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为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生存素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癌细胞增殖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生存素、Ki-67蛋白在96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生存素在2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表达,分析生存素表达与Ki-67增殖指数及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生存素阳性表达乳腺癌的Ki-67增殖指数(35.32±21.28%)明显高于生存素阴性者(20.42±11.34%),生存素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呈正相关(P〈0.05);生存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0.83%(68/96),正常乳腺组织未见生存素表达,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素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均无关。结论:生存素不仅参与凋亡的调控,还促进了细胞增殖。生存素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上调,提示其通过抑制凋亡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过度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何霞  罗梅  薛家强 《重庆医药》2009,38(16):2032-2033,2035
目的探讨KLK7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34例卵巢上皮性癌、19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32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37例正常卵巢组织中KLK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KLK7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及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4%、47.4%)及表达水平(分别为0.85±0.15、0.53±0.09)均显著高于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分别为15.6%、16.2%和0.20±0.13、0.22±0.11,P均〈0.05);且KLK7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均与手术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KLK7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不同程度的表达增强与卵巢上皮性肿瘤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大勇 《河北医药》2014,(3):342-344
目的:观察BRMS1和Survivin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对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0例乳腺癌、70例乳腺良性增生和40例癌旁正常组织BRMS1、Survivin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RMS1在乳腺癌、乳腺良性增生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81.4%、95.0%,与乳腺良性增生和癌旁正常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BRMS1表达明显降低( P <0.05)。 Survivin在乳腺癌、乳腺良性增生和癌旁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8%、17.1%、0,与乳腺良性增生和癌旁正常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Survivin表达明显增加( P <0.05)。 BRMS1和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的异常表达与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 P <0.05),Survivin表达亦与组织学分级有关,二者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且呈明显负相关( P <0.05)。结论BRMS1和Survivin对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乳腺癌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邹自万  郭贵海  徐萍  陈江 《江西医药》2009,44(11):1069-107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损伤中NF—κBp65、Caspase-3表达意义。方法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SAP组(n=18)、假手术组(n=18)。采用改良的Aho’s法制作SAP模型,并经病理及血清学检查证实成功的SAP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观察2组大鼠肝组织中NF—κBp65、Caspase-3的表达,同时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病理观察显示。SAP组大鼠肝组织可见肝细胞明显肿胀、肝窦充血,肝细胞界限不清,肝索扭曲,至12h可见局灶性坏死。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以小叶区明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在SAP组肝组织中3h、6h、12hNF—κBp65表达分别为(2.83±1.84)、(5.50±1.98)、(8.00±1.55),Caspase-3表达分别为(2.50±0.84)、(5.34±1.16)、(6.17±1.61),其12h与3h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呈弱阳性表达,并随时间延长阳性表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肝脏组织镜下评分、肝组织NF—κBP65及Caspase-3表达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三者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NF-κB、Caspase-3升高为SAP肝损伤早期表现.其过度表达在SAP肝脏损伤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组织中IGF-1R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乳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70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癌旁及乳腺正常区组织中的IGF-1R mRNA的表达,并分析IGF-1R 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IGF-1R mRNA的表达量按正常、癌旁、癌组织顺序逐渐增高.IGF-1R/β-actin比值分别为0.584±0.058、0.382±0.086、0.203±0.042,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1R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ER状态显著相关(P<0.05),与肿瘤病理分型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IGF-1R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是有价值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患者血浆样本中多药耐药基因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检测,掌握治疗过程中耐药信息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化反应方法,将血浆样本与化学试剂加在一起混匀,根据反应前后透光率的不同,计算每个样本GST活性。结果:治疗前GST活性平均为(842±606)nmol·min^-1·mL^-1,化疗3个周期后GST活性平均为(796±587)nmol·min^-1·mL^-1。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相比较,治疗前GST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浆GST活性测定,对乳腺癌化疗用药选择及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剂对预防老年乳腺癌手术后皮瓣坏死的作用。方法98例临床Ⅰ~Ⅱ期65岁以上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50例),术中用电刀分离薄皮瓣。手术后,对照组常规处理,治疗组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处理并加注射用丹参400mg共5d,观察两组患者出现皮瓣坏死的例数及程度、住院时间、总体治疗费用。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后分别有9例、23例皮瓣坏死(P〈0.01),且治疗组皮瓣坏死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住院(14.5±4.0)d,对照组(17.5±10.5)d(P〈0.01)。治疗组术后再植皮3例,对照组10例(P〉0.05)。