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心静脉导管在肝病应用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ICC管为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终端位于上腔静脉。肝病患者因需要长疗程输液治疗和经常性抽血检查,外周静脉血管损坏严重,且癌症末期需要“胃肠外营养支持”(total parenteral nutritoin,TPN),外周血管难以长期持续承受高浓度的TPN。应用PICC管既可以保护外周静脉,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又能为终末期癌症患者提供TPN,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张燕  郑玲  李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261-3262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经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皮静脉将导管末端送入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的一种置管方法。该方法因操作简便、只需外周穿刺、穿刺危险小、创伤小、成功率高、外周留置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而深受医务人员及患者欢迎,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由静脉输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的肿瘤化疗患者,PICC的应用确保了其治疗过程的顺利实施,大大保证了治疗疗效,减少了局部血管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er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PICC可以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其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艾滋病(AIDS)患者常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营养状况极差,需要长时间静脉输液治疗和应用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但艾滋病患者外周血管状况差,反复浅静脉穿刺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大大增加医护人员职业性HIV感染的风险。为此,我院于2007年5月开始将PICC导管应用于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主要护理对策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为新生儿的治疗与能量供应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PICC穿刺置管首选上肢肘部静脉,而新生儿肘部静脉比较隐匿,偶尔有一两条清晰可见的血管,但由于新生儿血管顺应性差,管腔细,管壁薄,极易被穿破,一次穿刺不成功时压迫局部止血,使血管腔进一步变窄,再次使用此血管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会更低,因此当肘部血管显露不清或被破坏时,选择经颞浅静脉置人PICC则为PICC置管开辟了新的道路.我院从2011年1月—2012年4月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 1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颞浅静脉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399(2013)06-0059-03  相似文献   

5.
罗莉蓉  鲜攀  彭福仙 《临床医学》2012,32(5):120-121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的临床资料。结果 PICC平均置管时间(127±68)d。结论 PICC置管为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解决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肿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头端位于中心静脉的一种置管技术。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明确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移位胸外侧静脉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rs,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因其操作简便,留管时间长,住院和门诊的病人均可应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病人输液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病人。PICC避免了病人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很大程度减轻了病人痛苦,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PICC有许多优点,但亦存在一些并发症,现报告1例导管移位。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由于PICC技术固有的优点和新技术的不断推广,目前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1].PICC能在静脉内较长时间留置,临床上尤其适用于反复浅静脉穿刺经静脉给药、长期输液及重症病人的输液,可明显减少病人的痛苦,减少药物对血管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1 临床上常见的中心静脉置管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插管留置术 [1 ] 。由于中心静脉穿刺多在长期使用外周静脉造成穿刺困难、长期禁食需要静脉营养支持、输入高渗透压液体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和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 [2 ] ,并且此种方法带来的危险和并发症较多。因此随着目前医疗技术发展 ,我院 ICU自 1996年以来采用了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法 (PICC) ,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6例患儿 ,年龄1h~ 8d,早产儿 3例 ,坏死性小肠炎 2例 ,早产儿伴呼吸…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进步,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PICC置管没有被医护人员和患者完全接受的情况下,早期的静脉输液仍采用外周血管,有相当多部分的患者外周无可选的血管时采用会诊置管解决静脉输液问题。对于肘部直视下看不到血管的疑难患者,需要通过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MST)由PICC专业小组成员会诊,解决了血管细、水肿、肥胖等血管暴露差患者的输液问题。2013年2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作为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间、留置时闻、完成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方法 对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分别采用PICC或外周静脉留置针共为40例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录观察期间NICU应用PICC导管的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ICC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PICC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为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给低出生体重儿造成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12.
林嘉旋 《全科护理》2015,(8):688-690
综述影响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因素、置管过程中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观察与识别方法以及预防进展。  相似文献   

1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断裂后回缩至体内处理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一例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断裂后回缩至体内的病案,探讨防止PICC导管断裂的预防措施.方法 2009年6月1例肿瘤患者PICC导管断裂后回缩至体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引导下的导管捕获手术顺利取出导管.结果 术后未...  相似文献   

14.
朱伟珍  陈彩荣 《护理与康复》2012,11(10):1000-10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肿瘤患者化疗给药的常用途径,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致机械性静脉炎以及化疗药物外渗导致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等并发症[1]。研究表明[2],在较长时间的输液治疗中,PICC较其他外周静脉导管或中心静脉导管可以降低导管相关风险、节约费用,且操作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锁骨下静脉导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比较PICC导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结果 PICC组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P<0.01),但穿刺成功后把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以及总成功率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无显著差别(P>0.05);PICC组穿刺置管平均操作时间(11min)明显少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5min);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5%和38.3%,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d和42d,差异显著(P<0.05);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结论 PICC导管插管快捷方便、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留时间长,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不会发生微血栓。但鉴于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在血液病的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具体治疗要求,与锁骨下静脉导管互补使用。  相似文献   

16.
吴月凤  刘玲  周巍  王雪花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2):1740-1740,1747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自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以其明显的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虽然PICC已被认为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但临床应用中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我科一位患者PICC术后出现心房颤动(下简称“房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i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t, PICC),是护理人员能够独立操作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静脉输液方法,具有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操作简单安全、活动限制少、而且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等特点[1]。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因此预防和治疗静脉炎对维护患者静脉通路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同行们对近年来PICC致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一些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郭文霞  卢素芳  宁爱梅 《全科护理》2011,9(35):3257-3258
PICC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1],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减少化疗药或其他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或渗漏导致的局部组织坏死,为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带来了福音。2009年1月,我院开始引进该技术,但由于PICC是盲穿,病人血管具有个体差异,置管过程中常会出现导管异位,即PICC导管不位于上腔静脉,文献报道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静脉炎后治疗效果,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 对60例PICC置管病人分为3组,3组分别选择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的血管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管,评估静脉炎的发生概率及治疗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贵要静脉20例簧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2例,全部治愈;正中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3例,全部治愈;头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11例,9例治愈,2例被迫拔管.结论 头静脉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最高、治疗时间最长、治愈率最低,减少头静脉置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及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PICC 自从19世纪80年代第一次应用于静脉治疗后,使用量就以指数方式增长[2]。美国俄勒冈健康科技大学的医院[3]报道,在过去的9年中 PICC 置入增加了3倍。PICC 日常维护包括 PICC 带管期间定期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更换肝素帽、固定装置、冲管封管等。目前,没有标准的 PICC 维护规范。本文就国内外成人 PICC 日常维护的发展现状综述如下,旨在为制定统一的 PICC 维护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 PICC 专业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