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围置管期的健康教育、导管护理在防止并发症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科在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期间实施PICC并进行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和导管护理的162例肿瘤患者情况,并对PICC相关并发症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62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149例,二次置管后成功160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2%(23/162),其中静脉炎9例(5.56%),PICC相关性感染8例(4.93%),局部渗血2例(1.23%),导管堵塞2例(1.23%),导管移位和导管异位各1例(1.23%)。静脉炎发生率与管道的型号、留置时间呈相关性。PICC相关性感染与输液种类、留置时间、出院带管的时间呈相关性。结论置管不同时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全程的导管护理,有效地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对预防PICC导管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留置PICC的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多的静脉治疗途径,同时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使PICC置管技术在危重病人中得到合理的应用。方法统计2009年上半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析引起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对下半年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在更换导管时作全面评估,改为留置PICC,两组病人均采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集束进行护理,导管感染发生率比较进行2检验,分析PICC置管技术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自采用留置PICC代替中心静脉导管换管后,病人出现静脉导管感染率的现象明显减少(由5.4%降至1.7%),p〈0.05。结论预防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指引,还需要护理人员有主动静脉输液治疗的理念,预测护理安全隐患,懂得适时、正确的评估,给予恰当置管方法,才能有效地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易小容  张荔 《医疗装备》2020,(7):169-170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标准流程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降低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医院长时间接受输液的100例PIC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导管维护,观察组采取PICC维护标准流程进行维护,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维护标准流程可降低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为预防导管感染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实施PICC导管的276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并选择性别、年龄、操作人员经验等9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对策。结果 276例患者发生感染22例,感染率为7.97%;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操作人员经验、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特殊药物应用、肿瘤TNM分期、应用激素7个变量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P<0.05)。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较高,应针对以上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预防,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分析病原菌种类,为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追踪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 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0 547导管日,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1.13/1000导管日;季节、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机体免疫功能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穿刺技术为保护因素;感染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清酒假丝酵母菌、沃氏葡萄球菌。结论使用赛丁格穿刺技术,提高夏季导管维护频次,导管维护标准化及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可以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护理措施。方法对360例患者的PICC导管进行临床观察及出院后的定期随访。结果 360例患者留置PICC导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6例,感染率7.2%,分析感染因素包括置管护士操作经验少、使用特殊药物、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前的各项准备等。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每科室制定专职置管护士及导管专人维护、统一各项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护理措施,以更好地指导PICC置管。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PICC置管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PICC置管的感染情况,并对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6例PICC置管患者中,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7.14%;共分离出病原菌9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各1株;穿刺次数、护理人员操作经验、刺激性药物使用、白细胞数偏低、静脉炎以及导管留置时间与PICC置管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引发PICC置管感染的因素较多,导致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出现率居高不下,掌握PICC置管患者感染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降低感染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8年12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接受PICC化疗的600例肿瘤患者的资料。统计患者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对可能导致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600例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30例,发生率为5.00%;30例感染患者标本共分离病原菌3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5株,占50.00%;革兰阴性菌9株,占30.00%;真菌6株,占2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次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输液类型、使用激素、白细胞计数、糖尿病史、化疗疗程、换药频次、免疫功能等因素是导致患者出现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给予相应措施干预,控制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管理预防肝移植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为临床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11月-2012年10月32例肝移植患者行PICC术未采取集束化干预管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11月-2013年10月29例肝移植患者行PICC术采取集束化干预管理的患者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CRBSI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3 840d,发生CRBSI 7例,CRBSI发生率1.82‰;试验组29例,导管留置时间4 524d,发生CRBSI 3例,CRBSI发生率0.66‰;两组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管理可以有效预防肝移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以控制感染的发生。方法对临床150例肿瘤患者的PICC导管进行临床观察以及患者出院后的定期跟踪。结果 150例肿瘤患者留置导管发生12例CRI,感染率8.0%,感染因素包括患者身体状态、药物使用、护士操作、导管置留时间以及无菌环境等。结论 PICC导管的相关性感染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以降低CR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PICC置管后护理,总结出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置入PICC的患者14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758)和观察组(n=73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案.针对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导管异位、穿刺点感染和穿刺点出血)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总结这些并发症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的理论依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合临床实践,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方案并在观察组患者中实施.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术后静脉炎、导管异位、穿刺点感染、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14%比8.97%,P=0.023; 4.23%比11.74%,P=0.021;3.96%比8.44%,P=0.001;4.92%比12.66%,P=0.011).结论 在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可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PICC置管肿瘤患者居家期间的护理问题,为更好地开展PICC携管患者的院后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对446例PICC携管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每周1次,持续3~16周。分析随访到的PICC护理问题包括置导管并发症、导管维护以及与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有关问题,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446例患者中存在导管相关并发症88例(19.73%),导管维护问题43例(9.6%),大部分患者存在影响日常生活问题。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对患者置管手臂活动行为改变最为有效(75.5%)、沐浴行为改变效果最差(33.4%)。结论:肿瘤患者PICC携管期间的院后护理不容忽视,电话随访能主动给患者提供院后护理咨询服务,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了降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方法对置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导管的优劣、插管操作是否正规、置管后护理和患者因素密切相关。结论选择优良材质的导管;置管操作要规范、熟练;规范化置管后护理和提高置管患者自我护理意识是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PICC导管回血相关因素,探讨减少导管回血的护理对策。方法:对75例PICC带管患者中出现过回血现象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预防方法和护理对策。结果:18例患者出现过回血现象,发生率为24%;其中多次回血现象占回血人数的44.4%。结论:通过导管回血原因分析,要预防导管回血,降低导管堵塞率,就必须规范化的培训,掌握PICC冲封管技巧,做好患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和讨论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循证护理的实施方法和效果。方法进行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结果循证护理能避免传统药物对患者机体造成损害,防止患者的局部组织坏死,遏制治疗中的一系列由药物引起的不良临床反应。结论高刺激的药物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而循证护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0例危重患者应用PICC的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 50例PICC置管患者,成功率100%,导管留置期间穿刺部位渗血1例;静脉炎2例;导管脱落2例;局部感染2例;导管堵塞本组导管堵塞2例,无l例出现导管断裂和全身感染。结论 PICC置管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少,能长时间保留,为救治危重患者提洪了一个可靠、安全的静脉通路。掌握封管压力,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做好管道的护理是提高PICC成功留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李娟  叶海瑛 《职业与健康》2011,27(5):591-592
目的探讨运用临床路径实施对肿瘤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PICC)置管护理的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126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取临床路径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比较2组患者对有关导管知识的掌握情况、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出院后导管维护情况。结果试验组对导管有关知识掌握达标率(93.8%)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96.9%)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出院后导管维护异常发生率小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导管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了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发生PICC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穿刺口感染8例,静脉炎1例,堵管12例,皮肤过敏8例,导管破裂3例,穿刺点渗血3例.经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并发症均得以控制.结论 在PICC导管留置期间予以有针对性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预防静脉营养导致PICC导管堵塞。方法将53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5例)采取一系列预防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堵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适当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静脉营养导致PICC导管的堵塞,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