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脊神经与横突下后缘中点、肋横突外侧韧带下缘中点之间的距离。根据“3个一组”原则,12个节段共分为4组,记为T1~3组、T4~6组、T7~9组及T10~12组,对不同组别的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脊神经-横突间距:平均为(16.13±5.59)mm,T1~12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T5节段最大,为(18.88±5.78)mm,T5向上或向下节段逐渐减小,T1节段为(16.62±3.67)mm,T12节段为(9.76±3.75)mm。自上而下4组的脊神经-横突间距分别为(17.50±4.67)、(18.19±5.62)、(16.92±5.28)及(12.00±4.42)mm,T10~12组相比T1~3组(P<0.01)、T4~6组(P<0.01)、T7~9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2)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平均为(17.67±3.76)mm,自上而下4组的间距分别为(16.95±3.82)、(17.55±3.89)、(17.81±3.83)及(18.30±3.43)mm,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了解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利于估算椎旁神经阻滞的安全穿刺深度,以提高阻滞效能,避免脊神经损伤及全脊髓麻醉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是将局麻药注入椎旁间隙进而产生同侧节段性躯体和交感神经阻滞的技术[1,2]。TPVB应用于脊柱、胸腹部急慢性疼痛的镇痛主要与胸椎旁间隙(thoracic paravertebral space,TPVS)的解剖结构有关。TPVS为位于胸椎两旁的楔形间隙,如图1所示[3],内含脂肪组织、脊神经根、肋间神经、胸神经背支、交通支、交感神经链和肋间动静脉等结构,其内侧界由椎体、椎间盘和椎间孔构成,向内经椎间孔与硬膜外间隙相连,外侧在肋横关节附近逐渐变细并延续为肋间隙。前缘为胸膜,后缘为肋横突上韧带,不同节段的上下边界由肋骨头、肋骨颈、横突以及肋横突韧带等分隔。关于TPVS的尾端边界有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腰大肌是TPVS的下边界[4],但其他研究发现注射剂可通过膈肌的内侧和外侧弧状韧带向腰丛和腹腔神经节扩散,并不存在尾端边界[5]。至今,还没有TPVS头端边界的相关描述。现将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种类、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240个T1~12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起止位置和毗邻,并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条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在229个胸椎椎间孔外口区域共发现564个椎间孔韧带,另11个椎间孔外口区域未发现韧带,椎间孔外韧带的出现率为95.42%。韧带有2种类型,放射型占24.11%(136个),横跨型占75.89%(428个)。放射型韧带在T1及T9~12节段较为常见,而在T2~8节段则相对较少。其中有43.44%(245个)韧带分布于椎间孔外口区域的前部,39.89%(225个)分布于后部,11.35%(64个)分布于上部,5.32%(30个)分布于下部。 结论 胸椎椎间孔外口区域存在2种类型的韧带;其中放射型韧带可能是一种脊神经抗牵拉的结构,对脊神经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横跨型韧带可能是胸椎压缩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潜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胸椎体T2~5与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显露T2~5椎体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10具(20侧)胸廓及上肢完整的福尔马林处理的尸体标本,分别从左侧、右侧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模拟T2~5椎体手术,逐层解剖至胸椎侧前方,观测该入路皮肤切口长度、肋骨离断处纵向撑开宽度,撑开口上下两端、主动脉弓上缘、奇静脉弓最高点及胸导管平椎体位置,胸交感干至肋头关节前缘的距离,模拟T3椎体切除+肋骨植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手术。 结果 腋中线皮肤切口的长度为(11.63±0.50)cm,第3肋处撑开宽度为(7.04±0.47)cm;撑开口上下缘分别平T2、T5,主动脉弓上缘平T3者占70%,奇静脉弓最高点平T4者占60%,胸导管从前方跨过T5者占70%;胸交感干至第1 ~ 4肋头关节前缘距离分别为(6.84±0.55)mm、(6.99±0.51)mm、(6.98±0.56)mm、(7.07±0.47)mm;模拟手术野可显露T2~5椎体,各毗邻结构位置相对固定,可安全完成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重建胸椎稳定的手术操作。 结论 经腋中线胸腔入路可显露T2~5椎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的安全范围。 