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秦颖  倪勇  周汝明  徐敏 《腹部外科》2009,22(6):360-36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表现及结果.结果 造影显示有出血灶14例,阴性8例;行介入治疗12例,行手术治疗12例.结论 DSA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4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纪伟  曾勇 《腹部外科》2010,23(3):144-146
目的探讨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2例肠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选择性血管造影确诊35例(83.3%)。经血管造影后介入治疗治愈28例(66.7%),经内镜治愈1例(2.4%),手术治愈13(31.0%)例。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加血管介入栓塞术是诊断和治疗肠血管畸形的首选有效手段,外科手术切除病灶仍是治疗肠血管畸形出血最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其适应证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和各种原因所致的难治性消化道出血,无绝对禁忌证。胃肠道动脉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作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造影;门静脉造影可采用直接门静脉穿刺或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途径。利用DSA造影进行诊断。并根据不同出血原因采用栓塞、分流降压、药物收缩血管等方法作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合并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合并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结肠血管发育不良的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结果:9例年龄>60岁,8例为急性大出血,5例为间歇性出血;10例纤维结肠镜均无阳性发现,4例99锝红细胞显像均见有异常放射性聚集,8例行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均显示病变结肠肠壁血管“静脉相”迂曲、扩张;8例急性大出血作病变结肠肠段切除,痊愈出院。结论:中老年人无明原因出现下消化道出血者需考虑到结肠血管发育不良的可能性。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是首选;用99锝红细胞显像是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筛选方法,最终手术切除是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胰腺假性囊肿合并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合并出血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胰腺假性囊肿合并出血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腹腔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两种类型,症状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而不同;CT和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出血部位.结果本组非手术治疗1例,手术治疗2例,介入栓塞治疗2例,手术结合介入栓塞治疗1例;1例死亡,5例治愈.结论胰腺假性囊肿并出血发病凶险、处理棘手,CT和选择性血管造影是首选检查方法,手术和血管栓塞应合理选择和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6.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介入诊断及治疗。方法 3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造影检查,查明原因的进行栓塞或外科手术止血,仍然不明原因的,于造影血管灌注加压素及立止血后,结合内科治疗。结果 有17例病人查明出血原因,介入或手术治疗后止血。19例不明原因的出血,灌注加压素及立止血后,结合内科治疗,15例止血。结论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造影能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对造影仍不明原因的出血,局部用止血药也能达到止血目的,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压)作为消化遣出血的主要原因已引起重视.Hammersmith医院67例消化道出血,13帕为首次急性出血,46帕为再发急性出血,33肠表现为贫血的慢性出血.在因其它有关疾病行血管造影时,发现7肠病人伴有血管发育不良.在本院血管发育不良几乎为急性憩室出血的10倍,是结肠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在所有病例中74肠为红血便,18帕为黑便,49肠因结肠出血继发贫血.但这只反映该院以血管造影诊断出血的经验,并不代表在普通人群中血管发育不良的真正发生率.血管发育不良可以通过血管造影和结肠镜发现,但血管造影发现的病变几乎都发生在盲肠和升结肠。而肠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1999年间26例胃肠道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内镜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42%,ECT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为55%,选择性动脉造影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83%,剖腹探查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100%,保守治疗1例,病变肠段手术切除14例,介入治疗4例,其余行扩张血管缝扎,胃十二指肠结扎术或硬化剂局部注射,效果良好,结论 怀疑血管畸形致胃肠道出血时,首选内镜检查,进一步检查可行ECT,选择性动脉造影是诊断血管畸形最有效的方法,必要时剖腹探查并可结合术中肠镜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病灶最有效,辅以血管缝扎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意义辽宁省人民医院(110015)放射科王志荃,宋继魁外科胡顺先急性和慢性反复发作性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检查方法有内镜、钡餐或/和钡灌肠.当上述检查均未能发现出血部位时,可作血管造影.据报告[1],血管造影不但能发现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2—2002年期问对25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患行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其中20例灌注血管收缩剂,5例予以经导管栓塞术。结果 显示出血灶23例(92.0%),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15例)、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征(15例)以及动静脉畸形(2例)。5例经导管栓塞治疗,获永久性止血;20例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后24h复发出血1例。造影后17例手术,其中急诊手术6例、择期手术11例;术前血管造影与外科术后诊断符合率为88.2%。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以5年间24例经血管造影证有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病例资料,从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的角度讨论了该方法临床应用的适应证、操作要点及其价值,并进一步证明介入性放射学不仅是当今明确动脉性消化道出血部位及病因的检查技术之一,而且亦是急诊上血的非手术性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对3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检查,其中对11例急性大出血患者行栓塞治疗。34例患者均明确出血的部位;11例急性大出血患者栓塞治疗成功。DSA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急性大出血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时行血管造影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血管造影技术在抑制下消化道出血中所起的作用尚未广为人知。本文介绍了2例用栓塞直肠上动脉的  相似文献   

14.
