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玻璃体黄斑牵引包括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等.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公认的是玻璃体年龄相关性的改变及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细胞增生,产生玻璃体黄斑牵引即对黄斑区前后及切线方向的牵拉,引起复杂的病理变化.现今研究者开展的多途径实验研究,如手术标本光、电镜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学比较,细胞因子检测等发现此类疾病有各自特征.由此衍生出的各种发生机制假说成为新技术应用和治疗的根据,如某些药物作用于玻璃体或玻璃体黄斑界面以诱导玻璃体液化及玻璃体后脱离.  相似文献   

2.
自从玻璃体切除术首次被Machemer及其同事介绍后,对于糖尿病的几种公认的适应症,玻切术已经开展.这些包括:1、未吸收的玻璃体积血;2、牵涉黄斑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3、牵引合并裂孔的视网膜脱离;4、黄斑前纤维血管增殖膜. 一组糖尿病人,表现了进行性黄斑部牵引.这些病人有沿血管弓和视盘的网膜牵引性玻璃体部分脱离,通过中心凹的牵引条牵延伸,且表现了进行性视力损害.除外黄斑水肿,出血和渗出,这种视力损害应考虑机械性牵引.这种情况可能发展到黄斑异位或牵引性黄斑脱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1岁,因左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2周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全身检查无异常.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1.0(-4.5 DS),左眼BCVA 0.2(-5.0 DS).双眼眼压正常.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双眼角膜透明,晶状体透明.眼底检查显示,右眼眼底未见异常;左眼后极部视网膜隐约可见膜状物,黄斑区轻度水肿.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显示,左眼脱离的玻璃体后界膜呈中强反射,与黄斑中心凹粘连,呈"V"字形,黄斑区视网膜明显隆起,神经上皮层有小囊腔形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487 μm(图1).诊断:左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TS).因患者不愿接受玻璃体手术,瞩其门诊定期观察.2个月后复诊,患者主诉左眼视物变形情况好转,视力提高.右眼BCVA 1.0,左眼BCVA 0.6.眼底检查显示,左眼玻璃体腔可见一膜样漂浮物,黄斑水肿消失.频域OCT检查显示,黄斑中心凹形态完全恢复,未见玻璃体后界膜光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242 μm(图2).考虑左眼牵拉黄斑中心凹的玻璃体已自发性脱离,玻璃体牵引已解除.瞩其定期复查.随访期间患者未予任何治疗.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干光断层成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i H  Li Y  Long L  Di Y  Lu Y  Wang Z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67-669,I003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探讨裂孔的发生与玻璃体后脱离间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93例(223只眼)进行OCT检查,分析其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及发展。结果 按Gass分期标准,I-Ⅳ期裂孔分别为21,74,97有31只眼,在Ⅰ,Ⅱ,Ⅲ期裂孔眼中,OCT图像显示玻璃体与视网膜分离者分别有15(71.4%),38(51.4%)及46只眼(47.4%)。其表现形式有3种:(1)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与玻璃体发生分离,但中心凹部相连,此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被牵起,层间出现囊腔;(2)玻璃体附着于未完全游离的视网膜裂孔盖处,使盖膜牵引上翘;(3)玻璃体完全与后极部视网膜分离,表现可见与其平行的玻璃体后介膜。这3种表现形式分别于Ⅰ,Ⅱ,Ⅲ期裂孔。在随诊的部分患眼中,OCT图像显示出I期进展至Ⅲ期裂孔的过程,并见玻璃体后脱离的裂孔自行愈合现象。在组合的OCT图像中,显示黄斑中心凹部与视乳头和颞侧视网膜之间脱离的玻璃体事 于现凹隆圆顶盖样图形。结论 OCT检测结果证实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发生分离的过程与黄斑裂孔进展的过程相一致,提示黄斑裂孔的形成及发展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研究玻璃体腔注射膨胀气体全氟丙烷(C3F8)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12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玻璃体腔注射0.3mLC3F8后1mo玻璃体黄斑牵拉情况以及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神经上皮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玻璃体黄斑牵拉状态完全解除5眼(42%)。治疗前后患者平均视力分别为0.20±0.07,0.25±0.04。黄斑中心神经上皮最大厚度平均减少69μm。结论:玻璃体腔注射C3F8是一种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并且与玻璃体切除手术相比较创伤更小、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VTS)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01经OCT检查确诊并接受25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11例11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mo,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及OCT检查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局部形态的变化.结果:单纯玻璃体牵引8眼,术后6眼视力提高,2眼视力不提高;黄斑前膜牵引1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术后视力不提高;玻璃体合并视网膜黄斑前膜牵引2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术后视力提高.