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郭斌  王莉  范钦华  张志强  花雷  余肖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0):1794-1796
目的:评价Ⅰ期玻璃体手术联合睫状体缝合治疗合并睫状体离断的复杂眼外伤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观察2011-01-01/2014-10-31期间连续收治严重眼外伤合并睫状体离断患者13例13眼。其中2眼钝挫伤,7眼穿通伤和4眼破裂伤,伴随症状有角膜裂伤、角巩膜缘裂伤、巩膜裂伤、前房积血、虹膜根部离断、瞳孔括约肌撕裂、晶状体破裂或脱位、玻璃体积血、视网膜挫伤、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挫伤、脉络膜上腔出血、球内异物等。术前检查视力无光感~手动/眼前。术前UBM或三面镜检查或术中发现睫状体离断,脱离范围2:00~6:00。钝挫伤患者眼压分别5.4mmHg和10.2mmHg。手术时间为伤后6h~3d,主要操作包括关闭角膜巩膜伤口、切除玻璃体、切除晶状体、清除积血、视网膜复位、缝合方法复位脱离睫状体。脉络膜出血采用巩膜外穿刺切开放液处理。眼内采用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

结果:术后检查13例脱离睫状体均复位。术后1mo,患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检查最佳矫正视力手动/眼前~4.7,眼压9.8~24.5mmHg(除外严重角膜裂伤缝合术后角膜水肿1眼),术后三面镜或UBM检查睫状体复位,B超或眼底镜检查视网膜复位。

结论:对于合并睫状体离断复杂眼外伤眼,采用Ⅰ期玻璃体手术联合睫状体缝合治疗可有效恢复眼球解剖结构,并有效保存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伴睫状体脱离的联合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07年8月我院所行联合手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伴睫状体脱离的26例(26眼),分析其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初步总结。结果26眼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睫状体脱离间断缝合术,6眼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视力:0.06~1.0,眼压正常,超声生物显微镜随访睫状体复位,人工晶状体在位。结论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睫状体脱离行一期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睫状体脱离间断缝合术,可获得良好的视力结果及睫状体复位效果,可避免了多次手术带来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在治疗伴有睫状体脱离的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7例(7只眼)严重眼外伤患者中,3只眼钝挫伤,外伤性瞳孔散大、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玻璃体出积,4只眼眼球破裂伤,清创缝合术后,合并视网膜脱、脉络膜脱离和脉络膜上腔出血。7只眼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探查所有外伤眼睫状体360°全周脱离,离断口的范围在1~2个象限。术前视力光感至眼前手动,平均眼压(6.03±3.25)mm Hg。2只眼钝挫伤患者先行睫状体复位,二期施行玻璃体切割术+晶状体切除+硅油充填,另5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晶状体切除+硅油充填视网膜复位+巩膜外穿刺放液等。结果硅油取出后随访UBM显示所有患眼睫状体复位。所有外伤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眼压(19.33±5.05)mm Hg。结论对于合并睫状体脱离的严重眼外伤患者,分期或联合手术均可有效恢复眼球的解剖结构,并保存有效的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疗效。方法27例(27只眼)有明确的眼外伤病史,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确诊为睫状体脱离患者,其中15只眼采用传统的睫状体脱离巩膜睫状体间断缝合术,12只眼采用睫状体巩膜连续缝合术。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两组术后矫正视力0.6以上分别为60%、75%,0.3~0.5为20%、16.7%,0.1~0.2为20%、8.3%,眼压、前房、眼底均恢复正常。结论巩膜、睫状体连续缝合术较传统的间断缝合术具有术后眼压回升恢复快、并发症少、视力预后好优点。  相似文献   

