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食管癌高发区中国山东省肥城市食管癌前病变自然转归情况,为食管癌前病变及食管鳞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山东省肥城市2006年至2016年期间进行内镜病理诊断且未治疗并进行二次内镜随访的受检者资料进行分析,描述癌前病变病例的具体复查结果,计算进展病例的累积进展率和进展时间,分析食管癌前病变病例的转归情况。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834例食管癌前病变病例,其中1 148例(62.6%)癌前病变发生逆转,148例(8.1%)发生进展。逆转为正常状态的病例共234例(12.8%),进展为食管癌共17例(0.9%)。各级别癌前病变进展为食管癌的病例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4.9%)、中度异型增生(1.3%)、轻度异型增生(0.2%);其发生癌变的中位进展时间由高至低依次为:轻度异型增生(5.62年)、中度异型增生(1.76年)和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1.61年)。轻度异型增生9年累积进展为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及以上的进展率远小于中度异型增生(1.81% vs.9.98%),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进展为食管癌的累积进展率始终高于中度和轻度异型增生。  结论  超过一半以上的癌前病变会逆转为较低级别病变或正常状态;食管癌前病变的累积癌变率随病变级别的增高而增大,中位进展时间随病变级别的增高而缩短。大多数癌前病变进展为食管癌的时间间隔基本与《癌症早诊早治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中的随访间隔相符,可适当对轻度异型增生患者的随访间隔缩短为每2年1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变过程中食管鳞状上皮p53表达情况及其与凋亡水平的关系。[方法]824例食管黏膜活检组织(包括正常黏膜、异型增生和鳞癌),行DNA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及p53免疫组化检查。[结果]①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组p53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及炎症组和良性增生组(P=0.003),低于重度不典型增生/鳞癌组(P=0.036);良性增生组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组间无明显差异(P=0.192);②正常及炎症组和良性增生组随年龄增长p53表达呈上升趋势(P〈0.01);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组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组各年龄组间差异不明显;③随着p53表达的增加,上皮颗粒层细胞凋亡指数(AI)逐步下降(χ2=87.266,P=0.000),基底层AI呈轻度增加趋势(χ2=34.253,P=0.000)。[结论]食管癌变过程中伴有p53基因的突变和颗粒层细胞凋亡水平的下降,且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对食管上皮细胞正常(以下简称正常)、食管上皮细胞轻度增生(以下简称轻度增生)和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以下简称重度增生)共46161例进行了癌变时间和癌变率的研究结果说明:食管癌变平均时间的频率差异为重度增生癌变平均时间3年7月<轻度增生癌变平均时间5年4月<食管正常癌变平均时间8年10月。食管癌变率的频率差异为重度增生癌变率38.9%>轻度增生癌变率5.8%>正常癌变率1.4%。  相似文献   

4.
梁媛  马锐 《陕西肿瘤医学》2014,(9):2091-2094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一线或二线治疗对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分析吉非替尼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6l例EGFR突变型(外显子19或2l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其中3l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一线治疗,30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二线治疗;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P=0.717)、年龄(P=0.849)、吸烟史(P=0.173)、病理类型(P=0.573)和临床分期(P=0.66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一线较二线治疗EGFR突变型NSCLC的近期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明显提高(RR:64.5%VS23.3%,P=0.001;DCR:87.1%VS60.0%,P=0.016)。吉非替尼一线和二线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6和6.4个月(P=0.392),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6.0和17.6个月(P=0.606)。另外,在最终获得疾病控制的患者中,吉非替尼一线治疗组为27例,二线治疗组为18例,2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也无明显差异(PFS:8.0VS9.7个月,P=0.777;OS:17.0VS20.0个月,P=0.196)。结论:吉非替尼用于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一线较二线治疗的近期疗效明显提高,但生存获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高冬青  张楠  王家林 《中国肿瘤》2020,29(5):334-338
[目的]研究食管癌高发地区食管癌前病变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食管癌前病变及食管鳞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山东省肥城市2006-2012年期间接受筛查未治疗,并进行病理检查随访的受检者资料进行分析,描述首检及随访筛检结果,分析影响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结果]676例首检者接受随访,筛检结果为417例(61.7%)发生逆转,157例(23.2%)保持稳定,102例(15.1%)发生进展。102例进展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分别为9例食管炎,26例轻度异型增生,27例中度异型增生,30例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10例食管癌。其中基底细胞增生平均间隔为2.7年,随访结果为食管癌,轻度异常增生为6.3年,中度异常增生为2.9年,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为1.0年。