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技术在儿童癫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癫痫手术的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自体血回输分为自体血组和非自体血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术中术后情况及异体输血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自体血组26例(60.5%),非自体血组17例(39.5%).自体血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病灶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大于非自体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组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者10例(38.5%),非自体血组9例(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术中血浆的输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均平稳,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自体血液回输可能降低术中异体红细胞的输注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儿童癫痫手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63-65+69
目的探讨剖宫产和宫外孕产妇中自体血回收联合白细胞过滤器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1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ASAⅠ~Ⅲ级,年龄22~45周岁的剖宫产和宫外孕产妇400例,依据输血方法分为按需输注库存血组(对照组,n=200)、自体血回收联合白细胞过滤器组(研究组,n=200),统计分析两组产妇的异体血输注量、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异体血输注量为(432.52±17.71)m L、产后24 h出血量为(342.58±97.27)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731.41±128.22)mL、(551.35±96.8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03.30±137.89)mL和(1081.53±119.24)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输血前、输血后1、24 h的HR、MAP、SpO_2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0%(30/200),低于对照组的30.00%(6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和宫外孕产妇中自体血回收联合白细胞过滤器的应用效果较按需输注库存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存自体血回输应用于腰椎滑脱手术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因单节段腰椎滑脱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并输血治疗的患者,其中预存自体血回输的患者40例作为A组,因拒绝术前预存自体血而输注异体血的40例患者作为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常规观察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第1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降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第7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滑脱手术患者来说,采用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及异体输血均能有效纠正术中术后失血性贫血,但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后患者血常规各观察指标恢复更快,在当前异体血供血困难的前提下,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在产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产科手术中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前置胎盘是术中自体输血的适应证。所有产妇均进行了术中自体输血L(135~3 215 ml),无不良反应发生。平均失血量为1 512 ml(586~32000 ml);22例(55%)产妇失血超过2 000 ml。31例(77.5%)产妇没有输注同种异体血,出血量超过2000ml的产妇有13例产妇未输注异体血。出血量与输血量呈线性关系。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有效应用于产科手术,能减少此类患者输注库存异体血的概率;且能快速补充患者的血容量,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术中回输自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异体输血,观察组采取自体血回输,比较两组失血量、输血量及输注前后不同时间点血常规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异体血回输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红细胞以及红细胞比容均显著低于手术前,并且观察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手术前,凝血酶原时间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周其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水平、1周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恢复至手术前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外科手术中采用术中回输自体血技术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初期对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次PDCA循环法在改进骨科手术用血合理率及输血病历缺陷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骨科手术用血合理率及输血病历缺陷率进行持续改进,对骨科手术不合理用血及输血病历缺陷、自体输血率低等原因进行分析,从输血指征、现有政策及监管途径三方面对临床医师、麻醉医师、输血科工作人员及相关制度和流程,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启动第二轮PDCA循环,使改进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结果 1) 2015年至2018年,骨科总手术量(1433例比1332例)及高出血风险手术量(70. 62%比43. 62%)逐年升高;改进后所有患者平均异体红细胞输注量(0. 48 U)及血浆输注量(0. 08 U)均低于改进前(0. 57 U、0. 45 U);改进后异体血输血总费用下调;改进后平均住院日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改进前。2)骨科手术用血红细胞合理率由改进前64%提高至94. 53%,血浆合理率由改进前71%提高至91. 67%,病历完整率由改进前42. 2%提高至72. 09%,骨科自体输血率由改进前2. 95%提高至23. 47%。结论持续PDCA循环能更有效提高骨科手术用血合理率及输血病历完整性,相对单次PDCA循环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在双膝关节同期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接受双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37例,14例A组患者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后自体血回收,11例B组患者采用单纯术后自体血回收,12例C组患者采用单纯术后引流管引流,比较三组患者术后急性失血量及异体血输注量。