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罗刚  惠杰 《浙江临床医学》2012,14(2):160-162
目的 探讨非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房颤并发脑栓塞的相关因素.方法 221例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按是否新发生脑栓塞分为脑栓塞组(92例)和无脑栓塞组(129例)两组,分析非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房颤并发脑栓塞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卒中史、冠心病、心力衰竭、前白蛋白(PAB)、尿酸等的关系.结果 与非脑栓塞组相比,脑栓塞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卒中史、PAB降低及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者比例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吸烟、饮酒、冠心病、血脂异常、心力衰竭、尿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75岁、有高血压病和卒中史是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引起的脑栓塞患者,独立相关因素为年龄、女性、高血压病史、卒中史;前白蛋白(PAB)降低和并发糖尿病为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房内径(LAD)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方法将32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缺血性脑卒中史分为房颤伴脑卒中组(n=127)和房颤不伴脑卒中组(n=198),比较2组血糖、肌酐清除率、血脂、合并疾病、LAD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LAD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AD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房颤伴脑卒中组的平均年龄、女性患者比率、合并心力衰竭及高血压患者比率、房颤血栓危险度(CHA_2DS_2-VASc)评分、LAD、肌酐(Cr)、尿酸(UA)均高于房颤不伴脑卒中组,阵发性房颤患者比率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水平低于房颤不伴脑卒中组(P 0.05或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呈正相关(P 0.01)。ROC分析表明,LAD对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 0.01),LAD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结论 LAD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呈正相关,LAD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可以更好预测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青年女性患者67例(青年女性卒中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随机抽取老年女性卒中患者(老年女性卒中组)和同期健康体检的青年女性(青年女性对照组)各67例,分析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青年女性卒中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32.84%)和心源性卒中(25.37%)为主。②危险因素方面,青年女性卒中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卒中组(均P<0.05),但卒中家族史阳性患者比例高于老年女性卒中组(P<0.05);青年女性卒中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心脏病史、口服避孕药、先兆性偏头痛和卒中家族史阳性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女性对照组(均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吸烟是青年女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构成和相关危险因素与老年女性患者分布不同。早期明确病因分型和发现危险因素有利于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卒中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低剂量达比加群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00例脑卒中伴房颤患者进行房颤血栓栓塞危险评分以及抗凝出血风险评分,检测其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血液肌酐水平;将190例接受抗凝治疗的高龄卒中伴房颤患者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分析两组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与低龄组比较,高龄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肾脏代谢能力下降,接受抗凝治疗时出血风险大;达比加群酯组与华法林组比较,血栓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血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高龄卒中伴房颤患者使用低剂量达比加群酯抗凝对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患者外周血浆中的一组miRNAs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其是否伴发房颤分为房颤组(70例)与非房颤组(631例),另选择6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血浆中一组miRNAs分子的变化;观察伴不同类型房颤与非房颤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中的miRNAs差异表达;并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miRNAs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伴房颤发生间的关系。结果:血浆中miR-328、miR-29b和miR-150水平在房颤组、非房颤组与对照组间存在差异表达(P0.05;P0.01);不同于miR-328和miR-150,miR-29b在伴阵发性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中的水平显著低于非房颤组缺血性卒中患者及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中的miR-328、miR-29b及miR-150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发房颤密切相关;miR-29b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发阵发性房颤密切相关。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浆中一组特异性miRNAs分子,特别是miR-29b有望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合并房颤的生物学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与卒中情况。 方法调查2015年8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房颤患者301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合并疾病情况、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INR值、华法林剂量、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阿司匹林使用情况、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情况,分析抗凝治疗的规范性及其与临床后果的关系。 结果住院房颤患者平均年龄(72±11)岁,房颤类型以非瓣膜型房颤为主,占93.7%(282/301),58.8%的房颤患者采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4%接受NOAC抗凝治疗。华法林抗凝治疗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抗凝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0% vs 20.5%,P=0.025)。瓣膜型和非瓣膜型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后INR达标(INR 2.0~3.0)的比率分别为15.8%和7.1%。 结论为了达到更好的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效果,需进一步加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教育和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各种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卒中的影响,观察淮南地区人群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方法]连续收集从2008年6月至2010年4月首次发病入院且资料完整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773例,其中缺血性684例,出血性89例.分析卒中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等.[结果]淮南地区773例首发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4.96±11.86)岁,其中出血性卒中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缺血性卒中组(P<0.001),男性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低于女性卒中患者(P<0.01).