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对18例临床诊断不明确的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穿刺右侧股动脉后,将5FYashiro导管选择性插管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髂内动脉造影,对部分疑有病变部位以3F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造影有阳性发现时,保留靶血管内导管,将患者送往外科手术;对有栓塞适应证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止血。结果血管造影阳性率为66.67%(12/18);5例可见对比剂外溢,间接征象包括肿瘤血管及染色2例,血管性病变5例。6例DSA阴性。5例经导管栓塞后即刻止血。结论 DSA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血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管畸形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消化道造影等辅助检查和/或手术、病理确诊的17例胃肠道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行急诊胃镜检查,阳性7例,其中2例为胃镜复查阳性;结肠镜检查9例,阳性6例;血管造影检查2例,阳性1例;胶囊内镜检查1例阳性。2例未行内镜者急诊手术,确诊为胃血管畸形;另2例小肠血管畸形亦行手术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均一次成功。所有病人出血停止出院。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是胃肠道血管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血管造影。内镜诊断和治疗是胃肠道血管畸形诊治的首选方法,安全方便,创伤小。手术对胃肠道血管畸形的治疗仅适用于多次内镜治疗无效、小肠血管畸形以及诊断未明而大量反复出血病人。  相似文献   

16.
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国栋  汪阳 《腹部外科》1995,8(2):59-60
报告1982年以来对9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腹部血管造影,并对其中57例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行介入放射治疗,并就其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11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消化道出血发生原因依次为肿瘤(69.5%)、血管畸形(13.6%)、炎症性肠病(5.9%)、肠憩室(5.9%),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论肿瘤及血管畸形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增强螺旋CT扫描、内镜、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及食管胃吻合口出血的治疗体会与经验。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胃大部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近期消化道出血7例,远期消化道出血2例。 结果 病人经保守治疗、二次手术止血、内镜下止血夹治疗止血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止血,恢复顺利。 结论 胃部分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应引起重视,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规范的手术术式,预防胃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在腹腔脏器急性动脉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9例次急性消化道或腹腔急性出血的患者行腹腔动脉造影检查,对其中阳性且无治疗禁忌的40例次置入弹簧圈、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放置覆膜支架等方式行腔内止血治疗。通过术后造影、症状、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止血是否成功。结果 47例次(47/159,29.56%)造影阳性;外科术后出血77例次,造影阳性率37.66%(29/77),非外科术后消化道出血82例次,造影阳性率21.95%(18/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阳性患者共进行40例次介入治疗,其中置入弹簧圈33例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4例次,置入覆膜支架3例次,腔内止血成功率为100%(40/40)。结论血管腔内技术是治疗腹腔脏器急性动脉出血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20.
原因不明下消化道出血介入性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下消化道出血介入性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35例原因不明下消化道出血,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造影,通过导管注入垂体后叶素或和明胶海绵、螺圈等止血。结果:32例造影呈阳性,造影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止血有效率90.1%。结论:介入性方法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