结果:三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有变化;A组急性失血量(145.30±37.60)m L、异体血输注量(721.80±186.30)m L与B组急性失血量(192.00±50.60)m L、异体血输注量(586.40±148.50)m L明显低于C组急性失血量(423.00±112.40)m L、异体血输注量(1076.10±286.40)m L,三组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后自体血回收及单纯术后自体血回收均可减少异体血输注,且前者减少术后急性失血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回收式自体血回输应用于外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0例预计出血量大于500 mL的外科手术病人,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血液收集和回输(试验组);相同或类似手术100例单纯输注异体血(对照组).观察2组病人失血量、血液回收量、异体血输注量、输血反应、输血费用、血库日均供给手术病人血量.结果 试验组手术失血量(1 615.0±69.6)mL,血液回收输注量(823.3±67.6)mL,异体血输注量(316.3±58.4)mL;对照组手术失血量(1 628.0±715)mL,异体血输注量(803.5±77.4)mL,2组异体血输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人输血反应发生率、输血费用和血库日均供给手术病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回收式自体血回输应用于外科手术,安全可靠,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将24例髋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例。A组采用自体血回收机回收术野出血,经过滤、离心、净化、清洗后,以洗涤红细胞的形式回输;B组完全输注库存血补充失血。记录回输血量及库存血输血量。结果:A组平均每例回收浓缩红细胞600ml,除1例髋关节置换翻修患者因术中失血较多,输入400ml血浆外,其余患者均未输库存血;B组平均每例输库存血550ml。两组比较.A组共节约用血6000ml。表明术中自体血回输是髋关节手术安全有效的补充失血的方法.对减少输库存血的机会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根据术中出血量分为2组,A组(自体血回输组)术中出血量≥300 ml,术中进行自体血回输;B组(非自体血回输组)术中出血量< 300 ml,不进行自体血回输.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输血量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术中出血原因及使用血液回收装置的必要性.结果 共2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A组169例,B组51例,A组患者中使用自体血回输后仅13例(7.7%)需要行同种异体输血,B组未使用同种异体血.其中A组行多节段(3个及以上)减压融合术的患者中,4例(22.2%)输同种异体血,明显高于1~2个节段手术的患者异体输血比例(P<0.05).A组和B组比较,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f(173.0±44.7)min vs.(135.9±45.6)min,P=0.0000]和术中出血量[(628.9±306.9)mlvs.(287.6±203.4)ml,P=0.0000]明显增高.结论 术中自体血回输基本满足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输血要求,明显减少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自体血回输与异体血输注对创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血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上饶市广信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照输血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35例),所有患者均行开放手术,对照组患者进行异体血输注,观察组患者收集自体血回输。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气指标、手术情况和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氧饱和度(Sa 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O2和Sa O2水平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CO2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腹腔积血量和术中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2.
何少一  蔡水奇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5):489-491,599
目的比较自体血浆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在骨科手术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行骨科手术患者60例,分为自体血浆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组(A组)和单纯自体血回收组(B组),各30例。A组采用CellSaver5+型血液回收机回收术野出血,并经白细胞滤器回输,同时输入术前分离保存的血浆,B组采用Cell Saver5+型血液回收机回收术野出血,并经白细胞滤器回输。结果两组间在T0、T1、T2、T3、T4及T5时点的Hb、Hct及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A组自体血回输的同时输入术前保存的自体血浆后,PT和APTT均有所降低,在围手术期A组T3、T4、T5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术中失血量和术中回输自体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A组术后2例患者输注异体血,B组术后7例输注异体红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术后24 h引流量及评价输血量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自体血浆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不增加失血量,不影响血小板功能,能很好的补充丢失的凝血因子,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术期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氨甲环酸(TA)、和自体血回输3种血液管理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TKA的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EPO组、TA组、自体血回输组和空白对照组,4组患者围术期采取不同的血液管理方法.比较患者术后Hb、异体输血、失血等数据,并计算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108例患者,男20例,女88例;平均年龄(70.6±6.4)岁;BMI (26.97±3.51)kg/m2.EPO组31例,TA组28例,自体血组28例和空白对照组21例.对照组围术期Hb变化差值(43.7±8.2)g/L大于其他3组(36.8±13.6)、(35.0±8.7)、(27.1±14.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PO组、TA组、自体血回输组和对照组术后异体血输注率分别为19.4%、7.1%、32.1%和28.6%,TA组异体输血率显著少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组总失血量(1 536±438)ml,对照组(1 476±263)ml,明显多于EPO组[(1 179±378)ml]和TA组[(1 057±2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EPO、TA、自体血回输3种血液管理方法均可以有效改善TKA的失血情况.3种方法中,TA可获得相对较好的疗效,但由于TKA失血较多,建议联合多种血液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在围手术期综合性止血措施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使用自体血回输(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 ABT)装置引流和非负压引流球引流对于术后失血和输血控制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重度骨性关节炎,并经同一手术医师完成的单侧、初次TKA患者共131例。按照临床中是否在术后使用ABT装置分为两组,其中ABT组于术后应用ABT装置进行引流和自体血回输,对照组于术后应用非负压引流球进行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值、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率的差异。结果:ABT组术后引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515 mL (80~1 610 mL) vs. 260 mL (40~670 mL),P<0.001],ABT组术后自体血回输量的中位数为245 mL (60~1 070 mL)。