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黄连与黄芩的不同比例配伍进行定量研究。黄连与黄芩按6∶1、6∶4、6∶7、6∶10、6∶13比例配伍,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了黄连单煎液、黄连黄芩共煎液中生物碱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黄芩单煎液、黄连黄芩共煎液中黄酮的含量。结果显示,黄连黄芩共煎产生沉淀,使有效成分的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2.
谭朝丹  楼冰  顾伟鹰  施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21):2238-2242,2250
目的: 通过考察不同比例的黄连与吴茱萸药对,其配方颗粒与单煎液、合煎液的关键成分含量差异,探索药对配方颗粒与传统煎法的等效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制法下6种生物碱含量,并利用SPSS18.0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与单煎相比,配方颗粒中4种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均与合煎中没有明显差异(小檗碱P=0.881;表小檗碱P=0.810;黄连碱P=0.961;巴马汀P=0.220;吴茱萸次碱P=0.137),单煎中黄连生物碱含量平均值约为配方颗粒或合煎的2倍(P<0.01),吴茱萸次碱单煎含量明显降低(配方颗粒/合煎平均值为单煎的3倍以上,P<0.01),而吴茱萸碱在配方颗粒与单煎中的差异小(P=0.314),平均值均在合煎液含量的40%以下(P<0.01)。另外,随着吴茱萸占比提高,合煎液中4种黄连生物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明显降低,但比例对配方颗粒和单煎影响不大。结论: 在黄连和吴茱萸药对中,黄连生物碱配方颗粒与合煎差异不显著,吴茱萸生物碱在配方颗粒中可能发生转变,导致与合煎有差异,而且配方颗粒并不能重现合煎中药对比例对成分含量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3组典型中药药对(黄连-吴茱萸、桂枝-白芍、白芍-甘草)配方颗粒与共煎液的成分差异。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不同制法成分对比分析,并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药对红外指纹图谱对比分析相关性为,合煎液:配方颗粒=1:0.976 024(黄连-吴茱萸)/1:0.967 559(桂枝-白芍)/1:0.950 687(白芍-甘草)。建立了黄连关键成分(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吴茱萸关键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桂枝关键成分(肉桂酸)、白芍关键成分(芍药苷)和甘草关键成分(甘草酸、甘草苷)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经t检验,合煎液与配方颗粒中各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果表明,3组药对的配方颗粒与合煎液成分分析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配伍前后黄连解毒汤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和黄芩苷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探讨配伍对4种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冰乙酸(线性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60nm。结果:栀子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和黄芩苷进样量分别在0.1250~0.6250、0.0500~0.2500、0.0375~0.1875、0.0450~0.2250μg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3、0.9992、0.9994、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54%、96.07%、104.00%、96.79%,RSD分别为0.78%、0.78%、0.74%、0.83%(n=6)。黄连解毒汤合煎液中4种成分的含量均低于相同处方量的单煎液。结论:方剂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含量并不是组方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有其内在的配伍规律。本研究结果可为黄连解毒汤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南药学》2019,(1):48-53
目的比较黄连-吴茱萸药对配方颗粒、单煎与共煎体外抑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作用,探讨药对配方颗粒与传统煎煮的等效性。