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三七皂苷元衍生物, 并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方法 人参皂苷Rg1用Smith降解法水解, 水解得到的产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和纯化.产物结构式利用NMR的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 (1) 和1’-羟基双氧乙基原人参三醇的抗肿瘤活性用CDC25B活性分析和荧光技术检测.结果 得到化合物1’-羟基双氧乙基原人参三醇、20 (S) -原人参三醇和24, 25-烯-3β, 6α-二羟基-12, 20- (1’2’-双氧异丙叉) 双氧丙基-达玛烷.结论 化合物 (1) 是新颖的三七皂苷元衍生物, 结构式命名为1’2’-双氧异丙叉双氧丙基原人参三醇, 对CDC25B有抑制作用, 表明有一定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元衍生物及其抗HL-60肿瘤细胞活性。 方法 利用Smith降解处理人参总皂苷,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人参皂苷元等产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产物结构。采用MTT法测试产物抗HL-60肿瘤细胞活性。 结果 分离鉴定了原人参二醇(PD)、原人参三醇(PT)和24,25-烯-3β,6α-二羟基-12,20-(1′-羟基)双氧乙基-达玛烷(1),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1′-羟基双氧乙基原人参三醇。 结论 化合物1为新型人参皂苷元衍生物,其抑制HL-60细胞增殖的作用强于PD和PT。  相似文献   

3.
本品由人参提取物或其皂苷[人参炔三醇,人参环氧炔醇,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c、Rb1,20(S)-人参皂苷Rg3,20(R)-人参皂苷Rg3,20(S)-人参皂苷Rh2,20(R)-人参皂苷Rh2,20(R)-原人参萜二醇,20(S)-原人参萜三醇,20(S)-人参皂苷Rh1和20(S)-原人参萜三醇]及载体组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茎叶皂苷酸水解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西洋参茎叶皂苷酸水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西洋参茎叶皂苷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S)-人参二醇[20(S)-panaxadiol,Ⅰ]、20(S)-原人参二醇[20(S)-protopanaxadiol,Ⅱ]、20(R)-原人参二醇[20(R)-protopanaxadiol,Ⅲ]、20(S)-人参三醇[20(S)-panaxatriol,Ⅳ]、24(R)-拟人参皂苷元[24(R)-ocotillol,Ⅴ]、20(R)-原人参三醇[20(R)-protopanaxatriol,Ⅵ]、20(R)-达玛烷-3β,12β,20,25-四醇[20(R)-dammarane-3β,12β,20,25-tetrol,Ⅶ]、20(R)-达玛烷-3β,6α,12β,20,25-五醇[20(R)-dammarane-3β,6α,12β,20,25-pentol,Ⅷ]。结论化合物Ⅰ~Ⅷ为首次从西洋参茎叶皂苷酸水解产物中分得的人参皂苷元衍生物。其中Ⅳ、Ⅶ、Ⅷ为从西洋参根、茎、叶、果、花蕾中首次发现。化合物Ⅶ为本课题组从人参果皂苷中首次发现和报道的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元衍生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西洋参总皂苷中制备出6种人参皂苷,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利用皂苷分组、高温碱降解、氧化环合等方法制备分离出六种人参皂苷,通过试剂盒分别以总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检测指标,设计浓度梯度,以抗坏血酸(VC)为阳性对照,对6种的人参皂苷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制备出的6种皂苷分别为(20S)-原人参二醇、(20S)-原人参三醇、(20S, 24R)-奥克梯隆、(20S, 24S)-奥克梯隆、(20S, 25R)-26-羟基二醇和(20S, 25S)-26-羟基二醇,其抗氧化能力有剂量效应,浓度越大,抗氧化能力与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越强。六种人参皂苷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抗氧化能力。抗氧化能力的大小依次为(20S)-原人参二醇(20S)-原人参三醇(20S, 25S)-26-羟基二醇(20S,24R)-奥克梯隆(20S,24S)-奥克梯隆(20S, 25R)-26-羟基二醇。结论六种人参皂苷体外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为人参皂苷发挥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20(S)-人参皂苷Rh2对多种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能使癌细胞在其增殖过程中产生一种诱导作用,诱导癌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但20(S)-人参皂苷Rh2在自然界存在甚少,红参中仅为十万分之一.为了获得大量20(S)-人参皂苷Rh2,一般采用总皂苷提纯,制备二醇组皂苷,再进行降解制备20(S)-人参皂苷Rh2.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西洋参降解物中20(S)-人参皂苷Rh2的含量,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7.
曾有研究显示,某些人参皂苷对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株RBL-2H3有抗过敏作用,但尚未进行详细研究。作者研究了人参、人参皂苷及原人参萜二醇人肠道细菌代谢物20-O-β-D-吡喃葡糖基-20(S)-原人参萜二醇(K)的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8.