治疗组总费用为(1600±460)元,对照为(2200±730)元(P〈0.01)。治疗组放置引流管(6.0±3.5)d,对照组(6.0±3.0)d(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后使用丹参注射剂能显著降低老年乳腺癌患者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及程度,加快伤口愈合,减少住院天数及总体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9例乳腺癌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的VEGF-C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69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72.46%(50/69),10例乳腺纤维腺瘤表达为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0.173,P〈0.01)。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有关(χ^2=12.026,P〈0.01),组织学分化Ⅲ级的VEGF-C阳性表达率为92.86%,高于组织学分化Ⅰ级(37.5%,P〈0.01)、Ⅱ级(63.64%,P〈0.05),Ⅰ级与Ⅱ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腋淋巴结癌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10%和6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月经状态、肿瘤大小、病理类型、TNM分期、ER/PR状态和预后无关(均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明显增加,其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并且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北虫草提取物对促进机体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生物学作用,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与给药试验组(2.25g/d)的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RBC)和白细胞(WBC)计数采用血常规分析仪分别测定。应用惠普监测仪连续监测心率。结果表明,对照组中Hb含量和WBC计数在运动后分别为(146.43±18.12)g/L和(5.30±1.18)×10^9/L,与运动前(160.54±10.39和7.10±1.8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给药组中Hh含量和WBC在运动后分别为(158.97±6.55)g/L和(6.29±1.06)×10^9/L,与对照组运动后的测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安静实验组中,用药后心率为(55.1±2.76)/min,低于用药前的(60.2±1.46),差异有显著性,(P〈0.05)。乳酸阈实验组中,用药后心率为(188.3±3.26)/min,高于用药前的(168.5±3.64)/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北虫草提取物通过对机体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心率的调节使机体对运动的耐力增强,对训练产生的疲劳具有促进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姚志强  崔明  王翔  张海威 《江西医药》2009,44(11):1072-1074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Raf激酶抑制蛋白(raf kinase inhibitor protein,RKIP)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S-P法)检测54例乳腺癌组织、22例癌旁乳腺组织、14例乳腺增生症组织中RKIP的表达,并对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KIP主要表达于乳腺癌细胞的胞浆和胞浆膜部分。乳腺癌组织与癌旁乳腺组织、乳腺增生症组织中RKIP高表达的阳性率为51.9%,81.8%,100%,乳腺癌组织与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RKIP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RKIP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PTE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TNBC石蜡组织标本48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石蜡组织标本50例和正常乳腺石蜡组织标本30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TNBC的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48例TNBC组织中有13例呈PTEN阳性表达,表达率为27.1%;50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有34例呈PTEN阳性表达,表达率为50.0%;30例正常乳腺组织均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00.0%。PTEN在TNB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性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P〈0.05),PTEN在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PTEN表达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化、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月经状况无关。结论TNBC组织中存在PTEN的表达下降或缺失,且对TNB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侵袭性强和容易远处转移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何莹  何陵湘 《今日药学》2008,18(4):50-51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对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76例中、重度癌痛患者口服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片,记录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76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轻度缓解3例(3.9%),中度缓解9例(11.8%),明显缓解39例(51.3%),完全缓解25例(32.9%),中、重度癌痛的镇痛有效率为96.1%(73/76),其中显著有效率(完全+中度缓解)为89.5%(68/76)。治疗前疼痛级数8.2±1.6,治疗后3.3±1.5,(P〈0.05)。治疗前平均KPS评分41±11,治疗后70±13,生活质量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28例(36.8%)。结论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能有效控制癌性疼痛,改善牛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轻微,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加味四逆散(JWSNS)对皮质酮和谷氨酸致损伤的PCI2细胞中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及其磷酸化的影响。方法以200μmol·L^-1Cort和50μmol·L^-1Glu损伤的PC12细胞作为体外药理学研究模型,制备JWSNS含药血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C12细胞损伤模型中CREB和磷酸化CREB蛋白的表达。结果200μmol·L^-1 Cort和50Ixmol·L^-1 Glu可导致PCI2细胞中CREB和p-CREB表达下降(CREB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7.1%±4.2%和20.8%±5.7%,p—CREB表达量分别为0.587±0.123和0.515±0.157,P<0.05或P<0.01),10%JWSNS含药血清能升高CREB和P—CREB的表达(CREB阳性细胞率分别为62.6%±11.7%和79.5%±7.6%,p-CREB表达量分别为1.298±0.112和1.269±0.128,P<0.05或P<0.01)。结论10%JWSNS含药血清能通过调节cAMP—CREB信号通路发挥其神经保护和抗抑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CD44v6、MMP一2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峰 《河北医药》2012,34(6):808-810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CD44v6、MMP-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2例乳腺浸润性癌中VEGF、CD44v6、MMP-2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乳腺组织进行比较。