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彦杰 《河北医药》2010,32(19):2645-2646
目的研究结直肠腺瘤癌变转化过程中Plk1和P53表达及二者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TM法检测45份结直肠腺瘤癌变标本中Plk1蛋白和P53蛋白在腺瘤癌变区、重度异型增生区及轻度异型增生区的表达。结果 45例结直肠腺瘤癌变标本中Plk1、P53蛋白在腺瘤癌变区、重度异型增生区及轻度异型增生区的表达分别为77.8%和71.1%,60.0%和64.4%,13.3%和17.8%,癌变和重度异型增生的PlK1和P53阴性表达率与对照组和轻度异型增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癌变区Plk1和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03,P〈0.01)。结论 Plk1和P53共同参与了结直肠腺瘤癌变的转化过程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自然转归的规律及与胃癌的关系,为临床处理异型增生病灶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选取1994-01~2001-12经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异型增生患者82例,进行了3~10年的胃镜随访,其中63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端粒酶活性,观察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的变化规律和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82例异型增生患者,轻度异型增生54例,中度异型增生19例,重度异型增生9例。异型增生灶位于胃窦部最多43个。异型增生灶外观各异,以糜烂最常见28个,次之溃疡24个,黏膜粗糙13个,息肉8个熏黏膜灰白5个,纹理紊乱4个。轻度异型增生病变消失率最高,达87.04%,但也有3.70%发生癌变,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最高,达44.44%熏但也有33.33%发生逆转,中度异型增生的消失率和癌变率则介于轻、重度之间,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11.43%穴4/35雪、21.05%穴4/19雪、66.67%穴6/9雪。结论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均有一定的癌变能力,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其端粒酶阳性率及癌变率亦相应增高,临床上对异型增生的处理应根据异型增生的不同程度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胃部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据有关统计资料其癌变率是:5-10年癌变率约3%-5%,〉10年癌变率10%,轻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2.5%-11%,中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4%-35%,重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10%-83%。慢性萎缩性胃炎严重影响着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贲门溃疡癌变的内镜随访结果。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高州市人民医院内镜室检出的26例贲门溃疡患者逐一登记,详记内镜下表现,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单纯溃疡组与溃疡伴异型增生组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复查,观察内镜下改变与病理结果。结果贲门溃疡发病率低,好发于男性贲门小弯侧,总体愈合率30.8%(8/26),癌发率26.9%(7/26),两组之间愈合率及癌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贲门溃疡有别于其他部位的胃溃疡,不易愈合,癌发率较高,不管是否合并异型增生,应积极治疗,缩短随访时间。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胃部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1]。有关统计:5~10年癌变率为3%~5%,10年以上为10%;轻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为2.5%~11%,中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为4%~35%,重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为10%~83%。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病变程度也加重。该病发病缓慢,迁延难愈,治疗棘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与体会。方法对楚州经济开发区城东乡张巷村500例40~69岁人群进行内镜普查食管碘染色,观察染色情况,并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76例患者活检,16例轻度异型增生,14例中度异型增生,3例重度异型增生,3例原位癌,38例慢性食管炎,2例鳞状上皮增生。结论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胡茂华  吕春华 《江西医药》2010,45(11):1147-1148
目的评价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8例食管早期癌可疑患者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并对不染区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正常染色10例,浅染色58例,不染色42例(其中有食道症状者30例),过度染色18例。病理结果提示,正常染色及过度染色组中未发现癌变或癌前病变,浅染色组58例中发现重度异型增生6例、癌变(原位癌)1例,不染色组42例中发现鳞癌11例(其中黏膜内癌4例,黏膜下癌5例)、重度异型增生12例。结论食管病变卢戈氏染色呈不染或浅染色的病例,往往提示癌变或癌前病变,并发现有食管症状者碘不染区出现率明显高于无食管症状者(P〈0.05)结合病理组织活检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汉族和藏族不同人群胃粘膜中的表达。方法采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00例,其中藏族和汉族各100例,胃癌手术患者癌组织及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10例,以及18例胃黏膜异型增生(IM)和10个正常胃粘膜组织(NM)中COX-2的表达。结果藏汉族胃癌中COX-2的阳性率均为88.0%,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藏汉族COX-2的表达分别为44.4%和38.9%,胃黏膜异型增生中藏汉族COX-2表达分别为30.0%和20.0%。