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机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入院时病情符合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联合酚妥拉明)开始应用的时间,将患儿分为早期组(入院后2 h之内应用,n=32)、中期组(入院后2~6 h之内应用,n=28)、晚期组(入院后6 h之后应用,n=26)。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采集患儿静脉血,检测3组患儿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I)、脑钠肽(BNP)水平。记录3组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指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计算各组治疗72 h内有效率。结果 早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3组患儿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早期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的改善最显著(P < 0.0167)。早期组LVEF、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恢复至正常时间短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早期组BNP水平低于中期组及晚期组(P < 0.05)。结论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尽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能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病情进展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辅助治疗对心功能异常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脑钠肽(BNP)、氨基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异常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左卡尼汀治疗组(左卡组),每组60例。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退热、抗病毒等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左卡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转归;检测对照组儿童及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BNP、NT-proBNP水平,以及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缩短分数(FS)、心脏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BNP、NT-proBNP水平及H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VEF、FS、C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左卡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5)。治疗3 d后,左卡组血清BNP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左卡组LVEF、FS、C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 < 0.05),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5 d后,左卡组血清BNP及NT-proBNP水平,以及LVEF、FS、CI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左卡组心率恢复正常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 < 0.05)。结论 左卡尼汀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能够早期有效降低血清BNP、NT-proBNP水平,改善异常的心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早产儿(胎龄≤31周)早期和晚期使用咖啡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从江苏省8家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回顾性选取640例胎龄≤31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期应用咖啡因510例(生后≤72 h开始应用;早期应用组),晚期应用咖啡因130例(生后>72 h开始应用;晚期应用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期应用组和晚期应用组在出生体重、Apgar评分、性别、胎龄、入院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早期应用组咖啡因应用起始日龄和撤除日龄小于晚期应用组(P < 0.05);早期应用组咖啡因应用时间短于晚期应用组(P < 0.05)。两组之间入院时呼吸支持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早期应用组呼吸暂停发生率低于晚期应用组(P < 0.05);早期应用组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晚期应用组(P < 0.05)。早期应用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家庭氧疗率显著低于晚期应用组(P < 0.05)。两组出院时新生儿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和纠正胎龄40周时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早产儿(胎龄≤31周)早期应用咖啡因可显著缩短咖啡因应用时间、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婴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对38例住院确诊重症婴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为NCPAP治疗组21例,对照组(非NCPAP治疗)17例,分别监测其治疗前、治疗后1h及24h动脉血气,心率及呼吸频率,同时观察临床不良反应及合并症。结果 NCPAP组与对照组治疗24h后比较,PaO2明显升高(P〈0.01),呼吸改善(P〈0.01)、心率及PaCO2明显降低(P〈0.05);NCPAP治疗1、24h后与应用前比较,PaO2明显升高。心率、呼吸及PaCO2明显降低(P〈0.01)。NCPAP组需加用洋地黄类药物控制心率的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NCPAP组平均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同期收治63例非重症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CPAP组仅1例需改用气管插管辅助机械通气(CMV),无死亡病例,对照组4例需改用CMV,1例拒绝CMV、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重症婴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应用NCPAP治疗简便、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同时减少洋地黄、CMV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卡维地洛应用于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86例EV71感染重症HFM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使用卡维地洛治疗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n=51)和卡维地洛治疗组(卡维地洛组,n=35),以同期我院儿科门诊行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n=56)。总结并比较常规组和卡维地洛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儿茶酚胺类(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儿茶酚胺类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常规组与卡维地洛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 < 0.05)。常规组与卡维地洛组治疗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糖水平及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温、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卡维地洛组患儿治疗后多巴胺、血糖水平及心率、呼吸频率均较常规组治疗后降低(P < 0.05)。结论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变化可能与EV71感染重症HFMD的发病相关,常规治疗EV71感染重症HFMD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可改善患儿呼吸、心率及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与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117例失代偿型脓毒性休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41例)和存活组(76例),根据第1个24 h最大VIS (24 h VIS max)的临界点分为低VIS组(78例)和高VIS组(39例)。