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同种异体骨对牙槽嵴保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口腔科单根牙或前磨牙拔除患者75例(156颗患牙),全部患牙均在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种植体,根据拔牙窝内即刻植入种植体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组,A组拔牙窝内植入同种异体骨;B组拔牙窝内植入异体骨;C组拔牙窝内植入异质骨;D组拔牙窝内不植骨自然愈合,比较种植疗效、牙槽嵴骨量高度与宽度吸收值与牙龈乳头高度等指标差异。结果:A、B、C三组间种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2、12周后,牙槽嵴骨量高度与宽度吸收值比较,A组明显低于B、C组,B、C组明显低于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牙槽嵴骨量高度与宽度吸收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牙龈乳头0~Ⅰ级、Ⅳ级比例明显低于D组,牙龈乳头Ⅲ级比例明显高于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同种异体骨有助于减少牙槽嵴骨量吸收,可作为牙槽嵴保存的理想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根尖切除术对于种植体伴邻牙慢性根尖周炎病例的骨组织修复及愈合的影响研究。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符合种植适应证,且种植区邻牙伴有慢性根尖周病变的患者2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1例。实验组在行种植手术的同时,对邻牙的根尖周病变行根尖切除手术及根管治疗术。对照组则进行种植手术,对邻牙的根尖周病变行常规根管治疗术。术后6个月及1年复诊,追踪观察种植体与邻牙根尖周病变的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临床检查显示,根尖病变患牙对照组1例出现松动度,1例出现牙周袋,与实验组相比,P<0.05;种植体在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无临床症状,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根尖病变患牙实验组中两组骨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种植体对照组中,2例种植体无骨结合,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根尖病变患牙对照组各1例患者出现黏膜红肿及窦道、脓肿,与实验组相比,P<0.05;种植体对照组中,分别各1例出现叩、触诊异常,松动,牙周袋,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根尖病变患牙实验组中两组骨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种植体实验组中,11例种植体骨结合正常,对照组中,1例种植体无骨结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种植体邻牙伴有慢性根尖周炎时,在实施种植手术的同时,对邻牙进行根尖切除术,有利于种植体的骨修复和提高临床种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学创新》2016,(24):107-110
目的:探讨BEGO种植体在改善牙缺失患者咀嚼功能与生存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种植治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种植深度分为骨面上1 mm(A组)、骨面平齐(B组)、骨下1 mm(C组),每组40例。观察BEGO种植体修复后疗效及对咀嚼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负重3年后,种植成功率为95.8%(115/120),三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终止点时颈部边缘骨吸收绝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在终止点时种植体颈部暴露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咀嚼效率、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均高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EGO种植体应用口腔修复中可取得较好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种植体植入深度对颈部边缘骨水平有一定差异,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在植入水平低于牙槽嵴顶可稳定于种植体肩台水平。  相似文献   

4.