日的 合成人参皂苷元(25S)-26-OH-人参二醇,并评价其抗宫颈癌活性.方法 以(20S)-原人参二醇为原料,经乙酰化、加成、消除等反应步骤制备中间体25-烯-PPD,再经过手性结构修饰制备出(25S)-26-OH-人参二醇.CCK8法评价其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产物经过MS、1H NMR、13C NMR表征,确定其化学结构.随着(25S)-26-OH-人参二醇剂量的增大,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增高.结论 合成的(25S)-26-OH-人参二醇具有一定的抗宫颈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参浆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提取和柱色谱分离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人参浆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Ⅰ)、异人参皂苷-Rh3(Ⅱ)、人参皂苷-Rh2(Ⅲ)、人参皂苷-Rh1(Ⅳ)、人参皂苷-Rg1(Ⅴ)、人参皂苷-Re(Ⅵ)、人参皂苷-Rd(Ⅶ)、人参皂苷-Rc(Ⅷ)、人参皂苷-Rb2(Ⅸ)、人参皂苷-Rb1(Ⅹ)、β-谷甾醇(Ⅺ)和20-O-β-D-吡喃葡萄糖基-20(S)-原人参二醇,命名为化合物K(ⅩⅡ)。结论化合物K是一个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20(S)-原人参二醇进行结构修饰,合成其氨基酸衍生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水溶性。方法 以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为催化剂、吡啶为溶剂进行反应,合成20(S)-原人参二醇的氨基酸衍生物。结果 得到20(S)-原人参二醇的氨基酸衍生物14个,其结构通过1H-NMR、13C-NMR图谱进行确证,同时总结了20(S)-原人参二醇的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规律。结论 本方法合成工艺简单易行,操作简便,适合工业化生产,所得产物的水溶性较合成前有所提高,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为起始原料制备达玛烷型三萜衍生物, 并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方法 以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经PCC (氯铬酸吡啶盐) 氧化、DDQ (二氯二氰基苯醌) 氧化后的产物为原料, 进一步与间氯过氧苯甲酸 (m-CPBA) 进行氧化反应, 得到的开环产物采用MTT法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共制备了4个开环产物 (化合物2、4、6、8) .结论 这4个开环产物均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2和4对几种肿瘤细胞株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2.
7-烷氧白杨素衍生物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7-烷氧白杨素衍生物的体外抗癌活性。方法合成7-烷氧取代的白杨素衍生物,并通过MTT法检测其对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HL-60)细胞、人结肠癌(HT-29)细胞和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合成了6个烷氧取代白杨素衍生物,其中化合物2b对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强于5-Fu;化合物2a、2b、2e、2d对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强于5-Fu。结论7-烷氧白杨素衍生物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去甲斑蝥素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呋喃和马来酸酐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去甲斑蝥素衍生物,化合物经1HNMR、ESI-MS和元素分析确证结构;用MTT法,首先对所有化合物进行抗乳腺癌细胞株4T1体外活性筛选,然后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7a和7c进一步作抗肺癌细胞株LLC和抗肝癌细胞株SK-HEP-1的活性检测,同时对这2种化合物进行对正常血管内皮细胞ABAE的损伤试验。结果:设计合成了18种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7a 和7c对肿瘤细胞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程度较低。结论:化合物7a 和7c对乳腺癌细胞株4T1、肺癌细胞株LLC和肝癌细胞株SK-HEP-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化合物7c对正常内皮细胞ABAE的损伤比对照药去甲斑蝥素小得多,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一株南海深海海洋沉积物来源放线菌SCSIO 11594分离出的5个天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将5个天然次级代谢产物命名为化合物1~5,通过CCK8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化合物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及1株正常肝脏细胞HL-7702后的效果,通过Graphad prism软件测定其IC50,并与经典抗肿瘤药物顺铂对比.结果 顺铂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3.75~5.32μmol/L,化合物2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0.24~0.74μmol/L,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顺铂的10~20倍;化合物4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0.28~6.93μmol/L,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顺铂的1~10倍;化合物2和4作用于正常肝脏细胞HL-7702的IC50值分别为3.67μmol/L和12.47μmol/L,与作用于肿瘤细胞的IC50值相比,提示具有较好的抗肿瘤选择性.结论 放线菌SCSIO 11594分离出的次级代谢产物2和4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具有潜在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非苯醌格尔德霉素进行酶法糖基化修饰,并探讨其糖基化产物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酶法糖基化反应制备新型非苯醌格尔德霉素糖基化产物,并经质谱和核磁共振解析鉴定其结构。