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休克指数(MSI)与脓毒症休克病人心功能障碍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脓毒症休克病人139例,收集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心功能指标,计算入院时休克指数(SI)、平均动脉压(MAP)和MSI,根据其1个月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应用Pearson相关模型分析MSI与脓毒症休克病人心功能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脓毒血症休克预后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分析MSI对脓毒症休克病人预后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死亡组,而心率、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P<0.01)。生存组病人MAP、心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死亡组(P<0.01),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SI、MSI均低于死亡组(P<0.01)。MSI与脓毒症休克病人的NT-proBNP、LVEDV水平呈正相关(r=0.601、0.598,P<0.01),与CI和LVEF呈负相关(r=-0.683、-0.659,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并分析血清N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的预后状况分为生存组(125例)和死亡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脓毒症程度分为脓毒症组(55例)、严重脓毒症组(60例)、脓毒症休克组(35例),分析观察三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及LVEF的变化。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血清NT-proBNP、血乳酸及APACHEⅡ评分和LVEF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休克组患者与严重脓毒症、轻度脓毒症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BNP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血清NT-proBNP、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分别依次升高,而LVEF却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增高,随着病情的增加,其呈线性增长趋势。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以及预后的判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方法 采集120例脓毒症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每组各40例.按患者入院28 d后预后情况,又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记录血清NT-pro BNP、PCT水平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各组的血清NT-pro BNP、PCT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脓毒症病情的加重,血清NT-pro BNP、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一般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血清PCT、NT-pro BN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BNP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1.34%、86.27%,PCT为83.08%、88.61%.血清NT-proBNP水平和血清PCT水平呈正相关(r=0.826,P<0.05),血清NT-pro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756,P<0.05),血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也呈正相关(r=0.702,P<0.05).结论 血清NT-pro BNP和PCT水平对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程度和生存情况的预测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分脓毒症组(45例)和脓毒症休克组(25例),分析NT-proBNP、CRP、PCT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组患者自入院第1天起,各个时间点APACHEⅡ评分均比前一时间点低,且明显低于脓毒症休克组APACHEⅡ评分,脓毒症组入院第1、7、14天NT-proBNP、CRP、PCT水平均明显低于脓毒症休克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CRP、PCT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NT-proBNP、CRP及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可以有效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和病情,其指标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感染性休克导致的急性肾损伤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高、低CVP组患者在0 h、24 h的HR、MAP、CI、EVLWI、Lac、ScvO2、APACHEⅡ评分均无显著差异。但0 h、24 h低CVP组的SVRI与GEDVI均高于高CVP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28 d后生存20例,死亡20例,其中0 h时生存组CVP低于死亡组;24 h时生存组CI、MAP显著高于死亡组,而SVRI显著低于死亡组。上述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P升高提示感染性休克导致急性肾损伤;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可为临床判定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CU休克患者实施NT-proBNP监测对血流动力学与预后结果的评估效果。方法:对ICU 98例休克患者(2017年1月—2018年10月间)实施研究,对所有人员均进行NT-proBNP、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预后监测,分析总结不同人员的检测结果。结果:心源性休克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心源性休克患者(P<0.05)。死亡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5)。入ICU时NT-proBNP水平≤1 000pg/ml患者CI、MAP、GEDI、ELWI、ITBI显著高于水平>1 000pg/ml者(P<0.05)。结论:ICU休克患者NT-proBNP水平与患者休克类型、血流动力学、预后相关,可指导疾病诊治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乳剂和丙泊酚全麻诱导对妇产科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ASAⅡ~Ⅲ级妇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二组,依托咪酯乳剂组(A组)用芬太尼4μg/kg、阿曲库铵1mg/kg、依托咪酯0.2~0.3mg/kg进行麻醉诱导,丙泊酚组(B组)用芬太尼4μg/kg、阿曲库铵1mg/kg、丙泊酚2~3mg/kg进行麻醉诱导,监测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别于诱导前、静注依托咪酯或丙泊酚2min后以及气管内插管后1min及3min,记录上述指标。结果与诱导前比较,A组给药后2min MAP、HR、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气管插管后1min,MAP、HR、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5),3min MAP、HR均恢复至基础值水平。整个诱导过程中心功能的各指标的最大改变均不超过20%。B组给药后2min MAP、HR、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气管插管后1min,MAP、HR较诱导前升高(P<0.05),3min MAP、HR没能恢复基础水平。