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2 毫秒
1.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喹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氟西汀联合喹硫平组(合并组)与单用氟西汀组(对照组),疗程为6周。于治疗前和治第1周、2周、4周、6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周末合并组HAMD、HAMA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HAMD总分在治疗第2周末、HAMA总分在治疗第4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喹硫平组低于单用氟西汀组。合并组显效率为75.9%,对照组显效率为37.9%,合并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氟西汀联合喹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且起效快、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氟西汀联合小剂量喹硫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氟西汀联合小剂量喹硫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氟西汀组和氟西汀联合喹硫平组,每组4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1、2、4、6、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HAMD中焦虑/躯体化和睡眠障碍2因子评分、以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 2组使用氟西汀平均剂量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联合喹硫平组显效率明显高于氟西汀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联合喹硫平组在治疗1、2、4、6、8周末时HAMD评分及焦虑/躯体化和睡眠障碍2因子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氟西汀组在治疗2、4、6、8周末时HAMD评分及焦虑/躯体化和睡眠障碍2因子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在治疗1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联合喹硫平组在治疗1、2、4周末时HAMD评分明显低于氟西汀组(P<0.05);2组治疗后在焦虑/躯体化和睡眠障碍2因子评分方面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患者TESS量表总分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西汀联合小剂量喹硫平治疗抑郁症可提高疗效,并能迅速改善睡眠障碍和焦虑/躯体化症状。  相似文献   

3.
丁雪梅  高强  马景莉 《当代医学》2010,16(24):143-144
目的探讨氟西汀合并喹硫平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对6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组和氟西汀合并喹硫平组,疗程8周。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定疗效。结果两组Y-BOCS评分显著下降,合并喹硫平组更明显。结论氟西汀合并喹硫平治疗强迫症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喹硫平片作为增效剂治疗老年强迫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该院收治的58例老年强迫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单用氟西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喹硫平片联合氟西汀治疗,疗程均为8周,应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显效率为7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Y-BOCS、HAMA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的分值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TESS评分比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强迫症患者而言,联合应用喹硫平片和氟西汀进行治疗,不仅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7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米氮平、氟西汀治疗,其中米氮平组24例,剂量为(29.6±10.2)mg/d;氟西汀组23例,剂量为(34.4±8.3)mg/d,疗程共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两组从治疗第1周末起,各时点HAMD减分率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6周末,米氮平组和氟西汀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1.7%和87.0%,疗效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4)TESS评定显示,米氮平的常见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氟西汀,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米氮平组嗜睡和体重增加的发生率高于氟西汀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疗效好、起效快、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氟伏沙明联合喹硫平与单用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将58例首发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氟伏沙明联合喹硫平)和对照组(单用氟伏沙明)各29例,两组氟伏沙明剂量均为200~300mg/d;实验组加用喹硫平100~300mg/d;疗程8周。以治疗前后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减分率评价疗效。结果:8周末实验组显效率72.4%,对照组为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9,P〈0.05)。实验组Y-BOCS评分由(22.1±3.1)分减至(10.3±2.6)分,HAMA评分由(12.6±2.1)分减至(7.1±2.7)分,两组治疗后Y-BOCS(t=6.432,P〈0.01)、HAMA(t=3.002,P〈0.01)评分比较,实验组下降更明显。结论:氟伏沙明联合喹硫平比单独使用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喹硫平合并氟伏沙明治疗具有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用氟伏沙明合并喹硫平治疗,对照组单用喹硫平治疗,治疗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耶鲁-布朗强迫症严重程度量表(Y-BOC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用x2检验和t检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Y-BOCS评分2、4、8周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Y-BOCS评分2周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喹硫平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氟伏沙明联合喹硫平治疗伴有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单用喹硫平治疗,且降低喹硫平使用剂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汤梅  喻伯强 《中原医刊》2014,(22):68-69
