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本组56例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患者,男34例,女22例,年龄48~76岁,中位年龄62岁。Fontaine分期,Ⅱb期(中至重度间歇跛行)19例,Ⅲ期(缺血性静息痛)21例,Ⅳ期(不同程度的溃疡和坏疽)1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肢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并于术前和术后1、3、6和12个月行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CT血管成像(CTA)或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 56例患者的103条病变肢体共有膝下动脉长段闭塞血管127支,平均闭塞长度(14.51±5.62)cm;其中106支长段闭塞动脉通过球囊扩张成形得以再通,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成功率为83.5%。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在术后1、3、6、12个月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共38条肢体(40.9%)发生了再狭窄,12个月的肢体保全率高达92.2%(95/103)。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虽然其远期再狭窄率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肢体保全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共识C、D型长段病变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腔内治疗的32例(34条患肢)TASCⅡC、D型长段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5.3%(29/34),单纯PTA治疗5条患肢,PTA加置入支架成形治疗24条患肢,置入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24枚,其中4条患肢行中转旁路手术,1条患肢患者腔内治疗失败转行膝上截肢。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的29条肢体有27条肢体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3~18个月),随访率93.1%(27/29),足背动脉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4上升至0.86±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胫后动脉ABI由术前的0.45±0.12上升至0.9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动脉通畅率88.9%(24/27),保肢率96.3%(26/27);术后12个月动脉通畅率77.8%(21/27),保肢率88.9%(24/27)。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ⅡC、D型长段病变,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的疗效及2年内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2011年6月的22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资料,共274条患肢。本组病例中男162例,女60例,平均年龄(67.5±11.2)岁。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主髂动脉病变92条肢体,股腘动脉101条肢体,膝下动脉31条肢体,多节段病变50条肢体;根据不同的病变程度分为:Rutherford 3级116条肢体,Rutherford 4级87条肢体,Rutherford 5级37条肢体,Rutherford 6级34条肢体。用超声、CTA及DSA等辅助检查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术后2年内随访。结果:269条肢体技术成功,265条肢体临床成功,单纯球囊扩张86条肢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183条肢体。术后30 d内因心衰、重度感染及休克死亡4例,膝上截肢2例。本组病例中完成随访患肢235条,随访9~24月,平均(20.8±4.7)月。2年时血管初次通畅率为71.5%,二次通畅率为75.7%。踝关节以上截肢9例,保肢率96.2%。结论: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畅率较好,2年内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膜下成形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的临床价值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采用内膜下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32例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重症下肢缺血的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患者,对初始通畅率、保肢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32例SIA成功31例,技术成功率96.9%,31例成功再通者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6.8%、78.9%、58.8%和47.0%。跛行患者和重症下肢缺血患者的初始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下流出道血管数量和闭塞病变的长度对初始通畅率有影响(P<0.05,P<0.01)。32例中仅2例截肢,保肢率93.8%。出现并发症2例,其中1例动脉穿孔,经植入支架后未发生严重后果;另1例为假性动脉瘤形成,经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后消失。结论 SIA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60条肢体)在我院进行腔内治疗,通过SIA方法对闭塞段动脉进行再通后,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总结分析SIA治疗技术、临床效果、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55条肢体获得技术成功,SIA技术成功率91.7%(55/60),术后肢体缺血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0±0.11增至术后7 d的0.82±0.13(P<0.000 1,t=18.2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包括穿刺点血肿3例,动脉穿孔2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及死亡病例。术后12月、24月分别随访38条肢体和23条肢体,随访中4例发生再狭窄并有明显缺血症状,经PTA解除,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1.6%(31/38)和73.9%(17/23),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9.5%(34/38)和78.3%(18/23),术后24月肢体保全率为100%(23/23)。结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中,SIA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和肢体保全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008年1~12月应用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6例(41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PTA即时成功率95.1%(39/41),37条肢体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条无明显改善,其中1条术后截肢.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变暖,溃疡趋于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0.54±0.11恢复至0.79±0.15.经随访3~15个月,3条股动脉在术后5,6、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89.7%(35/39).结论 PTA结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有助于提高通畅率,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7-2014年7年间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于我院行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362例患者进行5年疗效随访,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所有患者Fontaine分期均在Ⅱb~Ⅳ期之间,362例患者393条下肢(31例为双下肢)均进行了下肢动脉造影(DSA)检查,根据DSA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术后常规应用降糖、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降压等治疗,指导饮食和运动治疗,定期随访。结果 362例患者43例失访,其余319例患者中死亡74例,病死率23.2%,其中36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6例死于糖尿病肾病,4例死于足部感染,3例死于呼吸道感染,16例死于肿瘤,9例死因不明。现存活的245例患者中,髂动脉病变为主者19例(20条血管),股腘动脉病变为主者63例(69条血管),膝下动脉病变为主者124例(133条血管),股腘动脉和膝下动脉病变均较严重者39例(46条血管)。5年内介入血管再狭窄的93例(94条血管:双侧再狭窄者仅1例,为双侧膝下动脉介入治疗后者),76例为膝下动脉的介入后再狭窄,其中截肢6例,再次行介入治疗者52例。介入血管通畅者132例,其余20例无法判断。结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患者以膝下病变为主,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保肢率高,远期疗效好。介入治疗成功后的运动治疗和内科治疗对保持介入血管的长期通畅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巧克力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闭塞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糖尿病膝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普通球囊实施经皮膝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巧克力球囊进行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及术中限流性夹层形成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踝肱压指数(ABI)、经皮氧分压变化(tcpO2)及症状改善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6.43%和89.29%。