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评价最小表观弥散系数对颅内少突胶质肿瘤分级及分型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4个病理证实为少突胶质肿瘤的病人(男性13人,女性11人,平均年龄45岁),包括4个Ⅲ级(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oligoastrocytomas,OA),6个Ⅲ级(间变型)少突胶质瘤(oligodendrogliomas,OD),2个Ⅱ级少突星形细胞瘤和12个Ⅱ级少突胶质瘤共4组.在肿瘤实质部分测定最小表观弥散系数(minimum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 Cmin)值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ADC值,并计算其相对值(relative ADCmin).比较不同分级及病理分型组间平均rADCmin值并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分型少突胶质肿瘤平均rADCmin分别为Ⅲ级OA0.95±0.05,Ⅲ级OD1.11±0.30,Ⅱ级OA1.69±0.59,Ⅱ级OD1.45±0.41,与肿瘤分级及恶性程度呈负相关(P=0.004).rADCmin在两种级别少突胶质肿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4), 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rADCmin在Ⅲ级OA与Ⅱ级OD,Ⅱ级OA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27,P=0.029).但Ⅲ级OD与Ⅱ级OD,Ⅱ级OA其平均rADCmin无显著性差异(P=0.067~0.081);当分界值rADCmin=1.03时鉴别Ⅱ级少突胶质肿瘤与Ⅲ级OA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100%,但鉴别两种级别的少突胶质肿瘤敏感度仅60%,特异度100%.结论:rADCmin可以为少突胶质肿瘤分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选择最适分界值rADCmin=1.03,可以鉴别Ⅲ级少突星形细胞瘤和Ⅱ级少突胶质肿瘤;但由于Ⅲ级OD其rADCmin与其余各组的交叉重叠,单独应用rADCmin鉴别两种级别肿瘤价值有限,rADCmin小于1.03可排除Ⅱ级少突胶质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MR灌注成像在鉴别少突胶质肿瘤和星形细胞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行DSC-MR灌注成像的WHOⅡ级和Ⅲ级少突胶质肿瘤(n=41)和星形细胞瘤(n=43)患者。选取肿瘤内脑血容量(CBV)和脑血流量(CBF)值最大的区域作为ROIs,并计算出最大相对脑血容量(r CBVmax)和最大相对脑血流量(r CBFmax)值。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组肿瘤的r CBVmax和r CBFmax值,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值的诊断效能。结果不同级别少突胶质肿瘤的r CBVmax值均大于相应级别的星形细胞瘤的r CBVmax值,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ROC曲线显示出较好的诊断效能。r CBFmax值在各组肿瘤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SC-MR灌注成像获取的r CBVmax值在鉴别少突胶质肿瘤和星形细胞瘤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脑胶质瘤是成人颅脑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WHO Ⅱ~Ⅲ级胶质瘤占胶质瘤约45%[1],WHO Ⅱ级胶质瘤被称为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s, LGG),组织学中存在非典型细胞核,导致肿瘤不可避免地以不同的速度发展[2],其恶性转化率约为35%~89%[3]。间变性弥漫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少突星形细胞瘤)等WHO Ⅲ级肿瘤,初次治疗后复发率高达38%[4],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瘤体实质区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术前预测少突胶质细胞瘤(OG)病理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0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WHO 2级少突胶质细胞瘤(OD)和26例WHO 3级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OD)的临床、MRI及病理资料。使用Ma Zda软件在轴位ADC图像上进行肿瘤实质全域勾画并进行直方图分析,获得平均值、变异度、偏度、峰度、第1、10、50、90和99百分位数等9个直方图参数。比较OD和AOD组间各直方图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直方图参数对OD和AOD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AOD组直方图参数中平均值、第1、10和50百分位数均小于OD组(t/Z=-2.751、4.948、4.304、-2.953,P均<0.05);两组变异度、偏度、峰度、第90和99百分位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第1百分位数的分级诊断性能最优,截断值取108.00×10-6mm2/s时,曲线下面积为0.840,此时区分OD...  相似文献   

5.