其中视力达0.1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46%提高至术后的73%.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619.27±195.13μm,术后平均厚度为239.12±143.84μm,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解除玻璃体对黄斑部的牵引,阻止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减轻黄斑水肿,并提高部分患者视力,OCT对本组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198 2年Gonvers和Machemer〔1〕首先应用玻璃体切除、气 液交换和术后俯卧位治疗黄斑裂孔所致视网膜脱离 ,气体在此手术中成为治疗的核心。我院自 1998年开展玻璃体切除术以来 ,也应用玻切术代替单纯的玻璃体腔注气 ,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复位术时利用曲安奈德识别玻璃体后皮质的临床作用。方法:对24例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经前置镜、三面镜、间接眼底镜、B超等检查确定为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均伴近视,其中伴高度近视16例,伴玻璃体后脱离19例,伴脉络膜脱离3例,伴PVRC1-37例,D12例,伴视网膜下增殖条3例,伴黄斑前膜5例,其中伴后极部大片脉络膜萎缩即"白孔"18例。术中切除中轴部玻璃体后注入曲安奈德0.1mL于玻璃体腔,以此识别玻璃体后皮质及黄斑前膜,并有效清除。同时联合硅油填充18例,C2F6填充6例,手术后随访6mo~1a。结果:对24例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中用曲安奈德识别玻璃体后皮质及黄斑前膜,其中19例为术前被诊为玻璃体后脱离,其中有9例黄斑区2~4PD不等的玻璃体后皮质残留,6例整个视网膜前玻璃体后皮质残留,4例为完全玻璃体后脱离。经过手术清除,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88%,视网膜复位率88%。结论:利用曲安奈德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良好可视性能有效识别玻璃体后皮质残留及玻璃体后皮质劈裂,鉴别是完全的玻璃体后脱离还是玻璃体后皮质劈裂;对临床上玻璃体中weiss环的出现而确定为玻璃体后脱离须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衰老过程中,玻璃体液化和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可诱发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不完全PVD及异常PVD通过玻璃体视网膜牵拉作用以及容量和化学转移可引起视网膜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膜、黄斑水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裂孔、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等一系列并发症.为防止这些并发症进一步加重,减轻疾病恶化的风险,可以提前诱导完全性PVD或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目前药物性玻璃体融解术已进入临床前期研究,非酶试剂等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也在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欣  赵培泉  王文吉 《眼科》2006,15(4):237-239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高度近视眼玻璃体、黄斑及后巩膜葡萄肿三者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9例(38眼)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患者。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B超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黄斑中心凹脱离及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及其与玻璃体以及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其中10眼行玻璃体手术。主要指标形态学特征。结果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检查见视网膜成微囊样改变并浅脱离,未见黄斑裂孔。B超显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或浅脱离0.5~2.0mm。所有38眼的OCT扫描均显示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未显示黄斑裂孔;神经上皮层劈裂,表现为内层劈裂、外层劈裂和双层劈裂,劈裂的内外层视网膜之间可见桥柱样连接;3眼黄斑区未见劈裂,扫描至后巩膜葡萄肿边缘附近见视网膜劈裂;视网膜前存在低反射细光带(玻璃体后皮质),且与视网膜间存在点、线及片状粘连,相应粘连处视网膜被牵引。10眼玻璃体手术中见玻璃体液化、不完全后脱离,后极部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粘连紧密,尽量剥除后皮质,术后视网膜均复位。结论OCT可清晰显示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特征,来自玻璃体皮质的牵引及后巩膜葡萄肿因素是导致视网膜劈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B型超声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的25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OCT图像特征。结果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OCT图像主要表现为玻璃体反射光带牵拉视网膜,25例大致可分为5种特征,其中,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合并黄斑囊样水肿10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5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合并黄斑裂孔3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合并黄斑视网膜前膜6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合并黄斑劈裂1例。