5.
沈玺  钟一声  焦秦  谢冰 《眼科新进展》2011,31(11):1056-1058,1061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合并白内障行玻璃体手术硅油填充联合超声乳化吸出术或晶状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和伴有累及后极部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牵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及术中出现医源性裂孔的PDR患者共76例(86眼),在行玻璃体切除手术中,根据晶状体混浊程度,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切除晶状体保留前囊膜(2~3级核;46眼)作为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切除术组或超声乳化手术摘出晶状体保留后囊膜(3级核以上;40眼)作为玻璃体切除+超声乳化吸出术组,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完成玻璃体手术后予硅油填充。术后观察的指标包括:视力、眼压、前囊膜或后囊膜混浊情况、虹膜新生血管、虹膜粘连情况、视网膜复位情况以及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05的为32眼、25眼,分别占69.6%和62.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出现高眼压眼分别为7眼和8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在各级囊膜混浊程度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中虹膜不同程度粘连于囊膜分别为5眼和6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术组中发生虹膜新生血管2眼,在晶状体切除术组中为5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复位情况以及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情况2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硅油填充联合超声乳化吸出术或晶状体切除术,术后酌情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都是处理严重PDR合并白内障眼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0G针头辅助下连续褥式缝合治疗外伤性睫状体离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眼外伤科收治的外伤性睫状体离断患者12例(12眼),均行30G针头辅助下连续褥式缝合。观察角膜及前房反应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等,并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手术后睫状体组织复位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30G针头辅助的睫状体连续褥式缝合术,术后睫状体均复位,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术前眼压为(6.46±1.08)mmHg(1 kPa=7.5 mmHg),术后1周、1个月眼压分别为(16.50±4.97)mmHg、(14.58±4.00)mmHg,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7、-6.81,均为P<0.05)。术后随访 3~12个月,未出现线结外露、缝线松脱、角膜内皮失代偿、交感性眼炎、眼内炎、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30G针头辅助下连续褥式缝合治疗外伤性睫状体离断安全有效,手术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琚怀民 《眼科新进展》2012,32(2):186-187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后巩膜清创缝合术治疗眼球贯通伤的疗效。方法对8例(8眼)眼球贯通伤患者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后巩膜清创缝合术,6例先行一期前部角膜、巩膜伤口清创缝合,再行二期玻璃体手术;2例一期同时行前、后巩膜伤口清创缝合+玻璃体手术。随访4~12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眼底等情况。结果 8例眼球贯通伤中术前视网膜脱离3例,术后视网膜均得到了解剖复位。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最高达0.6。术后眼压均在10~20mmHg(1kPa=7.5mmHg),平均14.4mmHg。术后无一例眼球萎缩、眼球摘除患者。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后巩膜清创缝合术治疗眼球贯通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外伤性睫状体离断连续缝纫式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3例 (13眼)外伤性睫状体离断合并眼内其他闭合性损伤者,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同时采用内路法连续 缝纫式缝合复位离断的睫状体,并对其疗效,手术优点及有关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 期间经超声生物显微镜及前房角镜检查,所有术眼睫状体复位良好。B超及眼底镜检查无视网膜脱 离。除2眼术后2~3 d有一过性高眼压外,所有术眼随访期间眼压均正常,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 程度的提高。无其他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结论:睫状体离断内路法连续缝纫式复位术创伤小, 手术效果佳,可与虹膜、晶状体、玻璃体等手术同期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23G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和23G PPV联合巩膜外垫压(scleral buckling,SB)(SB-PPV)治疗下方裂孔伴增殖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方裂孔伴增殖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0例(70眼),其中39眼行SB-PPV为SB-PPV组,31眼行PPV为PPV组。观察两组患眼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术中晶状体损伤和视网膜切除比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等的差异。结果 SB-PPV组有36眼(92.3%)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PPV组为23眼(74.2%),两组术后一次视网膜复位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SB-PPV组术中晶状体损伤1眼(2.6%),PPV组术中晶状体损伤6眼(19.4%),两组术中晶状体损伤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SB-PPV组视网膜切除2眼(5.1%),PPV组视网膜切除10眼(32.3%),两组视网膜切除眼数比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术后高眼压眼数比例以及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SB-PPV可提高下方裂孔伴增殖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且降低了术中晶状体损伤和视网膜切除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3 1例 (3 1眼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中 ,2 6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闭合式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小梁切除术 ,除 1例外均于术中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缝合固定术。另 5眼行角膜缘切口晶状体囊内摘出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视力 0 .1~ 0 .3者 5眼 ;0 .4~ 0 .6者 11眼 ;0 .7及以上者 15眼。术后 3 0眼眼压恢复到正常范围 ,1眼眼压控制不良 ,再行抗青光眼硅管植入术后 ,眼压恢复正常。结论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作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是安全且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间断缝合与连续加锁缝合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中的效果。

方法:将435例482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间断缝合组(A组)和连续加锁缝合组(B组)。其中A组239例263眼,B组196例219眼。术后观察随访6~12mo,统计患者手术之后第几天能自然睁开术眼(睁眼时间),术后并发结膜肉芽肿情况,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A组平均睁眼时间为4.8±1.8d,B组平均自然睁眼时间为2.6±1.1d,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932,P<0.05)。A组中有9眼并发结膜肉芽肿,B组中无1眼并发结膜肉芽肿,两组有统计学差异(χ2=7.637,P<0.05)。A组中有15眼复发,复发率为5.7%,B组中有11眼复发,复发率为5.0%,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χ2=0.108,P>0.05)。