计算所有患儿24 h VIS max和第1个24 h VIS平均值(24 h VIS mean),并对VIS与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关系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死亡组24 h VIS max、24 h VIS mean、PRISMⅢ评分、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前及24 h后的乳酸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 < 0.05)。24 h VIS max、24 h VIS mean、PRISMⅢ评分、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前和24 h后的乳酸以及24 h后的pH对于脓毒性休克预后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以24 h VIS max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P < 0.05)。高VIS组的死亡人数、PRISM Ⅲ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的乳酸均明显高于低VIS组(P < 0.05)。结论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与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死率有关,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越高,病情越危重,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水平和意义。方法 根据病情将86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1期组 (19例)和2期组 (67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血管活性肠肽、γ-干扰素 (IFN-γ)和白细胞介素-4 (IL-4)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CD4+T、CD8+T淋巴细胞亚群。RTPCR法定性检测大便肠道病毒71型 (EV71)-RNA。结果 2期组EV71-RNA阳性率明显高于1期组 (P < 0.05);2期组血清IgG、IgA、IgM、补体C3水平高于1期组 (P < 0.05);2期组外周血CD3+T、CD4+T、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低于1期组 (P < 0.05);2期组外周血B细胞比例高于1期组 (P < 0.05);2期组CD4+/CD8+比值低于1期组 (P < 0.05);2期组外周血血管活性肠肽浓度低于1期组 (P < 0.05)。86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血管活性肠肽浓度与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以及CD4+/CD8+比值呈正相关 (分别r=0.533、0.532,P < 0.05)。结论 血管活性肠肽可能是反映手足口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率及不同分期HCA与RDS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NICU治疗的患儿及其孕母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CA及分期情况分为对照组(109例)、HCA早期组(126例)、HCA中期组(105例)、HCA晚期组(36例)。对各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母亲年龄、胎盘早剥、母亲产前使用抗生素等情况及早产儿RDS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将不同分期的HCA与不同级别的RD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A早期组胎盘早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HCA晚期组(P < 0.05),HCA早期组母亲产前抗生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和HCA晚期组(P < 0.05),HCA早期组R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中期及晚期HCA均是RDS的保护因素(P < 0.05)。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早产儿RDS的严重程度与HCA的分期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早期、中期及晚期HCA均可降低早产儿RDS的发生率。HCA分期与早产儿发生RDS严重程度可能没有相关性,但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早期介入治疗在合并有气道内黏液栓阻塞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入院至行纤支镜介入治疗的时间,将纤支镜下发现气道内黏液栓阻塞的MPP患儿随机分为早期介入组(≤ 3 d;n=40)和晚期介入组(> 3 d;n=56),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随访1~3个月。结果 96例患儿中,38例纤支镜下发现塑型性支气管树形成,其中早期介入组10例,晚期介入组28例(P=0.01)。早期介入组患儿的纤支镜介入治疗后热程、住院时间、WBC恢复正常时间、CRP恢复正常时间短于晚期介入组(P < 0.05);肺不张复张率高于晚期介入组(P < 0.05)。出院时早期介入组肺部实变吸收面积 ≥ 60%的患儿比例高于晚期介入组;随访3个月时,早期介入组肺部实变吸收面积 ≥ 90%的患儿比例高于晚期介入组(80% vs 55%,P=0.01),而肺不张的发生率低于晚期介入组(P < 0.05)。结论 对于气道内有黏液栓阻塞的MPP患儿,早期行纤支镜介入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 32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伴有创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在撤机前1 h加用1剂维持量(5 mg/kg)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对提高撤机成功率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338例≤ 32周并给予有创机械通气的RDS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169)和常规组(n=169)。两组患儿均给予早期咖啡因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撤机前1 h加用1剂维持量咖啡因。比较两组撤机后48 h的再插管率、呼吸暂停的发作次数;撤机后2 h的血气分析及血糖、心率、平均血压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撤机后48 h内再次插管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34),呼吸暂停发作次数(≥ 2次/d)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0.015)。撤机后2 h,观察组动脉血气分析pH值较常规组升高,PaCO2较常规组降低(P < 0.05);两组患儿PaO2、血糖、心率、平均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48);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撤机前1 h加用1剂维持量的枸橼酸咖啡因能安全有效地提高早产儿RDS的撤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95例手足口病患儿,包括危重型65例(观察组),普通型30例(对照组)。对观察组第1、2、3、4、5天与对照组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及观察组第1、2、3、4、5天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浆D-二聚体在手足口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65例患儿中,死亡15例,存活50例;对照组30例均存活。观察组第1、2、3、4、5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1、2、3、4、5天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入院第1天最高,第2天次之。观察组中死亡患者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以观察组发病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测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95%可信区间为0.785~0.969,最佳界值为582.10 μg/L(敏感性80%、特异性78%)。结论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陷对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确诊为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男性患儿220例,根据病情分为普通组(145例)和重症组(75例);将同期体检的132例健康男性儿童设为对照组。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血液中G6P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水平的测定。结果 重症组G6PD缺陷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5)。重症组中G6PD缺陷患儿的总热程、精神异常时间、肢体抖动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G6PD正常者长(P<0.05)。