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摘 要 目的:制备达托霉素脂质体,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 采用主动载药法制备达托霉素脂质体,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度及其分布、Zeta电位,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包封率和体外释放度。结果: 达托霉素脂质体粒径为109.5 nm,多相分散系数为0.042,Zeta电位为-6.48 mV,凝胶柱法和离心法测得的包封率分别为50.8%和50.3%。体外释放度显示:相比于注射用达托霉素,达托霉素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结论:本方法制备的达托霉素脂质体,粒径均匀,能够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减少给药次数。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 制备丹参素脂质体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 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丹参素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大豆卵磷脂浓度、大豆卵磷脂与丹参素药脂比和水相pH值。透射电镜观察所制备脂质体的形态和粒径,利用HPLC测定丹参素含量,透析法比较丹参素脂质体和游离丹参素的体外释放度。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磷脂浓度为40 mg·mL-1,药脂比为1∶10,水相pH为6.6。制备的丹参素脂质体为圆整球形,平均粒径(174±36) nm,平均包封率38.9%。丹参素浓度范围在2.0~20.0 mg·L-1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8 4),丹参素脂质体的体外释放度比游离丹参素慢,能达到24 h缓释。结论: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的丹参素脂质体粒径大小均匀,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盐酸阿霉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优化盐酸阿霉素聚乳酸纳米粒(DOX-PLA-NPs)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大鼠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改良的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DOX-PLA-NPs,正交设计优化其处方工艺,对其纳米粒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与载药量进行测定。以DOX原药为对照组,考察DOX-PLA-NPs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大鼠尾静脉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参数。结果 DOX-PLA-NPs外观圆整,平均粒径为(125.67±3.80) nm、Zeta电位为(-35.97±1.58)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1.23±1.46)%,(10.29±0.63)%。体外释放结果显示,DOX经纳米粒包裹后,具明显的缓释作用。DOX原药和纳米粒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均符合开放式二室模型,t1/2β分别为(1.15±0.175) h、(6.43±2.12) h,CL分别为(174.76±47.22) h·L-1、(30.68±11.86) h·L-1,AUC0→t分别为(6.01±1.61)μg·h·L-1、(36.04±13.72)μg·h·L-1结论 制备的盐酸阿霉素聚乳酸纳米粒粒径较小、包封率较高,具明显的缓释作用,并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紫草素钠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性质,旨在开发一种安全高效的紫草新型制剂。方法 利用碱溶酸提法纯化紫草提取物,并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紫草素钠脂质体,测定其形貌、粒径和Zeta电位。利用高效液相建立左旋紫草素含量测定方法,并考察了脂质体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性能。结果 紫草素钠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04.2 nm左右,且大小均一,成正态分布;Zeta电位为-14.8 mV;左旋紫草素在5~50 mg/L范围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9;紫草素钠脂质体的包封率为43.67%,药物累积释放量为65.82%。结论 成功制备了紫草素钠脂质体,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率。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制备重楼总皂苷长循环脂质体,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 以粒径、PdI、Zeta电位及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制备重楼总皂苷长循环脂质体的各个因素。并采用Malvern粒度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分布、PdI及Zeta电位,透射电镜考察其形态,并考察长脂质体的稳定性。结果:重楼总皂苷长循环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09.4±32.7) nm,PdI为(0.171±0.036),Zeta电位为(-36.7±4.5) mV,包封率为(93.5±3.2)%;透射电镜显示脂质体粒径均一,成球状分布;长期稳定性研究表明,长循环脂质体在4 ℃条件下放置3个月稳定。结论: 重楼总皂苷长循环脂质体制备工艺简单易行,可以得到包封率高、稳定性好的脂质体制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引入壳聚糖增加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载体中小干扰RNA(siRNA)的包封率,对制备的携siRNA-壳聚糖(siRNA-CS)的PLGA纳米载体(siRNA-CPG)进行表征。方法 选用传统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siRNACPG,以粒径、Zeta电位及包封率为指标,对处方(siRNA与壳聚糖质量比,PLGA质量浓度,内水相、二氯甲烷、外水相的体积比)进行单因素考察及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对优化后制备的siRNA-CPG进行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质量评价;根据粒径及包封率考察siRNA-CPG在生理盐水及血清中的稳定性;制备荧光标记的siRNA-CPG,与MCF-7细胞孵育4 h,观察细胞摄取情况。结果 壳聚糖的引入可将siRNA包封率从3.14%提高到90%以上。优化后的处方中壳聚糖、siRNA、PLGA质量浓度分别为1、0.5、10 mg·mL-1,内水相、二氯甲烷、外水相的体积比为1∶10∶100。制备3批siRNA-CPG冻干粉,复溶后室温放置48 h及血清中24 h内粒径和包封率均无明显变化;siRNA-CPG可被细胞摄取并从溶酶体中逃逸出来。结论 制备的siRNA-CPG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可以实现siRNA的细胞质有效递送。  相似文献   

7.