结论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OCT图像主要表现为玻璃体反射光带牵拉视网膜;OCT检查对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诊断及追踪病情发展有重要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86-8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对慢性葡萄膜炎合并黄斑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16例(16眼)反复发作6月以上的慢性迁延性葡萄膜炎,其中合并囊样黄斑水肿6眼,黄斑前膜5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症4眼,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1眼,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内界膜剥离等.术后随访12~30月.结果12眼(75.00%)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视力不变或下降4眼为囊样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复位;16例术后全身用药减少,炎症得到控制.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慢性葡萄膜炎黄斑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减少全身用药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探讨特发性黄斑孔(IMH)的发生机制.方法 观察、对比、分析39例(43眼)IMH不同分期的OCT图像特征,其中17眼(均为2~4期裂孔)接受了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结果 1期孔中有4/5 (80.0%)可见玻璃体后脱离(PVD)对中心凹的牵引,2期孔10/13 (76.9%)可见PVD对孔缘牵引,3、4期孔玻璃体后皮质与中心凹完全分离,3期11/16 (68.7%)、4期7/9 (77.8%)可见黄斑前膜形成.2~4期均可见孔缘囊样改变、翻卷上翘呈“鱼嘴样”,而内界膜剥离术后囊样改变、“鱼嘴样”翻卷上翘均完全消失.结论 PVD对中心凹的前后方向的牵引是IMH 1期的主要发生机制;内界膜离心性张力和黄斑前膜收缩是3、4期孔的主要发生机制;2期孔的发生、发展是PVD对中心凹牵引力及内界膜离心性张力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OCT研究中心凹旁玻璃体视网膜牵引与慢性弥漫性黄斑水肿或囊样黄斑水肿的关系。方法:分析2例与中心凹旁玻璃体牵引膜相关的持续性弥漫黄斑水肿或持续性弥漫黄斑水肿伴黄斑囊样水肿患者的病历及OCT表现。患有其它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可能影响分析的,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或者经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治疗的患者除外。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n=12)的OCT用作正常黄斑厚度的定量标准。结果:患者1例1眼为眼球穿通伤后,另1例患者(1眼)为特发性慢性黄斑,常规治疗无效,经检查发现与中心凹旁玻璃体视网膜牵引有关。每只眼牵引位置下的视网膜水肿与黄斑中心水肿相连,因而表现为弥漫性黄斑水肿。OCT自动中心6条辐射线程序发现1眼的牵引位置,另1眼的诊断需要借助附加的线条组程序。结论:慢性弥漫性黄斑水肿可能与中心凹旁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相关。为了发现中心凹旁牵引位置,应该使用不同的OCT程序仔细查找。为了比较早期玻璃体切除或药物玻璃体溶解术与现有的治疗方法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大样本队列研究。  相似文献   

15.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自60年代末期被视网膜手术医生开始认识起〔1~2〕,30年间一直成为影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预后的一个主要原因〔3~5〕。据报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发PVR发生率在5~20%之间〔3、6〕。80年代,美国视网膜脱离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伴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43例(44只眼)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分为脱离组与非脱离组,对两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非脱离组黄斑裂孔患者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如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数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如性别构成比,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后巩膜葡萄肿及视网膜劈裂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对两组患者左右眼的构成比和白孔、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43例(44只眼)患者中,视网膜脱离组37例(37只眼),非脱离组7例(7只眼).视网膜脱离组患者平均年龄56岁;男性9例(24.3%),女性28例(75.7%);11只左眼(29.7%),26只右眼(70.3%);平均屈光度数(-8.9±2.2)D,平均眼轴长度(28.7±2.0)mm;视力≤0.05者26只眼,视力0.05~0.2者11只眼;玻璃体完全后脱离33只眼(89.2%),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4只眼(10.8%),白孔13只眼(35.1%),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10只眼(27.0%),视网膜劈裂13只眼(35.1%).