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根据后踝关节骨折模型制作后踝骨折标本18对,再根据后踝关节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4、1/3和1/2,分成3大组,每大组6对(12个踝关节),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骨折复位后,A组以2枚4.0 mm钢质半螺纹拉力螺钉自后向前固定,B组以"T"型3孔桡骨远端钢板经塑型后以4枚螺钉固定(近端2枚为3.5 mm皮质骨螺钉,远端2枚为3.5 mm松质骨螺钉)。于踝中立位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做加载实验,记录后踝关节骨折经内固定后发生位移(内固定失效)时加载力的大小,单位以kN表示,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应用研究: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螺钉或钢板螺钉固定三踝骨折中的后踝骨折关节患者31例,均为初次、闭合性、三踝骨折,男16例,女15例;年龄19~65岁,平均55岁;其中对14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2枚拉力螺钉内固定,对17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应用Leeds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应用两枚螺钉由后向前固定1/4、1/3和1/2后踝骨折时,其固定失效的加载强度均显著低于3孔"T"型钢板组,分别为(4.10±0.13)kN vs.(4.60±0.27)kN、(3.20±0.12)kNvs.(4.12±0.14)kN和(1.98±0.18)kN vs.(3.72±0.18)kN,P<0.05。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疗效评定:评定为优的28例患者,良的为3例患者,优良率达100%。结论: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时拉力螺钉内固定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25%时钉板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能提供更为牢固的稳定性,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踝关节骨折临床多见,合并后踝骨折为临床常见损伤,后踝骨折临床需否治疗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多数学者以踝关节侧位X线片上后踝骨折块累及关节面>25%作为手术指征。但也有人认为,后踝骨折块<10%踝关节面时,手术与保守治疗效果均较好;后踝骨折块>10%踝关节面时,骨折块大小和是否固定都是预后相关因素。因此,对于后踝骨折块>10%踝关节面的患者应通过手术治疗恢复关节协调性。2012年起我科开始应用后外侧切口进行外、后踝骨折的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致伤原因较多,如下楼梯时扭伤、骑自行车摔倒、运动损伤、交通伤等。合并或不合并其他损伤的后踝骨折占全部踝关节骨折的10%~12%。后踝骨折多为较高能量损伤引起,肢体肿胀明显,处理不及时、不恰当会造成踝关节不稳定,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以往较小的骨折多采取石膏外固定术,后踝骨折块大于胫骨远端关节面25%和(或)距骨有后脱位倾向的,多采取切开复位或间接复位普通螺钉内固定,螺钉自后踝至前踝及自前踝至后踝固定均有报道。但螺钉固定稳定性差,常需石膏保护或延长术后进行功能锻炼及负重的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CT扫描成像对后踝关节内嵌入骨块形态学分析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断的129例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CT检查中后踝骨折块是否存后踝关节内嵌入骨块(intraarticular impacted fragment,IAIF),分为IAIF组和非IAIF组。使用CT扫描测量后踝骨折块面积、受累胫骨腓切迹长度、IAIF长度、面积和稳定胫骨骨块面积、稳定胫骨长度、IAIF距关节移动距离。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IAIF面积与其他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在129例后踝骨折中,IAIF患者有90例(69.76%)。IAIF组与非IAIF组患者的Haraguchi分型和Mason分型分布存在差异(P均<0.05),IAIF患者内踝受累比例更高(P=0.008),胫骨腓切迹受累比例更高(P=0.011),后踝骨折块长度更长(P=0.004),后踝骨折块面积更大(P=0.010)。59例(65.56%)患者IAIF分布于胫骨外侧区。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见,AIF面积与后踝骨折块面积存在一定相关性(rs=-0.40...  相似文献   

5.