结论: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中,采用连续加锁缝合法,不能降低术后复发率,但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结膜肉芽肿的概率,并明显减轻患者术眼刺激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虹膜缝针对虹膜、睫状体损伤行上鞋式缝合修复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虹膜根部离断8眼,虹膜放射状撕裂或节段性缺损11眼,睫状体脱离5眼。在眼球密闭状态下使用虹膜缝针进行往复式连续缝合修复.观察其疗效。结果 19例虹膜损伤患者术后瞳孔基本居中、恢复圆形或椭圆形,5例睫状体脱离患者睫状体复位.眼压恢复正常。结论 虹膜缝针及上鞋式缝合术对虹膜、睫状体缝合修复具有创伤小、易操作.能重建虹膜、睫状体解剖关系的特点.具创新性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翼状胬肉术中采用间断缝合和连续缝合两种缝合方式对术后患者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 对门诊53例(53只眼)翼状胬肉患者,施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移植手术.其中一组30例(30只眼)结膜植片行连续缝合;另一组23例(23只眼)采用间断缝合术.健康眼自身对照.分别于术前、术后7天,术后1个月使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记录5 mm瞳孔直径下两组患者的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三叶草差的均方根值(RMS).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两组患者术后7天、术后1个月的各项高阶像差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眼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7天,术后1个月,连续缝合组的各项像差值均较间断缝合组明显下降.结论 使用连续缝合法缝合球结膜植片能更加显著降低翼状胬内切除术后波前像差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李翔  毛肖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8):1469-1471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位术中,锁边缝合结合单纯连续缝合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1-08/2014-06在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转位术的患者62例78眼,按照术中结膜瓣缝合法分为两组,A组36眼采用间断缝合法缝合结膜瓣,B组42眼采用锁边缝合与单纯连续缝合相结合方法缝合,术后1 wk裂隙灯下拆线,随访3 mo。比较两组术中缝合结膜瓣时间,术后1 wk拆线时间及患者异物感程度。同时观察结膜切口对位情况、结膜炎症反应及胬肉复发率。
  结果:术后1,3d;1wk,A组患者异物感较B组明显;术中缝合结膜瓣时间 A 组为14.2±3.1min, B 组为10.4±2.5min,有统计学差异(t=5.99,P<0.01);拆线时间A组为9.5±2.2min,B 组为5.3±2.7min,有统计学差异( t=7.45,P<0.01)。术后A组共有12眼出现结膜切口裂开,4眼在术后1~2 mo复发。 B组共有6眼出现结膜切口裂开或结膜瓣脱位,2眼在术后2 mo复发。
  结论:锁边缝合结合单纯连续缝合法缝合结膜快捷有效,缝合线结少,可减轻翼状胬肉术后患者不适,并使拆线更加快速安全。  相似文献   

15.
A 16-year-old girl presented with a large-angle exotropia due to congenital third nerve palsy. She had undergone recession/resection surgery as a child. A nasal transposition of the superior oblique and the lateral rectus produced some improvement but the result was still cosmetically unacceptable. Subsequent surgery to permanently secure the globe to the medial orbital wall using an intraoperatively adjustable nonabsorbable traction suture produced a satisfactory outcom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锁式和褥式缝线法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的疗效。方法回顾110例先天性下睑内翻手术病例,连锁式缝线法组64例(100眼),褥式缝线法组46例(72眼),分析两组病例手术效果和远期复发率。结果连锁式缝线法组远期5眼复发,复发率5.O%;褥式缝线法组18眼复发,复发率25.O%,两组远期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305,P〈O.005。结论连锁式缝线法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疗效好,远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内直肌后固定术治疗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到2007年5月行内直肌后固定术治疗的17例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术前平均看远内斜度为8.8△、平均看近内斜度为24.2△、平均AC/A比率为10.7.术前有12例无舣眼单视功能,仅5例具有远立体视.术后平均随访12.6月(9~15月),平均看远内斜度为2.8△、平均看近内斜度为3.9△、平均AC/A比率为5.9,其中看近内斜度较术前平均下降20.2△,AC/A比率均达到正常.术后有13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内直肌后固定术可以减少看近的内斜视度数,降低AC/A比率,是一种治疗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We promote a simple, reversible temporary tarsorrhaphy technique and describe how to place a 4/0 polypropylene suture, on a round-body needle, into the upper and lower tarsal plate to create a strong suture tarsorrhaphy. This technique has been found to be extremely effective over 20 years’ experience with minimal patient discomfort or complications. The eyelid margin anatomy is not disrupted and maintains its normal architecture and contour following release of the tarsorrhaphy. This temporary suture tarsorrhaphy technique is inexpensive, safe and easy to learn and above all comfortable for the patient. It can be performed in most clinical settings, without the risk of lid margin damage and subsequent lash growth distortion. It is appropriate for both for short- and medium-term eye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9.
张方顺  田岩  王璐  张妍  董凤霞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08-2310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改良式可调节缝线缝合方法的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01/2014-12我院病房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行改良式小梁切除手术患者46例49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46例49眼均采用改良式可调节缝线的缝合方法,其滤过泡形成满意,眼压控制良好,缝线期间眼部无明显异物感,拆除缝线时简单、便捷。结论:此种可调节缝线缝合方法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可调节缝线缝合方法中非常适宜、有效、简便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