两组患者在术后1 d血红蛋白下降值(P=0.340)、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值(P=0.524)、术后3 d的总失血量(P=0.101)和隐性失血量(P=0.062)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1例患者中共9例接受了异体输血(ABT组5/64,7.8%;对照组4/67,6.0%), 两组患者的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结论:在围手术期综合性止血措施的常规应用下,ABT装置对于控制单侧、初次TKA患者术后失血的效果并不明显,也未能有效降低异体血输血率,然而却加大了术后引流量,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因此,在单侧、初次TKA术后并无必要常规应用ABT装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0):9-12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在体外循环(CPB)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自体血液回输,将100例择期行CPB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从切皮至术毕全程采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对术中丢失的红细胞进行洗涤、回输;对照组:术中非肝素化期间所有失血、停机后管道与膜肺中余血直接丢弃。统计观察组自体血液回输的量,比较两组围手术期RBC、FFP及PLT的输注率、输注量、输血费用、术后异常出血发生率及两组术前、术毕PT及TEG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RBC输注率及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总输血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术毕,观察组PT、R值、κ值较对照组显著延长,Alpha角较对照组变小(P0.05);两组术毕R值、κ值均较术前延长,Alpha角较术前变小(P0.05);两组围手术期FFP、PLT输注率及输注量、术后异常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中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可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异体RBC输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机体凝血功能,同时增加输血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自体血回输在外伤性脾破裂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外伤性脾破裂患者42例,均符合美国创伤外科学会脾脏损伤分级标准(AAST分级),采用血液回收机及配套耗材进行自体血回输。观察并记录患者失血量、自体回输血量、异体输血量、术前及术后第2天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42例患者自体回输血量31 600 ml,占总引流量59.18%,8例患者同时接受异体输血共3 300 ml,占总输血量9.46%。术后血常规指标优于术前(P<0.05),而凝血功能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自体血液回输排异反应小,且有效补充了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减少了血液丢失,回输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高危剖宫产妇血液常规指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某三甲医院妇产科收治的高危剖宫产妇100例,其中自体血组50例(回收式自体输血),匹配异体血组50例(异体输血)。比较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及手术前后血液常规检测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并将自体血回输量与术后血液指标和凝血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自体血组失血量与回输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产妇一般资料和估计失血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而自体血组异体红细胞用量显著低于异体血组(P<0.05);异体血组术后RBC、Hb、HCT水平较自体血组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间术后PT、APTT、Fib、TT无明显差别(P均>0.05);自体血组回输量与术后各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而与失血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Y=0.4X(P<0.001)。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适用于高危剖宫产妇,可节约异体血的使用,并且比异体血输注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接受中低温停循环的主动脉夹层手术在体外循环停机后即时和延时输注剩余机血对止血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接受中低温停循环的主动脉夹层手术128例,根据体外循环停机后剩余机血输注时间分为即时组和延时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术中液体管理和手术止血时间。结果:共收集128例患者,即时组60例,延时组68例。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 < 0.01),但是延时组降幅较即时组明显减轻(P < 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延时组患者术中血制品使用减少(P < 0.05),出血减少(P < 0.01),止血、手术和麻醉时长均缩短(P < 0.01)。结论:接受中低温停循环的主动脉夹层手术体外循环停机后,延时输注剩余机血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并缩短手术止血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创伤性颅脑损伤行急诊开颅手术的患者199例,按是否使用自体输血分为自体血组108例和异体血组91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以及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自体血组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少于异体血组,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冷沉淀少于异体血组(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PT、PT-INR、APTT、FIB、TT计数均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输血不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前单采自体血液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估计术中出血量较大,符合国内外预存自体输血标准的外科择期手术患者8例,入院后第2、3天下午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单采压积红细胞3~6U(来源于800 ~ 1200ml静脉全血的红细胞)和机采血小板1U,采集中补充生理盐水500 ~ 1000ml.当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患者收缩压下降至90mmHg以下时,开始回输自体血液,并于手术结束前全部回输入患者体内.观察8例患者预存采血前、单采后、手术前、手术结束后血常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手术结束时血压(SPB,DPB)、心率(HR)及手术中液体输入总量、术中出血量、自体输血量、异体输血、输血反应等情况.结果 8例患者术中输注自体血液,未输注异体血液成分,单采中和输血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单采储血后和手术后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自体储血前,手术失血量300 ~ 1200ml,占整体血容量的7%~ 26.49%.术后患者心率、血压平稳.结论 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液成分进行自体备血安全且疗效较好,能保障中型及大型手术的手术用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