牙种植体龈沟液中骨钙素水平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牙种植体周围组织不同状态与牙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SF)中骨钙素(OC)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及影像学标准,将30例51枚牙种植体分为牙种植体健康(HI)组、牙种植体龈缘炎(GI)组和牙种植体周围炎(PI)组,考察牙种植体周袋深度(PPD)、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和骨丧失(BL)情况,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PISF中OC水平。结果HI组、GI组及PI组牙种植体PISF中OC水平分别为(228.00±161.42)ng/ml、(241.48±141.09)ng/ml、(572.98±161.88)ng/ml,3组的O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I组OC水平大于HI组和G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组和G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水平同PPD、mBI、mPLI、BL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68,P<0.01;r=0.45,P<0.01;r=0.34,P<0.05;r=0.62,P<0.01。以OC水平≥410ng/ml作为诊断牙种植体周围炎的诊断截割点时,诊断实验的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78%,阳性预报值为60%,阴性预报值为93%。结论PISF中OC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牙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状况及骨组织的变化,并且有可能作为预测牙种植体周围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重度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后,其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状况与牙周相对健康者的差异。方法:纳入103例行种植固定修复1年以上的患者,共161枚种植体。根据初诊时(T1)牙周状况分为牙周健康组(25例)、轻中度牙周炎组(39例)、重度牙周炎组(39例)。比较各组种植体复查时(T2)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种植体存留/丧失、探诊深度(PDi)、种植体探诊后出血(BOPi)、近远中骨吸收(BLi)等。计算PDi≥5mm伴BOPi阳性者占全部位点、种植体、患者的百分数。结果:3组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无种植体松动、脱落,且平均PDi、BLi均无统计学差异。重度牙周炎组PDi≥5mm且BOPi阳性的种植位点比例显著高于牙周健康组(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在规范的牙周治疗后进行种植修复,种植体短期存留率和边缘骨吸收情况与牙周健康者无明显差异。但相比牙周健康者,重度牙周炎患者更易发生种植体周围病。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调查后牙区不同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情况,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骨组织水平种植体后牙区种植修复的96例患者(A组,n=96)和同期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后牙区种植修复的104例患者(B组,n=104)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均于种植体植入后即刻及及植入后12周时行X线检查,以种植体边缘牙槽骨高度变化情况作为早期边缘骨吸收的评估依据,比较两组早期近中、远中边缘骨吸收情况,记录其牙周健康状态指标[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检测结果及种植修复体边缘密合情况、观察期(种植后4周内)疼痛评分[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估结果差异。依据早期边缘骨吸收检测结果将200例患者分为优良组(骨吸收量<1.5mm)和不良组(骨吸收量≥1.5mm),比较其年龄、性别、缺牙位置、种植体局部卫生情况、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种植方式、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分析影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相关因素。结果 种植体植入后12周时,A、B两组种植体早期近中、远中边缘骨吸收评估结果、牙周健康状态指标(PLI、SBI、PD)检测结果及种植修复体边缘密合A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期内,A、B两组NR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组和不良组受试者年龄、性别、缺牙位置、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埋入式种植、种植体局部卫生环境不佳、长期吸烟等是影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骨组织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情况类似,均在后牙区种植修复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非埋入式种植、种植体局部卫生环境不佳及长期吸烟是影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骨代谢情况下不同加载时机对大鼠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雌性大鼠40只,分为A(低骨代谢即刻负载)组、B(低骨代谢2周负载)组、C(正常即刻负载)组、D(正常2周负载)组。A和B组建立低骨代谢模型,B和D组大鼠左侧胫骨植入直径1.6mm的微种植体2枚,两周后A和C组微种植体植入;然后各组同时负载0.98N拉力,30d后处死动物。通过X线片测量种植体骨内移动间距;制作含有种植体的组织学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在光镜下观察不同加载时机的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状况并计算骨结合率(BIC)。结果:4组大鼠微种植体均无松动;4组微种植体支抗位移、BI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骨代谢=17.139和33.506,P均<0.001;F时间=1.904和1.395,P>0.05;F交互=0.047和0.620,P>0.05),C和D组微种植体支抗位移大于A和B组,BIC高于A和B组。结论:低骨代谢情况下微种植体支抗即刻、延期负载是可行的,加载时机对微种植体稳定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AS-KIT工具和冲顶法行上颌窦底提升及同期牙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行上颌窦底提升及同期牙种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提升上颌窦底的方法将患者分成3组,其中A组(39例,41枚种植体)采用冲顶法,B组(41例,44枚种植体)采用CAS-KIT工具,C组(37例,39枚种植体)联合使用CAS-KIT工具和冲顶法。比较3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痛苦指数分级、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骨吸收高度、并发症发生率和种植体存留率。结果 B组和C组的VAS痛苦指数分级均优于A组(P<0.05),而B组和C组的VAS痛苦指数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的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依次升高,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骨吸收度依次降低(P<0.05)。