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伤寒杂病论》中的祛除实邪、温中补虚、寒温并用等治法的应用,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阳明热证、阳明腑气不通证、阳虚寒实内结证、脾胃虚寒腹痛证、脾胃虚寒呕吐证、脾肾阳虚下利便脓血证、寒热错杂痞证、脾胃寒热兼杂证等脾胃相关疾病的证治特点及白虎汤、三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黄附子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等相关方剂的用药特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阳明病以腑热燥实之证为主,其治法主要以清、下二法为其正治之法。清法以白虎类方为主,又有第228条热郁胸膈治以栀子豉汤之清宣胸膈郁热、第229条阳明腑实尚未成形治以小柴胡汤之清透半表半里邪热、第232条太阳表热未除治以麻黄汤之发汗等方法治疗阳明热证。下法以承气类方为主,但又有第230、231条阳明胃气不降、少阳枢机不利治以小柴胡汤之枢机通利、第233条津液枯涸、燥屎不下治以蜜煎方(蜂蜜)之滋阴润燥、导下通便等方法治疗阳明不大便、大便硬之证。透过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麻黄汤证、蜜煎方证之疾病发展过程、机制及方药组成均说明阳明病中的权变治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从生理上强调脏腑阴阳有别,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通过对阳明虚寒证的辨治,以与脾气虚寒证治相区别;脾胃同居中焦,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故分而兼顾,论病机强调寒热之分,遣方用药则又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以栀子豉汤为代表方的栀子豉汤类方,由于在理论上对其证治缺乏充分的认识,致使在临床上不能如桂枝剂、柴胡剂等经方那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提出栀子豉汤所治主证是热郁胃中所致的“心中懊”而非热扰胸膈的“虚烦”,而“心中懊”实乃胃中嘈杂。并进而分析了从热郁胃中至阳明腑实证与阳明湿热发黄证之间存在的内在病机演变过程,指出栀子豉汤是治疗阳明热证之第一法。  相似文献   

5.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  相似文献   

6.
阳明病多为实热证,但有一系列虚寒证.未系统学习者往往对此认识不清。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进行温习,归纳、分析阳明病相关条文,探寻阳明病虚寒证的证治规律,从而明确了阳明病:一不单纯是实热证,也有虚寒证;二阳明虚寒证不能等同于太阴病。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太阴病中,太阴脾阳虚衰、虚寒之证,本应禁汗、禁下,但确有第276条太阴桂枝汤证之可汗,第279条桂枝加芍药证、桂枝加大黄证之调和脾胃气血阴阳及可下的权变治法。根据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桂枝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三证疾病发展过程、机理及方药组成可以看出《伤寒论》太阴病中常法中的变法,即权变治法。亦在说明"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重视脾胃、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在其所著《伤寒论》一书中太阳病辨证论治始终顾护中土,保养胃气,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煎服方法及病后调护,时时以顾护脾胃为要,贯穿于其理法方药的全过程,为后世医家对于疾病的诊疗以及预防调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研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原文,探讨张仲景在太阳病辨证论治中始终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白虎汤最早载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以治疗“太阳中热”,“阳明经证”,“三阳合病”,“瘟狂”等。该方在《伤寒论》中三次出现。一在太阳篇治脉浮滑,一在阳明篇治三阳合病,自汁出者;一在厥阴篇治脉滑而厥。虽然是在不同的篇章中出现,但运用此方的根本一条是要抓住无形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与外延,提出其外延是中医辨证论治全过程、中医恒动观的真实写照。论述了《伤寒论》中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体系的初始形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认为《伤寒论》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六经辨证方法,实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体化,而且在于确立了突出辨证论治的全新中医诊疗模式,即辨病中的辨证论治和辨证论治中的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1.
白虎汤证治新验邹碧云(附属第二医院410005)主题词白虎汤/治疗应用,风湿热/中医药疗法,糖尿病/中医药疗法,肺炎,大叶性/中医药疗法白虎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主治阳明实热证,周身大热,自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有力,此即一般所谓“四大症”。...  相似文献   