方法 选取20具成人颈椎标本,分别测量C3/C4至C6/C7各节段左右两侧V点与硬脊膜外侧距离、V点与椎动脉水平及垂直距离、小关节面宽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V点与硬脊膜外侧距离为:左(1.31±0.32)~(2.46±0.60) mm,右(1.29±0.35)~(2.75±0.45) mm,各节段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水平左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V点与椎动脉水平距离为:左(2.17±0.42)~(5.10±0.93) mm,右(1.99±0.39)~(5.00±0.71) mm,各节段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水平左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V点与椎动脉垂直距离为:左(11.05±1.06)~(13.47±1.12)mm,右(11.33±1.20)~(13.61±1.01)mm,同一水平左右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节段间比较C3/C4与C4 /C5无明显差异,其余节段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小关节面宽度为:左(10.79±0.93)~(12.66±0.88) mm,右(10.86±0.68)~(12.54±0.70)mm。 结论 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的安全范围宜控制在距V点内侧C3/C4至C6/C7各水平1.20~2.00 mm;磨除范围距V点外侧C3/C4至C6/C7各水平超过2.00~5.00 mm时可能到达椎动脉体表投影处,因此需注意此时的手术进入深度宜控制在:C3/C4~C6/C7各节段距V点11.00~14.00 mm。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颈椎C2~7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描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 100个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C2~7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和起止位置。并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条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在100个椎间孔外口区域共发现252个椎间孔外韧带。椎间孔外韧带可以分为放射型韧带236 个(93.7 %)和横跨型韧带16个(6.3 %)两种。放射型韧带将神经根连接到周围结构,可分为上方韧带(25.0%),下方韧带(60.2%),前方韧带(6.3%)和后方韧带(8.5%);横跨型韧带与神经根相垂直并横跨于神经根上,其中,横跨型韧带在C4~5节段最为常见,在C4~5节段的平均长度为横跨型韧带长度为(8.12±1.38) mm(6.28~9.93 mm),厚度最厚可达1.04 mm,每个颈椎椎间孔最多只有一条横跨型韧带。 结论 椎间孔外韧带是椎间孔正常的生理结构,可能与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麻痹的发生有关。在颈椎减压术后,横跨型韧带可能是造成神经根卡压而引起神经损伤的潜在原因之一。而放射型韧带可以限制脊神经移位,可能因此牵拉神经引起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动脉第3段(V3段)的垂直段(V3v段)与硬膜囊前壁和周围骨性结构间的连接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头颈标本16具(32侧),在C3~4节段,将V3段周围的软组织及其相关联的连接结构分离,探寻“椎动脉-硬膜动脉导管韧带”,观察其解剖学特点。取该韧带与椎动脉壁相连部,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摄片。 结果 所有标本在寰枕关节后内侧V3v段发现“椎动脉-硬膜动脉导管韧带”共11条(43.7%),长度9.25~4.76 mm,平均(7.39±1.33)mm,直径为(1.16±0.15)mm。该韧带出现于硬膜外层,自V3v段发出,末端分叉或呈分枝状穿入枕骨或连于硬膜。组织学特点为空心管状,管腔与椎动脉相通。 结论 “椎动脉-硬膜导管韧带”是椎动脉连于硬膜和骨之间的空心圆索状结构,可能是椎动脉的脑膜后动脉闭锁形成,是有孔型椎动脉畸形的形态学基础,其对椎动脉的固定及头活动时颅内压的形成有一定作用。枕颈部显露椎动脉时此结构断裂可能是造成椎动脉大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胸椎椎基静脉孔(BF)的数字化观测,明确其解剖位置、形态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40例成人胸椎CT扫描数据,运用Mimics15.0软件重建测量BF宽(BFW)、高(BFH)、深(BFD);BF距椎体上、下终板(VHU、VHB)和左、右缘(VWL、VWR)间距;观察其在椎体中的位置与形态。 结果 (1)胸椎BFW总体呈V形分布,T6为最小值(3.69±1.29 mm); BFH在T1~3趋于平稳,T4~6渐减,T7~11渐增;BFD在T1~3渐增,T3~10趋于平稳,T10~12渐减。(2)BF距上终板与下终板间距总体呈上升趋势,T1最小:VHU为(7.05±1.27) mm,VHB为(7.21±0.87) mm,T12最大:VHU为(11.00±1.10) mm,VHB为(11.37±1.48) mm;距左、右缘间距在T1~4渐减,T5~12渐增,T4最小:VWL为(10.50±1.40) mm,VWR为(10.81±1.66) mm,T12最大:VWL为(15.74±2.55)mm,VWR为(16.23±2.82)mm。 结论 胸椎椎体后壁近中央处均存在BF,其形态结构复杂且在不同个体、不同节段中均存在差异。BF在T1~8、T10、T11位于椎体后壁近中央,T9和T12稍偏向左侧。BF在T1~3、T10~12形似棱锥体形,而T4~9形似长方体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常各颈椎的旋转角度及旋转时横突孔移位、寰枢外侧关节活动情况。方法选择16~20岁健康自愿者50例,分别在正位、最大左旋和右旋位行螺旋CT扫描,测量枕骨和各颈椎与水平线所成角度、各横突孔的坐标值、寰椎侧块下关节面总面积及其与枢椎侧块上关节面未重合的面积,计算各颈椎实际旋转角度及占枕骨与第1胸椎间角度的百分比、横突孔在旋转时的实际移位距离及寰枢外侧关节的脱位百分比。结果颈椎向左、右作最大限度旋转时,枕骨相对第1胸椎的旋转角度分别为(69.9°±4.6°)、(69.6°±7.1°),第1颈椎分别占(60.57±7.64)%、(56.28±10.0)%;第1颈椎左、右侧横突孔分别后移(13.03±4.03)mm、(9.80±3.08)mm,内移(15.74±2.76)mm、(13.97±5.90)mm,对侧分别前移(18.57±3.72)mm、(16.27±2.79)mm,内移(17.72±6.49)mm、(18.47±4.09)mm;左、右侧寰枢外侧关节分别脱位(57.34±7.06)%、(60.28±8.51)%,对侧分别脱位(75.53±8.54)%、(77.49±8.13)%。