混合性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混合性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4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混合性胶质瘤的CT和/或MRI资料,并对少突-星形细胞混合性胶质瘤与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48例混合性胶质瘤中,少突-星形细胞混合性胶质瘤42例(少突-星形细胞瘤24例,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18例);其他类型6例.少突-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均好发于大脑半球,以额叶最常见,其次为颞顶叶,偶见于幕下及脑室内.影像学上,脑叶肿瘤体积较大,常累及皮髓质,易向脑表面生长致脑回粗大肿胀.肿瘤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易囊变,钙化常见. 结论混合性胶质瘤中以少突-星形细胞混合性胶质瘤最常见(42/48,87.5%),其他类型均少见.少突-星形细胞混合性胶质瘤好发于额叶表浅部位,易钙化和囊变,与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近似,但结合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发病率及影像学表现可作出倾向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CTPI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area product,PS)、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等指标与胶质瘤级别的关系。方法:未治疗的神经胶质细胞瘤患者24例行CTPI检查,结合WHO神经细胞瘤分级对CTPI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低和高级别肿瘤之间的PS、CBV及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比较,PS、CBV及CBF平均值更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表明,CBV(C-统计值0.930)和PS(C-统计值0.927)区别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细胞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高级别组,Ⅲ和Ⅳ级胶质瘤可用CTPI参数区别,PS显示最高的C-统计值。结论:PS、CBV与胶质细胞瘤级别呈正相关,与低级别者相比,高级别的胶质细胞瘤显示更高的PS和CBV;灌注参数,特别是PS,也可用于区别WHOⅢ级和Ⅳ级胶质细胞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MR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临床和MR资料,包括肿瘤位置、信号、大小、强化表现和磁共振波谱(MRS)表现特点.结果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22例,Ⅲ级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2例.肿瘤位于额叶22例,颞叶4例,同时累及额叶和颞叶7例,视交叉1例.25例肿瘤位置表浅.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囊变坏死11例,出血和钙化各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囊变坏死6例,出血2例,钙化8例.少突胶质细胞瘤肿瘤直径平均35 mm,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肿瘤直径平均58 mm.11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呈显著不规则或环形强化, 6例少突胶质细胞瘤轻度强化,6例无强化,4例呈环形不规则轻到中度强化.6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行MRS检查,5例胆碱化合物/磷酸肌酸(Cho/Cr)>4,12例少突胶质细胞瘤行MRS检查,10例Cho/Cr在2.3~3.3之间,2例Cho/Cr<2.结论 位于额叶,靠近脑表面、累及皮层是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最主要的MR表现特点,显著不规则或环形强化、MRS检查Cho/Cr>4提示肿瘤为间变性.  相似文献   

8.
11C-蛋氨酸PET显像诊断胶质瘤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1 1 C 蛋氨酸 (MET)PET显像诊断胶质瘤及鉴别良恶性胶质瘤的价值。方法2 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不同分级胶质瘤患者行1 1 C METPET显像 ,对病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2 2例患者的瘤组织均有明显1 1 C MET摄取且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 ,Ⅰ~Ⅱ级胶质瘤热点计数与对侧相同部位 (HS CA)放射性比值为 1 .57± 0 .2 8,明显低于Ⅲ~Ⅳ级胶质瘤 (3 .0 6± 0 .47,t=6 .48,P <0 .0 5)和Ⅱ级少突神经胶质瘤 (2 .34± 0 .79,t=2 .2 6 ,P <0 .0 5) ;而Ⅲ~Ⅳ级胶质瘤与Ⅱ级少突神经胶质瘤的HS CA比值差异无显著性 (t=1 .85 ,P >0 .0 5)。结论 1 1 C METPET显像有助于鉴别诊断不同分级的胶质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肿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肿瘤患者的术前常规MR图像,总结常见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病变的MRl表现及鉴别要点。结果 187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肿瘤中少突星形细胞瘤80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2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17例,胶质母细胞瘤14例,节细胞胶质瘤1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1例,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6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4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4例,恶性淋巴瘤4例,室管膜瘤4例,间变性室管膜瘤3例,胶质肉瘤2例,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2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转移瘤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结论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肿瘤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幕上脑内肿瘤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在幕上脑内肿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56例幕上脑内肿瘤,行双倍剂量PWI后,计算病灶的相对局部脑血流容积(rrCBV)。