方法采用麦氏比浊仪测定细菌浓度,绘制细菌生长曲线;采用琼脂稀释法制备含药血平板,测定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6∶1、5∶2、4∶3、3∶4、2∶5、1∶6)的配方颗粒剂和共煎液、黄连配方颗粒剂、吴茱萸配方颗粒剂、黄连单煎液及吴茱萸单煎液对H.pylori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分别作用H.pylori 48 h后,琼脂稀释法测得黄连颗粒剂对Hp SS1的MIC是0.900 mg·mL~(-1),单煎液为0.869 mg·mL~(-1);吴茱萸配方颗粒剂对Hp SS1的MIC为1.140mg·mL~(-1),单煎液为1.118 mg·mL~(-1);黄连、吴茱萸配方颗粒剂与单煎(传统煎煮)对H.pylori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黄连∶吴茱萸=6∶1的配方颗粒剂对Hp SS1的MIC为0.810mg·mL~(-1),相应共煎液的为0.396 mg·mL~(-1);1∶6配方颗粒剂的MIC为1.800 mg·mL~(-1),相应共煎液的为0.818 mg·mL~(-1),提示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的配方颗粒剂与共煎液中,黄连∶吴茱萸=6∶1对H.pylori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共煎液抑制H.pylori的作用明显优于相应的配方颗粒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颗粒剂、单煎液和共煎液均能有效抑制H.pylori的生长,黄连∶吴茱萸=6∶1的抑制作用最强,共煎液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相应配比的颗粒剂,本实验为配方颗粒剂与共煎的等效性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三黄泻心汤处方药材单煎液、分煎合并液、合煎液在抗炎、镇痛、解热方面的药效差异,初步探究三黄泻心汤复方合煎制备工艺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试验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试验,测定大鼠血清中SOD、MDA含量与炎症组织中TNF-α、PGE_2含量对抗炎作用进行考察;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对各组的镇痛作用进行考察;采用干酵母制热和内毒素致热对各组解热作用进行考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黄(P0.05)、黄芩(P0.05)、黄连单煎液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抑制效果均不及三黄泻心汤分煎合并液(P0.01)与合煎液(P0.01);黄芩、黄连煎液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肿胀抑制作用不显著,大黄煎液、黄连煎液、三黄泻心汤分煎合并液对SOD活性提高作用不显著,此外其余各组对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提高SOD活性、降低TNF-α、PGE_2含量均显著,其中合煎液作用效果尤为突出。在镇痛作用与解热作用的考察中,合煎液与其他组相比均具有更好的镇痛、解热效果趋势。结论:三黄泻心汤合煎液在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方面要优于药材单煎液与药材分煎合并液,提示三黄泻心汤采用复方合煎的制备工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其现代研究与开发中应当重视复方合煎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药超分子与肠道菌相互作用过程探讨大黄-黄连配伍和合的物质基础。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法表征大黄单煎液、黄连单煎液与配伍共煎液的形态学差异,通过建立体外抑菌模型(大肠杆菌E. coli,屎肠球菌E. faecium与枯草杆菌B. subtilis)初步评价大黄黄连配伍对肠道菌的损伤作用;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单煎与共煎的化学组分变化规律。大黄黄连共煎煮后呈浑浊状,电镜下可见300~400 nm的类球形颗粒,且较单煎液相比其汤剂相态更均一稳定;并直接观察到二者配伍后形成的超分子和肠道菌的相互作用与单煎液相比明显不同,超分子与肠道菌相互作用过程中维持类球形状态,封闭着黄连或大黄中的药效成分,可有效缓和对肠道菌的损伤,为后续大黄-黄连配伍“和合”调控肠道菌群稳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复方鱼腥草配方合煎对黄芩苷和绿原酸成分溶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复方鱼腥草全方合煎与药材单煎对黄芩苷和绿原酸成分溶出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和金银花药材单煎提取物、全方合煎提取物中黄芩苷与绿原酸的含量.结果:全方合煎中的黄芩苷溶出量比黄芩单煎增加100%,相反,全方合煎中的绿原酸溶出量比金银花单煎降低25.4%.结论:复方配伍后煎煮对成分的溶出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席国萍  宋国斌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01-2903
目的:比较大孔吸附树脂和液液萃取两种方法对黄连小檗碱的纯化效果,为开发利用黄连小檗碱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和液液萃取两种方法.结果:以标准品盐酸小檗碱为对照,大孔吸附树脂在产品重量和产品中小檗碱含量方面均明显高于液液萃取,其中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连小檗碱有较好的纯化效果,产品中小檗碱含量达29.82%.结论:黄连小檗碱为传统中药材黄连的主要成分,在抗菌消炎、心血管疾病治疗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配伍配比对黄连-大黄药对中小檗碱溶出影响,优化黄连-大黄药的配比方法.方法:4种配伍方式,每种配伍方式3个配伍比例的样品相应处理后,采用RP-HPLC检测各供试品的小檗碱含量.结果:在试验考察的配伍范围内,分煎合并各组小檗碱的溶出均高于合煎组;分煎后合并的药液经离心处理后小檗碱含量降低;大黄液中加入明胶处理后再与黄连液混合,混合液中小檗碱含量提高.结论:大黄-黄连药对分煎后混合更有利于药液中小檗碱的保留.  相似文献   

