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动态观察2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变化特点以及在评估SARS病情发展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在发病过程中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指标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其他感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2例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入院后合并感染时出现过升高,后经治疗转为正常;嗜酸粒细胞变化符合急性传染病的变化规律,可用该指标判断预后;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入院时均显著降低,并随病情好转而升高;血清生化指标中,入院时肝酶谱、心肌酶谱增高;冠状病毒变异株抗体在病程中出现,且IgM略早于IgG1~2d出现。结论: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是反映SAR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其动态观察对SARS患者的病情发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冠状病毒变异株抗体对回顾性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康复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补体和免疫球蛋白的跟踪观察,了解它们变化规律。方法对103例SARS患者出院后每隔3月进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补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检查。结果(1)起病后第1周患者外周白细胞和淋巴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加不明显;第2周开始白细胞增加,且中性粒细胞增加;第3月开始白细胞及其比例恢复正常;(2)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从病程的第4周起,没有明显的差异;(3)IgG在病程第3~7月降低,IgM在病程第2、3月减低;而IgA没有变化;(4)补体C4在病程第2~3月增加,C3没有变化。结论SARS患者可出现免疫功能的异常,病程第7月起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 0例SARS住院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SARS组白细胞总数显著下降 ,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显著下降 ,粒细胞绝对数显著下降 ,CD3 、CD4 、CD8 细胞绝对数显著下降 ,CD4 细胞百分数 ,CD8 细胞百分数及CD4 /CD8 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SARS患者各病程CD3 、CD4 、CD8 ,于病程第一至第三周较第四周下降明显 (P <0 .0 5 ) ,病程第一至第三周之间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阐明SARS的发病机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SARS患者临床表现变化规律并寻找早期诊断线索.方法:收集2所收治SARS病例医院的225名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发病-住院时间、症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X线等资料.结果:225名患者中男性121名,女性104名,患者年龄基本一致,平均入院时间为7.45 d.住院前症状与首发症状中发热出现比例分别为99.11%和97.33%,住院前咳嗽和胸闷症状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首发症状(P<0.05);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在病程0~8 d明显低于病程9~14 d(P<0.05);胸部X线在发病3 d后有96.0%~100.0%的病例出现异常.结论:利用患者的临床症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X线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为SARS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重症SARS血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英  刘双  朱小玲  刘静  刘彤 《北京医学》2003,25(4):270-271
目的 探讨SARS患者血象特点 ,掌握其变化规律 ,以利于SARS患者 ,尤其是重症SARS的早期诊断。方法 收集 4 6例留院观察的SARS患者 ,分为普通组与重症组 ,对两组白细胞总数、中性分类、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从发病到留院观察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重症SARS组与普通SARS组相比 ,血象各个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总数显著升高 ,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结论 重症SARS患者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 ,通常提示合并二重感染 ,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7例患者的临床血液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的临床血液学变化。方法:观察和分析上海地区7例输入性SARS患者的实验室数据特点。结果:7例SARS患者在病程10~14d出现血红蛋白、红细胞下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增高,凝血酶元时间延长,淋巴细胞降低,生化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空腹血糖值增高。结论:SARS患者血液学和血生化变化可能与SARS病毒侵犯骨髓造血干细胞系统、抑制细胞免疫及二重感染和抗ARDS时用激素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7.
