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温敏凝胶微粒的制备、性质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红  张镇西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4):1841-1845
 目的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近年来聚N-异丙基烯酰胺及其相关共聚物体系温敏微凝胶的研究进展及在智能给药系统中 的应用。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 N-异丙基丙烯酰胺是制备温敏水凝胶的主要骨架,温敏微凝 胶可通过温度的变化控制药物的释放温度。结论 温敏微凝胶是一有发展前途的智能化药物控释载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用于结核病局部给药,以达到局部滞留、缓慢释放的作用。方法 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微球,用海藻酸钠制成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考察微球以及复合给药系统的体外药物释放情况,初步考察复合给药系统在大鼠肺部的胶凝时间。结果 微球平均粒径为149.569 μm,包封率(n=3为(69.43±3.53%,载药量(n=3为(26.43±3.10%,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有抑制药物突释的作用,且药物在30 d内释放25%,大鼠肺部胶凝实验表明,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在大鼠肺部可滞留6 h。结论 利福平PLGA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达到了局部滞留、缓慢释放药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锦灯笼中哌嗪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锦灯笼Phy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等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锦灯笼大孔吸附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3S, 6R)-3-异丙基-6-(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1)、(3S, 6S)-3-异丁基-6-异丙基-2, 5-哌嗪二酮(2)、(3S, 6S)-3, 6-二-(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3)、(3S, 6S)-3, 6-二异丙基-2, 5-哌嗪二酮(4)、(3S, 6R)-3-(2-甲基丙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5)、(3S, 6S)-3-异丁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6)、(3S, 6S)-3-异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7)、(3S, 6R)-3-异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8)、(3S, 6R)-3-(2-甲基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9)、(3S, 6S)-3-异丁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10)、(3S, 6S)-3-异丙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11)、(3S, 6R)-3-异丁基-6-(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12)、(3S, 6S)-3-苄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13)。结论 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王立  杨硕  马维阳  刘华石  乔晓溪  张文君 《中草药》2015,46(8):1145-1150
目的 综合利用固体分散体、泡腾技术制备水飞蓟宾(SLB)控释制剂,并考察其释药机制.方法 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将药物体外释放度作为评价指标,确定SLB控释制剂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采用相似因子(f2)法考察所制控释制剂的释药机制.结果 SLB控释片片芯以SLB-聚乙二醇6000固体分散体(1:2)为主药,以酒石酸和碳酸氢钠为泡腾剂,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阻滞剂;包衣处方中醋酸纤维素为包衣材料,聚乙二醇400为致孔剂,所制控释片以零级速率释药.释放机制研究中,致孔剂、阻滞剂和泡腾剂对药物释放行为有显著影响,溶出仪转速及释放介质pH值对药物释放行为无显著影响.结论 SLB控释制剂制备工艺简单,12 h内呈现零级释放(r> 0.996 5).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椒姜凝胶贴膏的体外动力学并对其药效学进行评价,为该制剂的开发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释放与透皮试验,分别以半透膜和离体小鼠皮肤作为透过屏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指标成分羟基-α-山椒素、人参皂苷Rb1及6-姜辣素的含量,以评价椒姜凝胶贴膏的释放与经皮渗透效果。6-姜辣素和羟基-α-山椒素检测的流动相为水-乙腈-甲醇(2∶1∶1),检测波长280 nm;人参皂苷Rb1检测的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31∶69),检测波长203 nm。建立小鼠肠麻痹模型,动物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3.9 mg·kg-1)及椒姜凝胶贴膏高、低剂量组(6.2,3.1 g·kg-1,以生药量计),观察椒姜凝胶贴膏对模型动物胃肠推进功能的影响。结果 椒姜凝胶贴膏中羟基-α-山椒素,6-姜辣素及人参皂苷Rb1在24 h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6.41,4.23,4.15 μg?cm-2?h-1;体外透皮试验中24 h平均透过速率分别为2.31,0.64,0.29 μg?cm-2?h-1;皮肤滞留量分别为19.56,3.59,1.61 μg。