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巴曲亭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时应用巴曲亭对凝血全酶时间 (ACT)、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及血小板 (PL T)等凝血指标的影响。 方法 :择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 5 2例 ,随机分为两组 :巴曲亭组 2 7例 ,对照组 2 5例。麻醉方法为全麻。巴曲亭组停体外循环后给巴曲亭 ,给药后 15 m in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1∶ 1) ,10 min后测 ACT;对照组停体外循环后即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1∶ 1) ,10 m in后测 ACT。于术前 1d、术后 1h检测 PT、FIB、PL T、APTT、TT等凝血指标 ,记录术后第 1天出血量。 结果:两组患者给予巴曲亭前后 PL T、PT、TT及 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 1h两组 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两组 APTT在术前和术后 1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组内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肝素化前两组 A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按相同的比例鱼精蛋白中和后两组的 ACT相比 ,巴曲亭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 .0 1)。术后第 1天巴曲亭组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 .0 1

相似文献   


2.
李熠璐 《中国民康医学》2023,(7):126-128+132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联合凝血四项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120例疑似肝硬化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统计疑似肝硬化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和随访3个月时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患者PLT和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肝硬化出血组与未出血组PLT和凝血四项水平。分析PLT与凝血四项单一及联合检测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效能,以及PLT、凝血四项单一及联合检测与金标准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120例疑似肝硬化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109例,酒精性肝炎7例,脂肪肝4例;随访3个月,肝硬化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40例;肝硬化患者PLT、FIB水平均低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患者,PT、APTT、TT水平均高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性肝炎与脂肪肝患者PLT、FIB、PT、APTT、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出血组PLT、FIB水平均低于未出血组,PT、A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PB瓣膜置换术患者34例,根据术前是否合并房颤分为A、B两组,各17例,A组合并有房颤,B组未合并房颤。检测两组患者切皮前(T1)、给鱼精蛋白后10 min(T2)、关胸时(T3)、术后4 h(T4)4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等凝血相关指标,记录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结果两组各时间点PLT、PT、APTT、TT、FIB、DD、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对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月战 《当代医师》2014,(11):1513-151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TBI)后早期凝血功能、血白细胞(WBC)及血糖水平的变化与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2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型、重型损伤两组;1个月后随访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S)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WBC和血糖的水平.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PT、APTT、FIB、PLT、WBC及血糖水平.结果 轻中型TBI组、重型TBI组PT、APTT、WBC和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和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损伤程度加重,PT、APTT、WBC和血糖水平逐渐升高,而PLT和FIB水平逐渐降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TBI预后不良组PT、APTT、WBC和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LT、FIB水平和GCS评分明显降低(P<0.05);PT、APTT、WBC、血糖分别与GCS、OHS评分呈负相关,PLT、FIB与GCS、OH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TBI患者早期凝血功能、血WBC及血糖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初步用于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术前测定101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宫颈癌28例,卵巢癌35例,子宫内膜癌38例)的血小板(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89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子宫肌瘤45例,卵巢囊肿44例)进行比较。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FIB及PLT水平与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而APTT、PT、TT水平与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期为Ⅲ~Ⅳ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FIB及PLT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1)。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着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6.
杨善业 《广西医学》2009,31(6):838-839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的检测在孕产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3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20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PT、FIB值升高,APTT、PLT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检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FF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FF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I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腹部手术患者凝血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5例腹部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50名对照组的凝血指标比较。结果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血浆FIB高于正常对照组,PLT、P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血浆PLT数量和FIB均显著降低,PT、TT、APTT延长,但FIB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死亡组PLT水平低于生存组,PT、TT、APTT、FIB无明显变化。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前常呈高凝状态,术后则可呈现高凝、相对纤溶抑制和低凝,术后PLT降低,PT、TT、APTT延长可作为预测患者死亡的危险指标。  相似文献   

