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血管因素在中晚期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损害机制中的作用,选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27例,52眼,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每眼的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速度,并选择年龄,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正常人25例,50眼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青光眼组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血流速度明显降低,阻力指数明显增高,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开角型青光眼之间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青光眼眼部血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和青光眼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检测中、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54例(65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CACG)32例(53眼)和正常组30例(30眼)的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应用计算机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OAG、PCACG的阻力指数显著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青光眼舒张末期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青光眼的3个显著因素.眼动脉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是影响PCACG的显著因素(P=0.000);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是影响POAG的显著因素(P<0.01).结论:慢性青光眼的视功能损害与眼部血流速度尤其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密切相关.眼动脉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减慢可能是PCACG前房角关闭的诱发因素.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减慢可能是POAG视神经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许俊  刘学明 《浙江医学》1999,21(10):586-587,589
为研究开角型青光眼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4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11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眼部血流动力学。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对 15例合并高血压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 )患者的眼动脉 (OA )、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短动脉 (SPC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 ,并取无高血压的 POAG患者 2 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流速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高血压可能有利于青光眼患者视神经乳头的血供 ,临床应用降血压药物时应防止血压过低而导致或加重青光眼视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与眼局部及全身血流动力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Liu L  Yuan S  Yang W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4):260-263
目的 探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与眼局部及全身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4例原发开角型青光眼,31例低压性青光眼及90名正常人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图象研究,测量双眼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通过公式计算阻力指数,并行甲襞微循环及血液粘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眼底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 ( CDI)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 CPCAG)患者的不同病程阶段的眼动脉 ( OA)、视网膜中央动脉 ( CRA)、睫状后短动脉 ( PCAs)的血流参数进行检测 ,对 CPCAG患者视野指数平均缺损值 ( MD)与 OA、CRA、PCAs阻力指数 ( PI)的相关性分别进行研究。结果 :1 CPCAG患者无论是OA还是 CRA、PCAs,其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 EDV)、平均血流速度( Vmean)均较正常人减少 ,阻力指数 ( RI)较正常人高 ( P<0 .0 1 )。 2 CPCAG患者的视野 MD值与OA、CRA和 PCA的 RI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 P<0 .0 1 )。 3CPCAG组随着视野损害的不断进展 ,其眼底血流速度逐渐下降 ,在尚未出现眼底及视野改变的 CPCAG患者中 ,CRA的 EDV降低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 P<0 .0 5)。结论 :1 CPCAG患者存在着视盘和视网膜的血液供应障碍。 2 CPCAG患者的视野损害与眼底血管末梢阻力的增加有关。 3CDI对 CPCAG的早期诊断及病程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前、后眼底血流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观察组,60例同期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及12周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最大收缩期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平均流速水平(VM),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及8周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RI及P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PSV、EDV及VM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检测结果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两组上述统计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前、后眼底血流状态的变化较大,各动脉血流均处于持续改善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青光眼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200例原发性青光眼和20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检查,检测其眼底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的血流参数。结果:青光眼的各动脉的血流速度减低,阻力指数增加。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技术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低压性青光眼患者球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低压性青光眼患者球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18例正常人和20例经针刺治疗前后的低压性青光眼(LTG)的眼动脉(OA)、视黄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后短动脉(SPCA)、血流速度的收缩期峰值(Vmax)、舒张期未值(Vmin)及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LTG组睫状后短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液速度低于正常人组(P〈0.05);PI及PT均  相似文献   

10.