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胃癌中COX-2的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但在藏汉族之间COX-2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表达程度与胃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COX-2可作为高原地区胃癌的预警分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Wnt通路相关蛋白在胃癌前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胃癌前病变胃镜活检标本256例(20例轻度异型增生、44例中度异型增生、52例重度异型增生、140例肠上皮化生),同时选取4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各组组织标本中Wnt通路相关蛋白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PC)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各组Wn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结果 各观察组Wnt1、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APC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组Wnt1、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轻度异型增生组和肠上皮化生组,而APC蛋白水平低于轻度异型增生组和肠上皮化生组(P<0.05).重度异型增生组Wnt1、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中度异型增生组,而APC蛋白水平低于中度异型增生(P<0.05).与对照组比较,Wnt1、β-catenin和cyclin D1在各观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增加(P<0.05),APC阳性表达率下降(P<0.05);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的各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轻度异型增生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nt通路相关蛋白在胃癌前病变组织中呈异常表达,从而激活了Wnt通路,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大鼠腺胃正常粘膜与异型增生和腺癌的形态定量参数指标 ,探讨大鼠实验性胃癌与人类胃癌形态变化的异同性 ,利用 HPIAS-10 0 0型图象分析系统对大鼠腺胃正常粘膜与由 MNNG诱发粘膜异型增生及腺癌进行形态定量研究。结果显示 ,大鼠腺胃粘膜癌变与人类胃粘膜癌变有同样的形态学改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近10年收治的468例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治疗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胃癌组织学以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为主;病变部位以胃窦部及胃体部为主;临床分期以Ⅲ、Ⅳ期多见;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病变部位、临床分期、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改善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Oxford 40(OX40)和OX40配体(OX40L)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胃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标本43例,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或胃癌3组,采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各种病变中OX40、OX40L的实质细胞表达,并分析其与病变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OX40的实质细胞表达在胃黏膜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中较胃癌、胃黏膜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高(P〈0.05)。OX40L的实质细胞表达在胃黏膜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或胃癌中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高(P〈0.05)。结论 OX40、OX40L参与机体抗不典型增生和抗肿瘤免疫反应,其表达的变化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324例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袁笑  郭涛  陆震  何俊童  徐阿曼 《安徽医药》2014,(9):1679-1681
目的:了解该院近5年胃癌手术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特点,探讨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差异。方法将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24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一般资料、肿瘤病理分型、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4例胃癌患者中,男性232例(71.6%),女性92例(28.4%),高发年龄组为50~70岁;组织类型以腺癌居多,占64.2%,分化程度以低分化为主,占53.1%;发生部位以胃窦和贲门胃底居多,分别占40.8%和35.8%;TNM临床分期中以Ⅲ期为主,占59.2%。结论(1)年轻胃癌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较高,病理以低分化腺癌较多见,晚期肿瘤较其他年龄组多见;(2)中老年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较高,发生部位以胃窦及贲门胃底部多见,TNM分期相对较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FOLFOXIRI)与奥沙利铂联合CF,5-FU(FOLFOX4)治疗进展期或转移性胃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经病理确诊的进展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78人,随机分为两组,FOLFOXIRI组36人,FOLFOX6组42人。FOLFOX4方案:L-OHP 85 mg/m2,第1天静滴,CF 200 mg/m2,5-FU 400 mg/m2,静冲,5-FU 600mg/m2,第1,2天,持续静点22h。FOLFOXIRI方案用法:CPT-11 165 mg/m2,L-OHP,CF,5-FU用法同FOLFOX4。结果:FOL-FOXIRI方案与FOLFOX4方案一线治疗进展期或转移性胃癌的缓解率分别为53.07%和28.57%(P=0.028),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8月和9.4月(P=0.32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0月和4.8月(P=0.036)。FOLFOXIRI方案的骨髓毒性和腹泻发生率高于FOLFOX4方案。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FOLFOXIRI方案治疗胃癌近期缓解率高于FOLFOX4方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更深入系统地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依卡倍特钠治疗胃溃疡及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依卡倍特钠治疗胃炎、胃溃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入选患者225例,其中胃溃疡90例,糜烂性胃炎135例.胃溃疡研究:试验组(n=46)口服依卡倍特钠1 g bid及雷尼替丁150 mg bid,对照组(n=44)口服雷尼替丁150 mg bid,疗程均为4周.糜烂性胃炎研究:试验组(n=69)口服依卡倍特钠1 g bid,对照组(n= 66) 口服替普瑞酮50 mg tid,疗程均为4周.