急性期及恢复期普通组与重症组患儿血中GSH、G6P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普通组及重症组G6PD缺陷患儿急性期血GSH水平均低于G6PD活性正常患儿,MDA水平均高于G6PD活性正常患儿(P<0.01)。急性期及恢复期患儿GSH水平与G6PD活性均呈正相关(分别r=0.61、0.58,均P<0.01);急性期患儿MDA水平与G6PD活性呈负相关(r=-0.29,P<0.01)。结论 G6PD缺陷可能是EV71型手足口病的易感因素,伴G6PD缺乏的患儿病情可能更重,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早期或晚期使用枸橼酸咖啡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共82例为研究对象,按开始使用枸橼酸咖啡因的日龄分为早期治疗组(日龄 < 3 d)(n=22)和晚期治疗组(3 d ≤ 日龄<10 d)(n=60),回顾性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围产期的基本情况、治疗过程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 早期治疗组的出生体重明显低于晚期治疗组(P=0.004);早期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及吸氧时间明显短于晚期治疗组(P < 0.05);早期治疗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治疗组(P=0.032)。其余基本情况、治疗过程情况及临床结局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早期使用枸橼酸咖啡因可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动态变化与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变化及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重症肺炎住院患儿132例为重症肺炎组,按照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患儿的危重程度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患儿例数在入院时分别为41例、59例及32例,治疗1周后则分别为78例、35例及19例;另选取同时期142例行健康体检合格的婴幼儿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患儿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血清25(OH)D、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以及健康对照组入院时血清25(OH)D水平,根据治疗1周后25(OH)D的变化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维生素D(VD)升高组(n=81)和VD下降组(n=51)。对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健康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不同危重程度组(P < 0.05);入院时及治疗1周后非危重组25(OH)D水平均明显高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P < 0.01),危重组25(OH)D水平明显高于极危重组(P < 0.05);不同时间点各亚组间PCT和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极危重组和危重组PCT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治疗1周后VD升高组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要低于VD下降组;VD升高组出院结局好于VD下降组(P < 0.01)。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OH)D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差值与PCT、NT-proBNP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差值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597、-0.404,P < 0.01)。结论 VD水平变化与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危重程度变化相关,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补充VD可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液净化在救治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中的作用。方法 将2019年2~6月行机械通气治疗的57例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根据是否进行血液净化分为净化组(n=22)和常规组(n=35)。收集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包括热程、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净化组血液净化前及净化后48 h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血液净化前及净化后6、12、24、48 h的每搏输出变异率(SVV)、胸腔液体水平(TFC)、氧合指数(P/F)、二氧化碳分压(PCO2)。结果 净化组热程、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要短于常规组(P < 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净化组患儿血液净化后IL-6、TNF-α水平较血液净化前均下降(P < 0.05)。血液净化后12、24、48 h ,净化组患儿SVV、TFC均较血液净化前下降(P < 0.01)。血液净化后6、12、24、48 h,净化组患儿P/F值均较血液净化前上升,PCO2均较血液净化前下降(P < 0.01)。结论 血液净化对重症腺病毒肺炎治疗具有辅助作用,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是重症腺病毒肺炎有潜力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通过比较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和一般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临床特征的差异,旨在为儿童RMPP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MPP住院患儿70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RMPP组(n=152)和MPP组(n=551)。对两组患儿在基本情况、临床表现、感染指标和心肌酶谱上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构成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MPP组入院第1天的热峰高于MPP组(P < 0.01);听诊哮鸣音的比例则低于MPP组(P=0.009)。RMPP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降钙素原水平均高于MPP组(P < 0.05);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MPP组(P < 0.05)。RMPP组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高于MPP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峰和LDH水平与儿童RMPP密切相关(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热峰和LDH诊断儿童RMP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和0.637。在 ≤ 2岁患儿中,当临界值取LDH为400 U/L时,诊断儿童RMPP的灵敏度为52.63%,特异度为54.84%;在 > 2岁患儿中,当临界值取LDH为335 U/L时,诊断儿童RMPP的灵敏度为69.92%,特异度为51.55%。结论 RMPP患儿早期高热,且伴随多种实验室指标异常;尤其在 > 2岁患儿中,血清LDH水平升高对儿童RMPP具有较高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础生命体征在早期识别危重型手足口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0 年1 月至2014 年8 月358 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2 期重型212 例, 3 期危重型146 例)的临床资料,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峰热、热程以及不同年龄段心率(HR)、呼吸频率(R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对诊断3 期(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价值。结果 0 岁~ 组患儿中, 当HR ≥ 148.5 次/min、RR ≥ 36.5 次/min、SBP ≥ 95 mm Hg、DBP ≥ 59 mm Hg, 提示手足口病患儿可能进展到危重型;1 岁~ 组患儿中, 当HR≥ 142.5 次/min、RR ≥ 31.5 次/min、SBP ≥ 103 mm Hg、DBP ≥ 60.5 mm Hg 时, 对诊断危重型手足口病有一定价值;≥ 3 岁组患儿中, 当HR ≥ 139 次/min、RR ≥ 29.5 次/min、SBP ≥ 103 mm Hg, 提示手足口病患儿可能进展到危重型;各指标敏感度均大于0.517, 特异度均高于0.769。手足口病患儿峰热AUC=0.507, 与AUC=0.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6);当热程≥ 5.5 d 时, 敏感度为0.589、特异度为0.571。结论 HR、RR 和BP 是早期识别危重型手足口病的良好指标, 识别的最佳临界点具有年龄特征, 峰热、热程及年长患儿DBP 对早期识别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