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对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的效果。方法在健康体检人群中,抽取IFG者268名,随机分为干预组172人,给予饮食、运动干预加健康教育;对照组96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周期为12个月,干预前后对所有受试人员进行体检。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人群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臀比明显下降(P<0.01)。结论综合干预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空腹血糖及相关各项指标的水平,可能是预防糖尿病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对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从2009年1-12月健康体检人群中抽取96人处于空腹血糖受损(血糖5.6~6.9mmol/L)、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危险因素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人)和对照组(46人),对干预组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方案,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干预指导。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定期观察,随访1年。结果:干预组疾病的认知率、空腹血糖、血脂、体重明显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实施综合干预,能有效的降低血糖、血脂、体重,是预防糖尿病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不同生活方式对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转归为正常血糖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观察的研究方法,将南宁、柳州及贺州4个社区300例IFG人群采用不同生活方式进行为期2年的干预,观察研究对象空腹血糖值,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结果:①比较各干预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值:第1年血糖均呈下降趋势(P<0.05),且空腹血糖值A组>B1组>B2组>B3组,B3组干预效果最明显;第2年3个干预组空腹血糖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各干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比较各干预组与对照组IFG血糖转归正常的发生率:第1年各组间转归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归率B3组>B2组>B1组>A组;第2年B1组转归率大于另外3组,转归率B1组>A组=B2组=B3组;两年累计转归率比较3个干预组均比对照组高(P<0.05),转归率B3组=B2组>A组,B2组=B1组>A组,B3组>B1组>A组。结论:IFG人群接受不同生活方式干预,能提高IFG人群血糖转归正常的概率。对于社区IFG人群综合评价3种不同生活方式,建议应采用加强饮食控制+运动处方的生活干预方式,并更应关注患者第1年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空腹血糖人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内120例空腹血糖受损(IFG)居民的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居民均进行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健康教育、体育锻炼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进行干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糖尿病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转为糖尿病2例,占10%,对照组患者转为糖尿病6例,占9.99%,观察组糖尿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IFG居民进行生活、药物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并降低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空腹血糖损害(IFG)是否会引起血脂代谢异常。方法:通过空腹血糖、血脂及餐后血糖水平检测,筛查出符合IFG诊断标准者作为IFG组,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IFG阶段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I—C)和载脂蛋白B(apoB)等血脂水平已经发生了异常变化。结论:干预措施应从IFG阶段开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糖代谢异常不同阶段人群其肝酶水平的改变,探讨两者间的可能关系.方法 选取空腹血糖正常58 例为对照组,空腹血糖受损(IFG)42 例为IFG 组,2 型糖尿病40 例为DM组,所有受试者测定空腹血糖、血脂、肝酶指标,并行超声检查.结果 3组ALT、ALP 和GGT 水平均逐渐升高.排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后,ALT、AST 在IFG 组和DM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ALP 和GGT 在3 组逐渐升高.对照组合并NAFLD 者ALT 及AST 显著高于非NAFLD者,IFG组中ALP 和GGT 在NAFLD者显著高于非NAFLD 者,DM组中ALT和GGT在NAFLD 者明显升高.结论 (1)ALT、AST、ALP 和GGT水平是早期糖代谢紊乱的指标,在IFG 时其水平就已升高;(2)随糖代谢异常程度的加重,ALT、ALP 和GGT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3)糖代谢异常时肝酶水平改变并不完全反映肝脂肪变性;(4)在糖代谢紊乱各阶段人群中,合并NAFLD者其某些肝酶水平较非NAFLD 者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并不呈现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非药物干预对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延缓糖尿病进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门诊初次检测确诊为空腹血糖受损患者19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1例给予非药物干预治疗,如生活方式的干预,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全方位指导患者饮食摄入、运动方案等;对照组97例只做体检后常规健康建议.2组每3个月行常规体检,并进行3年的跟踪随访,对比2组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及2组干预1、2、3年糖尿病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干预后BMI、FBG、TG、TC、HDL-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BMI、FBG、TG、TC、LDL-C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HDL-C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干预后1、2、3年的糖尿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药物干预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血糖转归正常的概率,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及水平,阻止或延缓其向DM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非药物干预方法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滨海新区大华医院门诊愿意参与干预的糖尿病高危人群81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16周后,比较两组的指标变化。