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先心病膜部瘤形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行室间隔缺损(VSD)的保留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次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随访1年,行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5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封堵伞位置良好,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异常分流。结论: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同时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镶嵌手术封堵2岁以下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剑突下小切口封堵2岁以下小儿膜周部VSD的镶嵌手术18例,其中男5例,女13例,年龄6~ 24个月,体质量5.8~16 kg。结果 18例均封堵成功,2例术中更换封堵器型号。术后随访5~29个月,复查超声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三尖瓣无反流,封堵器位置良好,1例患儿术后出现Ⅲ°传导阻滞。1例患儿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均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心电图未见其他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2岁以下膜周部VSD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嗣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共97例。术后在病房连续心电监测及严密观察7天。对围术期出现的并发症根据病情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15例心律失常,予积极用药治疗,心电图改变均在2~28天恢复正常。主动脉瓣微量返流3例,随访无变化。VSD残余分流1例,溶血1例,股动脉一过性血栓阻塞1例,均痊愈。出院后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密观察和积极处理嗣手术期的各种并发症可提高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三维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适应证的筛选,及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至2012年6月我院VSD患者32例.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VSD之形状与大小,术中超声心动图监测,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诊.结果 32例患者中膜周部25例、隔瓣后型3例、膜周嵴下型2例、嵴内漏斗部1例、心肌梗死室间隔肌部穿孔1例,共放置33个封堵器,被封堵的VSD最大直径为8 mm,最小为3 mm,平均(5.2±0.8)mm,封堵器选用的型号比VSD测量值大2 mm,最大封堵器为10 mm.30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穿隔分流消失,术后1周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复查分流消失;1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复查最大分流速度为1.2 m/s(低于险值2m/s).6个月后复查仅见微量残余分流.结论 三维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在VSD封堵术适应证的筛选、确定、封堵器释放时间、释放时即刻疗效的评价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V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25%,而VSD中约有90%的缺损位于膜部或膜周部。开胸VSD修补术已比较成熟,效果确切,但需要体外循环支持,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且存在一些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着新型Amplatzer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封堵器的问世,经导管VSD封堵术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优点,成为当前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细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检查确诊的20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患者,采用国产的细腰大边型VSD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测量最大出口孔的直径,选择相应的VSD封堵器,封堵器释放前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的检查,以确认能否释放.术后常规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20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患者中,2个出口4例,2个以上出口16例.最大出口孔的直径3~10 mm,平均(4.6±1.3)mm,选择封堵器的大小为4~12 mm,平均(6.0±3.2)mm.成功封堵18例,治疗成功率为90%.2例患者封堵器释放前,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瓣上造影显示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转外科手术治疗.成功封堵的18例患者中有3例术中左心室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残余分流消失,1例患者术后6 h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营养心肌治疗,一周后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 应用细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术者熟练的操作技巧,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的检查配合,是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成功封堵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8年至2013年20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资料,监测患者心电图变化并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术中几乎所有患儿均发生了室性期前收缩和短阵室性心律失常,调整导管位置后心律失常可消失。而对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VSD直径与膜部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封堵器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较少,主要的危险因素为VSD直径与膜部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国产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的效果。方法 我们于2003年9月起对12例膜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了封堵;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迹.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6~12mm(平均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00%。结论经导管置人国产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E)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患者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总结失败原因,以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术前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不成功患者。在分析左室造影主要观察指标后,用美国GE公司ViViD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在不同切面于术后重复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以及各瓣膜的反流程度。结果:10例室间隔膜周部缺损,8例伴有膜部瘤,仅2例为单出口型,瘤体基底部宽度为6~18mm,基底部残端距主动脉瓣环距离0~5mm,距三尖瓣隔瓣距离2~5mm;均伴不同程度三尖瓣返流,其中,中至重度3例;伴有主动脉瓣反流4例,为微量至轻度。无膜部瘤2例。结论:由于经胸超声心动图受影响因素较多,因而对室间隔缺损的定位和大小的测量,应选择多切面、多方向的连续扫查法,严格标准切面,以筛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适应证及合适封堵器大小,保证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对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行介入封堵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行筛选分型,将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解剖特点分为漏斗型、喷头型、漏斗管型、膜部瘤型,并术中监测及术后复查。