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7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50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血清脂蛋白(a)[Lp(a)]在冠心病(CHD)诊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取250例患者血清进行测定Lp(a)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其中正常组63例,冠心病组89例,高血压病组52例,其它类心脏病组46例。结果:①冠心病组血清Lp(a)较其他3组均显著升高(P<0.01),高血压组和其它类心脏病组与正常组Lp水平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②冠心病单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2支以上病变组各组间血清Lp(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Lp(a)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④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p(a)与TG、TC、HDL-C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高Lp(a)水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对于预测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预测冠心病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却未见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评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 )患者左室壁收缩的非同步性。方法 应用 QTVI分析 16例慢性心衰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的左室壁运动速度曲线 ,并对其中 4例右室双灶起搏和 1例双心室起搏患者起搏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慢性心衰患者的室间隔和左室侧壁基底段的收缩期速度峰均明显减低 (P<0 .0 0 1) ,两节段的收缩期速度峰延迟明显 (P<0 .0 0 1)。5例患者起搏后室间隔和左室侧壁基底部收缩期速度峰均较起搏前稍增大 ,两节段的收缩期速度峰延迟较起搏前明显缩短。结论  QTVI能够评价左室壁收缩的非同步性 ,并能够评估起搏治疗再同步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左室及肾功能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左室重量和尿微量蛋白与高血压患者心、肾受累关系。方法 :对 5 9例高血压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并将患者分为昼夜节律消失组和昼夜节律正常组。用彩色多谱勒心脏血液显像仪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 ,左室后壁厚度 (PWT)及观测 2 4h尿蛋白水平。结果 :昼夜节律消失组IVST、LVDD、PWT及尿蛋白检出率明显高于昼夜节律正常组 (P <0 .0 1或P <0 .0 0 1)。两组相比 ,左室重量和尿蛋白检出率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提示血压的昼夜波动变化与高血压患者合并症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信号蛋白Smad3在大鼠心肌肥厚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结扎大鼠腹主动脉复制心肌肥厚模型,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RT—PCR法检测肥大心肌组织中TGF—β1、Smad3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Smad3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3d LVMI开始上升并持续至28d,肥大心肌组织中TGF—β1、Smad3 mRNA及蛋白表达术后3d开始上升,持续至28d,术后14d为表达高峰。结论信号蛋白Smad3参与了腹主动脉结扎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动态心电图对55例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观察有无一过性心肌缺血表现与心肌灌注SPECT显像核素扫描,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DC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将1997-1998年来我院住院病人55例,男4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12±9.14(45-7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22例,其中心肌梗死5例,心绞痛2例,不伴心绞痛14例。非冠心病33例,其中心肌炎1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青年中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方法:将25例青年中高危UAP(TIMI危险评分≥3分)患者,分为早期PCI组(14例)和延迟PCI组(11例).观察2组患者术中病变情况、血栓负荷、记录30 d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PCI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2组冠状动脉病变及PCI情况相似,早期PCI组血栓负荷相对较多.与延迟PCI组相比,早期PCI组能降低30 d内心绞痛发生率,能够缩短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P<0.05).结论:对于青年中高危UAP患者应该优先选择早期PCI.  相似文献   
7.
微小RNA(microRNA)是真核生物中一种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大小、参与转录后基因调控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可特异性识别靶mRNA的3'-非编码区(3'-UTR)并与之结合,从而引起靶mRNA的降解、翻译抑制,对基因进行转录后表达调控,调节重要的细胞活动,参与众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1-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死亡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低。死亡率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天数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OX40配体蛋白(OX40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脉造影检查者共4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和冠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0支病变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由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表示,对OX40L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冠状动脉病变各组OX40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OX40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1)。(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高血压病史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后,血清OX40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r=4.763,P<0.01)仍然独立相关,随着血清OX40L水平的升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加。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浆COX40L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对冠心病有预测和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17例急性右心室梗死的抢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右心室梗死的早期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中心静脉压以及治疗方法。方法:17例右心室梗死患者中,11例并有右心功能不全及低血压休克。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心肌酶学的变化、冠状动脉造影及中心静脉压,早期诊断右心室梗死。并发右心功能不全、低血压及休克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心功能变化情况以及中心静脉压,适时、适度给予扩容治疗。结果:17例经扩容等治疗后16例治愈,1例死亡,其中15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结论: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右心室梗死,早期开通闭塞血管,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功能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适时、适度扩容治疗,是治疗右心室梗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