内镜下观察胃溃疡和胃炎的愈合率,检测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的前列腺素(PG)含量,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胃溃疡有效率(S1 S2)为65.22%(30/46),对照组为63.64%(28/44),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痊愈率(S2)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9.13% vs 15.91%,P<0.05);治疗1周试验组疼痛缓解迅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内镜下糜烂性胃炎的糜烂灶愈合率为68.12%(47/69),对照组为65.15%(43/66),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胃黏膜PG水平治疗后显著增加[与用药前差值为(8 397±14 978)pg·mL-1,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依卡倍特钠治疗胃溃疡、胃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张蓉  郭文有 《中国基层医药》2014,(10):1443-1445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和三叶因子3(TFF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评价两者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以及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胃黏膜、32例不典型增生与70例胃癌组织中NF-κBp65和TFF3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NF-κBp65在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癌中表达水平呈递增强趋势(与正常胃黏膜组比较,χ^2=18.632、44.291,均P<0.01),胃癌中表达最高,高于不典型增生组(χ^2=5.205,P<0.05)。 TFF3表达水平亦呈递增强趋势(与正常胃黏膜组比较,χ^2=16.944、22.917,均P<0.01),胃癌中表达最高,但与不典型增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2,P>0.05)。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p感染者NF-κBp65、TFF3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病例(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NF-κBp65表达与TFF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50, P=0.003)。结论 NF-κBp65、TFF3高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NF-κBp65和TFF3的异常表达呈正相关,两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生长抑素及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EGVB患者分为三组: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组22例;生长抑素组42例;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组(联用组)36例。观察三组的止血成功率、平均止血时间、肝性脑病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组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分别为81.8%(18/22)、(3.33±0.97)天;生长抑素组分别为95.2%(40/42)、(2.23±0.77)天;联用组分别为97.2%(35/36)、(1.8±0.58)天。联用组与生长抑素组比较止血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平均止血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联用组与生长抑素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与硝酸甘油联合治疗肝硬化EGVB,不但止血效果好,平均止血时间缩短.而且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DTX)联合顺铂(DDP)和替加氟(FT-207)对进展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2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采用DTX 75mg/m2第1,8天ivgtt,DDP 20mg/m2第1~5天ivgtt,FT-207 500mg/m2第1~5天ivgtt方案化疗,21天为1周期,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2个周期治疗后评价疗效。结果全组病例均可评价疗效:CR 1例,PR 12例,SD 5例,PD 6例;近期客观有效率54.2%。其中初治15例,CR 1例,PR 7例,总有效率53.3%;复治患者为9例,CR 0例,PR 4例,总有效率44.4%。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脱发。结论DTX联合DDP和FT-207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初治疗效优于复治,值得临床进一步扩大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胃痞颗粒对胃癌癌前病变患者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及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胃痞颗粒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16例,治疗组用胃痞颗粒一号与胃复春片一号,对照组用胃痞颗粒二号与胃复春片二号,连续应用6个月,进行相关检测。结果治疗组患者细胞凋亡指数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也比对照组治疗后升高显著;Bcl-2、P53、Fas蛋白表达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痞颗粒对胃黏膜癌前病变有逆转治疗作用。胃痞颗粒通过抑制Bcl-2、P53(突变型)蛋白表达,促进Fas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增加,从而有利于胃黏膜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发生凋亡,这可能是胃痞颗粒治疗癌前病变获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朱森雄  谢嵘 《安徽医药》2010,14(12):1443-1445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30例)和肠外营养组(PN,30例)。检测手术前和手术后第四天、第十天营养指标和肝功能等变化,详细记录血糖变化,观察临床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波动较肠外营养组平稳(P〈0.01)。术后第四天EEN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和肝功能指标恢复明显高于PN组患者(P〈0.01)。并发症发生率EEN组少于P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肠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方便血糖调控,同时可促进机体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