根据Ritger-Peppas方程,确定羟基-α-山椒素、人参皂苷Rb1及6-姜辣素的释放为非Fick扩散。椒姜凝胶贴膏高剂量组对模型小鼠小肠摩擦损伤术后的肠功能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可以促进肠蠕动,促进小肠推进率(P<0.05)。结论 椒姜凝胶贴膏具有体外释放和透皮性能,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经皮渗透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其对术后的小肠功能有改善作用,可提高小肠推进功能,初步说明该制剂具有一定的临床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淀粉微凝胶对阿司匹林片体外释药的影响。方法采用释放度测定第一法,分别考察不同条件下阿司匹林淀粉微凝胶片的释放度。结果随着微凝胶含量的增加,阿司匹林片的释药速率逐渐下降,相应的释药模型分别为:双指数双相动力学y=100-94.66e-0.601t-7.24e-0.0075ty=100-67.7e-0.355t-3205e-0.103t,单指数宏观单相动力学y=100-101e-0.157t,骨架溶蚀动力学y=8.6t0.894;随温度和pH值升高,释药速率显著性提高。结论增大微凝胶含量可改变阿司匹林片的释药规律,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淀粉微凝胶片具有温度和pH双重敏感性,可实现对人体的温度、化学环境等异常变动自动感知、自动释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石家庄野生荆条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方法: 用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Thermo TR-5MS(30 m × 0.25 mm,0.25 μm),升温程序从[40℃(1 min)以8℃·min-1升至200℃(5 min),再以10℃·min-1升至250℃·min-1(2 min)],进样口温度250℃,载气氦,流量1.0 mL·min-1。进样方式不分流,离子源EI,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50℃,质量范围m/z 50~400,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 结果: 鉴定出2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8.6%。 结论: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丁香烯(30.6%)、β-水芹烯(8.4%)和桉油精(1,8-桉叶素)(7.5%)。该挥发油可作为β-丁香烯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墨旱莲中旱莲苷C,旱莲苷IV,旱莲苷A,刺囊酸-2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用50%甲醇超声提取,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50 mm,1.7 μm),流动相乙腈-水,流速0.3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进样量5μL。结果:旱莲苷C,旱莲苷IV,旱莲苷A,刺囊酸-28O-β-D-葡萄糖苷4种皂苷成分的加样回收率均在95%~105%,其RSD均<3%。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墨旱莲中旱莲苷C,旱莲苷IV,旱莲苷A,刺囊酸-2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丹参素-聚己内酯(DSS-PCL)纳米纤维支架。方法 以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CH2Cl2-DMF)8:2为溶剂,利用静电纺丝仪制备载丹参素的纳米纤维,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纤维形貌,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考察载药纳米纤维支架中丹参素的释放规律,通过MTT法和溶血率对载药纳米纤维支架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CH2Cl2-DMF混合溶剂体系下药物和材料都能够很好地溶解并顺利电纺得到纳米纤维,平均纤维直径分别为210 nm和190 nm,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药物的释放经过一个快速释放后进入缓慢释放。MTT法测得PCL及载有丹参素的纳米纤维对L929细胞存活率并无明显影响,溶血率实验测得各组纳米纤维的溶血率低于5%。结论 静电纺丝法制备DSS-PCL纳米纤维的工艺简单易行,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生姜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的丙酮溶解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综合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现代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生姜水部位的丙酮溶解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2R,4R)-1-甲基-1,2-二羟基-4-(2-羟基异丙基)-环己烷(1)、脱氢松香酸(2)、staphylionoside D(3)、12α-hydroxyabieta-7,13-abietadien-18-oic acid(4)、sachaloside VII(5)、1-(羟甲基)-5,5-二甲基双环[3.1.1]庚-2-烯-4-醇(6)、(E)-1,6,7-三羟基-3,7-二甲基-2-辛烯(7)、(2E,6E)-8-β-D-glucopyranosyloxy-2,6-dimethyl-2,6-octadienoic acid(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姜萜A,化合物2~5首次从生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张丁丁  郭荣  赵松峰  段飞  丁波  韩冰洁  荆自伟 《中草药》2024,55(6):1925-1934
