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宋世飞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0):1162-116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对10例青年组与90例老年组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组AMI均为男性,老年组女性占36.7%,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存在明显差异(P<0.01)。青年组AMI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占50%,吸烟占90%,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AMI有高血压占80%,并发糖尿病者占23.3%,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和P<0.01),两组患者高血压级别及控制情况与AMI的发生密切相关。老年男性组吸烟者占87.7%。结论:男性、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大量吸烟是青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是老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对 18例青年组与 95例老年组AMI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青年组AMI均为男性 ,老年组女性占 3 2 .6% ,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存在明显差异(P <0 .0 1)。青年组AMI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占 3 8.9% ,吸烟占 83 .3 % ,饮酒占 5 5 .6% ,均明显高于老年组 (P <0 .0 1)。老年组AMI有高血压占 42 .1% ,并发糖尿病占 2 2 .1% ,均明显高于青年组 (P <0 .0 5和P <0 .0 1) ,两组患者高血压级别及控制情况与AMI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男性、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大量吸烟、大量饮酒是青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 ;而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是老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28例青年(32~45岁)与56例老年(61~85岁)AMI进行对照分析,发现青年组86%以上病例否认以往有心绞痛病史,首次发病就是AMI临床表现。青年组AMI有典型胸痛者占100%,青年组吸烟占71.4%,酗酒占21.4%,有明显诱因者占85.7%,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青年组和老年组AMI并发症分别为39.3%和73.2%(P<0.01)。提示工作要有节奏,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量吸烟、强烈应激、过度劳累和酗酒是减少青年人发生AMI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宏宇 《吉林医学》2010,31(14):1994-199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分为老年组30例和青年组30例,分析两组的差异。结果:青年组均有明显诱因,老年组无明显诱因9例;青年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且发生率高于老年组,心绞痛病史、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发生率低于老年组;青年组的心肌梗死范围较局限,且以前壁多见。老年组心肌梗死范围广泛,多部位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青年组与老年组特点各异,临床上需要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李曾玉  王永东  余清 《医学综述》2014,(10):1897-1899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双流县中医医院就诊的11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和老年组(年龄≥60岁),探讨青年AMI的危险因素。结果青年组AMI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57,P<0.05);青年组患者抽烟、酗酒以及具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的人数显著多于老年组(χ2=8.271,3.877,7.356,P<0.05),而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人数显著少于老年组(χ2=8.749,3.906,P<0.05)。青年AMI患者发病时发生心绞痛的人数较老年患者少,发生典型胸痛者较老年组多;青年AMI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休克的人数均少于老年患者;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酗酒史、糖尿病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是青年AM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AMI发病与老年患者有明显不同,吸烟、酗酒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是青年AMI患者的高危因素。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青年人AMI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老年人胃癌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宁耀斌  李懿华  段亚军 《医学争鸣》2002,23(15):1431-1431
1 临床资料  1985 - 0 8/ 2 0 0 1- 12经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检查确认胃癌 2 92例 ,其中年龄在 30岁以下的青年胃癌患者 2 6(男 11,女 15 )例 (占 9% ) ,6 0岁以上老年人 10 4 (男 81,女 2 3)例 (占 4 8% ) .青年组中年龄最小的 2 3岁 ,其中 2 5岁以下 6例 (占 2 3% ) ,2 6~ 30岁 2 0例 (占 76 % ) .老年组中年龄最大的 84岁 ,其中 6 0~ 70岁 76例 (占 73% ) ,70岁以上者 2 8例(占 2 7% ) .有上复部间断疼痛不适者青年组 8例 (占 30 % ) ,老年组 2 7例 (占 2 5 % ) ;有腹胀、食欲下降者青年组 16例 (占6 1% ) ,老年组 81例 (占 76 % )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年(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49例年龄≤45岁的青年AMI与56例同期收治的年龄≥65岁的AMI的性别、危险因素、并发症及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青年组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明显少于老年组;青年组单支病变多,前降支病变为主,累及回旋支(LCX)、右冠(RCA)比例无差异;老年组双支及双支以上病变多,前降支病变为主,多累及回旋支、右冠.青年组男性病例46例(93.9%),明显高于老年组,女性病例3例(6.1%),明显低于老年组;吸烟青年组高于老年组,阳性家族史青年组高于老年组;高血压31例(63.3%),高脂血症8例(16.3%)均高于老年组(P<0.05);冠脉造影青年组多支冠脉病变11例(22.4%),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 青年AMI男性发病率高,危险因素多,病变血管重,应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8.
1 对象与方法1995年 1月~ 2 0 0 0年 5月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 116例 ,分为 14~ 39岁组 (青年组 ) 31例 ;4 0~5 9岁组 (中年组 ) 33例 ;≥ 6 0岁组 (老年组 ) 5 2例 ,最大年龄 76岁。本文就 5 2例老年哮喘与 31例青年哮喘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数据进行 χ2 检验2 结果哮喘首次发作年龄 :首次发作年龄在 14岁以前者 ,老年组有 3.8% (2 /5 2 ) ,青年组 2 9.0 % (9/31)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老年组中有 6 7.3%(35 /5 2 )在 4 0岁以后发病。哮喘发作时的主要症状 :老年组咳嗽、阵发性夜间喘息发作、发热症状明显高于青年组…  相似文献   

9.