结果糖尿病高危患者中医非药物干预后,干预组比对照组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腰臀比、空腹血糖、葡萄糖负荷试验2 h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Alc)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非药物干预可明显降低糖尿病高危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Alc)和体质指标,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不同生活方式对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南宁、柳州及贺州4个社区300例IFG人群,采用不同生活方式进行为期3年的干预,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1组为单纯运动治疗组(B1组);实验2组为普通饮食控制加运动组(B2组);实验3组为强化饮食控制加标准量化运动处方组(B3组)。观察研究对象各生化指标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变化。结果 B3组相对于A组、B1组、B2组,更能改善IFG人群在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体重、腰臀比、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等生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运动、普通饮食+运动、强化饮食控制+标准量化运动均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IFG人群的胰岛素抵抗,其中强化饮食控制+标准量化运动干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种糖尿病前期人群血清抵抗素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别测定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单纯糖耐量减低(IGT)、IGT合并IFG及血糖正常者(NBG)共4组(ni=50)的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相关因素。结果:IGT、IFG和IGT+IFG组血清抵抗素水平均高于NBG组(P0.01),IFG组与IG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T+IFG组均高于IGT组和IFG组(P0.01和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腹围是血清抵抗素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3种类型糖尿病前期人群血清抵抗素水平均高于血糖正常人群且升高影响因素为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量指数及腹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化饮食控制加量化运动对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南宁、柳州及贺州4个社区体检确诊为IFG 147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实验组制订强化饮食控制加量化运动方案,评估他们的自我管理水平及血糖转归正常情况.结果:实验组人群生活方式干预后自我管理水平均比对照组高,血糖转归正常比率高(P<0.05).结论:强化饮食控制加量化运动能提高IFG人群的自我管理水平,并能很好的提高正常血糖转归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两种糖尿病前期人群抵抗素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测定36例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36例单纯糖耐量减低(IGT)及30例血糖正常者(NBG)的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IFG和IGT组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NBG组(P0.05);IFG和IGT组间比较,IFG组抵抗素绝对值高于IGT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抵抗素的关系较密切。结论糖尿病前期人群抵抗素水平高于血糖正常人群且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体重指数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空腹血糖升高(IFG) 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原有饮食治疗及运动疗法不变的情况下, 每日睡前加服二甲双胍0 5g, 对照组仅用饮食及运动疗法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血压、腰围、臀围、血胰岛素(FINS)、空腹血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GTT试验, 每周检查1次空腹血糖(FPG)。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服药1周后空腹血糖开始下降, 1个月后空腹血糖<6 1mmol/L, 与饮食加运动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而且服药后肥胖患者的体重、腰围均有所下降, 与服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用小剂量二甲双胍对肥胖IFG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可以使IFG恢复正常糖耐量状态, 效果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切点的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的老年人群的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空腹血糖(FPG)<7.0mmol/L的830名非糖尿病健康查体者,根据FPG水平分为3组:正常糖代谢组510例:FPG<5.6mmol/L ;新增人群(IFG1)组167例:5.6mmol/L ≤FPG<6.1mmol/L;原人群(IFG2)组153例: 6.1mmol/L ≤FPG<7.0mmol/L。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同时酶法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FPG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2hPG);放射免疫法测空腹胰岛素(FINS)及OGTT 2h胰岛素(PINS),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 B细胞功能指数(HOMA-B)。Logistic回归分析IFG1、IFG2发生餐后高血糖及代谢综合征(MS)的风险。结果 与正常糖代谢组相比,IFG两组患者年龄、血压、BMI、WHR、TC、TG 、LDL-C、FPG、2hPG和HOMA-IR均显著升高(P<0.05),而HDL-C与HOMA B水平显著降低 (P<0.05)。IFG2组的2hPG明显高于IFG1组(P<0.05)。与IFG1组相比,IFG2组HOMA IR明显升高(P<0.05);HOMA-B水平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IFG1组相比,IFG2组发生餐后高血糖及MS的风险明显升高。结论 老年IFG人群存在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及胰岛素的抵抗,促进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IFG2人群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更严重,与餐后高血糖及MS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受损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测量30名成年人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组)、45例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者血糖、胰岛素、血脂等临床指标,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受试者的IMT,检测2组的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水平。