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及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螺旋CT导引下对35例肺及肝肿瘤患者38个肿瘤病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中观察射频后瘤体CT值及邻近组织情况,术后CT复查观察肿瘤变化。结果通过螺旋CT引导对38个瘤体准确定位;直观观察电极在肿瘤中的位置及爪状细电极针在肿瘤内展开情况。肺及肝脏肿瘤射频治疗后瘤体内CT值减低,部分瘤灶内可见气化灶。术后1个月复查CT,瘤体缩小,增强扫描无强化,呈略低密度肿块影。术后3个月复查CT,治疗总有效率85.71%(30/35)。结论螺旋CT能够准确引导肺及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准确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肋膈角或肺组织对肝顶部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45例肝顶部肿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肋膈角或肺组织入路行射频消融治疗。记录过肺组织或肋膈角电极针数目及肺组织内电极针长度。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5例肝顶部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34例,转移癌11例。全身麻醉34例,局部麻醉11例。病变最大径0.91~6.67cm,中位数1.83cm。肺组织内电极长度0~59.42mm,中位数9.90mm。单针过肺13例,2针同时过肺13例,3针同时过肺3例,单独1支过肋膈角8例,1支过肋膈角同时1支过肺组织7例,1支过肋膈角同时2支过肺组织1例。无症状少量气胸11例(11/45,24.44%)。肺组织穿刺针道少量出血6例,右肩部疼痛9例,1周左右症状消失。随访3~14个月,局部复发7例(7/45,15.56%)。结论经肋膈角或肺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安全可行,尤其对于射频消融治疗时常规路径无法到位的肝顶部肿瘤,可采用此方法。  相似文献   

3.
MSCT引导下冷极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冷极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恶性肿瘤的安全性、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76例恶性肿瘤84个瘤灶,瘤体直径3.0~15.0cm,平均8.5cm。根据消融术前MSCT图像制定治疗计划,在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准确将针型电极插入肿瘤预定位置进行热消融,消融温度58~90℃,治疗时间15~120min。术后2h复查,观察有无急性并发症。术后1个月和每3个月CT复查观察肿瘤有无残留和复发,必要时可多次治疗。通过影像学评估消融的疗效,并统计生存期。结果76例恶性肿瘤84个瘤灶在MSCT引导下消融针均准确插入肿瘤预定位置并顺利完成热消融过程,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84个瘤灶完全坏死15个;不完全坏死和部分坏死45个,总有效率71.43%(60/84)。治疗后生存率随访:6个月90.79%,12个月63.16%,18个月36.84%,24个月14.47%。结论在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冷极射频消融技术是一种创伤小、易耐受、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恶性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 方法 对 9例肝癌行B超引导下经皮集束电极射频治疗 ,6例肝癌在术中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联合肝部分切除。比较观察治疗前后甲胎蛋白、肿瘤血供等变化。 结果 术前 11例AFP升高者中 8例降低 1/ 2以上 ,螺旋CT及彩色超声显示肿瘤内无血供 ,6例术中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卫星病灶 17个 ,治疗术后病理活检发现癌细胞均坏死。 结论 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有较确切的近期效果 ,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在术中的应用提高了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被认为是唯一可能治愈肝肿瘤的方法,但仅有少数患者具备手术指征,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却无明显疗效。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是在超声、CT或MRI引导下经皮肤或腹腔镜或开腹途径将射频针插入瘤体,通过微电极发射射频电流使组织中带电粒子高速震荡产热,致电极周围细胞凝固性坏死的治疗肿瘤的方法。RFA创伤小、对正常组织影响小、恢复快及疗效确切。RFA联合治疗在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后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患者共39个肺部肿瘤病灶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直至即时CT影像上出现磨玻璃影覆盖病灶周围;术后1个月进行复查,其后每3个月随访,并评估影像学上消融灶变化。结果射频消融过程均顺利,无严重的治疗相关性并发症;病灶完全消融率89.19%(33/37),不完全消融率10.81%(4/37);术后1个月消融灶多表现为空洞样或结节样,长期随访中,完全消融的病灶多呈缩小趋势,而不完全消融的4个病灶均出现复发。中位总生存期为21.0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7.3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18.0个月。结论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安全性好,且病灶控制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18例原发性晚期肺癌和肺转移癌患者,在全身麻醉胸腔镜下行射频消融术,消融电极针在胸腔镜引导下穿刺进入肿瘤组织中心,消融范围超过病变区并延伸至正常组织0.5~1.0cm,消融温度58~90℃,治疗时间12~24min。结果住院期间全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0d复查肿瘤标记物CYFRA21—1值较术前降低(6.26±2.31ng/ml vs.14.62±3.6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5d复查CT,肿瘤最大截面长径27±12mm,CT值31±9Hu,较术前相应值46±18mm,52±16Hu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8.9%,77.8%和38.9%。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射频消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肾肿瘤是一种微创方法,可能适用于有严重内科情况的患者,作者对此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对由于肿瘤学或内科疾病原因不能接受开放手术的13例患者,进行射频消融(Le Veen-系统)治疗肾肿瘤14次。方法:全身麻醉,在CT引导下将探子逐步扩张至7F.置入肾肿瘤内,200W射频发生器进行消融。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肾细胞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肾细胞癌的可行性. 方法对12例肾癌患者选择性实施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13次.肿瘤位于左肾4例,右肾7例,双肾1例.肿瘤最大径2.1~8.5 cm,其中T1N0M0 11例,T2N0M0 2例.术后采用CT、超声造影定期随访.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92±24)min,平均出血量(50±2)ml,术中均末输血.未见腹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周13个肾癌病灶,完全消融12个、消融不全1个,完全消融率92.3%(12/13).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肌酐、患侧肾小球滤过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10例患者复查CT,病灶完全坏死9例、部分坏死1例.随访时间1~16个月,中位数7.8个月,12例均生存.无局部及远处复发病例. 结论 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肾癌的新方法,比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定位更加精确,可以应用于不适合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射频消融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共治疗42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骨样骨瘤的患者。男29例,女13例;年龄13-46岁,平均23.6岁;病程15d-2年,平均5个月。病灶部位:股骨近端15例,股骨远端2例,胫骨13例,骨盆7例,肱骨干2例,尺骨鹰嘴1例,跟骨1例,L4椎体1例。在腰麻或臂丛麻醉下行CT定位引导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术中CT扫描层厚为2-4mm,治疗温度90℃持续6min,用直径3.5-4mm穿刺针穿透骨皮质,将有效治疗直径1.5-2.0cm的射频电极准确插入瘤巢中心。随访18-24个月,平均19.5个月。手术前后行MR病灶扫描,进行影像学对比。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ore,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参数。结果术后24h所有患者自主下地活动,术后3d-1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1个月随访疼痛基本消失。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7例病理结果证实为骨样骨瘤,其余5例因取材失败,病理结果为阴性。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成功率93%,末次随访无复发。术后复查MRT2加权像有不同程度信号降低。结论CT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骨样骨瘤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高效的技术,射频消融电极针精确到达瘤巢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