结果VEGF在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3/45)和90.2%(83/92),且VEGF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53/5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CD44v6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4/45)和85.9%(79/92),而且CD44v6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51/5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MMP-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2/45)、87.0%%(80/92),而且MMP-2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52/5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VEGF与CD44v6、MMP-2的表达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VEGF、CD44v6、MMP-2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它们可能在乳腺癌的远处转移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内淋巴管密度(L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06至2009年乳腺癌患者标本40例,另取乳腺纤维瘤组织标本5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5例;采用酶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对50例乳腺组织标本的LVD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乳腺组织标本VEGF-C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的LVD、VEGF-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LVD、VEGF.C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5)。乳腺癌LVD与VEGF.C的表达成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LVD、VEGF—C表达水平增高,LVD与VEGF-C的表达促进乳腺癌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Ⅱ)治疗糖尿病酮症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酮症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组(CSⅡ组)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分别使用CSⅡ和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观察血糖、血酮、尿酮的变化、低血糖的发生率及胰岛素用量的多少。结果:2组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血酮恢复正常,但CSⅡ组血酮恢复时间(50.4±7.6)h较对照组(88.6±8.9)h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尿酮转阴时间CSⅡ组(20.5±6.8)h较对照组(55.2±15.6)h明显缩短,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CSⅡ组低血糖的发生率[(0.5±0.4)次/人]较对照组[(1.6±0.8)次/人]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但达目标血糖的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胰岛素用量CSⅡ组[(38.6±5.3)U·d^-1]较对照组[(54.6±11.0)U·d^-1]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CS治疗糖尿病酮症较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胰岛素疗效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一日40mg强化降脂治疗与普伐他汀一日20mg常规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7年6月ACS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n=46)和辛伐他汀组(n=50),晚间一日1次口服普伐他汀20mg或辛伐他汀40mg,疗程4周,测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脂及CRP水平,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CRP水平分别为(5.02±0.85)mmol/L、(1.74±1.52)mmol/L、(2.63±0.36)mmol/L、(1.19±0.05)mmol/L、(12.49±9.02)mg/L和(4.90±1125)mmol/L、(1.64±1.29)mmol/L、(2.62±0.47)mmol/L、(0.95±0.05)mmol/L、(12.67±17.97)mg/L,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50±0.89)mmol/L、(1.55±0.28)mmol/L、(2.36±0.39)mmol/L、(1.12±0.06)mmol/L、(3.11±9.33)mg/L和(4.11+050)mmol/L、(1.45±0.22)mmol/L、(2.04±0.24)mmol/L、(0.94±0.09)mmol/L、(1.70±1.42)mg/L,其中TC、LDL—C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辛伐他汀组与普伐他汀组相比,前者TC、LDL—C和CRP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非可逆性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普伐他汀一日20mg相比,辛伐他汀一日40mg强化降脂治疗不仅能显著降低TC和LDL—C,而且能显著降低CRP,从而使ACS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8.
硫普罗宁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联合复方甘草甜素对中重度酒精性肝病的疗效。方法:将46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治疗组采用硫普罗宁200mg和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对照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清TBil、ALT和AST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37.85±19.68vs.68.33±13.07μmol·L^-1,P〈0.01;56.33±14.78vs.89.38±35.67μ·L^-1,P〈0.01:79.76±24.65vs.121.32±23.44.μ·L^-1,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普罗宁联合复方甘草甜素可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病患者肝功能,使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乳腺癌和2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SPARC和Her-2的表达。结果SPARC在乳腺癌间质细胞的高表达率为68.6%(48/70)明显高于肿瘤细胞表达率为37.1%(26/70)(P〈0.05);间质细胞中乳腺癌的SPARC表达率为68.6%(48/70)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的表达率为40.0%(8/20)(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Ⅲ期的乳腺癌中SPARC的表达率升高(P〈0.05)。乳腺癌中SPARC的高表达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Her-2在乳腺癌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率为45.7%(32/70)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表达率的10.0%(2/20)(P〈0.05)。Her-2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高(P〈0.05)。结论乳腺癌中SPARC、Her-2的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BRCA1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将乳腺癌分为≤40岁及〉40岁两组,各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病理诊断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术前未经任何治疗。同时选取乳腺腺病20例对照。构建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中BRCA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BRCA1蛋白在腺病中表达于腺泡及导管上皮细胞核(阳性率90%);在乳腺癌中表达于癌细胞胞质或细胞核(阳性率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年龄≤40岁BRCAl蛋白阳性表达率(52.0%)低于年龄〉40岁组(76.0%);同时无淋巴结转移组其BRCA1蛋白阳性表达率(80.6%)高于伴有淋巴结转移组(54.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RCA1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以及病理组织分级无关(P〉0.05)。结论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发病年龄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通过对BRCAl蛋白的检测,有助于筛选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及其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