12.
黄疸是临床常见病证,中医药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由《伤寒杂病论》伊始,即对黄疸有了较为系统的临床证治法则及方药,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中详细论述了阳明病变发黄的证治,更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将“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运用于治疗黄疸,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以汗法为例,论述了汗法在黄疸病中的运用,以期探求仲景辨治黄疸的精要,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结胸三方,为人陷胸汤、小陷胸汤、三物白散。三物白散治“寒实结胸”,大陷胸汤治“结胸热实”,小陷胸汤仲景虽未言,然从病脉证治及具体运用之方药分析之,当亦属于热实结胸范畴。今据此以谈愚在临床中运用结胸三方之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4.
对《伤寒论》辨治眩晕症的条文进行了探讨。《伤寒论》认为眩晕症可分为阳虚水泛、阴阳离绝、胆火上扰、寒湿在中、清阳不升、阳明腑实、正虚邪恋等证,治疗时分别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和真武汤、附子汤、小柴胡汤、茵陈术附汤、大承气汤和微辛轻清透邪之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小柴胡汤为“柴胡证”而设,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善于灵活运用小柴胡汤,除方后对7个或然证的加减外,临床还可用治多种疾病。驱邪与扶正是小柴胡汤的组方特点,它切合了临床多数疾病皆由邪实正虚、阴阳失调这一基本病机,故小柴胡汤既能和解少阳,又能治疗其他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6.
柴胡证辩     
小柴胡汤证,仲景《伤寒论》中称之为柴胡证,与桂枝证并提,吴考槃称之为《伤寒论》的两个特区。特区者,其证治特殊,有异于一般汤证。具体地说,小柴胡汤证非少阳病所独有;邪传阳明,亦有用小柴胡治之者;厥阴病中亦有柴胡证;阳微结、热入血室以及《金匮要略》中黄疸、产后郁冒的证治中亦有柴胡证。由此可见小柴胡汤的证治范围广泛,柴胡证亦非单一模式,为更好掌握其规律,仅据其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衰,生化无源,产生虚证、寒证;邪实壅于中焦,正邪相争,则为实证、热证;正气已虚,然邪仍恋战,则发展为虚实夹杂证、寒热错杂证;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不力则致痰阻气逆证.仲景在治疗外感病过程中运用五法治疗脾胃病:温补脾胃、苦寒直折、寓清于补、攻补兼施、降逆化痰,有效提升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气机升降出入,成功截断病程,促进痊愈.《伤寒论》对脾胃病的治法,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为阐述外感疾病的专书,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专著,全书共计397条原文合113首方剂。承《黄帝内经》,理论联系实际,首创“六经辨证论治”治疗外感病。其中的“三承气汤证”是一个典型缩影,可谓“冰山一角”。其方证主要包括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后世演化不胜枚举。此三证在《伤寒论》中共涉及条文34条:其中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7条,“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条,“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条。其内容思想贯穿全篇始末,是辨证论治思想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述及下利条文有60多条,方有20余首。现综合分析如下:一、实热型:多由邪热侵犯肠胃;或素体阳盛,邪从热化所致。其中,有太阳病误下邪陷阳明的葛根芩连汤证,少阳邪热内迫阳明的黄芩汤证,阳明府实、热结旁流的承气汤证,肝经湿热的白头翁汤证。1、太阳病误下邪陷阳明之葛根芩连汤证:表证误下,邪热内陷,阳明热盛,迫津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论述吴茱萸汤证的条文共有三条 ,分别见于阳明篇 ,少阴篇和厥阴篇。吴茱萸汤证其病机概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或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因此见于阳明篇和厥阴篇是没有争议的。但其病机与少阴并无联系 ,为何会出现在少阴篇呢 ?这一直是《伤寒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拟就仲景将吴茱萸汤证列于少阴篇的本意进行探讨。“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 (2 4 3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瘐汤主之。”(30 9条 )、“干呕吐延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378条 )以上是《伤寒论》论吴茱萸汤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