何文  胡翠苹  瞿振 《中国药师》2015,(7):1076-1080
摘 要 目的: 制备N-三甲基壳聚糖包覆的水飞蓟宾脂质体(TMC-SLBL),并考察其稳定性及体外释放度。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SLBL,并用不同季铵化程度的TMC进行包覆;考察其包封率、形态、粒径和Zeta 电位;以平均粒径和包封率为指标考察各种SLBL在4℃下的稳定性;采用透析法考察各种SLBL的体外释药特性,并按照零级方程、一级方程、Higuchi方程、Ritger peppas方程对其体外释药数据进行拟合。结果: TMC包覆对SLBL的包封率无显著性影响,均大于75%;SLBL在TMC包衣后粒径有所增大,Zeta电位由负变正,且随着TMC季铵化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各种SLBL在4℃下放置30 d均较稳定,平均粒径和包封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各种SLBL体外释放曲线均符合Higuchi方程和Ritger peppas方程,且TMC包衣后缓释效果更佳明显。结论: TMC-SLBL包封率较高,稳定性良好,呈正电性,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万众  孙治国  鲁莹  王林辉 《药学实践杂志》2019,37(3):246-248,259
目的 制备卡巴他赛白蛋白纳米粒(CBZ-BSA-Gd-NP)以降低药物毒性,并评价其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 采用生物矿化法制备CBZ-BSA-Gd-NP,对其处方工艺进行优化,对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等性质进行表征,并采用体外溶血试验考察其体外血液相容性。结果 制得的纳米粒包封率为63.04%,载药量为10.51%,平均粒径为(166.1±4.7) nm,粒径的多分散系数(PDI)为0.256,Zeta电位为(-18.14±1.16) mV,与卡巴他赛-吐温溶液相比,体外溶血作用显著降低。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制备的CBZ-BSA-Gd-NP载药量高,粒径均匀,体外血液相容性好,增加了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合成双嵌段共聚物材料聚(2-乙基-2-噁唑啉)-聚乳酸(PEOz-PLA),制备紫杉醇pH敏感嵌段共聚物胶束,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评价。方法: 用1 HNMR和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透析法制备紫杉醇载药胶束,对冻干胶束的冻干保护剂种类进行筛选,芘荧光探针法测定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动态光散射法(DLS)对胶束的粒径分布进行测定,透析法测定载药胶束在不同pH条件下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为25.63 mg·ml-1,以10% 聚乙二醇4000作为冻干保护剂胶束复溶性好,粒径分布窄,胶束载药量为8.12%,包封率为69.33%,冻干胶束平均粒径为183.7 nm;在 pH 7.4释放介质中,胶束释药缓慢,而在pH 5.0条件下,胶束释药速率明显加快,体现出胶束释药行为的pH敏感性。结论: PEOz PLA 聚合物胶束制备工艺简单,其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可控,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为其进一步的药理与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新型抗肝损伤化合物XXH-32脂质体,并对其药剂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影响制备工艺的因素,用扫描电镜观察脂质体表面形态,对制备的XXH-32脂质体的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等性质及体外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XXH-32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稳定,脂质体形态圆整,粒径分布适宜。优化工艺制得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75.2±2.55)nm,多分散系数为0.262±0.01,载药量为(2.60±0.12)%,包封率为(95.05±1.06)%,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ln(100-Q)=-0.06t+4.79(R2=0.979 4)。结论 本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新型抗肝损伤化合物XXH-32脂质体,其体外释药特性符合缓释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备雷公藤甲素叶酸靶向纳米胶束(TP@PCL-PEG-FA),并研究其体外抗炎效果。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TP@PCL-PEG-FA胶束,对粒径和电位进行表征,观察其形态特征,采用超滤法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同时考察药物的体外释放。观察胶束的摄取效率,考察体外抗炎作用。结果 TP@PCL-PEG-FA胶束的平均粒径为(34.1±5.1)nm,Zeta电位为(-10.1±2.2)m V,呈类球形,粒径分布均一。包封率为(85.7±5.8)%,载药量为(1.8±0.5)%。