所谓后踝骨折即胫骨远端后唇骨折,最早由Destot命名。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在所有踝关节骨折中,累及后踝的骨折占14—44%.后踝骨折常伴内外踝骨折,单纯后踝骨折非常罕见,踝关节损伤中后踝骨折较难诊治,就其治疗而言,多数学者认为小的撕脱骨折无需处理,但是大块骨折的解剖复位内固定仍有很多问题,包括是否需要手术、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方向、内固定种类等均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陈旧性三踝骨折的方法.方法:对32例陈旧性三踝骨折患者,手术采用前内,前外双侧弧形切口,锐性探查内外踝原始骨折线,清理骨折断端及踝穴,外翻踝关节,直视显露后踝骨折块,清理后踝周围的瘢痕组织及碎骨块和骨痂组织,用尖刀探查后踝原始骨折线.清理骨折断端、复位,固定后踝,以骨嵴为标志,恢复外踝的正常长度和力线,并用1/3管型钢板或普通钢板或克氏针固定,内踝用螺钉或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3~4周,术后10~12周开始部分负重.结果: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5个月,平均36个月.2例出现浅表皮缘坏死,3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28~39周,平均32周,3例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踝关节间隙变窄,有创伤性关节炎改变,其中2例患者骨折复位良好.根据AOFAS评定标准,踝关节评分优20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3.7%,5例患者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10°.结论:手术治疗伤后86天内三踝骨折,锐性探查原始骨折线,直视下复位后踝骨折块,保留腓骨的正常长度、旋转和力线,正常的踝穴间隙,可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报告。方法 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8例,男5例,女3例,其中6例漏诊。结果 2例术前经CT证实,行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固定,后踝未移位;另6例术前未发现后踝骨折,后踝未行固定,术后发现裂纹骨折行石膏固定;8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论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较为罕见,由于合并的后踝骨折多为裂纹骨折,易漏诊易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减少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发生原因、受伤机制和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采用胫骨前侧手术入路行前外侧钢板联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对无明显移位后踝骨折先固定后踝骨折再复位固定胫骨,对后踝骨折移位明显者予先复位固定胫骨,然后手法复位后踝骨折,再进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所选患者中腓骨骨折均为中段及近端骨折,均未予固定。结果:两组随访时间、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胫骨下1/3螺旋骨折愈合时间及总并发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Ⅵ型损伤组后踝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Ⅲ型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胫骨前侧单切口手术入路,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钢板及空心拉力螺钉进行骨折固定,对Ⅲ、Ⅵ型骨折治疗效果均较好,是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严重者常伴有后踝骨折及踝关节脱位。因此后踝的准确复位及牢同固定就显得非常重要。如后踝骨折块超过关节面25%~30%时需切开复位周定,传统的手术进路为后外侧纵行切口,但多暴露困难,不易操作和固定,手术创伤大。曹光磊等应用经胫后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必须仰卧位先固定内外踝,后踝固定操作困难,如需改变体位,则很不方便,并容易损伤胫后动脉及神经等组织。我科采用C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胫前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发生后踝骨折的两种不同类型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与后踝发生骨折的单纯踝关节骨折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调查1685例成人胫腓骨骨干骨折、1871例单纯踝关节骨折,埘这两种骨折中存在后踝骨折的患者的致伤原因、损伤机制等进行分析.结果 1685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中.胫骨干骨折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82例,其中28例为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28例患者平均年龄(41.1±11.8)岁.单纯踝关节骨折患者1871例,发生后踝骨折患者330例,330例患者平均年龄(42.6±15.9)岁.胫骨干骨折合并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大于单纯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与有后踝骨折的单纯踝关节骨折的外踝与后踝同时骨折发生率、腓骨骨折线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一种有规律的特殊类型骨折,这种骨折与单纯踝关节骨折中存在的后踝骨折在受伤机制、治疗原则方面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所致下胫腓后韧带牵拉引起后踝撕脱性骨折,是一种低能量损伤,一般不累及关节面。后Pilon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旋转暴力联合垂直压缩暴力导致胫骨远端后方的关节内骨折,由Hansen于2000年首次提出,易误诊。本文对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的定义、损伤机制、临床分型、检查及鉴别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复位顺序、固定方式、并发症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调查1685例成人胫腓骨骨干骨折,对其性别、年龄构成、骨折类型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这种有规律的特殊类型骨折的致伤原因、损伤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结果 胫腓骨骨干骨折病人男女比例4.5:1,31~4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26.0%,A型骨折居多,占57.7%.胫骨螺旋形骨折病人男女比例3.0:1,41~50岁年龄层人数最多,占32.6%.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占胫骨螺旋形骨折的9.7%(28/288),占全部胫腓骨骨干骨折的1.7%(28/1685),男女比例6.0:1(24/4),41~50岁年龄层人数最多,占50%(9/18),放射科漏诊率67.9%(19/28),临床骨科医师漏诊率53.6%(15/28).结论 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足一种特殊类型骨折,发生率较高.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低能量损伤所致而非医源性损伤.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漏诊率高,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CT表现及特点,分析CT图像与常用踝关节骨折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369例成人踝关节骨折,分析踝穴上1 cm水平横断面CT图像及其特点,进行踝关节骨折X线分型,分析CT图像与骨折X线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踝穴上1 cm水平横断面CT图像共有8种表现形式,以a、b、c分别指代腓骨骨折、后踝骨折和骨间韧带(interosseous tibiofibular ligament,IOL)断裂,369例踝关节骨折CT图像包括:0度(腓骨、后踝、IOL均完整)40例;Ⅰa度(腓骨骨折、后踝完整、IOL完整)60例,Ⅰb度(腓骨完整、后踝骨折、IOL完整)3例,Ⅰc度(腓骨完整、后踝完整、IOL断裂)26例;Ⅱab度(腓骨骨折、后踝骨折、IOL断裂)163例,Ⅱac度(腓骨骨折、后踝完整、IOL断裂)6例,Ⅱbc度(腓骨完整、后踝骨折、IOL断裂)61例;Ⅲ度(腓骨骨折、后踝骨折、IOL断裂)10例。根据Danis Weber骨折分型:A型骨折18例,B型骨折238例,C型骨折94例,腓骨无骨折19例。分析CT图像,A、B、C型骨折IOL断裂的发生率分别为0、5.9%、88.3%;CT图像与Danis Weber分型之间存在相关性,IOL断裂的发生率随Danis Weber分型严重程度而改变,经秩相关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 R=0.781,P<0.001)。CT图像能发现X线骨折分型无法判断的IOL断裂,其发生率是5.9%。结论: 踝穴上1 cm水平横断面CT图像在术前能够清楚判断下胫腓联合IOL损伤情况,与Danis Weber骨折分型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并能发现某些X线片中无法判断的IOL断裂情况。  相似文献   

14.
