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群  潘利  金喆  高陆  贾国英 《天津医药》2005,33(1):15-16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经股静脉和股动脉入路对16例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结果:15例成功置入封堵器,1例失败,无严重并发症发生。9例缺损即刻完全封闭,6例术后残留雾状分流,于术后2d-2周随访时杂音和分流均消失。结论:经导管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封堵治疗安全有效,但远期效果尚待验证。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室缺)介入治疗的效果,回顾性总结21例膜部室缺封堵术的临床应用。超声心动图显示膜部室缺直径4~8mm。选用Judkin右冠脉导管和泥蚯导丝,通过室缺建立轨道,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封堵器封堵。结果表明,20例治疗成功,1例嵴内型室缺术后封堵器脱落。20例随访1~8个月,无异常表现。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膜部室缺封堵术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方法 、可行性和初步经验.方法 85例患者术前均用经胸超声筛查.取前胸壁长2~3 cm切口,右心室前壁缝荷包,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下由右心室荷包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结果 成功封堵83例,中转体外循环修补缺损2例.随访3~39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可作为适宜微创封堵的室间隔缺损患者治疗时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4.
郭俊晓 《中国医药》2012,7(10):1209-1210
目的 探讨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应用国产封堵器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5-8月2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行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封堵条件者在全身麻醉下经口插入食管超声探头,根据室间隔缺损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伞.手术开始后TEE监测整个封堵过程,引导封堵伞的位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确认是否有残余分流及并发症.结果 20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TEE显示封堵器与室间隔缺损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术后4~7d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无分流及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 TEE经胸微创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有效,无需体外循环,创伤小,无X线辅助,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肌部室间隔缺损镶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经食道超声,观察手术前室间隔肌部缺损大小、位置以及观察整个镶嵌手术过程,评价缺损封堵情况。结果10例肌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均成功置入封堵器。其中3例缺损有细小残余分流。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具有实时直观,能监控手术全过程,引导镶嵌治疗,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对肌部室间隔缺损的镶嵌治疗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5例PVSD患者,年龄6个月~43岁。PVSD直径2.0~6.0mm,均经胸骨中下1/3段2.0~4.0cm正中小切口行微创VSD封堵术。51例采用食管超声,4例采用经胸壁超声。术后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55例患者均微创封堵成功。其中应用等边对称封堵器41枚,偏心封堵器14枚。随访1~3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VSD封堵术治疗PVSD的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李志刚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627-1628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方法,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18~36岁,平均30岁,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3个月~1年,胸超声心动图、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2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反流、房室瓣反流,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消失,心电图随访无房室传导阻滞也无束支传导阻滞并发症,封堵伞位置良好。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介入治疗成人膜部室间隔缺损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膜部室间隔缺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需要通过开胸手术治疗。本院2004年至今使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涂洪强  陈苏江  张盛  明腾  段君凯  邹勇 《江西医药》2021,56(11):1917-1919,1954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经验、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优缺点.方法 选取本院600例心脏彩超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为经胸心脏彩超示缺损直径不大于10mm.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急性感染或其他脏器病变.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两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观察组经胸部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对照组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行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记录并比较二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红细胞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差异;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用血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封堵成功284例,术中13例因导丝通过困难、残余分流较大、位置欠佳、瓣膜返流等中转体外循环;术后3例转体外循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周后行封堵器取出+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后1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明显,手术取出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组无二次手术.随访6月~5年,两组均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节约血源,但须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出现封堵器移位,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涂洪强  陈苏江  张盛  明腾  段君凯  邹勇 《江西医药》2021,56(11):1917-1919,1954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经验、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优缺点.方法 选取本院600例心脏彩超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为经胸心脏彩超示缺损直径不大于10mm.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急性感染或其他脏器病变.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两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观察组经胸部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对照组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行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记录并比较二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红细胞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差异;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用血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封堵成功284例,术中13例因导丝通过困难、残余分流较大、位置欠佳、瓣膜返流等中转体外循环;术后3例转体外循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周后行封堵器取出+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后1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明显,手术取出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组无二次手术.随访6月~5年,两组均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节约血源,但须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出现封堵器移位,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谢学良  黄国金  邹勇  明腾  涂洪强  张盛 《江西医药》2022,(12):2061-2062+2076
目的 分析经胸微创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术期及随访资料,总结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适应症及有效性,为临床实施和推广该术式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经胸微创封堵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347例,其中男196例、女151例,年龄4月~12岁,平均(14.7±13.1)月;体重6~32kg,平均(11.3±5.9)kg;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长径1.8~10 mm。所有患儿均采用胸骨下端小切口,在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经右心室表面置入偏心封堵器,全面综合评价术中数据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证实封堵成功共326例(成功率93.9%)。封堵成功判定标准包括:室间隔缺损无明显残余分流(分流量<1 mm),术后封堵器未脱落/无明显移位、瓣膜反流未加重、无严重心律失常及明显流出道梗阻等并发症发生。封堵失败共21例,失败原因分别为:过导丝/鞘管困难3例,主动脉瓣返流加重8例,残余分流明显(分流量>1 mm)7例,封堵器形态偏移3例。所有封堵失败患儿均改行直视修补,手术顺利,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顺利。封堵成功的326例患...  相似文献   