非脱离组患者平均年龄48岁;男性1例(14.3%),女性6例(85.7%);左眼3只眼(14.3%),右眼4只眼(57.1%);平均屈光度数(-9.0±1.9)D,平均眼轴长度(28.9±1.5)mm;视力≤0.05者3只眼,视力0.05~0.2者3只眼,视力≥0.2者1只眼;玻璃体完全后脱离6只眼(85.7%),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1只眼(14.3%),白孔1只眼(14.3%),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3只眼(42.9%),视网膜劈裂5只眼(71.4%).B超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有后巩膜葡萄肿.OCT检测结果显示,非脱离组患者的黄斑裂孔周围大多有视网膜水肿、劈裂或脱离晕等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相似的改变,但局部后巩膜葡萄肿的膨隆并不明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脱离组与非脱离组患者性别比(X2=0.008)、左右眼构成比(X2=0.449)、屈光度数(t=0.193)、眼轴(t=-0.25)、视力(X2=4.509)、玻璃体后脱离(X2=0.071)、白孔(X2=1.179)、孔缘部玻璃体牵引(X2=0.709)及视网膜劈裂发生率(X2=3.2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网膜脱离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非脱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伴有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可能有多种.高度近视眼患者在年龄增长过程中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改变可能是发生黄斑裂孔继而引起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牵拉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定量分析玻璃体牵拉与黄斑裂孔形成的关系。探讨OCT检查对诊断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意义。方法 :OCT显示为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牵拉的 18例 ( 2 0眼 )患者进行随访。垂直和水平线性OCT经过黄斑中心凹 ,分析OCT图像 ,测量黄斑厚度及玻璃体后脱离 ,定量分析黄斑裂孔与玻璃体牵拉的关系。结果 :平均年龄为 63 2± 8 4岁 ( 5 0~ 77岁 ) ,男性 2例 ,女性 16例。临床诊断为临界黄斑裂孔 9眼 ,黄斑囊肿 2眼 ,玻璃体黄斑牵拉 3眼 ,黄斑囊样水肿 3眼 ,视网膜前膜 1眼及诊断不详 2眼。首次OCT图像显示玻璃体后皮质粘连在黄斑中心凹处 ,中心凹变平或隆起 ,神经上皮间呈低反射的囊肿。未形成裂孔眼的玻璃体后脱离逐渐增加 ,中心凹的隆起度亦随之增加。随访视力显著下降 (P =0 0 0 1,配对T检验 ) ;视力与黄斑的隆起度呈负相关 (r2 =0 5 3 ,P =0 0 0 3 ,Pearson相关分析 )。 2 0眼中 8眼 ( 4 0 % )形成黄斑裂孔 ,板层裂孔 1眼 ,Ⅱ期裂孔 5眼 ,Ⅲ期裂孔 2眼。裂孔形成组与未形成组的视力、黄斑厚度及玻璃体后脱离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OCT对分析、诊断、监测玻璃体黄斑牵拉具有非常有意义的临床价值。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牵拉是裂孔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合并脉络膜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48例(48只眼)随机分为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组和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组。对比术后视力变化、眼压、脉络膜脱离复位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黄斑裂孔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一次手术38只眼视网膜脉络膜完全复位,平均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一过性眼压升高、晶状体混浊加剧及复位不成功等。结论对于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无论术前是否应用激素,术后疗效视功能相近。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必要性值得探讨。及时采取玻璃体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惠延年 《眼科》2013,(4):217-219
黄斑裂孔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和相对"健康"的高龄眼,后者发生的黄斑裂孔称之为"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近年来,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影像揭示了旁中心凹的后玻璃体脱离与黄斑裂孔形成的关系。有理由相信,玻璃体液化和不完全的后玻璃体脱离是黄斑裂孔的"原发性"病因。因此建议将这两类常见的黄斑裂孔分别称之为"近视性"和"老年性"黄斑裂孔。对相应群体的定期OCT检查,对防治此病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仅玻璃体腔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对玻璃体黄斑牵引以及玻璃体腔注射TPA和贝伐单抗对视网膜血管疾病的改善作用。

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4例24眼患者进行干预性系统研究。其中5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MT),19眼视网膜血管疾病包括: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眼,糖尿病性玻璃体出血(VH)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AMD)。在注射前及注射1mo后分别进行视力,B超和OCT检查。3眼VMT接受玻璃体腔单次注射TPA50 μg,2眼接受100 μg 注射。19例视网膜血管疾病患者接受玻璃体腔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50 μg)和贝伐单抗(1.25 mg)联合治疗。

结果:纳入病例中男性10眼视网膜血管疾病和VMT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6.8y 和60.4y。纳入病例中男性10眼(41.7%),女性14眼(58.3%)。22眼(91.7%)晶状体眼,2眼(8.3%)人工晶状体眼。VMT和视网膜血管疾病的玻璃体后部脱离(PVD)分别为0(0/5)和57.8%(11/19)(P=0.04)。在改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方面,与无PVD眼相比,有PVD眼改善更多。

结论:在VMT患者中,单独玻璃体腔内注射TPA不能成功诱导玻璃体后部完全脱离。玻璃体腔联合注射TPA和贝伐单抗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疾病患者玻璃体后部脱离,提高最佳矫正视力以及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