目的 设计一类共载锰单原子纳米酶(manganese single-atom nanozyme,MnSAE)和驱蛔素(ascaridole,Asc)的壳聚糖靶向水凝胶,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根除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 首先以NH2-PEG-COOH为连接臂,将脲基(urea-)修饰到壳聚糖的C6-羟基上,制备壳聚糖靶向材料脲基PEG壳聚糖(Urea-PEG-Cs,UPCs),然后以中空的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8(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8,ZIF-8)为模板吸附锰离子(Mn2+),并通过高温热解法构建MnSAE,最后将MnSAE和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的药效成分驱蛔素加入到UPCs溶液中,构建共递送MnSAE和驱蛔素的壳聚糖靶向水凝胶(Asc/MnSAE@UPCs);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以明胶-PLGA微球和壳聚糖/聚乙烯醇(PVA)凝胶为基础的氟尿嘧啶(5-Fu)复合微粒凝胶缓释系统。方法制备5-Fu明胶微球,采用O/O溶剂挥发法将微球包囊于PLGA内,考察复合微球的形态,粒径及体外释放。以冷冻-解冻循环法制备壳聚糖/PVA凝胶,将复合微球载入凝胶中,考察复合微粒凝胶系统的体外释放。结果复合微球外观圆整,包封率85%以上,增加PLGA浓度,降低明胶微球载药量可以减少体外突释量。对微球的体外释放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低载药量的微球释放符合零级释放方程,而载药量高的微球符合Higuchi方程。通过调节PLGA浓度可以控制释放速率。复合微粒凝胶系统的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球的突释量随壳聚糖含量增加而减少。结论5-Fu明胶-PLGA复合微球包封率高,具有缓释控释的作用,载入壳聚糖/PVA凝胶后,改善复合微球的突释行为,此复合微粒凝胶缓释系统有望用于胃肠道腹腔化疗中。  相似文献   

13.
动态流变实验评价温敏凝胶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动态流变实验测定温度敏感原位凝胶的流变性质,以预测其在体胶凝(相变)行为。方法以泊洛沙姆407 (P407)为基质制备地塞米松温度敏感原位凝胶(DSP-gel)。采用动态流变实验测定DSP-gel在不同温度下及相变过程中的流变参数,并与P407相比较。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DSP-gel胶凝温度。结果DSP-gel在低温时为黏弹性流体,温度升到27℃时开始胶凝,并在体温条件下保持凝胶状态。相转变表现为模量呈指数增长,全部过程约在7℃内完成。DSC测得相变温度为26.58℃,与流变学得到结果一致。结论动态流变实验能表征温敏凝胶的黏弹性流体力学性质,可用于体外评价。  相似文献   

14.
宋选飞  杨露  谢欢  周斌  刘耀  徐剑  张永萍 《中草药》2024,55(9):2933-2945
目的 制备一种载苗药血人参Indigofera stachyodes提取物的聚乙烯醇(PVA)/木质素(Lig)/壳聚糖(CS)水凝胶并探究其促创面愈合机制。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正交试验优选处方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体外生物评价,通过建立大鼠全层皮肤损伤模型,评价其促创愈合效果。结果 携载提取物的PVA/Lig/CS水凝胶的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为PVA用量7.0 g、CS用量4.0 g、Lig用量0.5 g、冻融循环次数4次,每次冻结6 h。该凝胶具有多孔网状结构、良好的溶胀性、保湿性及一定的机械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抑菌性以及有效抑制巨噬细胞细胞迁移,且抑制作用可能与时间呈正比。该水凝胶的体内药效学研究显示,其促创面愈合作用可能与减少创面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增加毛血细管生成和纤维组织形成有关。结论 制备的载血人参提取物的PVA/Lig/CS水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行、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且对全层皮肤损伤具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菀 《中草药》2020,51(7):1862-1867
目的制备局部给药的金银花提取物超分子水凝胶,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释放行为研究。方法采用40%乙醇提取金银花,以酚酸类成分的含量为定量指标,选取N-芴甲氧羰基-L-苯丙氨酸为凝胶因子,制备金银花提取物超分子水凝胶,采用体外释放实验研究其释放行为。结果加入金银花提取物,不影响超分子水凝胶的形成及其抗菌性能,还有利于提高超分子水凝胶的稳定性。金银花提取物的释放行为与其负载量和释放介质pH值有关,金银花提取物的负载量为0.5 mg/mL时,其累积释放率最大;提取液的累积释放率随释放介质的pH值升高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缓控释特征。结论超分子水凝胶作为金银花提取物的释放载体,具有明显的缓控释作用,为金银花在医药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微乳在川芪微乳原位凝胶中的作用,为相关眼用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川芪微乳原位凝胶与川芪普通原位凝胶的平行比较确定微乳的作用,包括制剂学表征及组织分布研究。结果:川芪微乳原位凝胶、普通原位凝胶的平均粒径分别为(38. 20±0. 13),(985±37) nm。微乳在微乳原位凝胶复合体系中仍能保持其纳米载体的特性。在大鼠眼组织中,3个指标成分川芎嗪、藁本内酯及黄芪甲苷只有藁本内酯可被检测到;川芪微乳原位凝胶中藁本内酯在角膜、玻璃体及视网膜上均能检测到,而川芪普通原位凝胶的藁本内酯只能在角膜中被检测到,且含量极低。3个指标成分中藁本内酯的油水分配系数常用对数(lg P) 2. 87,在理想的眼用药物油水分配系数范围内(lg P=2. 0~3. 0),同时微乳提高了该成分在角膜各组织的分配浓度。结论:微乳纳米载体的特性可增加藁本内酯类成分的溶解性,使其在角膜外的泪液中有更好的分配,到达角膜时具有较高的浓度,形成角膜浓度梯度,从而通过跨眼屏障将药物由前眼部位输送到到后眼部位。  相似文献   

17.