11.
三种木香的气相色谱法鉴别与系统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鉴别木香、川木香及土木香。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毛细管柱:HP5(0.32mm×0.25μm,30m);载气:N2(99.999%);检测器:氢火焰。结果在选定色谱条件下,建立了稳定可控的药材气相色谱图;应用系统聚类法可分为三类。结论应用气相色谱法与系统聚类法鉴别木香、川木香及土木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黄芪、人参和西洋参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产地黄芪、人参、西洋参中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农药的残留量。方法:收集不同地区流通品种,规范化GAP基地种植、一般种植及野生的药材,用石油醚-丙酮混合溶剂提取和固相萃取(SPE)小柱净化,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检测。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被测样品中,黄芪检出了微量氯氰菊酯,个别样品检出了微量甲氰菊酯,均未超标;人参检出了微量氯氰菊酯,个别样品检出了微量溴氰菊酯;西洋参检出了微量氯氰菊酯,个别样品检出了微量氯氟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均未超标。结论:可能药材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情况不同,不同药材农药残留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木香、川木香、土木香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药物分析杂志》2006,26(11):1574-1577
  相似文献   

14.
制川乌、制草乌的薄层色谱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名诚  肖聪 《中国药业》2009,18(2):56-57
目的探讨制川乌、制草乌与其伪品的快速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27批样品进行检验。结果TLC法能较好地区别制川乌、制草乌的真伪。结论拟订的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康妇宁栓中苦参、黄芩、蛇床子的薄层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康妇宁栓中苦参、黄芩、蛇床子三味中药材进行定性鉴别,斑点清晰,重现性好。苦参:用2%NaOH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以苯-丙酮-甲醇(8∶3∶0.5)为展开剂,展开,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水(2∶4∶2∶1)10℃以下放置后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喷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无水乙醇(2∶1)显色。黄芩:采用聚酰氨薄膜,以乙酸为展开剂,于紫外灯(275nm)下检视。蛇床子:硅胶G-0.5%CMC-Na薄层板,以苯-醋酸乙酯(30∶1)为展开剂,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上述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为康妇宁栓的质量评价方法提供了定性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海藻、大戟、甘遂和芫花分别与不同剂量的甘草配伍对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均匀设计进行分组。小鼠分别ig给予海藻甘草、大戟甘草、甘遂甘草或芫花甘草合煎液1次,分别于给药后20,60,30和20min后,再ig给予5%印度墨汁混悬液0.2ml。给予墨汁20min后处死小鼠,测定小肠推进率(IPR)。结果大戟甘草合煎液组小鼠在总给药剂量0~30g·kg-1范围内且总给药剂量一定时,随甘草剂量的增加小鼠IRP降低(R=0.7853,P<0.05)。芫花甘草合煎液组总给药剂量低于5g·kg-1时,小鼠IRP未见明显变化;总给药剂量>5g·kg-1且一定时,小鼠IRP随甘草呈剂量依赖性增加(R=0.8414,P<0.05)。海藻甘草合煎液和甘遂甘草合煎液组海藻和甘遂与甘草配伍比例的变化对IRP无明显影响。结论在一定的总给药剂量范围内,大戟甘草合煎液对小鼠肠功能的影响与配伍比例密切相关,甘草剂量增加时小鼠肠功能减弱。芫花甘草合煎液对小鼠肠功能的影响也与配伍比例密切联系,甘草剂量增加时肠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7.
前胡及其混淆品石防风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燕 《中国药业》2008,17(14):62-63
目的鉴别前胡及其混淆品石防风。方法采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及液相色谱等鉴别方法。结果前胡与其混淆品石防风的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液相色谱均有差异。结论所采用的鉴别方法,能客观准确地区分前胡和石防风。  相似文献   

18.
阔叶山麦冬与麦冬的鉴别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爽 《海峡药学》2012,24(5):29-31
目的 通过对土麦冬Radix Liriopes Platyphylla的系统鉴定,明确其与正品麦冬的区别.方法 采用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对土麦冬进行鉴定,并与正品麦冬比较.结果 土麦冬在原植物特征、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理化特征上与正品麦冬差别显著.结论 土麦冬与麦冬应区分使用.  相似文献   

19.
前胡伪品碎叶山芹的生药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浙产前胡伪品碎叶山芹进行产地调查和鉴别。方法:采用生药学研究和理化分析法。结果:前胡及其伪品碎叶山芹的原植物形态、性状、显微特征及理化性质均有差异,可资鉴别真伪。结论:碎叶山芹不可作前胡药用。  相似文献   

20.
土木香能否代替青木香用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考证土木香是否可以代替青木香用药。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比较土木香和青木香在植物来源、功能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不同。结果与结论:土木香和青木香在上述各方面均不相同,二者不应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