男性、饮酒、饮茶为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其OR值和95%CI值分别为1.712(1.088~2.694)、1.611(1.058~2.453)、1.784(1.004~3.170);年龄<55岁为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保护因素。[结论]首检后对基底细胞增生和轻度异型增生应间隔2年复查一次,对中度异型增生和未治疗的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应间隔半年复查一次,以减少早期癌的漏诊率;对男性、年龄≥55岁、饮酒、饮茶的癌前病变人群应加强筛查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有或无肝转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应用纳武利尤单抗的疗效差异,以进一步优化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的治疗模式。方法:收集65例经纳武利尤单抗二线或二线以后单药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基线有无肝转移分为肝转移队列及无肝转移队列。重新阅片以评估疗效及疾病进展时间,通过面访或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共纳入65例患者,肝转移队列10例,无肝转移队列55例。两队列客观缓解率分别为10%与24%(P=0.676),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0%与60%(P=0.69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9个月与5.6个月(P=0.004)。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7.5个月或20.7个月(P=0.020)。结论:与无肝转移的晚期NSCLC相比,存在肝转移的NSCLC患者接受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产物-MGMT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GMT在62例胃癌和42例胃黏膜异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GMT蛋白在正常胃黏膜、轻度异型增生胃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胃黏膜、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8%、94.4%、91.7%、66.7%、68.2%。MGMT蛋白在轻度异型增生胃黏膜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P〈0.05);在中重度异型增生组中的表达率高于早期胃癌(P〈0.05)。胃癌中MGMT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MGMT基因可能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可能成为监测胃黏膜早期癌变及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肿瘤抑制基因(MTS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210标本中MTS1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规律。结果:正常胃粘膜、轻、中度异型增生及小肠型肠化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重度异型增生、结肠型肠化及胃癌组织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后三者相互间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正常胃粘膜与轻、中度异型增生之间MTS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胃粘膜与重度异型增生之间MTS1蛋白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强阳性率间差异则有显著性(P<0.01)。正常胃粘膜与两型肠化及胃癌组织间的阳性率、强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重度异型增生、两型肠化与胃癌组织间的阳性及强阳性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MTS1蛋白阴性表达患者五年生存率与阳性表达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两者与强阳性表达者的差异则有显著性(P<0.01)。结论:MTS1基因变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MTS1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其蛋白的功能异常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食管癌高发区40-69岁农村居民食管癌内镜筛查结果,探讨食管癌及各级癌前病变的患病及早诊早治情况。方法:2012-2016年在食管癌高发区四川省阆中市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行政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全部40-69岁当地农村居民作为筛查对象,对其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进行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作为最终确诊。结果:2012~2016年阆中市的18个乡镇共筛查40~69岁农村居民10102例,各级食管病变检出率为22.73%(2296/10102),食管阳性病例检出率为1.77%(179/10102),食管癌前病变检出率为5.49% (555/10102)。男性食管各级病变总体检出率以及食管癌前病变、阳性病例的检出率分别高于女性(9.36%vs.5.44%, 7.03%vs.4.06%, 2.34%vs.1.37%);男性食管轻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以及食管浸润癌的检出率均分别高于女性(5.81%vs.3.42%, 1.22%vs.0.64%, 1.83%vs.1.17%, 0.38%vs.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食管各级病变总体检出率、食管癌前病变、阳性病例的检出率以及食管轻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的检出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升高的趋势,60岁以后增长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阆中市食管癌高发区农村居民食管癌内镜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已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应重视癌前病变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与随访。  相似文献   

10.