结果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和Ⅱ级少突胶质瘤为高灌注,而Ⅱ级星形细胞瘤和淋巴瘤为低灌注,低、高灌注肿瘤的rrCBV间差异显著,而高灌注肿瘤之间和低灌注肿瘤之间无差异。肺癌和乳腺癌脑转移瘤的rrCBV高于消化道癌肿脑转移瘤。结论 PWI在幕上脑内肿瘤的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和寻找转移瘤原发灶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级别胶质瘤与反应性胶质增生中最小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值(rADCmin)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病理证实的低级别胶质瘤(WHO Ⅱ级)58例与反应性胶质增生11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进行常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测量病变的rADCmin值并比较其在两种病理状态中的差异,计算用rADCmin诊断低级别胶质瘤的临界值、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低级别胶质瘤的平均rADCmin(1.465±0.357)大于反应性胶质增生的1.062±0.120(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rADCmin=1.193时,敏感性为82.8%,特异性为100%.结论:rADCmin在低级别胶质瘤与反应性胶质增生的鉴别诊断中能够提供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诊断,探讨立体定向活检术对成人脑干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1月—2016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收治因脑干占位就诊并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的成人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病理结果与先前影像学诊断。结果 151例患者入组,其中102例术前MRI诊断为脑干胶质瘤,病理最终证实分别为WHOⅠ级毛细胞星形细胞瘤(6例)、WHOⅡ级低级别胶质瘤(27例)、WHOⅢ级间变型星形胶质瘤(31例)、WHO Ⅳ级胶质母细胞瘤(14例)、淋巴瘤(7例)、脱髓鞘(5例)、转移瘤(2例)、胶质细胞增生(5例)、脑脓肿(3例)、脑梗死(1例),取材太少未获得阳性病理结果(1例);49例术前MRI诊断排除脑干胶质瘤,病理最终证实分别为WHOⅠ级毛细胞星形细胞瘤(5例)、WHOⅡ级低级别胶质瘤(3例)、WHOⅢ级间变型星形胶质瘤(9例)、脱髓鞘(15例)、胶质细胞增生(7例)。MRI诊断的特异度为52.17%,灵敏度为74.29%。MRI诊断脑干胶质瘤准确率为78/102(76.47%),MRI排除脑干胶质瘤准确率为22/49(44.90%)。立体定向脑干活检术诊断准确率为150/151(99.3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6/151(3.97%),无患者死亡。结论 脑干病变MRI影像学表现多变,单纯依靠MRI来确定脑干胶质瘤的性质、病理学分级并制定治疗方案不可靠。通过立体定向活检术来确定脑干病变性质并指导治疗方案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脑血流CT灌注图像各参数评价脑星形细胞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与肿瘤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病理证实为脑星形细胞瘤患者的CT灌注图像。按照WHO神经上皮肿瘤分级标准(2007年),将所有患者分为低级别组(WHOⅠ级或Ⅱ级)与高级别组(WHOⅢ级或Ⅳ级)。在PCT图上测量肿瘤的表面渗透性(PS)、血容量(CBV)、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各参数数值。使用Wilcoxon检验分析对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Ⅲ级组与Ⅳ级组的各参数值进行组间比较。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对鉴别低级别与高级别脑星形细胞瘤、Ⅲ级与Ⅳ级脑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价值。结果:低级别组的PS、CBV、CBF较高级别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HOⅢ级组的PS值较WHOⅣ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区别高级别与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时,PS、CBV、CBF、MT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4、0.895、0.855、0.441。区别Ⅲ级和Ⅳ级脑星形细胞瘤时,PS、CBV、CBF、MT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3、0.682、0.642、0.551。结论:PS、CBV、CBF有助于脑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判定,PS对区别Ⅲ、Ⅳ级脑星形细胞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参数弥散磁共振成像在评估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型以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胶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及术前高端弥散磁共振扫描数据。在评估IDH1基因型时,将其分成58例IDH1野生型和48例IDH1突变型两组。由于部分数据缺失,在评估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时,纳入94例患者,将其分为包括31例WHOⅡ级、20例Ⅲ级以及43例Ⅳ级三组。构建不同重建模型,包括弥散张量成像(DTI)、弥散峰度成像(DKI)、神经突方向离散与密度成像(NODDI)以及标准模型成像(SMI)。比较各模型衍生参数的组间差异及鉴别诊断效能。评价ki67标记指数(Ki67 LI)与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各模型各参数在IDH1野生型与突变型胶质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SMI模型的轴突信号分数(f)具有最佳的诊断效能,AUC值为0.788,灵敏度为70.8%,特异度为75.9%。在较低级别胶质瘤(LrGG)亚组中,f具有最佳的诊断效能,AUC值为0.772,灵敏度为77.5%,特异度为70.6%。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亚组中,各参数的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随...  相似文献   

15.