12.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心室间隔缺损的学习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评估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心室间隔缺损(VSD)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探讨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由同一手术组连续完成的60例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VSD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分为4组(A、B、C、D组),每组15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率、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分析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结果 各组平均年龄、性别、体重及VSD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9.6±9.6)、(27.4±9.2)、(20.0±8.2)和(17.1±7.2)min,A组和B组均明显长于C组和D组(均P<0.01),而C组和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6);A、B、C、D组术中出血量[(59.7±13.4)m1],明显多于C组[(40.3±7.4)ml和(36.3±8.9)ml],A组和B组均明显多于C组和D组(P<0.01),而C组和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手术并发症、中转开胸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VSD的学习曲线大约为30例.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thoracic device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under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 guidance and to analyze the learning curve of this kind of operation.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60 VSD patients from April 2007 to October 2008 were review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equally into 4 groups ( group A, B, C, D, n = 15 in each group). The operative time, quantity of bleeding, ratio of converting to intracardiac repair, complications and hospital stay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4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the 4 groups in terms of age, gender, body weight and the type of VSDs ( P > 0.05). While the operative time in group A (29.6 ± 9.6) min and group B (27.4 ± 9.2) min were significantlylonger than that in group C (20.0 ± 8.2 min, P < 0.01 ) and group D ( 17.1 ± 7.2 min, P < 0. 01 ),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C and D (P=0.366). The quantity of bleeding in group A (59.7 ± 13.4)ml and group B (54.3 ±9.9)ml were more than that in group C (40.3 ± 7.4ml, P < 0. 001 ) and group D ( 36.3 ± 8.9 ml, P < 0. 001 ), but no difference was shown between group C and D ( P= 0.366). No difference was shown regarding complications, ratio of converting to intracardiac repair, and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4 groups. Conclusion The learning curve of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thoracic device closure of VSD without CPB under TEE guidance is approximately 30 cases.  相似文献   

13.
微创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52例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治疗方法在不断改进。近年来国内学者采用封堵伞经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封堵室间隔缺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2009年1~7月,我院用该方法治疗VSD患者52例,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6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2.7~11.8(6.45±2.20)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72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2例患者行左心室造影发现PMVSD合并膜部瘤有2个以上破口,考虑封堵器不能完全封闭而放弃外,全组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封堵器病例无残余分流;72 h、1月、3月随访时TTE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封堵器移位。术后3月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P<0.05);右室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间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3 d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出现“窦速”、I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轻、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正>本组室间隔缺损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4~43岁,平均(12.8±5.3)岁。超声心动图检查均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直径(左室面)为3.0~12.0mm,平均(7.2±2.3)mm。肺动脉压轻度增高12例,中度增高1例。98例均采用国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食道超声引导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室间隔缺损的患者,经食道超声引导对患者实施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的同时应用胸部超声对手术全程检测,比较两种超声检测方法在室间隔缺损部位监测的准确性。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参数的变化。结果对比两种超声检测的情况发现,经胸超声对于缺损类型的诊断上要优于食道超声,而在缺损大小的检测上经食道超声检测更为准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肺静脉血各项参数均显著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超声能够实时的检测到手术对患者心脏造成的影响,在此类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能够在早期发现手术中各项心功能的变化情况,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王联群  曾仪 《天津医药》1999,27(11):682-683
我科于1992年1月~1997年12月共收治室间隔缺损(VSD)病人40例,对其中伴膜部间隔瘤(An eurysm ofthe membrous ventricular sptum,AMVS)的 46例进行了手术修 补,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46例AMVS病人,男26例、女20例,年龄 2— 13岁,平均(5.5士 1.3)岁。术前匀有典型的胸骨左缘Ⅲ-Ⅳ助间Ⅳ/6的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胸片,心电图检查所示与临床表现相符,其中心胸比例在0.45-0.65之间,平均 0.55±0.02。彩色多普勒检查其中 38例有膜部间隔瘤形成。 2.手术方法取胸部正中切口,于中、低温体外循环下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术。手…  相似文献   

18.
19.
刘晓 《中国医药指南》2013,(30):540-541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右位心合并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特殊解剖位置,故手术配合时应根据患者特殊解剖生理提供合适体位,精确定位,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右位心合并室间隔缺损一例,在x线透视下完成左室造影及介入封堵,并进行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对比。结果介入封堵后无分流,无残漏。结论右位心实属罕见病例,合并室间隔缺损更为少见,x线定位及测量在左心室造影及室间隔缺损判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根据患者的特殊解剖结构,手术配合时做到心中有数,仔细操作,采用室间隔切线位造影,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