观察组术中6条(6/39)膝下动脉球囊扩张后形成限流性夹层,对照组15条(15/40),限流性夹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BI、tcpO2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应用巧克力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病变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限流性夹层发生,近期疗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使用Deep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PTA)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观察治疗前后的静息痛、溃疡、踝肱指数(ABI)等结果并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有静息痛(30条肢体),足部溃疡14条肢体,足端坏疽6条肢体,术前踝/肱指教(ABI)为(0.22±0.19).结果:24例患者(30条肢体)术后静息痛消失16条肢体(53.3%),明显缓解8条肢体(26.6%);足部溃疡愈合10条肢体(71.4%),膝下截肢2条肢体(6.6%),半足切除4条肢体(13.3%),术后两周踝/肱指数(ABI)为0.73±0.12,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于糖尿病足患者,Deep球囊经皮腔内扩张成型术短期疗效显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价值。方法:21例TASCⅡC D型股动脉或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共26条下肢动脉硬化症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比较术前后患肢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22条肢体开通或部分开通,将肢体放置支架,1条肢体行股骨中段水平截肢,1条肢体行旁路转流术。随访1~6个月,多数患者肢体的临床症状有好转。结论:分段血管腔内成形术和膝下动脉行PTA后应用尿激酶对提高PTA的成功率和近期通畅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 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失败的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16例,经SAFARI开通,采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内支架(stent)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0(3~18)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3.75%(15/16),二期通畅率为100%。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0.15增加至术后的0.89±0.19(P0.05)。结论 SAFARI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初步经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了解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腘下段病变中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选取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对其7支腘下动脉的15处病变进行PTA治疗,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短期(<12个月)随访。结果PTA技术成功率60%(9/15),PTA后放置支架6枚;术后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而截肢;术后6个月的血管通畅率50%(3/6),血管病变复发率38.5%(5/13);1例于术后9个月余截除第一趾。结论在明确病变远侧流出道情况下,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于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具有肯定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路延平  张健  张孟增  石振峰 《临床荟萃》2012,27(3):193-195,F0002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介入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和近期疗效.方法 46例共53条肢体84处病变接受治疗,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进行分析.结果 79处病变行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TA),34处病变行PTA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本组技术成功率94.1%(79/84). ABI由术前0.31±0.14上升为术后0.7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动脉、股腘动脉、膝下动脉术后6、12、24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6.7%(30/31)、90.3%(28/31)、76.9% (20/26);82.8% (29/35)、78.8% (26/33)、64.0% (16/25); 64.7% (11/17)、56.2% (9/16)、44.4%(4/9).结论 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安全有效,近期效果好,可重复操作,能迅速重建老年人肢体血流,改善组织供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13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37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经肱动脉顺行穿刺,行前臂动脉造影检查及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段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结果 37例患者中34例成功进行了血管成形治疗,术后造影显示血管狭窄消失,术后透析血流量大于250ml/min,满足血液透析需求,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91.9%,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3、6和12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4.2%、88.5%和78.3%,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甚至可作为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SAVVY球囊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12月间采用SAVVY球囊行下肢动脉流出道血管PTA的15例共22条患肢,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6~88岁。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1例(18支),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4支),ABI0.1~0.3有9条,0.3以上13条。球囊直径选择2~4mm,长度10cm。术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7d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监测术后7d及1个月后ABI变化情况,随访半年后复查超声,或根据症状复发情况及时复查血管造影。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0.9%(20/22)。4例伴皮肤溃疡或足趾坏疽的肢体最终单侧截肢,其中1例为感染性病变致血管闭塞病例治疗失败,扩张狭窄段后造影管腔未显示开通,再次扩张仍无效;另1例为非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高龄患者多节段狭窄,扩张后管腔狭窄无变化。术中未出现与球囊结构相关的并发症。术后7dABI在14条血管中升高超过0.5,3条超过0.3,3条超过0.1。随访时间平均7.2个月,有5例复发不同程度静息痛。术后7dABI平均为0.74,1个月平均为0.66。结论使用SAVVY长球囊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安全、有效,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的闭塞性病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要点与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6年4月期间收治的51例以膝下动脉病变为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的膝下段病变动脉均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该组51例患者中,技术成功44例,成功率86.3%;临床成功47例,成功率92.2%。术后平均随访4个月(2~8个月),临床成功的患者中除1例术后2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膝下段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近期疗效确切,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不同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方法糖尿病足患者52例(65肢),先行DSA测定病变范围及程度,按病变部位狭窄段分为髂动脉、股动脉及膝下动脉,按病变程度分为狭窄性病变及闭塞性病变。根据不同类别采用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形术(PTA组)、球囊成形联合内支架植入术(支架组)及经股动脉局部药物灌注术(灌注组)治疗,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技术成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经造影证实65侧下肢动脉均存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病变范围1.3。25.6cm。病变部位在髂动脉、股动脉、膝以下动脉分别19、31、15个肢体。根据狭窄程度及部位分别采用眦术、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局部药物灌注(20、29、16个肢体),技术成功率100%,没有明显并发症出现。术后7天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O.40±0.16)上升至(0.69±0.15)。结论采用微创介入治疗DF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根据DF不同类型和血管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的介入治疗方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