结论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对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轻微,全麻诱导平稳。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依托咪酯是麻醉诱导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心功能指标与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89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90 d内预后结局分为死亡组76例和生存组213例,采集2组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用COX回归评估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 脓毒症患者死亡率26.29%,Charlson指数(HR=0.231,P<0.05)、SOFA评分(HR=0.734,P<0.05)、APACHEⅡ评分(HR=0.783,P<0.05)、NTproBNP(HR=0.621,P<0.05)、射血分数(HR=-0.546,P<0.05)、左室每搏量(HR=-0.026,P<0.05)、肺动脉收缩压(HR=0.033,P<0.05)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功能指标与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具有相关性,可用于指导临床结局事件的判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特立加压素( TP )对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大、小剂量组(每组42例) ,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剂量血管加压素输注后各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剂量血管加压素治疗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SVR)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但两组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休克指数均明显降低,排尿量显著增加,同时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乳酸清除率与混合静脉血液饱和度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且改善程度基本一致( P>0.05). 结论:大小剂量的TP 治疗对于脓毒性难治性休克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较大剂量血管加压素的使用与小剂量相比在血流动力学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对于脓毒性难治性休克患者推荐使用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持续输入TP 同时联合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王长远  秦俭 《疑难病杂志》2012,(11):871-872
目的研究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动脉血乳酸水平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76例,入院后给予NT-proBNP、动脉血乳酸和心脏超声等检查,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分别比较死亡组(25例)和存活组(51例)及严重脓毒症组(47例)和脓毒性休克组(29例)NT-proBNP、乳酸、LVEF和APACHEⅡ评分的区别。结果死亡组NT-proBNP、乳酸和APACHEⅡ评分均大于存活组,LVEF小于存活组(P<0.05);严重脓毒症组患者NT-proBNP、乳酸和APACHEⅡ评分小于脓毒性休克组,LVEF大于脓毒性休克组(P<0.05)。结论 NT-proBNP和乳酸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评估作用,高水平的NT-proBNP和乳酸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李莉 《当代医学》2022,28(3):51-53
目的 分析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3例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n=45)与B组(n=48),A组采用间断性血液透析治疗,B组采用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治疗.比较两组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重症监护病房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脓毒性休克患者25例,随机分为滤过组12例和对照组13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滤过组患者行高容量血液滤过,监测两组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pH、氧合指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BUN、SCr、C反应蛋白的变化。同时观察ICU住院时间、应用呼吸机时间及28 d的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同期比,HVHF组治后HR、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CRP下降明显,血pH、氧合指数指标好转,机械通气时间、ICU内治疗时间缩短,28 d病死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VHF能稳定血流动力学,并通过对内环境调节、改善氧合等,对多个器官起到支持作用,可减轻严重脓毒症的病情及改善预后,是脓毒性休克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 proBNP)在颅脑创伤患者早期(创伤后24 h)血浆中的浓度,探讨其在评估创伤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6例颅脑创伤患者,依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分为轻度(GCS 13~15,n=27)、中度(GCS 9~12,n=21)、重度(GCS 3~8,n=18)颅脑创伤3组;检测创伤早期血浆NT-proBNP,血糖,白细胞,比较GCS评分,头部简明创伤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ore,AI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依患者出院时GOS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GOS 1~2,n=16)和预后良好组(GOS 3~5,n=50);比较各组NT proBNP浓度,绘制受试者特征曲线,分析NT-proBNP对预后判断的价值及其与GCS、头部AIS评分及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相关性。结果:重度组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轻、中度组(P均<0.05),预后不良组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NT-proBNP判断预后的最佳阈值为112 pg/mL(灵敏度0.875、特异度0.900),其与头部AIS评分、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NT-proBNP在早期颅脑创伤患者血浆中的浓度可作为评估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0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分为对照组(15例)、单支组(38例)、双支组(25例)、三支组(25例)。测定各组血清hs-CRP、NT-proBNP水平,并计算出eGFR。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对照组、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血清NT-proBNP、hs-CRP水平越高,eGFR越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RP、NT-proBNP和eGFR水平可指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乳剂全麻诱导对高龄和休克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ASAⅡ~Ⅲ级老年或出血性休克的手术病人,用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托咪酯0.2-0.3mg/kg进行麻醉诱导,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每搏量(SV)、每膊指数(SI)、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心脏加速度(ACI)、左心功(LCW)及左心功指数(LCWI)。