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显微镜下经颈前路行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60~72岁,平均(64.9±3.7)岁。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5±1.8)分。采用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7±1.6)个月。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81±1.44)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根据功能改善率,优9例,良26例,中7例,差1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间隙减压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平均18.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7~10分(平均8.2分)恢复至术后12~15分(平均13.7分),疗效显著(P0.05),植骨在12~16周内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 2008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23例、双节段2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52例共随访24~40个月(平均30个月).5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3±0.5)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4.1±0.7)分,术后12个月(14.7±0.6)分,术后24个月(14.9±1.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21例,良25例,可6例,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4.
林昊  何仿  周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9):1819-1821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48 ~ 72岁,平均58岁.手术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加椎间隙减压的基础上,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植骨钛网钢板内固定.[结果] 16例随访6~36 (20±1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3±3.4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4.13 ±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能够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比较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57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其中19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38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结果]置换组术后颈部生理活动度得到保持,JOA评分由9.6±3.5升至14.3±4.6(6个月)、16.1±3.2(3年),Odom评定满意率100%;融合组术后颈部活动由48.6°±6.1°降至36.6°±3.5°(单节段融合)和48.4°±4.1°降至27.3°±5.3°(双节段融合),Odom评定满意率97.3%.[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中期疗效满意,前者不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显著减少由融合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获得随访86例,随访时间平均20.9个月.采用贾连顺的疗效评定法评定临床结果.结果 临床疗效优良率83.73%,植骨融合率为99.07%.结论 颈前路间隙减压与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治疗,78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46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评估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情况以及颈椎曲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ACDF组13~54(36.7±15.1)个月,ACCF组14~53(33.6±18.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及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程度方面均优于ACCF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与ACCF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ACDF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自体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3年10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29例,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AO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结果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按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术前评分平均为9.2分,术后评分平均为14.6分,本组优16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达90%。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扩大颈前路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2月-2006年8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采用扩大颈前路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55~77岁,平均61.5岁.病程6~45个月,平均19.2个月.单节段36例,双节段9例,其中相邻节段不稳11例.JOA脊髓功能评分为(10.60±0.32)分,其中5~8分24例,9~12分18例,13~16分3例.结果 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未发生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血肿、感染、钛板螺钉折断、植入物滑脱等并发症.45例获10~51个月随访,平均24.6个月.植骨均于术后6~9个月骨性融合,融合率100%.JOA脊髓功能评分为(15.20±0.17)分,其中5~8分3例,9~12分10例,13~16分28例,17分4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扩大颈前路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操作简便、减压彻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唐向盛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董亮 《中国骨伤》2013,26(6):460-46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8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34~86岁,平均(54.5±7.5)岁。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19例),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45例),前路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21例)。术后3d及随访期间均行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比较分析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结果:8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中减压彻底,术后获得良好的椎间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随访期内复查X线片显示3例不融合,融合率为96%。患者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改善率,疗效评定为:优56例,良16例,有效9例,无效4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选择何种术式仍存在争议,根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合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提高融合率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赵波  秦杰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3):205-2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行颈椎前路治疗的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5~77(60.11±9.37)岁;27例患者病变累及3个节段,1例累及4个节段;术前JOA评分为8.89±1.87,拟融合节段Cobb角为(4.87±4.56)°,颈椎曲度为(11.68±1.25)°,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1、12个月时的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并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0~205 min,平均163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98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周恢复正常;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1周恢复正常。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46±3.20)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椎间隙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1、12个月时融合节段Cobb角与颈椎曲度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46±20.26)%,手术疗效根据改善率评定:优12例,良14例,好转2例。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许良  孔鹏  徐展望 《中国骨伤》2016,29(3):211-215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2个节段病变35例,3个节段病变7例,4个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记录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ROM、JOA、VAS及SF-36评分,观察融合程度和椎管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术前病变最严重处椎管矢状径为(5.13±1.32)mm,术后12个月为(9.94±1.22)mm,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14);椎管减压程度为(92.15±2.3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Zephir钢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融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0.5—3年。结果临床结果按JOA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评定,优16例,良1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恶化0例。优良率为81.39%,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2周,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Zephir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提高了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颈椎后前联合手术入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后前联合手术入路Ⅰ期或分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1年6月至2008年10月应用Ⅰ期或分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及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病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龄45~72岁,平均53岁.均先后路再前路,Ⅰ期联合5例,分期联合40例.均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前路减压植骨后均行钛板固定.术后3个月、1年采用JOA评分对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44例获随访,时间13~62个月,平均30个月;1例术后21 d死于肺部感染.C5神经麻痹3例,发音嘶哑1例,轴性症状14例,髂骨供区并发症2例.钛板螺钉均无断裂、退出,无骨块、钛网移位及沉陷,无"再关门"及颈椎畸形发生.44例前路植骨及后方门轴均获骨性愈合.按JOA评分标准:术前平均(9.36±2.24)分,术后3个月平均(12.34±2.64)分,术后1年平均(12.77±2.61)分;术后3个月、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4例中,优16例,良19例,好转6例,无效3例.结论:后前联合手术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及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病的安全有效方法,应依据患者及手术条件选择一期或分期联合,前路钛板固定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及预防植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路分段减压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56.87±11.89)岁,病程(7.91±3.71)年,病变节段C3-C636例,C4-C76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4.58±12.56)岁,病程(8.03±3.52)年,病变节段C3-C634例,C4-C78例。对照组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行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植骨融合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6、9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椎体切除少、减压彻底、术后稳定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脊髓功能及椎体稳定性恢复。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杨峰  谭明生  移平 《中国骨伤》2009,22(8):612-61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适应证并评定其疗效。方法:自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前后路治疗12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71例,女54例;年龄28-69岁,平均53.4岁。病程0.5-48个月,平均14个月。58例行前入路,67例行后入路。通过JOA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分析,总结颈椎前后路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按JOA评分标准:颈前路手术组术前(8.78±2.43)分,术后(14.68±2.37)分,其中优40例,良10例,有效6例;颈后路手术组术前(8.49±2.58)分,术后(14.26±2.83)分,其中优42例,良12例,有效8例。6例手术无效,其中前路2例,后路4例,后路1例术后症状加重。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同一入路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均能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起到良好的作用,来自前方的压迫,少节段病变,以锥体束受压症状为主者,原则上采取前路手术;而对于来自脊髓后方的压迫,多节段病变,以感觉障碍为主、伴有颈椎椎管狭窄者,则以颈后路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