Dislocation of the tibiotalar joint without associated fracture is rare. We present here a 21-year-old man who sustained open posteromedial dislocation of the left ankle without malleolar facture when he jumped and sprained his right ankle while playing basketball. The most likely mechanism is forced flexion applied to the ankle joint leading to a rupture of the anterior capsule and lateral structures of the ankle followed by an accelerating inversion stress leading to a posteromedial dislocation of the talus from the tibial condyle. Transient paresthesia was noted in the area of the 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At surgery,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tibiotalar joint capsule and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were detached from their original sites. The calcaneofibular ligament was also detached with its associated periosteum and a tiny avulsed bony fragment. The articular facets of the tibia and talus were intact. The treatment consisted of wound irrigation, debridement, reduction and capsular suture followed by immobilization with a short leg cast. About 10 degrees of loss in the range of dorsiflexion was observed. The patient achieved good long-term function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在膝关节镜手术中,运用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拉花松解技术处理合并膝 关节内侧间室紧张的内侧半月板后角(posterior horn of medial meniscus,PHMM)撕裂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3 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32例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紧张的PHMM撕裂患者,均使用MCL拉花松解技术。用18号静脉穿刺 针于MCL胫骨止点附近进行松解,同时取膝关节外翻位处理PHMM撕裂。术后第1天、4周、12周分别行外翻应力试 验及双膝外翻应力位X线片评估MCL愈合情况。术后1,3,6个月随访,之后每半年随访1次,每次采用疼痛视觉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Lysholm,Tegner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 ee, IKDC)评分评价患侧膝关节功能。结果:3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36(平均28)个月。无1例MCL撕裂、股骨骨 折、关节软骨损伤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双膝外翻应力位X线片内侧关节间隙测量:术后第1天健侧为(4.3±1.3) mm, 患侧为(6.6±1.6) 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健侧为(4.2±1.5) mm,患侧为(5.5±1.2) mm,二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健侧为(4.3±1.4) mm,患侧为(4.8±1.5) m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AS术前4.5±1.5,最终随访为1.7±1.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61,P<0.05);Lysholm评分术前为 52.3±5.8,最终随访为93.2±6.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53,P<0.05);Tegner评分术前为4.1±1.1,最终随访 为5.5±0.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2,P<0.05);IKDC主观评分术前为54.5±6.2,最终随访为93.8±4.5,二 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53,P<0.05)。结论:MCL拉花松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紧 张的PHMM撕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周亮 《中外医疗》2016,(12):69-70
目的:探讨后踝固定手术治疗法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整群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5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7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观察组给予后踝固定。对两组骨折优良率、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8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踝固定术可有效缩短踝关节骨折患者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踝关节骨折8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8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7年,骨折愈合时间为10~17周,评分优良率为92.5%,1例病人发生内踝固定螺钉断裂,1例发生外踝远端固定螺钉脱出。结论:正确的把握手术时机、因地制宜的选择内固定材料、术后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对踝关节功能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论证外踝内固定器治疗外踝骨折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病例3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随机分甲、乙两组,每组15例,分别选择外踝内固定器、重建钢板固定。术前对所有患者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标准评分;术后复查记录X线片、内固定拆除时间、踝关节功能等。结果:30例患者术后9~20月随访,平均13.4±2.8月。甲组无术口感染、钢板松动或折断等并发症;乙组2例术口感染致乙级愈合,1例术后钢板螺钉松动借助石膏外固定3月最终骨折愈合,遗留踝关节疼痛。两组骨痂生长定量指标、内固定拆除时间及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等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外踝内固定器系统适用于成人外踝WeberB和部分Weber C、WeberA骨折患者,对外踝特殊类型骨折如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患者更为适用;对骨折行三维立体环抱式固定,术后骨折愈合快,患肢功能恢复优良,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