敏感检测手段。超选择性插管、小剂量、低流量持续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 (Uterinearterioembolization ,UAE)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2 1例子宫肌瘤采用Seldinger’s技术经股动脉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 ,先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再用聚乙烯醇微粒 (PVA)栓塞治疗。结果  2 1例血管造影均有明显富血管表现 ,栓塞治疗后 3个月月经完全恢复正常占 95 2 % ( 2 0 / 2 1) ,贫血纠正占 90 5 % ( 19/2 1) ,压迫症状消失占 70 % ( 7/ 10 ) ,阴道流液改善占 83 3% ( 5 / 6 ) ,下腹部坠痛消失占 88 9% ( 8/ 9) ,子宫体积平均缩小 43 3% ,肌瘤体积缩小 35 4 % ,6个月后子宫体积缩小 5 3 6 % ,肌瘤体积缩小 5 5 7%。栓塞前后血FSH ,LH ,E2 无明显差异 (t=0 5 81,P>0 0 5 ;t=0 6 5 3,P >0 0 5 ;t=0 5 10 ,P >0 0 5 )。所有病例栓塞后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用PVA栓塞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且具有微创特点。  相似文献   

11.
病例:女,66岁,于1998年2月21日因肝脏尾状叶血管瘤在外院行介入治疗,造影见肝左动脉由肝固有动脉发出,肝右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自肝左动脉分支灌注碘油8ml加平阳霉素20mg,自肝右动脉分支灌注碘油2ml加平阳霉素4mg。治疗后自觉右上腹部间歇痛伴呕吐,查体:T37.8℃、P84次/min、R16次/min、BP19.0/12.0kPa。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部触痛(),莫菲氏征(+),肝区叩击痛(+)。查肝功能SGPT57u/L,其余项目正常。血WBC8.9×109/L,W-SCR0.235,W-LCR0.765。腹部B超提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初步诊断:1、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肝脏…  相似文献   

12.
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78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诊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价值。方法对 1988年 5月至 2 0 0 1年 7月临床收治的 78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用Seldinger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将导管超选至出血动脉 ,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 ,共栓塞 86根动脉 ,其中胃左动脉 4根、胃十二指肠动脉2 1根、肠系膜上下动脉分支 5 9根、隔动脉 1根及肝动脉 1根。全部患者随访 1~ 10年。结果技术成功率 10 0 % (86 /86 ) ,立即止血 10 0 % (78/78) ,2 0 5 % (16 /78)复发出血。 78例患者中 71例出现腹痛、4 9例腹胀等轻微合并症。无胃肠道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 ,定位准确、安全有效 ,同时为外科手术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13.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优化综合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肝癌 )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优化综合治疗方案。方法将4 1例肝癌根治性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进行对症、支持治疗联合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及生物治疗2 0例为观察组 ;只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2 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 1年、2年的肝内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作 χ2 检验。结果观察组 1年、2年的肝内复发率分别为 10 % (2 /2 0 )、30 % (6 /2 0 ) ,较对照组4 3% (9/2 1)、6 2 % (13/2 1)降低 (χ2 值分别为 5 6 3、4 19,P <0 0 5 ) ;观察组 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 % (19/2 0 )、70 % (14 /2 0 ) ,较对照组 6 2 % (13/2 1)、33% (7/2 1)提高 (χ2 值分别为 6 5 5、5 5 1,P <0 0 5 )。结论对症、支持治疗联合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及生物治疗是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优化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幼猪经肝动脉区域隔离肝灌注的效果。 方法 14只幼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只):采用经肝动脉灌注;实验组( 7只):左肝动脉及左肝静脉插管,进行左肝区域隔离肝灌注。灌注液为氨甲喋呤溶液(1mg/kg), 灌注时间为60min。于灌注5、10、20、30、45、60min时分别抽取外周血、肝脏灌注区域血、肝脏未灌注区域血(实验组)测定血药浓度; 灌注后切取左肝及右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结果 在所有时间点, 实验组肝脏灌注区域氨甲蝶呤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非灌注区和外周血(P<0. 01), 60min时最高, 达( 40. 211±3. 756 )μg/ml, 而非灌注区和外周血中仅为(1. 584±0. 347)μg/ml和(0. 773±0. 096)μg/ml。实验组灌注区域血药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肝脏血药浓度(P<0. 01), 60min时分别达(40. 211±3. 756)μg/ml和(4. 498±1. 643)μg/ml。实验组灌注区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为218. 295μg/ml,而在对照组肝脏仅为260. 860μg/ml。病理检查提示两组灌注肝脏均有肝细胞浊肿、气球样细胞,但实验组肝脏灌注区域肝细胞坏死率为85. 7% (6 /7),明显高于对照组28. 6% (2 /7)。实验组肝脏未灌注区域无明显病理损害。 结论 动物实验证实经肝动脉区域隔离肝灌注是一种灌注及隔离效果好、肝功能损害小的区域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联合无水乙醇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和无水乙醇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对13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大径8~18.5cm)进行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16mg+碘油10~15ml),然后再将SP管超选择进入肝血管瘤瘤内动脉分别注射无水乙醇碘油乳剂(无水乙醇:碘油1:1)8~17ml,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大小。结果13例患者进行肝动脉栓塞术均获得成功,8例腹胀患者术后第2天症状消失,1周复查肝肾功能仅3例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GPT)和碱性磷酸酶(ALP)升高,1个月后复查恢复正常。1个月后复查CT,肝血管瘤缩小51.04%~77.51%。未出现胆道损伤、肝脓肿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及无水乙醇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的特点,是肝海绵状血管瘤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HCC)术后常见复发。作为姑息性治疗,动脉内核素标记的碘油注射能比化疗栓塞术更能耐受,有效率达40 %。法国EMarquis中心肿瘤科等单位共为3 4例HCC施行动脉内131碘标记碘油注射,选择等待肝切除或肝移植病例作为试验对象,其甲胎蛋白超过2 5 0ng/ml,HCC诊断明确。对无肝硬化或ChildA级肝硬化者至少做肝右叶切除,对ChildB级肝硬化者作两肝段切除或肝左叶切除。62岁以下且无心肺禁忌证者作肝移植( 2个月前不作碘油注射)。第1次注射量为3ml( 60mCi,2 40 0MBq)经股动脉作肝动脉造影,术前注射1~3次。共3 4例,其中伴肝硬化2 9例。2…  相似文献   

