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CT表现,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MCPR)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方法分析图像.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准确显示23例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其中左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分别独立起源于左冠状窦13例(56.5%),右冠状动脉(RCA)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6例(26.1%),RCA起源于升主动脉1例(4.3%),LCX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3例(13.0%).23例患者中有5例(21.7%)合并有冠状动脉狭窄外,其余18例患者未见冠状动脉狭窄.结论:64排螺旋CT在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部分弥补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5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冠状动脉畸形者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1125例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畸形27例,其中左前降支与左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8例,左旋支缺如2例,冠脉开口于升主动脉1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单支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瘘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10 308例,判断其有无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情况存在,并判断不同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类型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10 308例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者73例,检出率为0.71%,其中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0例,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5例,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存在起源异常8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同侧冠状窦60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13例,且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患者中69.2%引起斑块形成和冠状动脉狭窄,较冠状动脉起源于同侧冠状窦患者(38.3%)更易引起斑块形成和冠状动脉狭窄.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能够准确判断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的开口、走行,它是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ang ZQ  Yang ZQ  Zhu H  Zhou XC  Zheng XQ  Chen J  Jia CF  Fang W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38-284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2001—2005年,5000例临床可疑或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MSCT检查(0·5s螺旋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单或双扇区重建算法,0·625mm或1·25mm层厚,250mm显示野,512×512矩阵,经肘部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左、右冠状动脉CT图像进行重组。结果MSCT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9例(0·78%),其中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20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或冠状动脉16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1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或右冠状窦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后冠状窦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起源于后冠状窦1例),单一冠状动脉2例(单一左冠状动脉和单一右冠状动脉各1例),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单独起源于左冠状窦1例。结论MSCT能够用于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和终止异常是潜在的威胁生命的解剖变异。文中评价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对检出成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期间进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的资料,总结成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结果在2179例进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中2177例为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检出28例(1.3%)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其中17例为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例起自左冠状窦,4例为高位起源),10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5例起自无冠状窦,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高位开口、回旋支起自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窦、单一冠状动脉各1例),1例为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异常(均为高位开口)。结论 DSCT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走行,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成像中窄窗容积再现(VR)图像在显示主动脉窦病变的价值,提高主动脉窦部病变的检出率。方法8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46例冠心病患者,67例主动脉成像患者共595例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做窄窗VR图像并动态观察。结果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例,主动脉窦瘤7例,主动脉窦多瓣畸形2例。按常规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和常规VR像,主动脉瓣多瓣畸形2例及主动脉窦瘤4例漏诊。结论心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后窄窗VR图像可以提高主动脉窦部疾病的检出率,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A 对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49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成像(CTA)的病例.结果 冠状动脉起源变异10例,发生率4.0%,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方法 评价变异冠状动脉的行径及其与临近大血管的关系.结论 冠状动脉起源变异 10例中:右冠RCA开口于左冠窦3例、RCA和LAD开口高位3例、LAD与回旋支LCX分别开口于左冠窦1例、LCX开口于右冠窦2例、LCX开口于右冠主干1例.结论 CTA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开口及冠状动脉全貌,在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中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60~86(73.1±5.3)岁]冠心病疑似患者在7d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的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进行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层螺旋CT诊断〉50%的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CTA评价〉5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4.0%,阳性预测值为69.6%,阴性预测值为94.0%,符合率为78.8%。结论64层螺旋CT对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检查。  相似文献   

9.
16层CT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2例壁冠状动脉的CT表现,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及自动跟踪技术、0.5秒螺旋扫描以及单或双扇区重建算法。结果 16层CT能清晰显示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及壁冠状动脉,其中前者4例经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后者1例经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4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上方升主动脉前壁1例,左回旋支的钝缘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后降支1例。壁冠状动脉CT表现为:该段冠状动脉相对僵直细小,穿行于心肌层内,管腔内无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冠状动脉与心肌层之间无脂肪间隙。结论 16层CT在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部分取代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在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方面,是目前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弥补了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6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其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其分支,并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其中66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56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有249例成功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冠脉主支、左冠脉回旋支、左冠脉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主支)及其分支(包括右冠脉的后降支、左室后支、圆锥支、窦房结动脉及左冠脉的对角支、钝缘支等),另外7例由于扫描过程出现心率过快(>90次)或出现严重心律不齐,重建图像质量欠佳或出现锯齿状伪影,部分冠状动脉显影欠佳。