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与婴幼儿血红蛋白的关系。方法 选择按期体检与分娩的孕妇及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孕妇一般情况及分娩情况将由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受检对象共980例,按孕前BMI分组,孕前消瘦者占19.0%,孕前体重正常者占71.0%,孕前超重肥胖者占10.0%。孕期增重按美国国家科学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标准分组,孕期增重低于IOM推荐标准者占27.8%,符合IOM推荐标准者占31.4%,高于IOM推荐标准者占40.8%。贫血发生率为49.7%。单因素分析中孕前BMI、孕期增重对贫血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同时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前消瘦者(OR=2.027,95%CI:1.433~2.867),孕期增重不足者(OR=2.499,95%CI:1.772~3.523)是婴幼儿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可能是婴幼儿贫血的危险因素,控制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可以有效降低贫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各阶段增重、孕期总增重与子痫前期-子痫(PE-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抽样),招募西南三省5 396例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测量获得其身高、孕前体质量、每次产前检查的体质量等指标,并计算孕期各阶段增重和孕期总增重。根据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标准定义其孕期增重是否适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指标与PE-E的关系。结果 与孕前BMI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孕妇相比,孕前BMI较低者PE-E发生的可能性较低(OR=0.19,95%CI:0.03~0.62),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妇发病风险增加(超重OR=3.69,95%CI:2.21~6.01;肥胖OR=6.12,95%CI:1.68~17.30)。孕中期增重速率过大(OR=2.24,95%CI:1.25~4.35)、妊娠期总增重过高者(OR=1.70,95%CI:1.02~2.85)发生PE-E的风险增加。结论 孕前BMI、孕期增重和PE-E的发生密切相关,育龄妇女孕前应尽量达到正常体质量标准,孕期保持适宜的体质量增加,以减少PE-E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膳食对孕期增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895名孕妇为调查对象,对其孕期的膳食情况、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进行调查,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妇与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相比孕期增重过少(OR=3.30,95%CI:1.03~10.52)和过多(OR=3.19,95%CI:1.21~8.44)的风险更大,而孕前低体重的孕妇发生孕期增重过多的风险更小(OR=0.63,95%CI:0.44~0.91)。未发现孕期膳食摄入情况对孕期增重有影响。结论:孕前超重肥胖会加剧孕期增重的不适宜,育龄期妇女应注意控制其体质指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以来自西南3省的5 395名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WHO推荐的BMI分类标准将孕妇分为孕前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以及肥胖组。按照美国医学研究院推荐的孕期增重标准定义各组孕妇孕期增重是否适宜。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孕前BMI较低(OR=1.91,95% CI:1.47~2.50)是分娩小于胎龄儿(SGA)的危险因素,但可降低分娩大于胎龄儿(LGA)的风险(OR=0.55,95% CI:0.47~0.66)。孕期增重不足会使SGA的发生风险增加(OR=1.57,95% CI:1.21~2.03),分娩LGA的风险降低(OR=0.48,95% CI:0.41~0.57)。孕前超重肥胖(OR=1.85,95% CI:1.58~2.17)以及孕期增重过多(OR=1.87,95% CI:1.67~2.11)与LGA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分层分析显示孕期增重不足仅会使孕前BMI较低和正常的孕妇分娩SGA的风险升高,对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妇分娩SGA的风险没有影响。结论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是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孕妇健康教育、合理控制孕期增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孕期体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我国5个省区县监测点的孕妇孕晚期及儿童满月随访数据,招募孕晚期孕妇并填写孕晚期调查问卷,前瞻观察至孕妇分娩满1个月并填写新生儿满月调查问卷,问卷中儿童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性别信息主要通过摘录医疗记录获取;根据是否发生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92例)和对照组(2 405例),最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孕产妇2 731例,随访率为100%。经数据清洗后纳入分析2 597例。控制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协变量后,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OR=2.43, 95%CI:1.65~3.56)、孕期增重过多(OR=2.18, 95%CI:1.46~3.27)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孕前BMI正常(18.5 kg/m~2≤BMI 24.9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07, 95%CI:1.27~3.37)、孕前超重或肥胖(BMI≥25.0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63, 95%CI:1.07~6.47)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结论孕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前体重正常但孕期增重过多,以及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孕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期贫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 746例孕妇临床资料。