少突胶质细胞瘤属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肿瘤内钙化常见且明显,但巨大囊变且CT显示瘤内无明显钙化的少突胶质瘤十分罕见,未见大宗报道.本院近期收治1例经病理证实的巨大囊变少突胶质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DTI定量参数与胶质瘤分级、Ki-67标记指数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手术病理证实为幕上胶质瘤患者的MR和免疫组化结果.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和对侧正常组织ADC值和FA值并计算相应比值后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DC值/比值,FA值/比值和Ki-67标记指数在高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HO 2级组ADC值/比值分别与WHO 3级和WHO 4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HO 3、4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值/比值在WHO 2、3、4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HO 4级Ki67标记指数与WHO 2级和WHO 3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WHO 2、3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ROC分析得出ADC值和比值对胶质瘤分级具有中等诊断价值,临界值分别为1202.05×10-6mm2/s和1.57,灵敏度达83.3%,83.3%,特异度达83.3%,81.5%.ADC值/比值与Ki-67标记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585和-0.591,P<0.01),FA值/比值只有弱正相关(r=0.320,P<0.05).结论:DTI定量参数测量有助于胶质瘤分级,尤其是ADC值和比值能反映肿瘤增殖活性,无创性地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脑胶质瘤的CT诊断、分型与病理对照研究 (附70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的CT诊断、分型与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经CT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 70例 ,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和病理细胞学检查 ,将CT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本组CT诊断正确率为 85 .7%。 (2 )作者根据CT表现结合形态提出了脑胶质瘤的CT分型。Ⅰ型 (低密度无强化型 ) 16例 ,仅见于Ⅰ~Ⅱ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 ,后者常伴有弯曲条带状钙化或成簇点状钙化为其特征 ,本组占 3 3 % (3 9)。Ⅱ型 (环形强化型 ) 13例 ,多见于Ⅱ、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可见壁结节为其特征 ,占 5 3 .8% (7 13 )。主要病理改变为肿瘤内部坏死所致 ,少数为囊变。Ⅲ型 (结节及团块型 ) 3 1例 ,见于各种类型的脑胶质瘤 ,是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典型的CT表现。Ⅳ型 (混合型 ) 10例 ,为恶性胶质瘤的CT表现。 (3 )本组结果表明Ⅰ~Ⅱ级星形细胞瘤其水肿、占位效应以及强化程度以无或轻度为主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则以中或重度为主 ,两者均有显著差异。(4 )从肿瘤细胞学水平分析了脑胶质瘤的CT表现 ,为CT分型提供了病理学依据。结论 CT表现及分型可以反映脑胶质瘤的某些病理特征和间变情况 ,对其分级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不同级别胶质瘤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 DASL)图像的研究,探讨其在判断胶质瘤术前分级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25例胶质瘤患者术前进行3DASL扫描,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25例患者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和3DASL扫描,测量病灶区的CBF值.根据病理结果,分析3DASL对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结果 25例患者中,WHOⅡ级4例,WHOⅢ级15例,WHOⅣ级6例,病变区的CBF值分别为(30.48±17.56);(56.15±38.43);(66.23±15.36);统计结果显示,低级别胶质瘤(WHOⅡ级组)与高级别胶质瘤(WHOⅢ级和WHOⅣ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WHOⅢ级组与WHOⅣ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作为一项无创性磁共振灌注成像新技术,3D ASL成像为胶质瘤术前分级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胶质瘤的MR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报道29例病理证实的胶质瘤 MR 表现,其中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纤维性星形细胞病、小脑星形细胞瘤各4例,逆分化的星形细胞瘤8例,饲肥星形细胞瘤、逆分化少突胶质瘤各2例,少突胶质瘤1例,少突星形细胞瘤3例,纤维细胞性胶质瘤1例。其中3例是复发病例。用0.15T 常导型MR,IR 法(1400/400/30=TR/TD/TE)SE 序列(1200—2000/60-100=TR/TE)获 T_1及 T_2加权象。作者见到,①在 T_1加权象上4例多形性成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测量水分子扩散状态的参数相对值与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3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患者术前均行DTI序列检查.数据经工作站处理生成平均扩散系数(MD)、部分各向异性(FA)图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参数图.计算相对MD值(rMD)和相对FA(rFA)(瘤实体区值/对侧正常白质区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测法分别分析不同星形细胞瘤病理学级别间rMD和rFA值的差异.结果:43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星形细胞瘤(WHOⅡ级)19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12例和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12例.WHOⅡ、Ⅲ和Ⅳ级的rMD值分别为1.220±0.227、1.599±0.416和2.264±0.565.统计学检验出现WHOⅡ和Ⅲ级(P<0.001)、Ⅲ和Ⅳ级(P=0.047)、Ⅱ和Ⅳ级(P<0.001)的rMD任意两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WHOⅡ、Ⅲ和Ⅳ级的rFA值分别为0.439±0.120、0.333±0.100和0.268±0.090.统计学检验出现Ⅲ和Ⅳ级(P=0.015)、Ⅱ和Ⅳ级(P<0.001)的rFA任意两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WHOⅡ级与Ⅲ级间r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88).结论:DTI测量的rMD和rFA的值术前能区分不同病理级别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