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36~83岁,平均61.5岁)均在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或AFP检测怀疑残留或复发,但传统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病灶时行全身PET/CT检查,检查结果以最终病理结果或随访结局为参考。结果:最终共证实28处病灶,PET/CT检测出了93.7%(15/16例)的肝内病灶,100%(12/12例)的肝外病灶,总体检出率为96.4%。在15例中,PET/CT至少能检出1个病灶。结论:18F-FDG PET/CT显像有助于诊断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传统影像学不能明确的肝内复发或新发病灶,并能同时有效地发现肝外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化脓性肝脓肿穿刺引流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行穿刺引流治疗的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评价临床疗效,探讨引流时间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和Fisher’s确切检验。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6.0。结果:共有218例患者纳入研究。18例(8.25%)患者存在感染性休克,22例(10.09%)患者存在血行感染性并发症。156例(71.56%)血细菌培养或脓汁细菌培养阳性。致病菌占首位的为肺炎克雷伯杆菌(67.94%)。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肝脓肿的临床成功率96.33%,平均带管引流时间(29.24±9.27)天。影响带管引流时间的因素为:多房(P=0.018)、实性(P=0.013)、合并肝胆胰恶性肿瘤(P<0.001)。结论: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临床疗效显著,多房、实性及合并肝胆胰恶性肿瘤是影响引流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次肝癌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肝癌分期、肝功能分级、有否血管侵犯、有无腹水、有无肝癌手术史、有无介入治疗史7项。结果影响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因素按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依次为肝癌分期、血管侵犯、腹水、Child-Pugh分级,患者年龄、有无介入治疗史、有无肝癌手术史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无明显影响。结论肝癌分期、血管侵犯、腹水、Child-Pugh分级是导致肝癌患者纤溶亢进的重要影响因素,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正常犬肝脏射频消融(RFA)后不同时期的病理、CT及PET-CT表现,为肝脏肿瘤RFA后随访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及参考依据.方法 成年健康杂种犬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RFA后即刻组、1周组、2周组、4周组和8周组),每组3只.对每只犬肝脏行2次RFA治疗,消融后的实验犬于所在组对应的时间点行CT和PET-CT检查,完成检查后,静脉注射氯化钾溶液牺牲后,腹部切口取肝脏标本行病理检查.以消融灶周围环形反应带与正常肝实质强化/摄取率(r_(p/p))变化对图像进行评估,并将影像表现与病理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FA术后即刻组,病理检查显示,消融灶中央凝固坏死,周围肝窦扩张充血;增强CT消融灶周围出现明显的环形强化带;PET-CT表现为低代谢消融灶被等代谢肝组织环绕.1~4周组,病理检查显示,消融灶坏死程度逐渐加重,周围肝组织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并逐渐成熟;CT动脉期和PET-CT消融灶周围均呈环形强化和高代谢,尤以1~2周组明显.8周组,病理检查显示,消融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明显;PET-CT显示上述强化和高代谢征象消失.增强CT动态变化曲线为术后即刻组明显强化(r_(p/p)=1.34±0.21),1周组达峰值(r_(p/p)=1.39±0.20),之后逐渐回落;PET-CT代谢变化为单峰曲线,1周组为代谢峰值(r_(p/p)=1.19±0.09),即刻组及8周组分别趋于等代谢.结论 CT和PET-CT均可较准确的反映肝脏RFA后的病理改变.为规避RFA术后炎症反应对评价肿瘤残余的干扰,影像检查应在术后即刻和8周后进行.术后即刻PET-CT扫描可能优于CT,1周后两者的诊断效能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后复发咯血的相关风险因素及其相关性。 方法收集因咯血行BAE治疗患者75例,按照是否再次发生咯血进行分组,对比两组患者间在年龄、性别、原发病因、病程、咯血量、栓塞剂、血管造影表现等因素的影响,并评价其相关性。 结果17.33%(13/75)的患者在BAE后复发咯血,在有无咯血两组患者中,支气管动脉-肺动/静脉分流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病因、病程、咯血量、栓塞剂因素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回归分析提示,支气管动脉-肺动/静脉分流与术后复发咯血有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支气管动脉-肺动/静脉分流的存在是导致BAE后复发咯血的显著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支架置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1年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09年9月~2010年3月于我院介入科治疗的髂/股动脉闭塞、行支架置入的患者33例,其中男23例,女10例,平均年龄(64.8±11.8)岁。33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75.7%(25/33),高血脂患者占54.5%(18/33),高血压患者占60.6%(20/33),有吸烟史的患者占45.5%(15/33)。33名患者中,左髂外动脉病变2例,右髂外动脉病变1例,双侧股动脉病变7例,左股动脉病变12例,右股动脉病变11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严重肢体缺血症状,包括静息痛、间歇性跛行、坏疽等。术中经PTA球囊预扩张,行DSA显示病变处狭窄仍≥50%或有血管内膜撕裂、动脉夹层,远端均有至少一条流出道通畅,符合支架置入的条件,因此行支架置入。术后服用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终身抗凝。首要观察指标定为1年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并发症指死亡、病变处二次手术、术侧肢体截肢(趾)等。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技术成功率、术后6个月及1年经彩超测得的通畅性(有条件者行DSA/CTA显示血管形态)、6个月及1年时用行走受损问卷评定的临床功能状态。