17.
经肝动脉及静脉联合化疗治疗肝转移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FAP经肝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对肝转移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经CT或MRI诊断 2 3例肝多发转移癌患者 ,采用表阿霉素 (EPI) 4 0mg/m2 ,顺铂 (CDDP) 6 0mg/m2 ,经肝动脉灌注(d1)。 5 -氟尿嘧啶 (5 -FU) 5 0 0mg/m2 经静脉给药 (d1,d8)。所有患者治疗 2~ 4个周期后复查CT或MRI。 结果 本组有效率为 74 %。 1年、2年和 3年生存率分别为 88 8%± 7 9% ;6 6 9%± 12 3%和2 4 6 %± 2 3 4 %。中位生存期为 2 5个月。 结论 FAP方案是一种传统的化疗方案 ,改变给药途径可提高肝转移癌的疗效 ,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CT导向多弹头射频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弹头射频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 方法 5 2例肺癌患者行多弹头射频治疗 (3~ 5 )天后行支气管动脉灌注顺铂 90mg ,丝裂要素 2 0mg,阿霉素 5 0mg(1~ 3)次 ,灌注间隔 (4~ 6 )周 ,比较治疗前后肿瘤变化。 结果 多弹头射频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后有效 (CR PR)率为 87% (45 / 5 2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5 5 % (2 3/ 4 2 )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χ2 =11.72 ,P <0 0 1)。 结论 多弹头射频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是NSELC较为理想的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 ,出生 6小时 ,体重 3.3kg。因全身紫绀 ,于 2 0 0 1年 8月 2日收入我院。经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大动脉转位 (SDD- TGA/ IVS)、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因动脉导管将闭合 ,氧饱和度较低 (0 .5 0~ 0 .70 ) ,于出生后 17小时在全身麻醉深低温体外循环 (CPB)下行动脉转位术 (arterial switch procedure)、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PB采用 Stockert 人工心肺机 ,Dedeco 90 1膜肺及 MinntechMini超滤器。预充液含乳酸林格氏液 2 5 0 ml,红细胞悬液1U,2 0 %白蛋白 5 0 m l,甲基强的松龙 10 0 mg,抑肽酶 3.5…  相似文献   

20.
己知己酮可可碱可改善组织氧合作用和恢复出血性休克后肝细胞功能,但对肝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不甚清楚。为此,作者在4组可逆性肝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猪模型进行实验。在麻醉下正中切口过腹,游离门静脉、肝动脉及其胃十二指肠支和肝下皮下腔静脉,结扎分出肝总和肝左动脉支的胃血管。给肝素300ti/kg,在颈静脉插管。错夹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复和门静脉,肠系膜血流经导管回流至颈静脉插管。扔1组5只猪,在麻醉诱导前1小时灌入口服用己酮呼可碱24mg/kg(溶于3ml)橄榄油中;第2组5只猪,给口服用已酮可可碱50mg/kg;第3组9只闻,于再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