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82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122篇
预防医学   75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应用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的76例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病例为本院2018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参照双盲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病例均为38例,分别用的诊断方法是X线、MRI,对两组踝关节骨性结构改变、软组织结构改变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对踝关节骨性结构改变、软组织结构改变的检出率均比对照组高,组间的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可充分显示出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患者的骨性结构改变及软组织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优先选择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自行研制的一套腰椎微创手术器械,以多裂肌肌间隙入路直视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融合术在腰椎翻修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行直视下微创腰椎翻修手术的患者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单纯性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后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腰椎滑脱行后路腰椎椎体融合术后4例,腰椎管狭窄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术后2例;术前已进行一次手术的9例,二次手术的2例,三次手术的1例。本组共融合17节段,L4~54例,L5S13例,L4~5和L5S1双节段2例,L3~4和L4~5双节段3例;通过影像学资料和末次随访的临床表现进行改良Macnab标准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3.9)个月;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12例中,优9例,良3例,可0例,差0例,优良率100%(12/12)。结论多裂肌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50例患者发生的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经股动脉插管行上肢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先用泥鳅导丝行血栓闭塞段导丝穿通术,然后经导管团注尿激酶25万u,如果血栓不能完全清除则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 d,置管溶栓治疗后24、48、72 h行造影复查,如血管造影显示血栓完全溶解则终止溶栓。结果 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中,8例次经过尿激酶团注治疗透析道恢复通畅;在置管溶栓后24、48、72 h造影复查时分别有34例次、18例次及5例次显示血栓完全溶解而停止溶栓治疗;2例次溶栓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在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微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脾动脉瘤患者,其中真性脾动脉瘤10例,假性脾动脉瘤6例,介入治疗术前均经血管超声、CT及DSA明确诊断。14例行弹簧圈动脉瘤或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天和1周复查血常规和血淀粉酶;术后1周、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复查。结果 14例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CT增强扫描均未见栓塞以远脾动脉主干显影,动脉瘤体无对比剂填充,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CT增强扫描示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瘤体无对比剂填充。7例出现低热,8例有左侧季肋区隐痛,低热及腹痛症状均在3~5天缓解或消失,8例载瘤动脉栓塞患者2天血淀粉酶复查有不同程度升高,1周复查时恢复正常。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真、假性脾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寿县2008~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重复感染情况,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寿县2008~2013年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3年寿县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7 012例,重症病例77例,重复感染病例88例,死亡病例1例,年均发病率107.42/10万,重复感染率1.26%。发病率男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33,P0.01);5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与5岁以上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 193.56,P0.01)。2008~2013年全县25个乡镇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在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乡镇发病率较高。首次感染、重复感染和重症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7月份,发病人群均以散居儿童为主,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重症病例病原构成以EV71为主,93.18%的重复感染病例发生在初次感染发病后24个月内。结论寿县手足口病发病水平呈上升趋势,可出现重复感染,EV71感染是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肺错构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至2014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26例肺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结果 26例肺错构瘤均完整切除,无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手术是肺错构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5-2016年我国手足口病哨点监测系统的手足口病特征,探讨建立手足口病哨点监测的可行性、优势及不足。方法 数据来源于11个国家级哨点监测点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手足口病监测数据,描述手足口病的病原特征、代表性和重症病例并发症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足口病哨点监测样本阳性率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4 783例手足口病病例样本,其中轻症病例3 390例,重症病例1 390例,死亡3例。肠道病毒(EV)阳性率为81.43%(3 895/4 783),轻症病例优势血清型为其他EV(52.68%,1 482/2 813),重症病例优势血清型为EV71(65.31%,706/1 081)。哨点监测显示的优势血清型与同时期现有监测血清型基本一致。其他EV所致病例中低年龄组儿童所占比例高于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χ2=130.1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样本阳性率高与男性、高发月份病例、儿童医院病例、样本为粪便、及时采样有关。不同类型样本阳性率均呈现随发病-采样间隔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趋势(粪便趋势χ2=14.47,P<0.001;咽拭子趋势χ2=31.99,P<0.001;肛拭子趋势χ2=24.26,P<0.001)。无菌性脑膜炎、非脑干脑炎、脑干脑炎为重症病例最常见的3种并发症,EV71和其他EV所致重症病例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哨点监测发现性别、发病月份、接诊医院类别、标本类型、采样及时性是影响手足口病样本阳性率的5个独立影响因素。哨点监测可以收集这些影响因素以提升监测质量。设立手足口病国家级哨点监测在我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iFlow软件量化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TA明确诊断,且行介入治疗成功的16例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患者均分4段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而后行狭窄闭塞部位的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治疗.采用量化分析iFlow软件对血管造影数据进行分析.测量术前和术后即刻股总动脉分叉部、腘动脉分叉部和踝关节水平的达峰时间(TTP)值,并计算腘动脉分叉部TTP与股总动脉分叉部TTP的差值(腘动脉分叉部TTP差值)和踝关节水平TTP和股总动脉分叉部TTP的差值(踝关节水平TTP差值).采用t检验比较上述参数值的变化.结果 16例介入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股总动脉分叉部术前TTP为(5.46±2.69)s,术后为(4.64±0.9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1,P>0.05).腘动脉分叉部、踝关节水平术前TTP分别为(13.49±3.96)、(22.84±7.27)s,术后分别为(9.84±2.44)、(14.88±4.5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42和-3.710,P均<0.01).腘动脉分叉部、踝关节水平术前 TTP差值分别为(8.03±4.04)、(17.38±6.17)s,术后分别为(5.20±2.42)、(10.25±4.6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04和3.746,P均<0.05).结论 通过iFlow软件量化分析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血管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