138例64-MSCT诊断201支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并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66例患者的64-MSCT诊断冠脉狭窄的患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诊断 62例的78支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64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为93.94%。结论:64层螺旋CT对冠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我院的90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地均分为A、B两组,各为45例。A组采用方案:固定对比剂用量(70mL Iopamidol 370),B组采用方案:根据患者的实际体重来选择对比剂的用量(0.8mL/kg)。对多平面重组图像以及横断面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比较两种方案下的图像质量、对比剂的增强水平以及对比剂的实际用量。结果:B组质量分级、质量评分(4.45±0.67)分、左回旋支(LAD)近段、左回旋支(LCX)近段、右冠动脉(RCA)近段、后降支(PDA)、右冠动脉(RCA)远段、主动脉根部、主肺动脉、左室、右室对比剂增强效果明显优于A组;对比剂用量(50.24±4.65)mL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体重组增强效果相对固定于一定阈值范围。结论:与固定对比剂的应用方案之间进行对比,在冠状动脉成像之中按照患者的体重来选择对比剂的用量能够明显改善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对比剂用量明显减少,同时还能够助于获取更佳且更为一致性的对比剂增强水平,应对该技术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3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冠状动脉畸形者的CT影像表现。结果423例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畸形24例,其中左前降支与左旋支并行7例;左旋支缺如2例;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10例;单支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瘘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心血管造影(CAG)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由CTCA和CTA确诊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图像,观察壁冠状动脉的发生部位、长度、埋藏深度及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同时分析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埋藏深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46例患者中CTCA与CAG共同发现心肌桥62段,其中LAD心肌桥45段(占72.6%),LCX心肌桥7段(占11.3%),RCA心肌桥10段(占16.1%)。CTCA诊断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6.8±2.5)mm,平均埋藏深度为(3.2±1.3)mm,平均狭窄程度(47.2±10.1%)。CAG诊断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5.3±1.9)mm,平均埋藏深度为(2.9±1.4)mm),平均狭窄程度(57.3±11.2%)。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埋藏深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深埋型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表浅型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有力检查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同时进行左心室功能分析定量评估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对连续临床疑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50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检查。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法进行分段,采用4级评分法对每段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估。并以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为对照,对CT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42例顺利完成了检查,其中35例同时进行了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功能检查。共评价冠状动脉508段,其中可以用于诊断的占91.93%。64排CT与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15),两者有较高的相关性(r=0.64)。结论:64排螺旋CT可同时行冠状动脉成像及左心室功能分析,冠状动脉成像总体质量较好,左心室功能分析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70次以下心率条件下,64层与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冠脉分支的显示能力。方法对10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征求患者同意,对该组患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作为做对照。B组行25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评分。结果 A组质量评分为(2.50±0.43)分,B组质量评分为(2.49±0.52)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冠状动脉显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50%的狭窄的敏感性为95.6%(66/69),特异性为95.7%(114/119),阳性预测值92.9%(66/71),阴性预测值97.4%(114/117)。结论 70次以下心率条件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与256层螺旋CT无明显差异;能够可靠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左心功能容积数据与超声左心功能容积数据的对比,初步探讨服用硝酸甘油对CT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8h内同时进行了MSCT冠状动脉成像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前者服用硝酸甘油,后者无服用硝酸甘油,对比两者左心功能容积数据的相关性;对比患者在服药前与服药5min后冠脉成像扫描时心率。结果:①未服药时心率(65.27±9.9)time/min)与服药5min后(P〉0.05)。结论: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时服用硝酸甘油对其左心功能的定量评估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所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时,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左回旋支动脉(LCX)或右冠状动脉(RCA)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ST段抬高型AIMI,IRA为单支LCX或RCA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及IRA开通前的心电图资料。观察心电图1及aVL导联、aVR导联、V1和V5、V6导联,ST段有无偏移基线,即抬高(T)或压低(1),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结果:59例LCX或RCA单支病变引起的sT段抬高型AIMI中,LCX组7例,RCA组52例。在心电图判定指标中,RCA闭塞组sTI、aVLJ和STaVRf、无压低或压低〈0.1mV发生率均高于LCX闭塞组(P〈0.01和P〈0.05);STaVR〉0.1mV、STV1和STV5、V6在LCX闭塞组中发生率均高于RCA闭塞组(P〈0.05)。STI、aVLj和STaVRt、无压低或压低〈0.1mV,预测RCA为IRA的敏感性分别为73.1%和80.8%,特异性分别为6/7和5/7。STV,0、STaVRiI〉0.1mV和sTV5及V。均抬高,预测LCX为IRA的敏感性分别是4/7、4/7和3/7,特异性分别为84.6%、86.5%和92.3%。结论:分析多个导联的心电图变化,应用多种方法组合预测AIMI的IRA,优于任一个单独的心电图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同时评价冠状动脉及左心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2例同期行冠状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imensional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2D-TTE)检查,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范围及斑块性质,同时获取左心功能数据与2D-TTE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脏CTA检查成功率为96.0%(309/32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253例共649处硬化斑块,狭窄程度平均为40.51±19.33%;64-MDCT测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与2D-TTE检查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64-MDCT通过单次心脏CTA检查可以同时对冠状动脉情况及左心功能进行准确评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AM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13年3月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88例。通过心电图、心肌酶学标志物及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均在入院后1~2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8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Ⅲ导联ST段抬高≥1mm,且STⅢ/STⅡ〉1,右冠脉病变占62.5%,左回旋支病变占37.5%;而下壁AMI ST段抬高Ⅰ〉aVL、Ⅱ〉Ⅲ提示左回旋支闭塞,其中右冠脉病变占71.6%,左回旋支病变占28.4%。8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结果:36例单纯单支下壁心肌梗死(40.9%),其中右冠脉病变26例(RCA 72.2%),左旋支(LCX)病变10例(27.8%);下壁+正后壁梗死24例((RCA 70.8%);下壁+右心室梗死20例((RCA75%);下壁+前壁梗死8例(LCX 75%)。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闭塞部位明显相关,且梗死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