1991年 1月~ 1 999年 1月我院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 434例 ,将这些患者按年龄不同分成青年组和老年组 ,并对比分析其各临床特点。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一届哮喘会议》诊断标准。分为 1 4~ 39岁 1 0 3例 (青年组 ) ;40~ 59岁 1 2 6例 ;≥ 60岁 2 0 5例 (老年组 )。哮喘在老年期起病者 56例 (老年发病组 ) ,占老年组 2 7 3 % ,占总数的1 2 9%。病程 :老年组、老年发病组、青年组分别为 (1 9 5± 1 5 0 )、(5 7± 5 6)和 (9 0± 1 0 2 )年。首次发病年龄 :在 1 4岁以前老年组4 2 % ,青年组 30 1 % ,两者差异显著 (P <0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特点,以及与老年人AMI的不同之处.方法 对126例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青年人AMI 46例;老年人AMI 80例.收集病史资料,包括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心血管家族史,入院后记录血生化(血糖、血脂)、血压以及并发症(心功能、心律失常),急诊或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青年组男性发病率为93.48%,明显高于女性的6.52%,吸烟率为95.65%,冠心病家族史为19.57%,均显著高于老年组的80.0%及6.25%;老年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病率为65.0%及46.25%,明显高于青年组的45.65%及23.91%;青年组心功能Ⅰ级者占58.7%,明显高于老年组的22.5%,而Ⅲ级者青年组占6.52%,明显低于老年组的30.0%;青年组单支病变发生率为54.35%,明显比老年组的12.50%增多,三支病变少于老年组的57.50%;冠脉痉挛青年组为10.87%,高于老年组的1.25%.结论 青年AMI男性高发,有吸烟史、高脂血症史易发生,尤其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单支病变较多,并发症少,预后较老年组好.  相似文献   

11.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对 2 6例 <5 0岁及 6 1例 >6 0岁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其中 6 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探讨中青年人AMI的临床特点。结果表明 :老年组比中青年组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 ,老年组临床多有心绞痛 ;中青年组急性心力衰竭较老年组高 ,心肌梗死发作多有明显诱因 ,如大量饮酒 ,超负荷运动等 ;病死率两组相似。提示中青年人AMI的高危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两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确诊的43例年轻急性心梗患者和55例老年患者间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脉病变特点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1)年轻组患者以男性为主;多超重;吸烟史明显多于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病病史明显低。(2)年轻组高TG、CHOL血症发生率高,并且血TG、CHOL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3)年轻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老年组以多支病变为主。(4)年轻组多无心绞痛病史;老年组多有反复发作的心绞痛病史。结论 (1)吸烟和超重是年轻急性心梗的主要危险因素。(2)高脂血症也是重要危险因素。(3)病变相对简单以单支血管最多,三支病变较少。(4)年轻组多无心绞痛病史。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蓉 《海南医学》2011,22(9):34-37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6例,按年龄分成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进行分析。分别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并发症、心血管危险因素等,从而总结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中女性患者明显增多,有吸烟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患者比例低(P〈0.01),而患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首发症状不典型,心肌梗死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发生率低,以心外症状为主(P〈0.001);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多于中青年组(P〈0.05);梗死部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级以上者明显多于青年组(P〈0.001);多支病变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P〈0.001);确诊时间以大于12h以上的为主(P〈0.001);积极治疗率(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1),误诊率、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以女性患者比例为多;以无胸痛症状者为多,心外症状为主;心功能较差;常伴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多支病变发生率高,误漏诊率高,及时诊断、治疗率低,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6.
用特异的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对2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26例冠心病心绞痛及9例冠心病心力衰竭(CHF)病人进行动态观察。发现该3组病人在治疗前血浆内皮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1周后降至正常。心绞痛组在心绞痛发作时,血浆内皮素最高,随症状缓解,1周内降至正常。CHF组血浆内皮素与心衰程度有关,心功能Ⅳ级组明显高于Ⅲ级组(P<0.01),随心衰缓解皆有所降低,但下降速度较缓慢。此外,血浆内皮素与心肌缺氧、缺血及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发生、发展衍变的重要依据,并可用于急性心梗后的动态观察,用以观察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梗死前心绞痛的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7例年龄≥70岁的老年首发AMI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按AMI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6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发生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脉病变程度。结果:心绞痛组左心室内径小于无心绞痛组,舒张末径分别为(47.50±6.17)mm及(51.88±5.96)mm(P〈0.05),但两组间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的发生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未显示对老年首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未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年龄、CK峰值时间、QTd时间及并发症、合并症、既往史等。方法:收休1992年1月至2001年1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历共166例,根据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无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及有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比较分析。结果:A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B组,且A组合并糖尿病便数、CK峰值时间、心电图、QTd时间、室速、室颤及泵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经均高于B组,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发病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