TP@PCL-PEGFA胶束均能够相对缓慢释放药物,具有缓释效果。与普通非靶向PCL-PEG胶束相比,PCL-PEG-FA胶束在脂多糖刺激的RAW 264.7细胞中的摄取效率明显提高,TP@PCL-PEG-FA胶束有更强的体外抗炎效率。结论 制备了雷公藤甲素的叶酸靶向的TP@PCL-PEG-FA胶束,具有更好的体外靶向抗炎作用,为雷公藤甲素的纳米递药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Angiopep-2(ANG)修饰的载神经毒素(neurotoxin,NT)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ANG-LP-MSN-NT),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 利用改进的Stober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然后运用薄膜水化法制备ANG-LP-MSN-NT。考察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小角粉末衍射、氮气吸-脱附法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考察其镇痛效果。结果 制备的MSN比表面积为557 m2·g-1,孔径和孔容积(Vp)分别为2.94 nm和0.58 cm3·g-1。ANG-LP-MSN-NT分布均一,无团聚现象,粒径为(123.37±3.76)nm(PDI 0.20±0.02),Zeta电位为(-16.57±1.59)mV,载药量与包封率分别为(10.75±0.54)%与(91.82±3.12)%。ANG-LP-MSN-NT较MSN-NT体外突释降低,缓释特性明显;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ANG-LP-MSN-NT起效快、最大镇痛效应优于其他组别。结论 ANG-LP-MSN-NT解决了二氧化硅易团聚、易突释的问题,且更有利于NT在脑部富集,发挥更好的镇痛效果,该纳米递药系统作为神经毒素载体在镇痛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蛋白缓释载体——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辛基-O, N-羟乙基壳聚糖(OGC)分子量和辛基取代度不同对牛血清蛋白(BSA)的负载及其释放行为的影响.方法:制备BSA-OGC纳米胶束;高速冷冻离心和荧光法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并测定粒径、Zeta-电位;在PBS 7.4(37 ℃)中测定BSA-OGC纳米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用SDS-PAGE明胶电泳考察BSA在纳米胶束体外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辛基取代度越高,BSA的包封率和载药量越小,且释放越慢;分子量对BSA的负载影响不大,但BSA的释放会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变慢;OGC可保证BSA在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结论: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OGC可作为优良的蛋白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1,3-二羟基异丙氧基-琥珀酸-8-莪术醇酯纳米混悬剂(Cur-p-NS),并考察其一般特性、载药量和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超声–溶剂沉淀法制备Cur-p-NS,考察其粒度大小,多聚分散系数和Zeta电位。结果 Cur-p-NS的平均粒径为162.60±2.12 nm,多分散系数为0.182±0.002,Zeta电位为-24.60±8.97 m V,平均载药量为0.942 mg/mg,累积释放率可达到77%。结论 Cur-p-NS制备工艺简单和效果好,具有持续释放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将聚水杨酸(poly-salicylic acid,PSA)连接到羧甲基壳聚糖上,使其形成自组装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并进行表征和体外评价。方法O-羧甲基壳聚糖(O-carboxymethyl chitosan,OCMC)作为亲水骨链,通过二硫键将PSA连接在羧甲基壳聚糖上。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光谱(IR)确证聚合物的结构;采用超声法制备自组装NPs,并对其粒径、Zeta电位进行表征;采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NPs的临界聚集浓度(critical aggregation concentration,CAC);测定载DOX NPs包封率和载药量;MTT试验考察载药NP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OCMC二硫键连接PSA NPs(OCMC-SS-PSA NPs)的粒径为(148.5±2.3)nm;CAC值为(0.069 3±0.001 3)mg·mL-1;还原响应性和pH敏感性良好。DOX/OCMC-SS-PSA NPs的粒径为(160.5±1.7)nm,载药量为(17.43±0.56)%,包封率为(89.67±1.23)%。MTT试验表明OCMC-SS-PSA NPs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细胞摄取试验表明DOX/OCMC-SS-PSA NPs在细胞内滞留时间更长。结论 OCMC-SS-PSA NPs粒径较小,具有良好的还原响应性、pH敏感性和生物安全性。