目的 探讨小剂量喹硫平联合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喹硫平联合氟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用氟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剂量喹硫平联合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6):13-16
目的 探讨碳酸锂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效果。方法 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锂治疗,观察组行碳酸锂联合喹硫平治疗,均治疗8周,对两组疗效、炎症因子水平、用药安全性及患者躁狂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70.8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IL-1(118.69±19.14)ng/L、TNF-α(160.26±37.45)ng/L,对照组IL-1(117.39±20.66)ng/L、TNF-α(114.28±32.55)ng/L;两组IL-1、TNF-α较治疗前下降,IL-10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L-1、TNF-α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8周后观察组BRMS评分为(24.19±5.58)、(18.26±4.19)及(10.29±3.49)分,对照组分别为(29.47±6.00)、(23.55±4.36)及(16.29±3.61)分,与治疗前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BR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碳酸锂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和躁狂症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随广红 《吉林医学》2015,(4):707-708
目的:观察喹硫平和氟哌啶醇对儿童抽动障碍的具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1例抽动障碍儿童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1例采用喹硫平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氟哌啶醇治疗。疗效评定参照耶鲁抽动症严重程度量表(YGTSS)与副反应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治疗时间8周。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两组的YGTSS总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8周后研究组的降幅更为明显(P<0.01)。对比两组的有效率,研究组为90.32%,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更少(P<0.05)。结论:喹硫平与氟哌啶醇在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时都能获得不错的效果。就疗效与安全性来说,喹硫平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卓子禄  刘君  夏小露 《四川医学》2011,32(7):1075-1078
目的比较国产奎硫平和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女性躁狂发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80例入院治疗,符合ICD-10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标准,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16分,精神病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分≥60分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碳酸锂合并奎硫平和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BRMS、PANSS总分及因子分评定治疗前,治疗后2、4、8周减分差异。疗效按治疗8周时减分率评定,以痊愈+显效作为有效率评价。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各40例均完成8周治疗,使用碳酸锂(1.2±0.3)g/d和(1.33±0.24)g/d。奎硫平组剂量(500±150)mg/d,利培酮组剂量(4.2±1.5)mg/d。8周有效率为72.5%和80%,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P=0.59。治疗2周后两组BRMS、PANSS总分及因子分均呈现同步下降趋势,但8周时利培酮组PANSS阴性症状因子分明显高于奎硫平组(P=0.03)。TESS评定中两组均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心动过速、体重增加等现象。但奎硫平组更多出现困倦嗜睡,利培酮组则以静坐不能、肌张力增高,特别是催乳素增高率显著(P〈0.05~0.01)。结论奎硫平虽有困倦嗜睡,但较少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和高催乳素血症。因此从治疗风险/效益比评价,奎硫平较利培酮更适合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女性躁狂症,特别是年青女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喹硫平治疗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4例痴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8周;用AD病理行为评分表评价疗效,药物副作用量表评价不良反应。结果:(1)喹硫平组有效率为87.5%(28/32),利培酮组有效率84.4%(27/32),两组总有效率相当(P>0.05);(2)喹硫平组治疗8周后各因子分均显著降低,其中攻击行为、日夜节律紊乱、焦虑和恐惧、行为紊乱4个因子的减分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在攻击行为、行为紊乱2个因子的减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两组不良反应率相当。结论: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的疗效相当,喹硫平的优势在于对行为障碍的疗效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水摄入三氯乙烯(TCE)对小鼠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以及2.5、5 g/L TCE组,TCE经饮水染毒,分别在2、4、8、12周处死动物,采集外周血并取脾脏。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Treg细胞数量,荧光定量RT-PCR检测Treg细胞特异转录因子Foxp3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0(IL-10)含量。结果 TCE 2.5、5.0 g/L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数量比空白和溶剂对照组明显降低,2、4、8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脾脏Foxp3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TCE暴露组明显降低,2、4、8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周时最低;血清中IL-10含量与对照组比较,TCE 2.5、5.0 g/L组明显降低,2、4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最低;相关分析显示脾脏中Treg细胞数量和血清中细胞因子IL-10含量呈正相关(r=0.768,P<0.01)。结论经水摄入TCE对小鼠Treg细胞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枫  孔令韬  汤艳清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2055-2058