1987年国际妇科病理协会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及非典型增生三类,前两类为良性病变,最后一类为癌前病变。子宫内膜癌前病变也即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EIN又可分为三级:Ⅰ级(子宫内膜轻度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的基础上,腺上皮轻度异型;Ⅱ级(子宫内膜中度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的基础上,腺上皮中度异型;Ⅲ级(子宫内膜重度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的基础上,腺上皮重度异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黏膜切除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探讨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在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100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比较术前活检病理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及差异性,分析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对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42.06%(45/107),诊断不足(病情被低估)率为41.12%(44/107),诊断过度(病情被高估)率为16.82%(18/107)。轻度异型增生诊断符合率为10%(1/10),诊断不足率为90%(9/10);中度异型增生诊断符合率为17.65%(3/17),诊断不足率为23.53%(4/17),诊断过度率为58.82%(10/17);重度异型增生诊断符合率为38.98%(23/59),诊断不足率为90%(11/59),诊断过度率为18.64%(25/59);早期浸润癌诊断符合率为85.71%(18/21),诊断过度率为14.29%(3/21)。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浸润癌患者的平均最大病变直径分别高于轻度异型增生组,早期浸润癌患者的平均最大病变直径高于中度异型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病变性质的准确性更高,但鉴于食管癌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病理过程及形态的复杂性,在内镜活检结合术后病理诊断的同时,应参考内镜下表现来制定合理的临床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间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经化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疾病得到控制的患者,采用随机抛硬币法分为沙利度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患者每天口服沙利度胺200 mg至疾病进展,对照组患者完全停药,两组均每1~2个月复查,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率、生活质量改善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3.9±1.3)个月,时间略高于对照组的(3.7±1.2)个月(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7%和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为71.4%,明显高于对照组(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明显困倦4例、皮疹2例、轻度水肿1例,但症状均可耐受,对治疗无任何影响。结论应用沙利度胺维持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未明显延长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但可明显降低化疗相关胃肠道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及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68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均接受化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患者:吉西他滨1000mg/m2,d1,8,静脉滴注30min;多西他赛75mg/m2,d1,奥沙利铂85mg/m2,d1.每3周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两组没有观察到完全缓解病例.吉西他滨组:PR 19例,SD 9例,PD 6例,总有效率为55.9%,临床获益率 82.4%,中位疾病进展时间6.1个月;多西他赛组:PR 16例,SD 11例,PD 7例,总有效率为 47.1%,临床获益率 79.4%,中位疾病进展时间 5.1个月.两组有效率(55.9%vs 47.1%,P=0.47)、临床获益率(82.4%vs 79.4%,P=0.38)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6.1月 vs 5.1月,P=0.524 )均无明显差异.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和消化道反应,两组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4.7%和38.2%(P=0.028),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分别为11.8%和47.1%(P=0.001),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分别为32.4%和8.8%(P=0.016),肌肉酸痛发生率分别为8.8%和32.4%(P=0.016),末梢神经麻木分别为11.8%和 35.3%(P=0.022).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及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相近,毒副反应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14.
食管黏膜不同病变阶段患者血清Ep-CAM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食管癌、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ELISA)的方法,检测正常对照人群、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食管癌患者血清中Ep-CAM的表达水平。结果p-CAM在正常对照、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呈梯度升高,P〈0.01;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血清中的Ep-CAM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36;Ep-CAM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的转移明显相关,P〈0.001,且在手术前后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1。结论患者血清中Ep-CAM表达水平的变化出现在食管黏膜病变的早期阶段,其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可作为疾病监测的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p57KIP2蛋白在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的口腔黏膜白斑及鳞癌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在口腔黏膜白斑及鳞癌中的意义。方法以10例正常口腔黏膜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回顾性研究79例口腔白斑和67例口腔鳞癌中p57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不同程度异型增生中及鳞癌中p57KIP2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 79例口腔黏膜白斑组织中p57KIP2表达率为77.2%(61/79),显著低于正常口腔黏膜(10/10)(χ2=22.510,P〈0.01)。在白斑组织中,随着异型增生程度增高,p57KIP2蛋白的表达率有下降的趋势(85.0%,70.0%,6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7在轻度异性型增生白斑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黏膜组织(P〈0.05),而在鳞癌中的表达又显著低于中重度异型增生白斑(P〈0.05)。结论口腔黏膜白斑组织中的p57KIP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提示从正常口腔黏膜到作为癌前病变的口腔黏膜白斑的发展过程中存在p57KIP2蛋白的表达丧失。