结论 CT是对活体颈椎旋转功能进行研究的简便、准确的方法,从青年人正常颈椎所测得数值对颈椎退行性变等异常情况下旋转功能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胸腰椎横突形态学对比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比研究胸、腰椎横突形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量45具胸、腰椎干燥骨标本T1~L5节段(T11-T12除外)横突长度、厚度、高度、上仰角、及后仰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胸椎横突与腰椎横突形态的具体差异.结果:胸椎横突与腰椎横突间各项测量参数除个别节段外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胸椎横突长度长于腰椎(L3及L5除外),厚度厚于腰椎(L5除外),高度高于腰椎(L5除外),后仰角大于腰椎.结论:胸腰椎横突形态明显不同,胸椎横突可做内固定之用,腰椎横突宜做定位标志,从胸椎横突至椎体螺钉固定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The lateral costotransverse ligament, a short band that stabilizes the costovertebral joint, is found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This ligament is an important surgical landmark during tumor resections or nerve blocks in the paravertebral spa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describe the morphology of the lateral costotransverse liga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at all levels of the thoracic spine. The thoracic spines of eight embalmed cadavers were dissected bilaterally. The length, width, and thickness of the ligament were measured. The distance from the inferolateral aspect of the ligament to the lateral aspect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was also measured. Three bilateral groups of lateral costotransverse ligaments, top (on ribs 1–2), middle (on ribs 3–10), and bottom (on ribs 11–12), were compared based on anatomic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costotransverse joints, which can influence ligament morphology. Among the three group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ength, width, and thicknes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distance from the lateral costotransverse ligament to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P = 0.000), with the middle group having the longest distance, and the bottom group having the shortest distance. This finding can help clinicians and surgeons avoid iatrogenic injuries of neural structures during thoracic spine surgery, or when performing nerve blocks in the paravertebral spa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经胸椎肋横突结合区椎弓根外螺钉固定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参数.方法:对50个正常成人的T1~10肋横突结合区进行CT扫描,测量肋横突结合区人路的长度、宽度、高度、内倾角度及下倾角度,并与椎弓根入路对比,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根据测量结果设置各椎体入路穿钉参数,在3具成人防腐尸体标本T1~10共30个胸椎体上进行模拟手术,穿钉后CT扫描.结果:肋横突结合区入路进钉长度(59.05±0.83)mm、宽度(15.03±0.73)mm、高度(10.36±1.28)mm、内倾角度(34.53±0.21)°及下倾角度(12.95±1.58)°均大于椎弓根入路进钉长度(45.51±0.56)mm、宽度(5.98±0.78)mm、高度(5.35±0.61)mm、内倾角度(12.31±2.05)°及下倾角度(2.85±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测量结果设置进钉入路参数,30个胸椎体60枚螺钉均位于肋横突结合区,未见穿入椎管、椎间孔和胸腔.结论:胸椎肋横突结合区螺钉内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尤其对椎弓根发育畸形和狭窄者,具有安全、可靠、容易定位等优点,为胸椎后路螺钉固定的选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人双侧的胸椎及腰椎椎体解剖学参数,为新型防神经根损伤双螺纹椎弓根螺钉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纳入200例健康志愿者,在仰卧位CT片上测量胸椎T1~12及腰椎L1~5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的分段长度(椎体段、椎弓根段和椎板段)、进钉外展角及椎弓根峡部宽度和高度。