陈瑞  李建国  魏青  严海燕  赖琳 《广东医学》2003,24(Z1):93-94
目的探讨SARS患者外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4例SARS住院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测定其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与正常组比较,SARS组白细胞总数显著下降,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显著下降,粒细胞绝对数显著下降,粒细胞百分数显著增加;CD3+、CD4+、CD8+细胞百分数,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SARS患者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ARS(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患者综合治疗的血象变化,为治疗和防范提供指导意义。方法运用全自动血细胞检测仪CD3700,检测72例SARS患者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包括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等项目。结果SARS患者患病和治疗过程中观察发现,病人感染后经过2~12d潜伏期后发病,发病3~6d后,血象结果发生变化,出现明显WBC下降(P<0.01),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显著下降(P<0.01),淋巴细胞分类比例出现显著性增高(P<0.01),RBC、HB、以及RBC相关参数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经抗菌、抗病毒类,并结合升白细胞治疗后,WBC有显著上升(P<0.01),WBC分类中,粒细胞比例增加,淋巴细胞比例降低,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ARS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的血象指标变化可以监测患病后病情的发展变化以及治疗效果观察,为临床诊断及预后效果等提供辅助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SARS病人抗SARS—CoV的检出与病程、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变化及激素治疗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SARS病人系列血清标本的抗SARS—CoV和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大多数SARS病人的抗SARS—CoV,需在发病10d后的系列血清可检出,其不随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减少,和激素治疗而转为阴性或明显降低。结论:SARS病人抗SARS—CoV的检出与病程有关,但与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的变化和激素治疗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外周血白细胞损伤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Zhong YF  Gao XM  Wang SL  Xie ZG  Ma Y  Fang WG  Zou WZ  Li XL  Zhang QY  Wang W  Zhao ZD  Gu J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4):2137-2141
目的 研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病人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病理变化 ,及与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关系 ,为探讨免疫细胞损伤在SA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 2 2例初步诊断的SARS病人外周血标本 ,及 4例正常成人外周血标本 ,分离收集所有的白细胞 ,进行透射电镜、免疫电镜和RT PCR检查。结果 白细胞的数量及亚型比例改变 :每个病例观察 10 0个细胞 ,分别计数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数目。与正常组对照 ,粒细胞数目增多 (P <0 .0 5 ) ,淋巴细胞明显减少 (P <0 .0 5 ) ,T淋巴细胞 (CD4 5RO阳性 )仅占残存白细胞总数的 6 %~ 7%。在外周血白细胞胞浆内发现冠状病毒样颗粒者 6例 ,与RT PCR阳性者重合比例为5∶6。分别计数在各类白细胞中可观察到冠状病毒样颗粒的阳性细胞数 ,发现淋巴细胞中可观察到病毒的阳性细胞数最高。SARS病人血白细胞中的冠状病毒样颗粒为圆形 ,或略呈卵圆形 ,80~ 12 0nm左右 ,致密的双层质膜包绕 ,核心较疏松 ,膜外有放射状排列的纤细突起。散在分布于胞浆或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器及膜包绕的空泡中。淋巴细胞有变性和活化增殖的现象。结论 在SARS病人的血白细胞 ,内观察到冠状病毒样颗粒。提示 ,血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 ,也可能是冠状病毒攻  相似文献   

1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老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对211例SARS患者按不同年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激素使用情况分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患者不同病程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发病后均出现T淋巴细胞的明显下降,低谷出现于发病后22.83d。老年SARS患者疾病极期T细胞各亚群绝对数均低于中青年患者,重症患者低于轻症患者(P<0.01)。激素使用与否以及剂量大小对T细胞影响不大。提示SARS患者发病初期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损害,老年、重症SARS患者的损害更为显著,外周血CD3+、CD4+、CD8+细胞下降的程度可作为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subgroups of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Subgroups of blood T lymphocytes in 93 patients with SAR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er. The results detected in 64 normal subjects and 50 patients with AIDS served as controls. Results The numbers of CD3+, CD4+, and CD8+ lymphocytes al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cute phase of patients with SARS [(722±533)/μl, (438±353)/μl, (307±217)/μl)]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rmal controls [(1527±470)/μl, (787±257)/μl, (633±280)/μl, all P&lt;0.01)],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what w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AIDS who had decreased CD4+ [(296±298)/μl] but increased CD8+ [(818±566)/μl] counts. The counts of CD3+,CD4+, and CD8+ lymphocytes decreased more apparentl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ARS. All the five patients who died had CD4+ counts less than 200/μl. As the patients’ condition improved, CD3+, CD4+, and CD8+ counts gradually returned to normal ranges. Conclusion The damage of cellular immunity is probably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pathogenesis of SARS.  相似文献   

13.