p57是预测口腔鳞癌进展和预后的一个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NP方案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CIL与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8例I-Ⅳ期NSCLC患者采用NP化疗方案:顺铂35mg/m^2,静脉滴注,第1,2天;长春瑞滨25mg/m^2,静脉滴注,第1,8天,每21天为1周期根据CIL程度进行分组:无CIL的患者为A组;轻度CIL(G I-Ⅱ)为B组;重度CIL(GⅢ-Ⅳ)为C组。主要研究目的为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和疾病进展时间(TTP)。结果:共有128倒患者入组。A、B、C三组RR率分别为30.8%,56.8%和71.4%,P=0.010,出现CIL的患者RR率明显增高。DCR率分别为61.5%,83.8%和92.9%,P=0.009,CIL患者DCR率也明显提高。中位TTP分别为150天(95%CI:91-209),189天(95%CI:181-197)和207天(95%CI:172-242),P=-0.009,CIL患者TTP明显延长。CIL持续至少10天的患者TFP延长明显,p=0.0213。轻度CIL伴ECOG0的患者TTP也明显延长,P=0.0412。结论:CIL与NP方案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RR和TTP有关,随CIL的出现患者RR率提高,TTP延长,尤其是轻度CIL伴ECOG0和CIL持续10天以上的患者。因此,CIL可以作为反映药物活性和预测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731例食管上皮增生自然转归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食管上皮增生的演变及其与食管癌的关系,对1973年食管细胞学普查发现为食管上皮增生的731例病人进行了随访复查.结果表明,重度增生癌变率为14.57%(22/151);中度增生癌变率为6.52%(3/46);轻度增生癌变率为5.81%(31/534).重增癌变率和轻增癌变率相比,有有一显著差异(P<0.01).拉网复查的233人中,经由轻度增生,重度增生、癌发展的56人,占24%;稳定未变的93人夕占39.9%;由重增回转为轻增者18人.由重增、中增、轻增回转为正常者81人,回转率为34.7%在影响食管上皮癌变的诸因素中夕以长期消化道慢性病史与食管上皮增生癌变关系最为密切(P<0.0l).这说明,增生程度越重,癌变比例越大夕间隔时间越短,食管癌是由食管上皮增生演变而来,食管上皮重增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预防食管癌应注重防治食管上皮增生和慢性消化道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K1δ与COX-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了6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的癌组织、癌旁组织(30例正常食管上皮、19例羟度不典型增生、1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CK1δ与COX-2的蛋白的表达。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其中随机选取的40例癌组织、18例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1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和20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进行上述两种蛋白的定量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CK1δ和COX-2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P〈0.01),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显著低于癌组织(P〈0.01),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组中CK1δ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CK1δ蛋白的表达与分化程度和有无纤维膜的侵及无关(P〉0.05);淋巴结转移组中COX-2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有纤维膜侵及组中COX-2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无纤维膜侵及组(P〈0.01),COX-2蛋白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在食管鳞癌组织中CK1δ蛋白与COX-2蛋白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82,P〈0.01)。结论:CK1δ、COX-2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共同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有望成为评价食管癌恶性程度和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以往文献数据,探讨食管小细胞癌的主要临床特征,并对其治疗方法与预后关系作系统评价。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Ovid 数据库1990年-2012年10月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相关研究,提取文献数据,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获得食管小细胞癌病例441例。男性304例,女性78例。首发症状以进食哽咽/咽下困难(81.12%)最为常见。病变位于颈段、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及多段者分别占0.97%、8.71%、47.74%、40.65%和1.94%。36%的患者首诊时为广泛期。局限期和广泛期 SCEC 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个月和10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75%/43.37%(P =0.004)、32.03%/9.64%(P ﹤0.001)、18.30%/4.82%(P =0.004)、10.46%/2.41%(P =0.014)。局限期食管小细胞癌的治疗:综合治疗较单纯局部治疗6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94.39%/59.38%(P ﹤0.001)和73.83%/40.63%(P =0.001)。综合治疗较单纯化疗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4.39%/35.71%(P ﹤0.001)、73.83%/28.57%(P =0.001)、38.32%/7.14%(P =0.021)、23.36%/0.00%(P =0.042)。手术+化疗、放疗+化疗及手术+放疗+化疗三种治疗方法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广泛期患者综合治疗组与化疗组的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43%/61.11%(P =0.011)。结论:原发性 SCEC发病率低,恶性度高,采取局部治疗+化疗的治疗方法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手术的应用对于改善局限期 SCEC 患者的预后无明显意义。广泛期 SCEC 患者的治疗仍以局部治疗+化疗的综合治疗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0.
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活检组织的微卫星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早期病变与遗传学改变之间的关系,筛选和评价可能作为食管癌早期诊断预警指标的微卫星标志物。方法 选用曾被证实在浸润性食管鳞癌表现高频率杂合性缺失(LOH)的16个同位素标记微卫星标志物,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分析37例食管镜活检组织不同程度病变存在的遗传学改变,包括15例不典型增生,22例ES-CC。结果 16个微卫星标志物LOH频率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率分别为:轻度不典型增生(LGD)为2%和22%,重度不典型增生(HGD)为15%和33%,ESCC为35%和64%,LGD与HG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2,P=0.001,P=0.007);HGD与ESCC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中的10个标志物(D3S4545,D5S2501,D8S1106,D9S1118,D9S910,D13S1493,D13S894,D13S796,D15S655,D17S1303)分别在1例以上的癌前病变中出现等位缺失。结论 LDH和MSI的发生频率均随病变的组织学严重程度而增高,且等位缺失在食管癌前病变检出率较高,食管癌的发生和进展与基因不稳定性密切相关,这种分子改变能够通过食管镜活检组织检测。微卫星标志物可能成为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有用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