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丽丹  胡慧 《护理研究》2014,(12):4479-4480
护理实训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护生走向社会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实训教师不仅要培养护生护理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还要注意培养护生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模式,提高护生护患沟通的能力。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模式,建立医患之间情感交融、心灵互动、诚信亲情的沟通机制。因此,在护理实训阶段,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对以后护生进入临床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护患沟通能力是护士在护患沟通情境中体现出来的沟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是建立治疗性护患关系所必须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护士的沟通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2000年的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中,就已将沟通能力列为现代护理人才的必备核心能力之一[1].临床实习阶段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将来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为如何培养实习护生沟通能力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职护理教育应重视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护患沟通是护理服务中最基本的技能,但目前我国护患沟通现状不容乐观。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护理需求,高职护理教育应从培养护生建立良好护患沟通的基本理念、增设护患沟通教育的相关课程并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掌握护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对护生进行沟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徐志平  夏立平 《护理学报》2022,29(23):18-21
目的 探讨人机交互护患沟通APP在培养护生护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3月,选取我校2019级二年级护生为研究对象,经掷币法分为观察组(47名)和对照组(50名)。观察组护生依托人机交互护患沟通APP开展护患沟通训练:巩固沟通知识及技能,围绕APP内的虚拟护患沟通情境,进行人机交互护患沟通训练。沟通训练前后,应用护生临床沟通能力自评量表、医患沟通技能他评量表评价2组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护生的临床护患沟通能力自评及他评得分均高于训练前及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护生对运用APP实施护患沟通实训教学改革评价均分为(4.65±1.79)分,得分率为93%;“APP反馈及时、案例贴近临床、有助于培养沟通能力”条目得分较高,护生普遍认为此种学习形式效率高、愿意推荐。结论 运用人机交互APP开展护患沟通实训可提升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初期本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教育管理者制订本科护生临床实践阶段护患沟通能力培训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8—9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临床护理实践时间≤3个月的960名本科护生,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资料、护患沟通能力培训相关内容及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分析临床实践初期本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960名临床实践初期本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得分为(2.18±0.21)分,其中得分最高为敏锐倾听维度(2.42±0.51)分,得分最低为验证感受维度(1.88±0.51)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临床实践初期医院是否进行护患沟通培训、不同培训形式的临床实践初期本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临床实践初期本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得分与医院进行护患沟通培训次数呈正相关(r=0.456,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医院进行护患沟通培训次数和培训方式是临床实践初期本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实践初期的本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水平不高,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根据其影响因素制订相应有效的培训方案加强培养。  相似文献   

6.
宋晶  黄妍 《全科护理》2016,(9):959-960
[目的]培养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效果。[方法]严格实训课堂纪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训课采用集体备课模式,增加护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结果]激发了护生学习护理技能操作的热情,培养了护生的动手能力、护患沟通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结论]针对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现状所采取的对策,有利于护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等职业教育中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现状,突出护患沟通在培养护生人文素质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护患沟通》课程改革及教学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担任人文素质教育《护患沟通》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28名,分析专业师资结构;自制护生对《护患沟通》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查表、护患沟通对培养护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调查表,对378名护理专业在校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运用情况及对培养护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结果: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师资力量较薄弱,教材内容需进行系统建设与改革;护生对《护患沟通》教学内容的掌握运用能力为28.57%,97.62%的护生认为护患沟通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融洽护患关系很重要,95.24%的护生认为护患沟通对预防护患纠纷很重要,94.71%的护生认为护患沟通对更好理解和尊重服务对象很重要。结论:提高《护患沟通》在整个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突出《护患沟通》在培养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中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师培养,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在实践中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学历实习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情况,探讨其差异性,为培养护生积极的自我效能和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护患沟通能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对30名2005级护理本科生和30名2006级护理专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本科与专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整体水平为中等偏上;护患沟通能力总分、给予信息得分、获得并理解患者观点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科高于专科(P〈0.05)。结论培养实习护生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可从树立其积极的自我效能着手。  相似文献   

9.
加强临床实习护士护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是护患的有效沟通,护患沟通能力属岗位专项能力,需要护理职业情感、专业知识、技术的支持。国内外护理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和提高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改革。笔者针对80后学生所掌握的沟通知识和运用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本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本科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评价量表和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72名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004年级与2005年级本科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得分与学校、家庭、个人三方面中的12项因素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本科护生的教育过程中,护理教育者应该注重对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 -  相似文献   

12.
13.
刘玲  沈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0):2369-2372
目的探讨规范化培训在新进护士护理安全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培训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280名新进规范化培训护士(简称规培护士)进行为期2个月的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采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调查,调查规培护士对护理安全培训内容必要性的评价,并比较不同个人情况护士培训的效果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结果规培护士对护理安全培训内容的需求高,对培训内容必要性的评价好;对于“护理安全培训是否降低了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的效果比较,编内规培护士为89.2%,明显高于编外护士的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80,P=0.006);编外规培护士对安全培训的满意度为86.9%,显著高于编内规培护士的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29,P=0.001);大专规培护士满意度为90.0%,明显高于本科规培护士的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92,P=0.000)。结论对新进护士加强护理安全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及培训方式的多样化是获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aspect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exercise counselling of trained and untrained persons is required.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clude the endurance capacity (EC), the general sport skills and the goals of the individual willing to start a training program. First the advisor should try to characterize the EC of the person by estimating or measuring EC.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advice for an individual training programme can be given. As a principle for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training, a person should at least practise three times per week 20-30 minutes in a moderate exercise intensity to achieve a sufficient training effect. When training more than three times/week people should vary the mode of exercise and training intens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and to avoid overcharge symptoms. After a certain duration of the training cycle, the plans should be adapted to new or changed conditions. A distinct improvement of EC can be expected after 8-12 weeks of regular training. The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possibilities for testing and the planning of training, should help the reader either to start his own training program or to give appropriate advice to an athlete requiring training counselling.  相似文献   

15.
Trauma training     
  相似文献   

16.
Hazmat training     
Federal laws and regulations require hazardous-materials-response training for EMS personnel and other emergency responders. The requirements, however, aren't entirely clear about the amount of time and topics to be covered for EMS training. EMTs and paramedics should either be trained to the highest level at which they are likely to perform, or their performance levels should be restricted to the highest level to which they have been trained.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