结果: IFG组的IMT、ET-1和NO均高于NGT组(P <0.01);IMT与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NO、甘油三酯(TG)、ET-1、空腹胰岛素(FINS)、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舒张压(DBP)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NO与IMT、SBP、ET-1、TG、FINS、HOMA-IR、HOMA胰岛细胞功能(HOMA-β)、DBP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ET-1与IMT、SBP、NO、BMI、FINS、HOMA-IR、HOMA-β及TG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IMT影响因素依次为NO、TG、空腹血糖、ET-1;ET-1的影响因素依次为NO、餐后2 h血糖;NO的影响因素依次为SBP、ET-1。结论: IFG人群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已发生变化;早期干预可以改善IFG人群的胰岛功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也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糖代谢异常人群胰岛分泌功能的差异以及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对餐后2 h血糖(2 h PG)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同济医院内分泌实验室做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的病人525例.用HOMA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胰岛素分泌指数(IRI)评价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自变量FPG和FIns对因变量2 h PG的影响,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群胰岛分泌功能.结果在DM组中FPG和FIns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4998,0.5106,IGT IFG组中FPG和FIns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6452,0.3749.协方差分析显示,DM组人群IRI与IGT IFG组无显著性差异(F=2.14,P=0.1384). 结论 DM人群中FPG和FIns对2 h PG影响贡献度大小相近;在IGT IFG组中, FPG对2 h PG的影响贡献度大于FIns.IGT IFG组人群胰岛分泌功能较IFG和IGT组人群下降.早期发现人群中潜在IGT IFG人群,并进行早期生活方式以及胰岛素增敏剂的干预治疗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控制空腹血糖,对于餐后血糖的达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将72例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分成治疗组(口服苦参素胶囊组)及对照组(单纯饮食控制组),治疗12周后进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 β细胞功能指数等的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降低空腹胰岛素、血清甘油三酯、HOMA-IR作用明显(P<0.05)。提示苦参素胶囊对IFG人群减轻胰岛素抵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体检人群连续观察10年,了解在未经药物干预下IFG的糖尿病转化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08-2018年连续11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年龄>18岁的3个功能社区人群557名。收集每次体检时受检者的空腹血糖、血压、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资料,分析2008年体检时确诊IFG患者与空腹血糖正常进展为IFG患者的糖尿病转化率。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L,或有糖尿病病史,或已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IFG定义是无糖尿病病史、未接受降糖治疗,空腹血糖浓度在5.6~6.9 ?mmol/L;空腹血糖正常定义为无糖尿病病史、未接受降糖治疗,空腹血糖浓度<5.6 mmol/L。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IFG向糖尿病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557例受检者中男283例,女274例,中位年龄为39岁(19~69岁),2008年体检时确诊糖尿病患者25例(4.5%),IFG患者30例(5.4%),空腹血糖正常者502例。30例2008年体检时确诊IFG患者中14例(46.5%)10年内转化为糖尿病,11例(36.7%)5年内转化为糖尿病,其中5年内IFG转化为糖尿病组的脂肪肝(FL)患者比例和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未转化为糖尿病组(P均<0.05)。502例2008年体检时空腹血糖正常人群有177例在10年内转化为IFG,其中20例在之后随访中转化为糖尿病,转化为糖尿病组FL患者比例和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未转化为糖尿病组(P均<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酰甘油是首次诊断IFG向糖尿病转化和初始空腹血糖正常人群进展为IFG并进一步向糖尿病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3,95% CI 1.03~5.7,P<0.05;OR=1.50,95% CI 1.12~2.01,P<0.05)。结论 IFG是空腹血糖正常向糖尿病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三酰甘油是IFG向糖尿病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3 891例健康体检人员空腹血糖水平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健康体检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及空腹血糖受损与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4~10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南宁市公务员3 891人的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空腹血糖受损组与正常血糖组之间的BMI、血压、血脂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为(4.92±0.69)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阳性率为20.15%,糖尿病(DM)阳性率为4.14%.IFG组的BMI、血压、血脂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0.001);IFG与BMI、血压、血脂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124,0.164,0.095,0.062,0.173,P<0.001).结论:IFG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预防糖耐量异常(IGT)人群发展为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方法 ,降低T2DM发生的危险性.方法 对226例IGT人群分两组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及生活方式加药物干预,观察两组人群T2DM发病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生活方式加药物干预组)和对照组(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耐量试验后2h血糖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生活方式加药物(拜糖平)干预IGT发展为T2DM明显强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