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采用门诊复查、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管重建,共置入66枚支架,术后即刻造影通畅率100%,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年时,32名患者完成随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2.5%(4/32),3名股动脉支架患者经彩超证实再狭窄,1名患者进行了同侧截趾。术后6个月时,32名患者完成随访,支架通畅率为93.8%(30/32)(股动脉再狭窄2例,二次手术后未开通)。术后1年时,32名患者完成随访,通畅率为87.5%(28/32)(1例股动脉闭塞者截趾,3名股动脉再狭窄者二次手术后未开通)。采用Regensteiner等于1990年提出的行走受损问卷评分方法,对患者行走功能受损情况进行评分,行走距离得分由术前的(19.4±14.5)分(n=33)增加到术后6个月的(61.5±18.4)分(n=32)、术后1年的(38.5±19.2)分(n=32),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前与术后1年、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行走距离得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01);行走受损问卷中行走速度得分由术前的(1.7±1.1)分(n=33)增加到术后6个月的(4.3±2.9)分(n=32)、术后1年的(3.5±1.4)分(n=32),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前与术后1年、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行走速度得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01)。结论:本研究中,术后1年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后6个月及1年支架通畅性较好,行走受损问卷中行走距离及行走速度得分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支架置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1年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在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实习考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级影像技术专业在放射科实习的26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OSCE,对考核难度系数、信度、效度、成绩及学生对OSCE的认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考核难度系数平均为0.87,信度α=0.882,效度系数r=0.963,参与考核的学生成绩为(83.6±6.7)分,参与考核的学生普遍认为OSCE能够促进自己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水平。结论 OSCE在影像技术专业实习考核中的应用,能够客观、有效地反映学生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经皮穿刺引流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院118例有急诊胆囊切除禁忌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在超声联合透视引导下行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其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66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52例,通过对比术前、术后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评价疗效.结果:118例患者中116例为一次性置管成功,有2例患者为二次置管成功.66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45例炎症痊愈,择期行胆囊切除术,12例不能耐受手术患者无症状长期置管,脱管4例,死亡5例.52例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44例于引流后3~4周透视下行胆道造影示无梗阻后拔管康复,脱管5例,长期带管2例,死亡1例.结论:超声联合透视引导PTGD治疗急性胆囊炎是一种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且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穿刺引流后的预后效果较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预后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的疗效及2年内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2011年6月的22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资料,共274条患肢。本组病例中男162例,女60例,平均年龄(67.5±11.2)岁。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主髂动脉病变92条肢体,股腘动脉101条肢体,膝下动脉31条肢体,多节段病变50条肢体;根据不同的病变程度分为:Rutherford 3级116条肢体,Rutherford 4级87条肢体,Rutherford 5级37条肢体,Rutherford 6级34条肢体。用超声、CTA及DSA等辅助检查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术后2年内随访。结果:269条肢体技术成功,265条肢体临床成功,单纯球囊扩张86条肢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183条肢体。术后30 d内因心衰、重度感染及休克死亡4例,膝上截肢2例。本组病例中完成随访患肢235条,随访9~24月,平均(20.8±4.7)月。2年时血管初次通畅率为71.5%,二次通畅率为75.7%。踝关节以上截肢9例,保肢率96.2%。结论: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畅率较好,2年内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经肝动脉灌注栓塞(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一种新的治疗HCC的方法,是目前不能手术的HC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 MicroRNA( miRNA)是一种微小的非编码RNA,研究已经发现miRNA与肿瘤的预后有关,并且证实部分miRNA能够作为生物学标志物在HCC患者接受TACE治疗前进行预测,本篇综述对miRNA作为生物学标志物在接受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方面研究做一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