OCMC-SS-PSA NPs可作为兼具还原响应性和pH敏感性的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两亲性壳聚糖N-辛基-N,O-羧甲基壳聚糖包覆紫杉醇脂质体(PTX-LP-OCC),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基于乙醇的前体脂质体法制备紫杉醇脂质体并以OCC包覆,并以普通脂质体(PTX-LP)为对照,测定其包封率、粒径大小、电位,观测其形态及稳定性,然后采用全体液平衡反向透析法研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紫杉醇脂质体包封率为89.5%,粒径为236.5 nm,Zeta电位为-31.4 mV,多糖包覆修饰后药物包封率无显著变化,粒径及Zeta电位显著增加,脂质体稳定性显著提高,药物释放呈缓释特征,且突释显著降低。结论:两亲性壳聚糖包覆脂质体是一个有前景的抗肿瘤药物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载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C)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并对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聚合法制备了GemC-MSN,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纳米粒的粒度分布和电位,并通过透射电镜对纳米粒的形态进行了表征。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了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特性。采用MTT染色法,考察了GemC-MSN对A549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建立了体内肿瘤动物模型,评价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为107.29 nm,PDI为0. 167,Zeta电位为0.107mV;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7.31±1.25)%和(87.37±2.12)%;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96h时释放达到平衡;体内外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GemC-MSN较游离GemC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结论:MSN作为药物的新型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显著提高GemC的载药量,控制药物的缓慢释放,能显著提高GemC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将为GemC新型给药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羟基喜树碱(HCPT)脂质体,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薄膜分散-高压乳匀法制备羟基喜树碱脂质体;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Zeta电位、粒径大小;考察其在0.9%NaCl溶液、水、5%葡萄糖溶液中8 h的稳定性;用凝胶柱层析法考察包封率;采用薄膜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性质.结果:羟基喜树碱脂质体Zeta电位为(-33.1±1.3) mV,平均粒径(182.5±5.6) nm,8 h内在水、5%葡萄糖溶液中稳定性良好;包封率(91.2±1.2)%;体外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Q=1.291 6t1/2 0.309 8,r=0.980 3.结论:本试验制备的羟基喜树碱脂质体稳定性好,大小均匀, 包封率高,并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载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聚乙二醇修饰的大黄酸偶联物[PEGylated carboxymethyl chiosan-rhein conjugate (polymeric),PTX/CRmP]胶束进行形态与结构表征,考察其体外(模拟血液环境中)释放情况及药动学特征。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胶束的粒径、形态及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在pH 7.4磷酸盐缓冲液(含0.8 mol·L-1水杨酸钠)中进行PTX/CRmP胶束的体外释放研究,计算PTX的累积释放率,绘制累积释放曲线;以大鼠为模型,尾静脉注射PTX/CRmP胶束后,通过药-时曲线、药动学参数等对其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 TEM显示PTX/CRmP胶束呈类球形,粒径约160 nm,分布均匀;DSC和XRD显示PTX几乎全部被CPmP胶束包载入其内核中。PTX/CRmP胶束在pH 7.4磷酸盐缓冲液(含0.8 mol·L-1水杨酸钠)中24 h内累积释放率为92.2%,药物释放速率显著慢于Taxol®。药动学研究表明,与Taxol®组相比,PTX/CRmP胶束中药物的分布和消除较慢,药-时曲线下面积显著增加,CRmP胶束能延长PTX半衰期及其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时间。结论 CRmP偶联物物理包载PTX于内核中所得的PTX/CRmP胶束,粒径小,在体外模拟血液pH环境中缓释,PTX生物利用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