Li T  Qiu Z  Han Y  Wang Z  Fan H  Lu W  Xie J  Ma X  Wang A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3,116(7):985-987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lteration of peripheral lymphocyte subset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patients and to help improve the early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Methods Anti-coagulating blood samples from 98 SARS patients in the acute phase, 56 normal healthy blood donors, and from patients infected by HIV, CMV and EBV were collected. The T lymphocyte subsets were counted by flow cytometry using fluorescence-labeled 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Result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observed in all SARS patients in their peripheral CD4+ and CD8+ T lymphocyte absolute counts [256(104)×10(6)/L and 256 (117)×10(6)/L,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lso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IV, CMV and EBV. All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IV, CMV and EBV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D8+ T lymphocyte counts in comparison with normal controls. Conclusions Decrease of both CD4+ and CD8+ T lymphocytes of patients is related to onset of SARS. T lymphocyte subset analysis would help improve the early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表达活性的变化.方法:根据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标准,将符合条件的SARS患者100例(其中重型24例、普通型76例),应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取31例健康体检者做为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百分数及其Ag-NORs表达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但降低的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不同性别、年龄组SARS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表达活性无显著差异.结论:SARS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减低.Ag-NORs的检测可以客观地反映机体T淋巴细胞的功能,对SARS患者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SAR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的特点。方法收集本院确诊的46例SARS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的抗凝血,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通过三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CD4+纯真细胞亚群(CD4+CD45RA+CD62L+)和CD8+激活亚群(CD8+CD38+),以56例健康献血员的结果作为正常人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SARS患者的CD4+细胞和CD8+细胞在感染1周内百分比正常,但计数均显著减少,分别为(306±140)/mm3和(270±143)/mm3,CD4+纯真细胞亚群的计数也明显降低至(96±49)/mm3,CD8+CD38+激活亚群的比例则明显升至(59.3±12.6)%犤正常人为(44.9±12.5)%犦。感染3~5周时,CD8+细胞计数和激活亚群的百分比均恢复正常,分别为(581±356)/mm3和(40.1±17.6)%。感染8~12周时,CD4+细胞和CD4+纯真细胞亚群的计数分别为(578±193)/mm3和(176±64)/mm3,仍低于正常水平,但与感染1周时相比均有异常显著的升高。结论SARS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在细胞数量上严重受损,但在短期内有很明显的恢复,CD4+细胞和纯真CD4+细胞亚群的恢复需要比8~12周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5月广州地区确诊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8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6例患者多有近距离接触传染源史,潜伏期1~11天,163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155例全身乏力,半数以上病人有咳嗽、气促,可伴有畏寒、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心悸。48例(占25.8%)白细胞计数减少,68例(占36.6%)血小板计数减少,177例(占95.2%)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正常。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CD_3~+,CD_4~+,CD_8~+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X线胸片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渗出阴影。应用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美满霉素基础上,早期持续低流量鼻管吸氧和早期规律合理使用皮质激素治疗能有效地缩短发热时间,改善全身中毒症状,减少气促,减少肺纤维化,防止和控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本组病人治疗(包括好转)率94.6%,死亡率5.4%。结论本病由变异冠状病毒引致,以呼吸道传播为主,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应用针对性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率。  相似文献   

17.
SARS患者尸检肺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肺组织病变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组织学观察,探讨SARS肺部病变的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以常规HE染色组织学观察结合CD8、CD20、CD34、LCA、CD56、CD68及AEl/AE3等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等在肺病变中的数目及分布特点,观察肺组织内血管变化、肺泡上皮增生以及机化和纤维化改变,从而分析SARS肺病变的特点。结果 从病变早期至早期纤维化,SARS肺组织中毛细血管数目增多,血管分布符合肺泡壁结构轮廓;炎细胞反应表现为淋巴细胞数目下降而巨噬细胞数目显著增多;Ⅱ型肺泡上皮显著增生;在晚期纤维化及实变的肺组织中,血管数目减少,管腔增大,分布分散,失去肺泡壁的结构轮廓。结论 SARS肺部病变具有血管反应、渗出、增生及纤维化等特点,其中巨噬细胞渗出可能在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其促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8例ITP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T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分布比例及30例ITP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T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ITP患者外周血S期和S+G2/M期的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o/G1的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Caspase-3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TP患者中存在T淋巴细胞过度增殖,细胞以S,G2期为主,同时T淋巴细胞存在凋亡减少,这可能与ITP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趋势,并评价其在SAR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30例SARS重症及一般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跟踪观察,同时分析SARS患者DC细胞亚群变化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结果研究发现,SARS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DC细胞亚群数量就明显下降,并在随后4~5周维持低水平、甚至消失;重症患者病程较长,约持续9周以上,而一般患者病程约持续6周;前者在发病6周后DC亚群数量才恢复至正常值,而后者在发病4周后DC亚群数量就开始回升。结论SARS患者发病期间体内DC细胞亚群数量明显下降,提示DC细胞抗病毒能力降低;这既与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攻击密切相关,又与临床大剂量激素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