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年龄为60~79岁,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年龄为45~64岁,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高血压是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其次为吸烟、饮酒、心脏病和糖尿病史.入院首次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出血性卒中组均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 <0.001).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在出血性卒中组出现的频率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1、P<0.05、P<0.01).出血性卒中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P<0.001).本组患者就诊距发病时间<24 h者出血性卒中约占75.0%~82.4%,缺血性卒中占48.8%~ 57.3%.[结论]淮南地区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年龄明显小于缺血性卒中,与国内多数报道一致;高血压是导致各类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吸烟、饮酒与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s)时,发生症状性脑出血(sICH)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自2016年4月至2020年11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3例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头部核磁共振常规序列扫描和头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检查.根据S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CMBs组(n=27)与CMBs组(n=56).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危险评分(CHA2DS2-VASc)、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S)等临床资料.记录CMBs的患者的严重程度分级、发生CMBs的部位以及抗凝药的种类、剂量、服用时间等,主要终点事件为口服抗凝药90 d内发生sICH,分析CMBs患者口服抗凝剂治疗的安全性.记录本研究纳入患者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6.9%(14/83).其中,小出血10例(12.1%),包括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痰中带血、便潜血、轻微眼底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2例(2.4%),包括便血、严重眼底出血;大出血2例(2.4%),为脑出血.2例患者分别于口服抗凝药物后第64天和第82天发生sICH.2例患者的出血部位均与原梗塞部位无关,但出血部位既往均存在CMBs病灶.CMBs组有高血压病病史患者比例高于无CM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是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AIS合并CMBs患者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48,95%可信区间0.150~1.344,P=0.032).结论 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AIS患者有较高的CMBs的发生率,高血压病史与CMBs的发生相关.当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AIS患者合并CMBs时,NIHSS评分是sI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熬夜是否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调查2013年1月至12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脑卒中组(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234例,并按1∶1的比例设定对照组234例。以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嗜酒及熬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对各个危险因素进行判断。结果:2组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嗜酒、熬夜、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等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值=4.385,糖尿病OR值=2.657,血脂异常OR值=2.727,吸烟OR值=2.299,嗜酒OR值=2.528,熬夜OR值=1.732,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病史的OR值=9.070。结论:除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嗜酒等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熬夜为脑卒中的又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年龄≥75岁)急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至2011年在全国20家医院连续入选急诊就诊、年龄≥75岁房颤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治疗情况,并进行1年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死亡、卒中、大出血事件及主要不良事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上述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766例老年急诊房颤患者,年龄(80.76±4.66)岁,女性占56.9%。1年的全因病死率为24.3%,心血管病死率为12.8%,卒中发生率为10.6%,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33.6%,再入院率3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 HR1.073,95% CI 1.042~1.105)、心率( HR 1.008,95% CI 1.002~1.013)、痴呆/认知障碍史( HR 1.849,95% CI 1.016~3.365)、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 HR 1.824,95% CI 1.303~2.551)为老年房颤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 HR 1.664,95% CI 1.036~2.675)、高血压病史( HR 2.035,95% CI 1.080~3.836)、痴呆/认知障碍史( HR 2.773,95% CI 1.220~6.302)、为老年房颤患者1年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老年急诊房颤患者的预后较差,年龄、心率、痴呆/认知障碍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是老年急诊房颤患者1年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高血压病史、痴呆/认知障碍史为老年急诊房颤患者1年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根据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评分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探讨两种评分哪种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更佳.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200例.按照性别、年龄配对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CHADS2评分采取抗凝治疗;B组患者采用CHA2DS2-VAS评分采取抗凝治疗,分别随访两组患者是否有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及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 A组8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B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结论 根据CHA2DS2-VAS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后,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并未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评价其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8例(复发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8例(初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神经功能好转率。结果复发组脑白质疏松(χ~2=8.666)、高血压(χ~2=8.189)、吸烟(χ~2=6.973)、饮酒(χ~2=4.722)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OR=1.690,95%CI:1.198~2.384,P=0.003)、高血压(OR=1.715,95%CI:1.135~2.592,P=0.010)、吸烟(OR=1.896,95%CI:1.233~2.915,P=0.004)是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组入院及出院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初发组(t=-3.645,t=-4.675,P0.001),神经功能好转率明显低于初发组(t=2.643,P0.01)。结论高血压、脑白质疏松、吸烟是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较初发者病情严重,短期神经功能恢复慢。