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凌  张虹  郑重  黄蛟 《四川中医》2007,25(9):105-108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研究电针头穴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为针灸临床提供可靠证据。方法:将纳入试验的9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药物组、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MSE量表和事件相关电位的检测。结果:三个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均有效,但组间比较没有差异。结论:药物组、电针组和针药组治疗VD患者前后相比对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可以减轻VD患者的心理负荷,增强注意力,缩短他们对认知任务开始期待的时间,且电针头穴配合使用尼莫地平治疗效果有优于单用尼莫地平或电针头穴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头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可靠证据。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将27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配到针药组、电针组和药物组。针药组采用头电针配合口服尼莫地平,电针穴取四神聪、百会、神庭、风池;电针组单纯采用头电针治疗;药物组单纯口服尼莫地平,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R)量表和P300的检测。结果:患者认知状况的改善,针药组总有效率为86.59%,电针组为82.05%,药物组为43.21%,针药组与电针组均优于药物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状况的改善,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9.76%、65.38%、32.10%,针药组与电针组均优于药物组。MMSE量表评分、ADL-R量表评分和P300检测中均显示,治疗后针药组和电针组较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电针与头电针配合口服尼莫地平均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尼莫地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电针头穴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煜  张虹  赵凌 《四川中医》2012,(2):112-114
目的:观察电针头穴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MCI提供可靠证据。方法:将84例MCI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对照组、电针头穴组和辨证配穴组。电针头穴组穴取百会、四神聪、风池、神庭;辨证配穴组在电针头穴组取穴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评定MCI患者中医证型,加用相应穴位;药物组口服尼莫地平。3个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MMSE量表和画钟测验评定,并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结果:8周治疗结束后,3个组治疗前后在MMSE量表、画钟测验评分上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5);电针头穴组和辨证配穴组MMSE量表积分改善优于药物组(P<0.01),电针头穴组与辨证配穴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在画钟测验评分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头穴对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独特优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头电针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神经心理学量表,研究头电针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法:将纳入试验的27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针药组、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MSE量表、ADL-R量表.结果:三个试验中心完成良好,具有可比性.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后在MMSE量表评分、ADL-R量表评分:电针组和针药组较药物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针药组和电针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个组对V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都很好,其中头电针配合尼莫地平治疗具有优于单独使用尼莫地平或头电针结合尼莫地平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电针头穴联合补肾荣脑汤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用脑蛋白水解物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电针头穴联合补肾荣脑汤治疗;疗程6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R)评分及痴呆程度量表(CDR)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数值为91.67%,照组的为72.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义(P﹤0.05)。结论:电针头穴联合补肾荣脑汤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行为能力,疗效优于脑蛋白水解物片治疗。  相似文献   

6.
电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惠明 《天津中医药》2007,24(3):218-220
[目的]评价电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方法]以尼达尔、喜德镇为对照药物,采用随机、双盲方法进行临床研究。采用了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等进行测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评分,评分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血管性痴呆患者经过3个月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法可明显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总体认知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头针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头针治疗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证)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184例患者随机分配到头针组和体针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社会行为能力量表(Blessed)、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和中医证候积分的测定。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疗效头针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体针组:社会行为能力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头针组的显效率优于体针组,但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USE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均显示头针组显著优于体针组(P〈0.01):而Blessed量表和ADL量表评分头针组与体针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头针治疗血管性痴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智能状态、社会行为能力、日常生活功能及中医证候,而且具有安全、有效、取穴方便、操作简单、不受体位限制等优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非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项针结合头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血管性痴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电项针结合头针加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智力评分改变。结果:两组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均有一定疗效,观察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P〈0.05)。结论:电项针结合头针治疗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智七针"疗法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VCIND)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0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经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的评分方面,两组治疗2周和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智七针"对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补肾益精方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补肾益精方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VD)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数字广度测验(DS)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MMSE量表评分中时间定向力、语言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物体命名、语言复述、言语表达及图形描述能力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DS得分中倒背能力较对照组改善(P〈0.05);ADL量表的测查表明,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补肾益精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互动式头针与单纯头针、头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218例,脱落18例)、单纯头针组(220例,脱落20例)和头针+认知训练组(222例,脱落22例)。3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及运动康复训练,互动式头针组在认知训练的同时于顶中线,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行头针治疗;单纯头针组仅予头针治疗;头针+认知训练组于上午、下午分别进行头针和认知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量表评分评价各组患者认知功能。结果:治疗4、8周时,3组患者MoCA量表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互动式头针组高于单纯头针组和头针+认知训练组(P<0.05,P<0.01)。3组患者治疗8周时MoCA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互动式头针组高于单纯头针组和头针+认知训练组(P<0.01),除注意力评分外,头针+认知训练组Mo CA量表其余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单纯头针组(P<0.01)。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头针和头针+认知训练。  相似文献   

12.
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为头针加体针组,对照组为单纯体针组。运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和修订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进行测评并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0.0%和83.3%,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0.0%和76.7%,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有很好的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MMSE、HDS-R)、非认知功能(ADL)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薛媛  付玮  杨继若  卢荣 《西部中医药》2013,(12):107-109
目的:观察头电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44例,观察组主要以焦氏头针区为主,参考靳三针,结合电针治疗;体针组主要采用传统针刺法。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52%,对照组为82.6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7采用头电针治疗中风效果显著,且具有取穴少而精、方便实用、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手法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手法配合电针和腰椎牵引法,治疗10次。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为86.67%,P<0.05。结论:手法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单纯腰椎牵引为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分为温针组和电针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温针组加温针治疗,电针组加电针治疗。治疗后对手部肿胀值、VAS评分、Fugl—Meye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部肿胀值、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有改善(P〈0.05)。温针组治疗前后手部肿胀值变化明显优于电针组(P=0.001),电针组的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温针组(P=0.0066)。结论:温针和电针对肩手综合征治疗均有效。温针治疗长于消除手部肿胀;电针治疗长于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用更适合的针刺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6.
段德香  崔桂梅 《光明中医》2010,25(9):1660-1662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癔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1例癔症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与药物治疗组,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神门、内关、太冲,药物治疗组用小剂量齐拉西酮治疗。疗程3周,用CGI、TESS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3周两组CG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CGI评分和TES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电针治疗癔症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头穴平衡区及晕听区治疗小脑梗塞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恢复期小脑梗塞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头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电针平衡区及晕听区治疗,常规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分,对头针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治疗后,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0.0%(45/50),常规针刺组为68.0%(3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针组的ACA及MCA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电针平衡区及晕听区治疗恢复期小脑梗塞性眩晕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脑血流循环,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刺治疗、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法,共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康组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的MoCA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5),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针康组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力方面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且效果优于单纯的认知功能训练与单纯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