孕前BMI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分类,预期孕期增重(GWG)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会(IOM)标准计算。比较不同孕前BMI和GWG孕妇妊娠晚期轻度、中度以上贫血发生情况,以及妊娠期和产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比较GWG过多组和过少组与正常组孕妇妊娠晚期贫血发生风险。结果产前贫血总的发生率为33.6%,轻度22.7%,中度以上10.9%。不同孕前BMI组妊娠早、中、晚期以及产后72 h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24.1±12.8)g/L、(115.5±13.2)g/L、(115.1±13.0)g/L和(110.1±13.8)g/L。GWG过少组、正常组和过多组中,妊娠晚期轻度贫血和中度以上贫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2、22.7,P0.05)。与GWG正常组孕妇相比,孕前肥胖孕妇当GWG不足时,贫血发生风险增加3.41倍(OR=3.41,95%CI 1.03~11.3)。结论孕前肥胖孕妇当GWG不足时,分娩前贫血发生风险显著增加,GWG干预中应预防增重不足孕妇贫血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肥胖孕妇。  相似文献   

7.
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重与小于胎龄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的关系,为预防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4 754例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健康状况、分娩情况等资料,测量其孕前身高、体重和分娩前体重,计算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并分组,收集新生儿出生结局,了解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SGA的影响.结果 SGA发生率为9.26%(440/4 754).孕前体重较低组、正常组及超重/肥胖组SGA发生率为9.85%、8.54%和9.45%,调整孕妇年龄、孕产史等因素后,孕前BMI过高和超重/肥胖者SGA发生率低于孕前BMI正常范围的孕妇(OR=0.714,95%CI:0.535~0.953);不同孕期增重组SGA发生率分别为孕期增重低于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建议范围下限组12.20%、增重在建议范围组9.23%、增重超过建议范围上限组8.45%;调整孕妇年龄、孕产史等因素后,孕期增重低于IOM建议范围下限增加SGA的发生风险(OR=1.999,95%CI:1.487~2.685),无论是孕前BMI较低、适宜还是超重/肥胖,分别以增重适宜作为参照,孕期增重低于IOM建议范围下限均增加SGA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558(95%CI:1.313~4.981)、1.804(95%CI:1.258~2.587)、3.108(95%CI:1.237~7.811).孕前高BMI和孕期增重不足间未发现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结论 孕前BMI超重/肥胖者SGA发生率低于孕前BMI正常范围的孕妇,孕期增重不足增加SGA的发生风险,无论孕前BMI较低、正常还是超重/肥胖的孕妇增重均应避免低于IOM推荐的增重范围下限,以减少SGA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年龄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病风险关系,为GDM的预防、诊治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09/2016-09于新疆某妇幼保健院产检孕妇并确诊为GDM的孕妇496例为病例组,并随机抽取同期非妊娠期糖尿病孕妇36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不同年龄阶段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情况。结果病例组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平均年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孕前体质指数对孕前体型分型分析,偏瘦、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孕妇GDM逐级增加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5岁孕妇GDM发生率46.4%,26~30岁之间孕妇GDM发生率52.4%,31~35岁孕妇GDM发生率59%,36岁以上孕妇GDM发生率74%,随年龄增加,GDM发生率增加,不同年龄阶段孕妇发病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孕前体质指数大(OR=7.388,95%CI=1.045~52.244)、孕前腰围大(OR=4.054,95%CI=1.105~14.876)、年龄大(OR=3.596,95%CI=0.955~13.538)均增加孕妇发生GDM的风险。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年龄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与母婴预后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母婴健康影响.方法 选取单胎初孕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及孕期增重≤10,10.5~15,15.5~20,20.5~25,>25.5 kg分组,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 孕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孕期增重>15.5 kg孕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明显增加(P<0.05),肥胖组孕期增重>10.5 kg孕妇剖宫产明显增加(P<0.05);正常组孕期增重>20.5 kg孕妇剖宫产明显增加(P<0.05);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关(P>0.05).结论 孕前体质指数是妊娠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与妊娠结局有关,孕期合理控制饮食不会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2015年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监测系统登记建册的40 931名孕产妇及其单胎活产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孕期增重正常17 143人,占41.92%,孕期增重过多12 409人,占36.56%,孕期增重过少8 799人,占21.52%;适于胎龄儿(AGA)34 295人,占83.87%,小于胎龄儿(SGA)3 322人,占8.12%,大于胎龄儿(LGA)3 276人,占8.01%。