采用孔雀绿-钼酸铵显色反应、MTT法、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化合物对Akt、Bcl-2及热休克蛋白90(Hsp90)表达的影响。结果新型非苯醌格尔德霉素糖基化产物鉴别为17-demethoxy-reblastatin-18-O-β-D-glucopyranoside(1)。化合物1具有显著抑制Hsp90 ATPase活性,其IC50值为8.98 μmol/L。化合物1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表现出一定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随着化合物1浓度的增加,诱导Akt和Bcl-2蛋白的降解越明显,而对Hsp90蛋白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新型Hsp90抑制剂化合物1具有抑制MCF-7细胞增殖、诱导凋亡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sp90 ATPase活性以及诱导降解Hsp90顾客蛋白Akt和Bcl-2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人参皂苷Rg1与原人参三醇进行聚乙二醇修饰和表征,并考察PEG修饰前后人参皂苷Rg1在胃中的稳定性,比较修饰前后的变化。方法:选择单甲氧基聚乙二醇2000为原料,经过与丁二酸酐的催化酯化反应活化为单甲氧基聚乙二醇2000-琥珀酸单酯后,再分别与人参皂苷Rg1和原人参三醇分子耦联,并采用核磁共振等方法来表征合成产物;以大鼠为实验动物,采用UPLC方法分析样品,分别考察人参皂苷Rg1与PEG-Rg1在离体胃中的稳定性情况,并对修饰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成功合成了原人参三醇与人参皂苷Rg1的聚乙二醇修饰产物,产率分别为16.2%和17.5%;人参皂苷Rg1在胃中容易降解,2 h时降解73.2%,PEG-Rg1在2 h时仅降解18.2%,稳定性提高。结论:成功合成了人参皂苷Rg1与原人参三醇的聚乙二醇修饰产物。修饰之后可以大大提高人参皂苷Rg1在胃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人参皂苷Rb1和Rg1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ginsenoside)Rb1和Rg1(GRb1,GRg1)对海马神经元突起生长及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SD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分为:正常组、Rb1组、Rg1组、Rb1+API-2(Akt抑制剂)、Rg1+API-2、Rb1+PD98059(MEK抑制剂)和Rg1+PD98059组,培养1d,用免疫染色观察神经突起的生长。加入Aβ25—35制备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正常组、损伤组(AB组)、Rb1组、Rg1组、Rb1+API-2、Rg1-I-API-2、Rb1+PD98059和Rg1+PD98059,培养48h,用Hoechst33258染色观察活细胞与凋亡细胞。用Elisa观察培养上清液里神经营养因子的浓度(nerve growth factor,NG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neurotrophin-3,NT-3)。结果Rb1和Rg1组神经突起生长高于对照组(P〈0.05);API-2和PD98059显著抑制了Rb1和Rg1诱导的神经突起生长(P〈0.01),API-2的抑制效果强于PD98059;Rg1+API-2组BDNF高于对照组和Rg1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1组NT-3的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Rb1+PD98059组的NGF高于Rb1组。Rb1和Rg1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显著低于损伤组(P〈0.01);PD98059和API-2阻断了Rb1和Rg1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P〈0.01);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b1和Rg1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起生长及抵抗A1325—35损伤,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其机制与Akt和ERK1/2的信号通路激活有关,与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莲藕中的白桦脂酸进行微生物转化,并对转化产物分离纯化,解析其结构特征,评价其抗肿瘤活性,以提高莲藕资源的利用率。方法?采用HPLC-PDA法测定莲藕根茎不同部位白桦脂酸的含量;筛选具有转化作用的菌种,采用UPLC-Q-TOF/MS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析;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转化产物,NMR和MS法解析发酵产物结构特征;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结果?莲藕不同部位(藕尖、藕肉、藕皮、藕节、藕尾)中白桦脂酸含量以藕节中最高,为0.621%,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转化白桦脂酸的菌种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J18,该菌转化藕节中的白桦脂酸(1),获得2个转化产物,分别为3β-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 28-O-(4-oxy-4-oxobutanoic acid-4-O-β-D-glucopyranosyl) ester(2)和28-O-β-D-glucopyranosyl-3β-hydroxy-lup-20(29)-en-28-oate(3),其中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转化产物对A375、Hela、U251、SH-SY5Y和MCF-7等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结论?通过微生物发酵从藕节中获得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白桦脂酸转化产物,其中一个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以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N-苄氧羰基甘氨酰-L-脯氨酸为原料,首次合成了10个新型鬼臼毒素衍生物(Ⅲa~Ⅲi、Ⅳ),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认。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Ⅲa~Ⅲi和Ⅳ对HepG2、THP-1、HeLa、MCF-7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Ⅲa对HepG2细胞的活性最突出,IC50达0.58 nmol/L。通过分子对接模拟技术进一步研究了化合物Ⅲa和FAPα酶的结合模式,Ⅲa可以与FAPα酶的多个位点产生相互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