目的探讨氟西汀与碳酸锂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氟西汀组、碳酸锂组和对照组,各15只。抑郁模型组、氟西汀组和碳酸锂组大鼠给予21 d的应激刺激,此期间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刺激期间氟西汀组大鼠每天灌胃氟西汀(10mg/kg),碳酸锂组大鼠每天灌胃碳酸锂(60 mg/kg),抑郁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每天灌胃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行为学检测应用开场法和液体消耗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应激后:抑郁模型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修饰次数、糖水消耗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碳酸锂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修饰次数、糖水消耗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氟西汀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修饰次数和糖水消耗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抑郁模型组(P<0.05),水平穿越格数和竖立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修饰次数和糖水消耗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Western blot法检测中,抑郁模型组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碳酸锂组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抑郁模型组(P<0.01),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氟西汀组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抑郁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应激可以导致大鼠海马BDNF表达降低,氟西汀和碳酸锂可以逆转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中BDNF表达的降低,且氟西汀的效果优于碳酸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帕喹硫平与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CCMD-3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喹硫平与帕利哌酮口服治疗,观察8周。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评定阳性及阴性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治疗结束时,喹硫平组显效率为66.7%,有效率为86.1%,帕利哌酮组显效率为67.6%,有效率为91.2%,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与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氯氮平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0例躁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使用碳酸锂的基础上分别合并喹硫平或氯氮平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用BRMS评定疗效,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喹硫平组与氯氮平组治疗躁狂症状均有显著性改善,有效率分别是93.3%和90%,疗效相当。药物不良反应喹硫平组显著少于氯氮平组。结论:喹硫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安全有效,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喹硫平对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依从性。方法:将10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喹硫平与丙戊酸镁治疗,疗程为8周。用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喹硫平组BRMS分值明显下降(基线为32±7;第8周5±2);丙戊酸镁组BRMS分值也明显下降(基线为31±7;第8周6±2)。喹硫平组与丙戊酸镁组从第2周BRMS分值下降都比较明显,疗效无显著性差异(t=2.875,P>0.05);第8周末喹硫平组临床痊愈率为52%,丙戊酸镁组临床痊愈率为50%,(x2=1.357,P>0.05)未见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在用药早期出现。喹硫平组随着治疗延续而逐渐耐受,临床脱落率为8%,而丙戊酸镁组随着剂量增高而上述症状加重,临床脱落率为18%,两组脱落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喹硫平与丙戊酸镁对双相躁狂发作皆有较好疗效,疗效相当。喹硫平治疗依从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随机对照方案分别使用阿立哌唑和奎硫平治疗,疗程共8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进行疗效评定,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进行副反应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阿立哌唑组显效率为65.0%,有效率为90.0%;奎硫平组显效率为60.0%,有效率为87.5%。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立哌唑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00%,奎硫平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37.5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立哌唑组和奎硫平组均出现较多的副反应是嗜睡(15.00%:20.00%)、头昏和昏厥(12.5%:15.00%),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立哌唑组恶心呕吐、头痛的发生率比奎硫平组多(15.00%:2.50%,P<0.05;10.00%:2.50%,P<0.05),奎硫平组口干、食欲减退或厌食比阿立哌唑组多(10.00%:2.50%,P<0.05;10.00%:2.50%,P<0.05)。结论阿立哌唑和奎硫平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但副反应表现有异同。两种物药均为疗效好、安全性高的的抗精神病药,有利于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邹建华  卓越  李晓莉  白丽娟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434-435,437
目的:探讨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氟哌啶醇进行比较。方法:72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8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疗效评定,以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8周末奎硫平组有效率94.5%,氟哌啶醇组为91.7%,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奎硫平组认知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氟哌啶醇组(P〈0.05);奎硫平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89%,氟哌啶醇组为7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总体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认知症状改善优于氟哌啶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氟哌啶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