孕妇年龄、身高、体重和孕期增重在SGA、AGA、LGA组依次增加(均P0.05),三组孕妇孕前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吸烟、饮酒和民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重过轻的孕妇增重过多不会增加分娩SGA的风险(OR=0.95,95%CI:0.78~1.41),且不管增重多少,其分娩LGA的风险均较低。超重或肥胖的孕妇增重过少和增重正常均不会增加分娩SGA的风险(OR=0.95、1.02,均P0.05),但不管增重多少均会增加分娩LGA的风险(OR=1.79、2.50、3.11,均P0.05)。结论孕妇年龄、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是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孕妇孕早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建档产检孕妇491例,专人记录孕妇的身高、年龄、孕前体重、BMI、孕早中期体重、分娩结局等一般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孕前BMI的孕妇孕早期体重增长与GDM的关系。结果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及过多的孕妇GDM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7,P<0.05),而孕中期不同的体重增长情况,孕妇GDM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1,P>0.05)。孕早期增重按不同孕前BMI进行分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为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过多,GDM发病风险增至1.913倍(OR=1.913,95%CI:1.033~3.543);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适宜、过多,GDM的发病风险分别增至4.900倍(OR=4.900,95%CI:1.179~20.373)和5.444倍(OR=5.444,95%CI:1.290~22.976)。孕前BMI<18.5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χ2=118.600)、羊水异常(χ2=6.750)及剖宫产(χ2=6.166)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72,P<0.05);孕前BMI=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不同增重情况,其不良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前体重正常和孕前超重肥胖者,孕早期体重增长过多增加了GDM发生风险;而孕前低体重者,孕早期体重增长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异常及剖宫产的发生风险,并不增加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壮族人群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的流行情况,并探讨SGA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南宁市武鸣区人民医院及武鸣区妇幼保健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共3 839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和相关研究因素的资料,采用随机森林算法、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武鸣区壮族人群SGA发生率为9.6%(368/3 839),其中男婴的发生率为6.9%(142/2 049),女婴的发生率为12.6%(226/1 790)。随机森林显示孕中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的重要性评分最高,孕周最低,并筛选了7个最重要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初产妇、孕妇身高<1.55 m、孕期增重不足及孕中期IUGR是SGA的危险因素;孕前BMI ≥ 18.5 kg/m2及男婴则为SGA的保护因素。  结论  南宁市壮族人群SGA的发生率较高,且受多因素影响,应及时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采取综合措施以减少SG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壮族人群低出生体重发生情况,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在广西平果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及德保县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1日~2015年6月1日出生的4 915例壮族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低出生体重相关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低出生体重儿358例,低出生体重率为7.28%。母亲孕龄≥35岁(OR=1.72)、身高150 cm以下(OR=2.75)、孕早期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 kg/m2(OR=1.68)、血红蛋白浓度<110 g/L(OR=1.50)、孕中期增重少(OR=1.57)、流产史(OR=1.76)、妊娠期高压(OR =5.32)、多产次(OR=1.51)、孕期产前检查少于8次(OR=2.10)等为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母亲孕早期BMI≥24.0 kg/m2(OR=0.26)、分娩孕周37周及以上(OR =0.06)、单胎(OR=0.04)等为保护因素。结论 母亲孕龄、身高、孕早期BMI、血红蛋白浓度、流产史、妊娠期高血压、孕期产前检查次数等是壮族人群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孕妇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 应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基本情况,并通过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获取孕妇及新生儿信息。采用χ2检验、多分类logistic回归、相乘模型和相加模型分析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及其交互作用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单胎活产孕妇2 881例,其中小于胎龄儿359例(12.46%),大于胎龄儿273例(9.48%)。