9.
张月战  周铃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780-3781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早期凝血功能及血白细胞(WBC)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入急诊ICU的32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和WBC的水平。结果治疗组APTT和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T、TT、FIB 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有早期凝血功能异常,WBC升高提示机体存在应激反应,需要综合判断全面分析并予以动态观察,临床指导意义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冷沉淀(CRYO)与凝血酶原复合物(PCC)联合和单独使用在大出血中疗效比较,探讨成分输血在创伤性失血中的联合应用。方法:对照组分别输注CRYO、PCC,观察组联合输注CRYO+PCC。测定两组输注前1h和输注后2~5h相关指标,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APTT、TT、PT明显缩短,FIB显著升高,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联合应用冷沉淀与凝血酶原复合物在创伤性失血患者治疗中,联合输注组比单独输注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低分子肝素对脑血栓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及对照纽4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治疗,用药时间在发病24h内,B组用药时间在24~48h内;C组用药时间在48~72h内;监测4组治疗期间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血小板计数(PI。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结果:4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NIHSS评分改善较另外三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另外三组(P〈0.05);A、B、C组治疗后APTT、PT、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治疗后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患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NIHSS评分,明显降低FIB,纠正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3.
银世杰  黄海清 《广西医学》2010,32(12):1481-1485
目的探讨机血直接回输对体外循环(CPB)心内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体外循环心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例,机血全部直接回输;B组30例,机血全部丢弃。对比两组患者切皮前即刻(T1)、给鱼精蛋白10 min后(T2)、关胸即刻(T3)、术后4 h(T4)采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浆游离Ca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含量、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血红蛋白(Hb)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术中、术后24 h库血的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等临床情况。结果 PLT计数、血浆游离Ca2+、PT、APTT、TT、FIB、D-D、ACT、Hb在各时间点测定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库血用量少于B组(P〈0.05)。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后直接回输机血不加重凝血功能紊乱,体外循环后采用机血直接回输的方法,能明显减少异体输血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6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 组和对照组,每组 30例.在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12h 1次,共 7 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C 反应蛋白 (CRP)、降钙素原(P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 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统计两组 ICU 住院时间和 28 天病死率.结果:治疗后 7 天,治疗组 APACHEⅡ评分、CRP、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计数高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PT、APTT及 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 ICU 住院时间和 28 天病死率比对照组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并有缩短ICU住院时 间、降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趋势,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效果。方法: 54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IU皮下注射,每12 h1次,共10天,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50 mg口服,每日1次,观察发作次数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 疗程结束观察组总有效率88.9%,而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FIB、PT、APTT变化不明显(P>0.05),无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TIA有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与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体外循环心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心脏停搏(AH)组25例、心脏不停搏(BH)组25例,对比两组患者切皮前即刻(T1)、给予鱼精蛋白10 min后(T2)、关胸即刻(T3)、术后4 h(T4)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正常孕妇在不同孕期及产后3天D-二聚体(D-D)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80例健康女性体检者(对照组)、240例孕妇(早、中、晚孕组各80例)及80例产后3天产妇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产后3天组PT均高于对照组和早、中、晚孕组(P<0.05~P<0.01),而早、中、晚孕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IB、APTT和D-D在中、晚孕组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晚孕组TT均低于对照组和产后3天组(P<0.05)。结论: 孕妇随孕期延长血液逐渐呈现高凝状态,产后3天趋于正常;对其凝血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对预防孕产妇血栓栓塞性疾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凝血四项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观察组)、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CRP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其变化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CRP浓度高于乙肝组(P〈0.01),其PT、APTT和TT均较乙肝组延长(P〈0.01),而FIB较乙肝组降低(P〈0.01)。乙肝组CRP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的PT、APTT、TT和FIB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清CRP浓度可反映肝脏功能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乙肝患者PT、APTT、FIB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凝血状态的改变和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36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肝硬化、重症肝炎组的PT、APTT、FIB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慢性肝炎组的FIB水平较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T、APTT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乙肝患者的凝血状态随肝脏损害程度的加深而有明显改变,各测定值的异常与肝脏损害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评估其在AP分型中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检测94例24 h内入院的AP患者PLT、PT、APTT、FIB、TT、D-D水平变化,并与AP分型(SAP、MA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除PLT外,SAP组患者PT、APTT、FIB、TT、D-D水平均较MAP组和对照组高(P<0.05),其中FIB、D-D值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82和0.84,P<0.05)。结论:FIB、D-D水平变化有利于AP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