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136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体检的健康妊娠期妇女86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汁酸(TBA)]、雌激素(雌二醇、雌三醇)、水平,同时对比2组新生儿结局。采用统计学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探讨血脂、肝功能、雌激素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观察组TG、CHOL、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D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BIL、ALT、AST、TB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雌二醇、雌三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女性血脂、肝功能、雌激素存在异常,及时检查和防治利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茵栀黄和熊去氧胆酸、思美泰中西医联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用中药茵栀黄和熊去氧胆酸、思美泰治疗,对照组仅用熊去氧胆酸和思美泰治疗,比较2组孕妇的临床症状、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和分娩结局。结果 治疗后2组血清TBA、ALT、AST、TB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0.01),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早产、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围产儿预后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SOCS-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AST、ALT、TBA、SOCS-3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的AST、ALT、TBA、SOCS-3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的AST、ALT、TB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SOCS-3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提高SOCS-3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肝功能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商丘市睢阳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治疗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采用熊去氧胆酸+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以及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羊水污染、剖宫产、早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熊去氧胆酸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有效缓解患者肝脏损伤,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TNF-α、Hs-CRP的水平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8例ICP患者(实验组),5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血清TNF-α、Hs-CRP的水平,同时测定两组孕妇的血清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10项生化指标和新生儿体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TNF-α、Hs-CRP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TBA、ALT、AST显著升高(P<0.01),新生儿体重显著降低(P<0.01).实验组血清TNF-α、Hs-CRP的水平分别与血清TBA、ALT、AST等呈正相关(P<0.01),与新生儿体重呈负相关(P<0.01).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孕妇血清TNF-α、Hs-CRP的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新指标,联合测定血清TNF-α、Hs-CRP的水平将有助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肝素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5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肝素+腺苷蛋氨酸和腺苷蛋氨酸治疗.疗程均为14天.然后,进行临床瘙痒症状、血清肝功能(TBA、STB、ALT、AST)的评价.分娩后,观察两组的早产率、新生儿体质量和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两组血清肝功能(TBA、STB、ALT、AST)的浓度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皮肤瘙痒评分、早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体重方面,治疗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素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肯定,可改善围产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红锦  李莉  陈明 《海南医学》2008,19(12):55-56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96例ICP孕妇腺苷蛋氨酸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汁酸(TBA)、胆红素(TBL)等生化指标,以及胎儿窘迫、早产、新生儿窒息、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①两组轻型患者治疗2周后TBA、TBL、ALT、AS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轻型观察组治疗后生化指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重型患者治疗2周后TBA、TBL、ALT、AS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重型观察组治疗后生化指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②观察组治疗2周后瘙痒评分为(0.45±0.04),对照组为(1.20±0.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与对照组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地塞米松、苯巴比妥治疗ICP能明显改善瘙痒症状及降低ICP患者生化指标,改善ICP患者妊娠结局,是治疗ICP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2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地塞米松治疗组(对照组)和熊去氧胆酸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观察组),各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和TBA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学检查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瘙痒症状评分为(2.38±0.46)分,高于对照组的(2.10±0.41)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能够显著改善母婴结局,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对两组患者瘙痒症状进行评分,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对母婴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BA、AL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瘙痒症状评分均明显减少(P<0.05),且观察组瘙痒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可明显延长胎儿孕周,且产后24 h出血量、发生早产率及转入新生儿病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降低围产期母婴风险。  相似文献   

10.
贾慧娟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83-1085
目的探究自身免疫性肝炎伴胆汁淤积患者采用熊去氧胆酸、氢化可的松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伴胆汁淤积患者96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氢化可的松治疗,在上述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熊去氧胆酸。疗程结束后,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IgG、IgM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伴胆汁淤积患者采用熊去氧胆酸、氢化可的松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1.