pH-敏感甲硝唑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水凝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制备pH-敏感的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水凝胶,作为甲硝唑治疗胃溃疡控释给药系统的载体。方法 用戊二醛交联适宜比例混合的壳聚糖、PVP混合物,负载甲硝唑或不负载甲硝唑,制备载药水凝胶及空白水凝胶,再冷冻干燥形成半渗透聚合网状物Semi-IPN。用扫描电镜观察性状结构,用测角仪测定其辛烷接触角,用电子天平测其在不同pH介质中的膨胀率,用红外测定了其特征峰,同时考察了载药水凝胶体外释药特性,初步药理实验判断其对实验性胃溃疡的疗效。结果 水凝胶具多孔性,且可很好地负载甲硝唑。辛烷接触角为(143.8±1.02)°,显示本品有较大的亲水性。膨胀率随pH的降低而增大,红外图谱说明水凝胶在酸性介质中膨胀时有-NH2质子化。甲硝唑在酸性介质中的释放也随pH降低而增大,在pH 1.0介质中,3 h达最大释放量87%。初步药理实验表明,与对照组及甲硝唑片治疗组相比,该甲硝唑水凝胶对胃溃疡具有较优的治疗作用(P分别<0.01及P<0.05)。结论 甲硝唑水凝胶具有pH-敏感膨胀性,可改善甲硝唑对实验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可作为治疗胃溃疡的新型胃部控释系统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8.
刘诗雨  柏希慧  董林娟  王昌利  宋逍 《中草药》2016,47(14):2488-2491
目的考察葛根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以HPLC法测定葛根素的量,分别考察不同灌流体积流量、药物质量浓度、肠段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并对比了葛根素原料药及载药微球的吸收特性。结果灌流体积流量对葛根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有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的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在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大于在十二指肠处的值(P0.05);载药微球在空肠的Ka和Papp值显著高于葛根素原料药(P0.05)。结论葛根素羧甲基微球中葛根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其在空肠和回肠段吸收较好,羧甲基壳聚糖作为载体能显著提高葛根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利福喷丁-对氨甲基苯甲酸/海藻酸钙微球,并对其进行性能表征和评价。方法使用高压静电液滴发生装置制备微球,测定其粒径、溶胀率、载药量、包封率以及药物累计释放率。结果利福喷丁-对氨甲基苯甲酸/海藻酸钙微球平均粒径163.12μm,载药量为51.5%,包封率为89.3%,在生理盐水中70 h后溶胀率为19,120 h后药物累积释放率达75%。结论对氨甲基苯甲酸的引入减缓了海藻酸钙微球在生理盐水中的溶蚀,药物释放平稳,无明显突释现象。  相似文献   

20.
原位凝胶是一类以溶液状态给药后,能在用药部位立即发生相转变,由液态转化形成非化学交联半固体凝胶的制剂。其具有溶液和凝胶的双重优势,已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阴道给药剂型存在滞留时间短、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近年来已有较多研究将新型原位凝胶应用于阴道给药,通过延长阴道内滞留时间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中药原位凝胶有利于其药效的提升,通过参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从阴道用中药原位凝胶剂的特点、分类、制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阴道用中药原位凝胶剂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