结果40例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中,漏斗型10例、膜部瘤型20例、喷头型4例及漏斗管型6例,全部成功封堵,术中造影证实术前超声测量膜部瘤室间隔缺损部位、形态、大小(包括右室面缺损外口大小数目、左室面缺损内口、膜部瘤深度、宽度)与实际一致,封堵成功,3d后经胸超声检查未见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有着重要的指导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初步疗效。方法:2例病人经食道超声(TEE)证实为VSD,并在透视和TEE下置入封堵器。术后24h,1mon经胸超声,心电图(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例VSD病人,选择的封堵器的直径为4mm和6mm。术中未发现任何并发症,术后即刻,24h和1mon,经胸B超检查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68例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94例,房间隔缺损(ASD)123例,室间隔缺损(VSD)148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PDA ASD)3例。均在X线指引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按Amplatzer方法经导管置入封堵器。结果全组成功率95.4%,术后即刻及随访观察均无残余分流,达到完全封堵治疗目的;无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是一种操作较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及安全性良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6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2.7~11.8(6.45±2.20)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72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2例患者行左心室造影发现PMVSD合并膜部瘤有2个以上破口,考虑封堵器不能完全封闭而放弃外,全组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封堵器病例无残余分流;72 h、1月、3月随访时TTE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封堵器移位。术后3月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P<0.05);右室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间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3 d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出现“窦速”、I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轻、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室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室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对2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用Amplatzer封堵器或类似Amplatzer国产双盘式伞状封堵器进行封堵介入治疗.结果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完全成功,定期随访一年,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未见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室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治疗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田翔  杨天和  俞杉  梁勤  蔡运昌  李世英 《贵州医药》2004,28(11):966-968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Amplatzer封堵器在介入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应用TTE按介入封堵适应证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例,全组共56例,ASD24例、年龄3.7~49岁,ASD直径4.8~34mm;VSD9例、年龄3~18岁,VSD直径2.8~8.2mm;PDA23例,年龄3~18岁,PDA最窄直径2.1~8.0mm。经导管在X线引导下采用TTE指导封堵。结果 全组病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无1例残余分流。结论 TTE对ASD、VSD、PDA在介入治疗适应证的筛选及术中监测与术后随访均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郭俊晓 《中国医药》2012,7(10):1209-1210
目的 探讨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应用国产封堵器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5-8月2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行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封堵条件者在全身麻醉下经口插入食管超声探头,根据室间隔缺损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伞.手术开始后TEE监测整个封堵过程,引导封堵伞的位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确认是否有残余分流及并发症.结果 20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TEE显示封堵器与室间隔缺损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术后4~7d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无分流及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 TEE经胸微创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有效,无需体外循环,创伤小,无X线辅助,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堵闭器关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Amplatzer双面伞堵顺关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超声心图及临床诊断为ASDⅡ病人30例,选择经导管Amplazer双上房间隔缺损关闭治疗。结果:超声测定ASDII直径为13-25mm,ASDII最大伸展径及所选Amplatzer房间隔堵闭器为18-38mm,成功率为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24小时后及3个月后残余分流分别为40%,9.9%和3.3%,手术中除一过性房性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外,无其他并发症,3个月随访,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及心脏大小改善,未发现并发症。结论:Amplatzer双面伞房间隔堵闭器关闭ASDⅡ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诊断室间隔缺损(VSD)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102例VSD患者应用RT3DE及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观察其VSD的解剖特征,并测量缺损的最大径,比较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观察结果。结果:RT3DE能从多个视角甚至模拟手术路径视野立体地显示VSD的全貌,包括缺损的解剖形态、部位、大小和毗邻关系。RT3DE、2DE和手术测量VSD最大径分别为(1.02±0.14)cm、(0.86±0.28)cm和(1.05±0.36)cm。RT3DE测量值与手术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DE测量值与手术、RT3DE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T3DE、2DE测量值均与手术测量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952、0.675,均P<0.01)。结论:相较2DE而言,RT3DE能够直接显示VSD的三维全貌,直接测量出缺损的最大径,为外科手术及内科介入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解剖及病理信息。  相似文献   

19.
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介入封堵治疗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及观察封堵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组选择各种缺损性先心病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其中房间隔缺损6 例,室间隔缺损16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左室右房通道1例,室间隔膜部瘤破裂1例。超声心动图封堵术前观察各种缺损类型、大小、形态,术中封堵器的释放监测,术后观察封堵术疗效。结果房间隔缺损 8.0-18.0mm,平均约12.8mm;室间隔缺损2.5-8.0mm,平均约4.6mm;动脉导管未闭3.0-7.0mm,平均约 3.5mm;室间隔膜部瘤破裂口约2.7mm,室间隔缺损口距主动脉的距离>2.0mm;各种缺损选择的封堵器号, 房间隔缺损6.0-30.0mm;室间隔缺损4.0-12.0mm;动脉导管未闭4.0mm;三者平均11.2mm。室间隔缺损口距瓣膜距离过小者应用偏心型封堵器。30例封堵术成功率达100%。其中2例封堵后出现少量返流,均为室缺。1个月后1例呈微量残余分流,1例残存分流消失。术中出现相应心律失常,多以早博及传导阻滞出现,术后逐渐消失。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观测各种缺损性先心病的缺损大小、形态及与周边的结构关系,用以指导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和释放观测,评价封堵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