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整体效果。方法: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实验组)和西医组(对照组),每组各90例,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中药、针灸等疗法;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加早期康复锻炼。两组均为14d一疗程。取两个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7d以及治疗后14d三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血液流变学及血清hs-CRP指标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治疗后7d和14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卒中量表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改善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实验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hs-CRP水平,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揿针治疗脑卒中后面部浅感觉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2年8月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面部浅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揿针组(n=50)、对照组(n=50)。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针刺治疗。揿针组面部腧穴用揿针疗法,对照组面部腧穴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治疗前和第1、2个疗程结束对麻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感觉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揿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第1、2个疗程结束,两组麻木VAS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第2个疗程结束,揿针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第1、2个疗程结束,两组痛觉、温度觉、触觉评分均不同程度提高,且第2个疗程结束,在痛觉和触觉评分方面,揿针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揿针治疗脑卒中后面部浅感觉障碍的效果优于普通针刺,可减轻麻木症状,提高痛觉、触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Ⅰ组4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Ⅱ组4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VEGF和NO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Ⅰ组总有效率(93.0%)明显高于治疗Ⅱ组(80.0%)(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和NO表达均有增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Ⅰ组提高更为明显,与治疗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20 mg/d可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EGF和NO水平,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脑卒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干预性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无症状脑梗死诊断标准的89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只进行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治疗;干预组44例,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干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尼莫通保护脑细胞及中药治疗。治疗6个月后测定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仅低切全血黏度降低(P<0.05)。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3年随访期间,对照组发生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21例(52.5%)高于干预组12例(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望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药物联合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机制。方法:将8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药物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指标检测对比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 .0 1) ;2两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增加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 .0 1) ;3两组治疗后频谱形态改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 5 )。结论:早期脑梗死针药结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好的血管舒缩调节功能,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就诊于我院的10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试验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标准将其分为轻度组(44例)、中度组(37例)、重度组(26例),并选取同时期的60名健康体检者资料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血清Hcy、hs-CRP水平检测。比较2组血清Hcy、hs-CRP水平,并比较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Hcy、hs-CRP水平,分析血清Hcy、hs-CRP与该疾病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的血清Hcy、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NIHSS评分、血清Hcy、hs-CRP水平高于轻度组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Hcy、hs-CRP水平随着NIHSS评分的增加而升高,Hcy、hs-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可通过监测血清Hcy、hs-CRP水平来评估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芒针透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芒针透刺治疗组(30例)和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单纯芒针透刺和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均为每天治疗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ld,共治疗2个疗程。60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并根据评分结果计算出临床有效率,进而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VFSS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O.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芒针透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疗效肯定,是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一个有效手段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加味补阳还五汤,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血清VEGF水平的改变。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显著(P<0.01);治疗组患者的VEG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VEGF水平较对照组亦显著升高(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血清VEGF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演变与预后关系。方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184例分为缺血性脑卒中102例(缺血组)和出血性脑卒中82例(出血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6、8周测血hs-CRP水平。并随访1年,观察再发脑卒中情况。结果:2例在发病后2周病死予以剔除。2组患者治疗后1~8周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2~8周hs-CRP亦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周(P<0.01)。缺血组患者治疗前后1~8周hs-CRP水平均低于出血组(P<0.05~P<0.01)。2组随访观察1年,hs-CRP持续未恢复正常者再发脑血管病率为44.23%,高于hs-CRP恢复正常者的发生率为11.72%(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hs-CRP均明显增高,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hs-CRP恢复较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快,hs-CRP持续未恢复者再发脑血管病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10.
头针滞针法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比较头针滞针法久留针与常规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差异.方法把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采用头针滞针法久留针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头针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4.0%,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治愈率为64.0%,总有效率为86.0%.结论头针滞针法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优于常规头针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香丹注射液对脑出血患者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71例脑出血患者分为香丹治疗组(36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血清中IL-6、hs-CRP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35例)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香丹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IL-6、hs-CRP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香丹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间IL-6、hs-CRP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应用香丹注射液治疗后14天,常规治疗组与香丹治疗组IL-6、hs-CRP含量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香丹治疗组下降更明显,香丹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香丹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明显改善(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血清中IL-6、hs-CRP含量明显升高,香丹可有效降低其含量,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口服。于治疗前、治疗后3d、7d和14d检测患者血清hs-CRP和S-100β蛋白浓度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变化。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3d、7d和14d,血清hs-CRP和S-100β蛋白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P〈0.05),MESSS和BI评分在治疗7d和14d后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S-100β蛋白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 mg/d,疗程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Hcy、hs-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两组治疗后血清Hcy、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又以治疗组下降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以通过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的水平,从而起到减轻脑缺血带来的损伤和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琨 《医学综述》2014,20(18):3403-3404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AC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尤瑞克林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病因治疗及神经康复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尤瑞克林组予尤瑞克林治疗,0.15肽核酸U尤瑞克林+100 mL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s-CRP及VEGF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血清hs-CRP治疗前分别为(12.41±3.76)mg/L、(11.82±3.88)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分别为(6.06±2.61)mg/L、(8.92±3.43)mg/L,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血清hs-CRP值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尤瑞克林组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VEGF治疗前分别为(212.88±87.25)ng/L、(205.64±86.73)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VEGF分别为(280.53±86.33)ng/L、(241.47±86.62)ng/L,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血清VEGF值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尤瑞克林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能减轻脑缺血后的炎性反应,促进局部血管再生,保护缺血脑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循经灸联合温和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降脂和脑保护),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循经灸联合温和灸干预.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7天(T1)、治疗14天(T2)、治疗28天(T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房颤患者血浆内皮素(E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压的干预作用。方法:200例符合条件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100例)主要应用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治疗;普伐他汀组(100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20mg,每晚1次,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同时选择80例健康体检者作正常组对照。药物治疗前后检测血浆ET、Hs-CRP。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房颤患者共有178例完成药物干预试验,其中常规治疗组88例,普伐他汀组90例。(1)普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ET、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普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ET、Hs-CRP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均降低(P<0.01);普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2)治疗后,普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血压比同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普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房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能进一步降低ET、Hs-CRP及血压水平,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异常炎性激活,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血管结构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部动脉血管结构的改变 ,复习文献评估脑卒中的危险性。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 10 0例患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和 10 0例健康体检者颈动脉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高危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 48例 ,高于对照组 14例 ,有显著差异 ,动脉硬化的程度及狭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斑块形成 3 9例 ,高于对照组 12例 ,均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1)。结论 高危组人群颈动脉结构明显硬化改变 ,有患缺血性脑卒中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s-CRP水平以及二者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轻型、中型及重型脑梗死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s-CRP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患者病情相关,表明二者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过程,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炎症指标hs-CRP、CD3+/HLA-DR+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经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按病变程度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A亚组)20例、颈动脉斑块组(B亚组)56例、颈动脉狭窄组(C亚组)24例,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及流式细胞学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hs-CRP、CD3+/HLA-DR+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并分析这些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梗死组hs-CRP、CD3+/HLA-D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hs-CRP与CD3+/HLA-DR+水平呈正相关(Pearsonr=0.408,P〈0.01)。梗死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亚组的hs-CRP、CD3+/HLA-DR+水平高于A亚组、B亚组(P均〈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s-CRP、CD3+/HLA-DR+呈正相关(Spearmanrs=0.322,P〈0.01;Spearmanrs=0.387,P〈0.01)。而C亚组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A亚组、B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hsCRP、CD3^+/HLA—DR^+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