分别于诱导前、静注依托咪酯1、2、3min以及气管内插管后3min,记录上述指标。结果与诱导前比较.静注依托咪酯后1~3min MAP、HR、SV、SI、CO、CI、ACI、LCW、LCWI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气管插管后3min,MAP、FIR、CO、CI、ACI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5),其余指标均恢复至基础值水平。整个诱导过程中心功能的各指标的最大改变均不超过20%。结论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对高龄和休克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轻微。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病人,依托咪酯是麻醉诱导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张婕  周洋  童雷  倪强  曹珏  陈武荣 《上海医学》2012,35(6):518-521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复合高渗氯化钠溶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小肠组织结构形态、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组Ⅰ(失血性休克组),除经颈静脉滴注0.9%氯化钠溶液2mL·kg-1·h-1以补充生理性体液丢失外,不补充其他任何液体;组Ⅱ(高渗氯化钠溶液组),静脉滴注7.5%高渗氯化钠溶液(6mL/kg);组Ⅲ(生脉注射液加高渗氯化钠溶液组),将生脉注射液(2.84g生药/kg)溶入7.5%高渗氯化钠溶液(6mL/kg)中静脉滴注。应用多参数生理记录仪记录大鼠复苏结束后每隔3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测定复苏前后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采用Chiu氏分级法半定量观察各组大鼠小肠组织的形态变化,比较各组大鼠小肠黏膜的损伤程度。结果各组大鼠的基础和休克后的MAP和H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治疗后的各时间点,组Ⅱ、Ⅲ的MAP和HR均显著高于组Ⅰ(P值均<0.01),而组Ⅱ与组Ⅲ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Ⅰ大鼠的小肠黏膜绒毛水肿、大片状缺损,固有膜水肿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组Ⅱ、Ⅲ大鼠小肠黏膜绒毛结构完整,有轻度水肿,固有膜无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组Ⅰ3级以上损伤的构成比为10/10,显著高于组Ⅱ、Ⅲ的3/10和1/10(P值均<0.05)。复苏后,组Ⅰ的血清SOD水平显著低于基础值(P值均<0.05),而组Ⅱ、Ⅲ与基础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Ⅱ、Ⅲ的血清SOD水平均显著高于组Ⅰ(P值均<0.05)。复苏后,组Ⅰ的血清MDA水平显著高于基础值(P<0.05),而组Ⅱ、组Ⅲ与基础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Ⅱ、Ⅲ的血清MDA水平均显著低于组Ⅰ(P值均<0.05)。结论高渗氯化钠溶液复合生脉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和小肠组织的损伤程度,同时可显著减轻复苏后的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olubl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sRAGE)在小儿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108例脓毒症患儿,分为脓毒症组(n=65)、严重脓毒症组(n=26)及脓毒性休克组(n=17);选取3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组.比较各组血浆sRAGE和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 Ⅲ,PRISM III)评分.分析血浆sRASE水平在小儿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中的价值. 结果 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性休克组患儿sRAG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随着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增加,患儿血浆sRAGE水平及PRISM III评分显著增高(P<0.05).脓毒症患儿血浆sRAGE水平与PRISM III评分存在正相关(r=0.302,P=0.016).死亡组患儿血浆sRAGE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血浆sRAGE预测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最佳阈值为827.0 pg/mL,AUC=0.759(95% CI 0.579~0.938,SE=0.091,P=0.0033),灵敏度为0.512,特异性为0.923.血浆sRAGE预测脓毒症患儿死亡的最佳阈值为845.0 pg/mL,AUC=0.801(95%CI 0.624~0.978,SE=0.090,P=0.0013),灵敏度为71.4%,特异性为89.7%.结论 脓毒症患儿血浆sRAGE水平明显增高,且其水平与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全程泵注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方法 以2015年8月—2019年8月于义乌市中心医院进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研究组予以右美托咪定全程泵注,对照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统计麻醉诱导前(T0)、开放主动脉后(T1)、体外心肺分流结束时(T2)、术毕(T3)和术后24 h(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患者心脏复跳情况,检测手术前后炎症因子及心肌损伤指标水平,观察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T0~T4时间点HR、MAP和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率(92.86%)与对照组水平(8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0,P=0.260);研究组术后24 h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8)和心肌损伤指标(CK-MB、cTnI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12.86%)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32.86%),χ2=7.940,P=0.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全程泵注可有效抑制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后炎症反应,降低心肌损伤程度,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对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于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连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常规组进行CVP监测指导治疗,观察组进行PICCO监测指导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采用不同监测手段实施治疗方案后B型脑钠肽(BNP)、心率(HR)、CVP均降低,而平均动脉压(MAP)升高,两组BNP、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随着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均不同程度降低,与常规组,观察组治疗后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心排血指数(CI)均显著升高,CO则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较常规监测方式,PICCO监测指标指导患者早期容量复苏方案效果更佳,有助于病情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