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孕前体重过低(aRR=1.33,95%CI:1.02~1.73)与孕期增重不足(aRR=1.64,95%CI:1.23~2.19)可增加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孕前超重/肥胖(aRR=1.86,95%CI:1.33~2.60)与孕期增重过多(aRR=2.03,95%CI:1.49~2.78)可增加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未发现二者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母亲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但未发现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孕期体重增加现状,并探讨其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以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汉族产妇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714例孕产妇进行既往生育史、孕前体重、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的调查,比较分析不同民族孕妇孕期增重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乌鲁木齐市产妇孕前BMI指数为(21.63±3.68)kg/m2;孕期增重(16.89±5.82)kg;新生儿出生体重(3.30±0.51)kg;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的孕前BMI、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低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汉族(P<0.05);汉族新生儿体重分组不同,产妇的孕期增重及孕前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有关。结论: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影响,孕前控制体重、孕期控制适宜的体重增长有利于母婴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围生结局的影响,为孕期保健、孕前和孕期体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将深圳市龙岗区2014-2017年26家助产医院95 849例单胎足月产妇按孕前BMI及孕期增重情况分组,观察各组围生结局。结果 95 849例孕妇平均孕前BMI为(20.49±2.83) kg/m2,平均孕期增重(14.49±5.89) kg。相比孕前正常BMI 和孕期增重适宜的孕妇,孕前消瘦(BMI<18.5kg/m2)和孕期增重不足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80(1.61~2.00)、1.83(1.63~2.05);孕前超重(BMI≥24 kg/m2)是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巨大儿、剖宫产、出生窒息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84(1.68~2.02)、2.40(1.90~3.04)、3.07(2.39~3.96)、2.70(2.49~2.92)、1.89(1.81~1.97)及1.33(1.05~1.67);孕期增重过度是巨大儿、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59(2.40~2.79)、1.45(1.40~1.50)、2.83(2.21~3.62)、2.18(1.69~2.81)、1.26(1.13~1.40)及1.26(1.07~1.48)。结论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均是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因此将孕前BMI、孕期增重控制在合理范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对大于胎龄儿(LGA)和巨大儿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562例次足月单胎分娩的孕妇孕前和孕期产检资料,按孕前BMI值分为偏瘦组(BMI18.5)、正常体重组(18.5≤BMI24.0)、超重组(24.0≤BMI27.0)和肥胖组(BMI≥27.0),分别计算4组孕妇在孕期体重不同程度增加的情况下发生LGA和巨大儿的相对风险值(OR)。结果:孕前BMI越高,孕期体重增加越多,分娩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和比例越高。孕前偏瘦组的妇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18.0kg时,发生LGA的风险高于其他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超过25.0kg时,则发生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均明显高于其他孕前BMI组。结论: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均对LGA和巨大儿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应在保证营养的条件下,尽可能控制孕期体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妇体重指数(BM I)与产后切口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孕前和产前BM I分组:①孕前BM I≥25者33例为孕前肥胖组,孕前BM I25者327例为孕前正常组;②产前BM I≥28者204例为产前肥胖组,产前BM I28且孕期体重增长不超过15 kg者156例为产前正常组。分别随访产妇腹部或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产前肥胖组与正常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甲级、乙级及丙级愈合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孕前BM I≥25、产前BM≥I28是产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控制孕前BM I及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可降低产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474名身体健康的孕晚期妇女作为调查对象,于分娩前后对孕妇及新生儿进行追踪调查,获得有效问卷442份。按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分组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孕期平均增重(15.80±4.60)kg,孕前超重及肥胖者孕期增重低于孕前低体重者(F=3.87,P<0.01)。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240.30±377.60)g,其中低出生体重儿10例(2.26%),巨大儿16例(3.62%)。剖宫产者占48.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妇女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分娩巨大儿及剖宫产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21.00 kg是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增重>18.00 kg是剖宫产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是巨大儿和剖宫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保持适宜的孕前体重及孕期合理增重对于改善出生结局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