应用彩色多普勒测定35例眼压控制正常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动脉(CA),眼动脉(O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22例正常组对比。结果两组病人3种动脉的峰值流速(PS),舒末流速(ED),阻力指数(RI)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眼压控制正常的PACG球后的动脉血流状态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1.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青光眼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测青光眼55只及正常眼52只的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比较结果表明:青光眼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Vs、Vd均值降低,RI升高,与正常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视盘血流速度减低,支持血管因素学说在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损害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CDI)对10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了检测。结果开角型青光眼及其中医证型(分为肝郁气滞证、痰湿犯目证、肝肾阴虚证)在眼动脉(OA)血流参数中,与正常组相比,PSV、EDV、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参数中,与正常组相比,PSV、EDV 和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变异程度依次为肝郁气滞证组>痰湿犯目证组>肝肾阴虚证组。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OA和CRA的血流速度下降明显,血流阻力增加,眼局部血液循环障碍,OA和CRA的血流参数可作为反映开角型青光眼及其中医证型间局部血瘀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用彩色多谱勒显像技术(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检测22例开角型青光眼患与18例正常人的眼动脉(O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动力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开角型青光眼的OA及CRA的Vmax,Vmin,Vmean均降低,阻力指数升高(P<0.01)。结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在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生物羊膜移植与丝裂霉素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接治的47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划分,24例(30眼)单纯小梁切除术患者列为对照组,23例(29眼)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联合小梁切除术患者列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患眼术后1周、4周、12周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前房等情况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4周、12周时间点患眼视力、眼压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差异,且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患眼视力较对照组改善显著,眼压也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29眼中未有浅前房发生且只有1例眼出现非功能型滤过泡,对照组30眼中出现5例眼浅前房及6例眼非功能型滤过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常规的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生物羊膜移植及丝裂霉素技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好,眼压控制效果理想,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值得临床上广泛关注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93例机械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病因分类及治疗方法。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3例93眼机械性眼外伤继发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病因较多,根据早期临床特征及原发病分为,眼内积血36眼(38.7%),粘连增殖11例(11.8%),房角挫伤16眼(17.2%),晶状体相关22眼(23.6%),眼内炎症8眼(8.6%)。根据病因合理制定相应治疗方案,经过药物及手术治疗后随访3~6个月,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91例(97.8%),视力得到提升92例(98.9%),治疗效果良好。结论眼外伤继发青光眼早期临床症状及发病机制较复杂,应根据不同病因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甲钴胺治疗晚期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择46例晚期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可拆除调整缝线,术后联合应用口服甲钴胺糖衣片0.5g tid,连续3~6个月。结果:术前眼压平均值为38.97+2.91mmHg,术后眼压平均值为14.41+2.17 mmHg。术后2周视力提高大于两行10眼(21.74%),视力提高小于两行20眼(43.48%),不提高14眼(30.43%),减退2眼(4.34%),追踪观察6~24个月,无视力丧失。视野改善8眼(17.39%),视野不变34眼(73.91%),视野缩窄4眼(8.70%)。结论:晚期青光眼通过小梁切除术,联合视神经保护剂的应用,可有效控制眼压,避免视力过早丧失。  相似文献   

17.
王艳  赵海滨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42-43,46
目的:评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改变以及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和前驱期患者105例135眼,应用前房角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在不同眼压下发病眼的前房角的改变,根据其形态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及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等手术方式。术后常规应用激素和抗生素药物治疗。观察6~24个月。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前房角为关闭状态,周边虹膜形态为S,虹膜根部附着位置为AC(Spaeth房角分级法)。药物治疗后部分病例前房角开放。术后本组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提高,眼压控制稳定为20 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前房角宽度大于术前。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6~24个月,眼压持续稳定,术后1周的前房角形态与术后6个月的前房角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根据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变化,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取得稳定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观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50例(84眼)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视野缺损等情况,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对患者眼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峰期值的阻力指数、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以及血流速度进行测定,分别比较各项测定结果。结果:通过24周时间的中医药治疗,所有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视野缺损得到明显控制,患者眼压下降效果显著,治疗前后数据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中,视网膜中央动脉与眼动脉的收缩期峰值阻力指数下降明显,同时患者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以及血流速度得到了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数据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疗效显著,能明显控制视野缺损速率,降低患者眼压,有效防止患者视力功能恶化。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中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