计算各解剖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结果 纳入胸椎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21岁,腰椎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05岁。胸椎组螺钉椎体段长度为左侧(19.09±2.36)mm,右侧(19.77±2.54)mm;螺钉椎弓根段长度为左侧(7.67±1.19)mm,右侧(8.17±1.16)mm;螺钉椎板段长度为左侧(9.94±2.02)mm,右侧(9.06±1.71)mm;进钉外展角为左侧(8.61± 2.57)°,右侧(8.44±2.71)°;椎弓根峡部宽度为左侧(8.44 ± 2.71)mm,右侧(5.95 ± 1.16)mm;椎弓根峡部高度为左侧(11.76±1.86)mm,右侧(11.79±2.24)mm。腰椎组螺钉椎体段长度为左侧(26.99 ± 3.37)mm,右侧(27.06±3.24)mm;椎弓根段长度为左侧(10.00±1.58)mm,右侧(10.37 ± 1.53)mm;椎板段长度为左侧(12.74±2.16)mm,右侧(13.96±2.46)mm;进钉外展角为左侧(16.16±2.93)°,右侧(16.31±3.05)°;椎弓根峡部宽度为左侧(9.72±1.59)mm,右侧(9.45±1.84)mm;椎弓根峡部高度为左侧(14.50±2.83)mm,右侧(14.05±2.39)mm,胸椎与腰椎螺钉椎体段长度、椎弓根段长度、椎板段长度、进钉外展角各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L5椎弓根峡部高度分别与椎弓根峡部宽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通过对正常人群胸椎及腰椎椎骨较为细致的相关解剖学测量,可获得设计新型双螺纹椎弓根螺钉的较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讨论腹腔镜下骶前方植入骶神经电刺激电极手术入路解剖及手术可行性。 方法 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腹腔镜下显露骶骨前第2~4骶神经前支手术,观察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的形态特征和骶孔周围可能损伤重要血管的区域。 结果 第2~4骶神经前支出骶前孔至汇成骶丛的长度:S2左(32.62±3.15) mm,右(31.46±3.28) mm;S3左(21.96±2.59) mm,右(20.61±3.14) mm;S4左(15.04±1.64) mm,右(16.09±1.38) mm。骶外侧动脉的脊支动脉进入骶前孔的方位主要为内上象限。臀下动脉穿过神经时比较偏外侧靠近神经汇合处。骶椎旁静脉在第2~4骶前孔处与骶外侧动脉伴行,脊支静脉出骶前孔的位置与动脉一致。 结论 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游离的长度能够达到硬膜外型骶神经电刺激器电极植入的要求。手术中骶前孔内侧为血管易损伤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椎旁胸神经阻滞穿刺的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将胸神经和椎板外侧缘的交叉点设为靶点,测量靶点所在水平面到上位胸椎棘突中点水平面之间距离、靶点到正中线距离以及靶点到皮肤距离。结果(1)靶点到各自上一椎体棘突中点平面距离:T1-3靶点为20.3±4.1mm,T4-6靶点为5.1±3.2mm,T7-9靶点为5.3±2.4mm,T10-12靶点为20.6±5.0mm。(2)T7离正中线最近为15.1±3.8mm,向上或向下逐渐变宽,在T1处达20.6±4.6mm,在T12处达19.1±7.3mm。(3)靶点到皮肤距离:T5离皮肤距离最近,其距离为43.3±3.1mm向上或向下逐渐增宽,在T1处达51.4±4.1mm,在T12处达49.4±5.0mm,其平均值为3.5±5mm。结论椎旁胸神经可以经上位棘突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设计个性化喙锁韧带重建导向器,并评价其钻孔精度和效率。 方法 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设计个性化喙锁韧带重建导向器,并进行3D打印。获取90侧肩关节标本,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在微创双切口下使用徒手法和C臂导向器、个性化导向器引导法进行锁骨-喙突钻孔。测量手术时间、喙突骨隧道分区和喙突骨隧道至喙突内、外侧缘距离。 结果 徒手组、C臂导向器组、个性化导向器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03±33)、(267±62)、(155±14) s。3组分别有13、28、30个喙突骨隧道位于理想中间区。使用3种方法建立的喙突骨隧道与喙突内、外侧缘距离差分别为(3.7±2.0)、(2.0±0.9)、(0.9±0.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个性化导向器具有更高的钻孔精度和效率,为微创下辅助锁骨-喙突钻孔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设计个性化喙锁韧带重建导向器,并评价其钻孔精度和效率。 方法 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设计个性化喙锁韧带重建导向器,并进行3D打印。获取90侧肩关节标本,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在微创双切口下使用徒手法和C臂导向器、个性化导向器引导法进行锁骨-喙突钻孔。测量手术时间、喙突骨隧道分区和喙突骨隧道至喙突内、外侧缘距离。 结果 徒手组、C臂导向器组、个性化导向器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03±33)、(267±62)、(155±14) s。3组分别有13、28、30个喙突骨隧道位于理想中间区。使用3种方法建立的喙突骨隧道与喙突内、外侧缘距离差分别为(3.7±2.0)、(2.0±0.9)、(0.9±0.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个性化导向器具有更高的钻孔精度和效率,为微创下辅助锁骨-喙突钻孔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