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病例分析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合并脑栓死的临床状况、抗凝治疗情况。方法总结我院2003-2006年住院患者非瓣膜病房颤60例,非瓣膜病房颤合并脑栓死16例。分析合并的疾病及临床抗凝应用情况。结果非瓣膜病房颤合并脑栓死发生率26.7%,以高血压、冠心病居多,接近60%,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脑卒中前口服阿司匹林40例,有2例脑栓死.仅有1例口服华法林。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是脑栓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复杂,病残程度高,加强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健康教育以减少脑栓死的发生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血管性痴呆分为研究组(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血管性痴呆,n=72)和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后未发生血管性痴呆,n=71)。对2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多发性脑梗死病灶的数目和部位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存在此类危险因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对防治血管性痴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肠溶阿司匹林和结晶华法林对慢性非瓣膜房颤的老年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老年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431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华法林两组对照试验,服用2年,观察脑卒中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年龄65~74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肠溶阿司匹林组为2.9%、华法林组为1.7%,差异无明显性(P>0.05);年龄65~74岁有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肠溶阿司匹林组为5.2%,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1%。年龄≥75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阿司匹林组4.9%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3%;年龄≥75岁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阿司匹林组6.7%,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2%(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阿司匹林3.06%、华法林组2.7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年龄65~74岁没有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房颤患者可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而对于年龄≥75岁以及所有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须服用华法林预防脑卒中,华法林在抗凝同时没有增加出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尿路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既往2型糖尿病患者459例。根据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分为感染组(149例)和非感染组(31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缺血性脑卒中类型、身体质量指数(BMI)、冠心病史、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葡萄糖(GLU)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有149例患者(32.5%)发生尿路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合并冠心病、BMI、HbA1c含量、ALB含量可能与发生尿路感染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3.917,95%CI(7.061,27.431),P<0.001]、HbA1c≥6.5%[OR=2.425,95%CI(1.397,4.209),P=0.002]、ALB<40g/L[OR=2.071,95%CI(1.207,30552),P=0.008]、肥胖(BMI≥28.0 kg/m2)[OR=2.240,95%CI(1.183,4.241),P=0.013]、非腔隙性脑梗死[OR=2.649,95%CI(1.639,4.280),P<0.001]是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女性、肥胖、高HbA1c水平、低ALB水平、非腔隙性脑梗死是其并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未来可针对以上危险因素进一步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1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记录不同部位脑血管狭窄的数目,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H型高血压及各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狭窄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1)131例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患者94例(71.76%),81例(81/94,86.17%)存在血管狭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37例(28.24%),25例(25/37,67.57%)存在血管狭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略高于颅外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P值均小于0.05,OR值分别为1.043,1.312,1.159,3.413,1.850。结论 (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型高血压的比例明显大于单纯高血压。(2)H型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3)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4)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均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左房应变功能,探讨其在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因非瓣膜性房颤在大连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181例,按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40例)和非脑卒中组(141例);比较两组临床、左房应变功能等参数,应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左房整体纵向应变(LA GLS)联合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脑卒中组患者年龄、心率、CHA2DS2-VASC评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左房内径(LAD)、左房容积(LAV)及左房容积指数(LAVI)均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其左房射血分数(LAEF)、LA GLS均低于非脑卒中组(P<0.05)。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LAEF、LA GLS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相关(P<0.05),LAD、LA GLS是其独立影响因素(P<0...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对其预后往往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故房颤患者积极抗凝,预防缺血性卒中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应对预防脑卒中的风险评估、抗凝治疗的强度及药物的选择都涌现出不少研究热点和新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卒中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个大规模、多中心、随机试验发现,天然肝素(UFH)或低分子肝素(LMWH)并不能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总体预后。紧急抗凝可预防长期卧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伴房颤及附加危险因素,如附壁血栓和(或)新发心肌梗死的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具有较高复发性卒中危险,若无显著出血可紧急抗凝。华法令抗凝可作为伴心房纤颤卒中患者的初级和二级预防。颅内静脉窦栓塞形成、颈动脉夹层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可常规抗凝,而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或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综合征患者长期抗凝治疗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