俞秋艳 《黑龙江医学》2005,29(10):733-734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的肝功能改变并分析围生儿结局。方法对我院2003-01~2004-06间100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P孕妇血清转氨酶(ALT、AST)及胆汁酸(TBA)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ICP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升高。结论ICP孕产妇预后良好,围生儿危险性增加,必须高度重视,适时剖宫产终止妊娠将明显改善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2.
徐婉芳  李巧仪 《中外医疗》2013,32(13):31-32
目的研究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孕妇2122例,选择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180例为观察组。其余194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羊水污染、早产、肝功能受损、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方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3.
李金艳  曾敏 《重庆医学》2015,(18):2518-2520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 P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IC P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以中药茵陈利胆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30例仅口服熊去氧胆酸药物,疗程均为20 d。对比两组血清总胆汁酸(TB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胎盘组织中Caspase‐3表达及围产儿结局。结果观察组胎盘组织中合体滋养细胞、细胞滋养细胞、蜕膜细胞及间质细胞Caspase‐3表达分别为(10.58±2.62)%、(15.8±4.02)%、(10.17±3.58)%、(14.23±4.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6±8.68)%、(33.89±7.05)%、(20.56±4.23)%、(28.29±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BA及ALT、AST均有所下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产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可以明显降低ICP患者胎盘中Caspase‐3表达及IC P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血管手术中应用缺血预处理对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7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行大血管手术治疗的患者5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加压远隔缺血预处理,对照组仅给予气压止血带旷置处理,观察2组手术情况以及术前(T0)、停机后1 h(T1)、6 h(T2)、24 h(T3)和48 h(T4)时肝功能和肾功能。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T1、T2、T3和T4时ALT、AST、TBIL和HMGB1均较T0时升高(均P<0.05);观察组T1、T2、T3和T4时ALT、AST、TBIL和HMGB1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T1、T2、T3和T4时Scr、BUN和KIM-1均较T0时升高(均P<0.05);观察组T4时Scr和BUN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T2、T3和T4时KIM-1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在大血管手术中应用远隔缺血预处理对患者肝脏及肾脏有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何峰  王慧  刘超 《海南医学》2016,(13):2121-2123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乙肝病毒应答、肝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74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口服、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片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病毒应答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肝功能、HBV DNA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34/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7%(2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病毒完全应答15例、部分应答13例、无应答9例,对照组患者完全应答7例、部分应答12例、无应答18例,观察组病毒应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ST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患者HBV-DNA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具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病毒应答反应,有助于患者肝功能的改善并延缓病情的进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肝功能。方法 2011-10~2013-10在我科作孕妇产前检查被诊断为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患者60例,进行肝功能检测与分析,并随机抽取孕妇产前检查诊断为正常的孕妇60例作对照。结果 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和正常孕妇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和球蛋白检测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出现倒置;但两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血清总蛋白检测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60例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中约有70.0%存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和球蛋白3项肝功能指标异常;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39例,倒置率65%;每位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至少有一项肝功能指标异常。结论 孕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与球蛋白检测水平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这几项肝功能检测指标可以作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蔡佳  章述军  秦波 《重庆医学》2015,(3):306-308,311
目的:通过研究大黄素对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模型相关的生化指标及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以期发现胆管ICC在肝内胆汁淤积中的作用及大黄素对ICC及肝内胆汁淤积的影响。方法15只雄性SD大鼠采用简单随机法均分为3组,即对照组、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模型组及大黄素干预组(n=5)。建立大鼠淤胆型肝炎及大黄素干预的模型。使用反转录PCR(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模型组、大黄素组及对照组间肝功能生化指标、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肝功能生化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大黄素组上述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也有明显升高,但较模型组低,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模型组及大黄素组位于548bp处的条带均有表达。模型组c‐kit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干预组及对照组(P<0.05)。大黄素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kit模型组中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大黄素组(P<0.05)。结论胆管ICC与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形成过程可能存在密切关系,肝内胆汁淤积的形成与胆管ICC减少有关,而大黄素对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所致的胆管ICC数量相对增多或对胆管ICC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