3组患者术中穿孔、术后上颌窦炎、术后耳石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3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时的种植体存留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独使用冲顶法、CAS-KIT工具相比,联合使用冲顶法和CA...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即上颌窦底剩余牙槽嵴垂直骨高度(RBH)≥1 mm且≤3 mm时行经牙槽嵴顶上颌 窦底二次提升术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12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的上颌后牙缺失 拟行上颌窦提升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符合RBH≥1 mm且≤3 mm,牙槽嵴宽度≥5 mm,采用经嵴顶二次提升法,共植入种植体 148枚,术后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5年,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患者满意度、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存留率、软组织 情况、窦底骨高度变化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术中发生3 例上颌窦底黏膜破裂,穿孔率为3.85%(3/78)。23 例 (30.67%)存在轻微疼痛,52例(69.33%)无头痛发热,无明显疼痛及肿胀反应。种植体稳定性系数ISQ值术后即刻和术后半年 分别为58.39±1.39,81.88±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率100%,愈合期及随访过程中无一种植体脱落,种植体 存留率为100%。比较随访时间1年和5年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上颌 窦底提升高度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侧壁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相 比,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二次提升术植骨手术创伤小、患者不适感明显减轻,有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并 取得良好的长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改良骨劈开术后唇腭侧骨壁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上颌前牙缺失、牙槽嵴高度足够、宽度为3~5 mm的患者20例,采用骨劈开术同期植入28颗种植体,填骨粉,覆盖生物膜。将28个牙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个牙位。对照组劈开位置为唇腭侧骨板中间,观察组对劈开位置进行改良,劈开位置为唇腭侧骨板中间位置偏腭侧1 mm。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翻瓣观察种植体周围骨质愈合情况,计算出种植体唇腭侧骨壁高度吸收值。结果:观察组种植体唇侧骨壁有(0.77±0.11)mm吸收,腭侧骨壁有(0.41±0.12)mm吸收;对照组分别有(1.57±0.16)mm、(0.34±0.11)mm吸收。两组唇侧骨壁吸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侧骨壁吸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骨劈开术在唇侧骨壁保留了相对多的骨松质,有效防止唇侧骨壁的进一步吸收。  相似文献   

11.
于英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9):148-149
目的通过与常规种植对比,探讨即刻种植在牙齿缺失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因牙齿缺失进行牙齿种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即刻种植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种植法,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两组1、3、6个月的IS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两组牙齿松动、牙周组织红肿及溢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牢固掌握即刻种植的适应证及操作要点,选择即刻种植可以达到与常规种植相似的临床效果,同时能够缩短治疗疗程、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Replace Implant System(Replace种植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Replace种植系统进行延期或即刻种植.采用埋入武二次手术方式及非埋置式一次手术,对56例患者植入112枚种植体,金属烤瓷冠修复,临床随访观察3年.结果 种植体成功率100%,种植体周围齿槽骨水平吸收<0.2 mm/年,烤瓷冠崩瓷4颗,种植体周围龈炎11颗.结论 Replace种植系统适用于常见的牙列缺损的延期和即刻种植,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横腭杆增强磨牙支抗的效果和对矫治疗程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本科室就诊的上颌前突患者42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种植体支抗和横腭杆支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并通过Paneherz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正畸疗程。结果:种植支抗组较横腭杆支抗组在上中切牙位置方面改善明显,上磨牙位置更为稳定,正畸疗程更短(23.26±3.12)m vs(26.58±4.76)m,均P〈0.01。结论:种植支抗比传统横腭杆支抗增强上颌支抗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其矫治疗程也明显短于传统横腭杆支抗。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s to evaluate clinical outcomes of Xive implants 3-year after insertion. Methods: 219 Xive implants were placed in 139 patients and their clinical effect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Albrektsson Standard. Results:The 3- year survival rate of the Xive implants is 97.26%(213/219). Eleven cases of immediate implants and 15 cases of implant insertion after maxillary sinus lifting all succeeded. The failure ratio is 6/219(2.74%) with failures resulting from excess bone loss in the implant region, peri-implant mucosal inflammation or continuous pain caused by some unknown reasons. Conclusion: Xive implants are clinically effectiv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missing teeth. Immediate implant and implant following maxillary sinus lifting were also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15.
    
陈广华  栾明亮  董凯丽  符国新 《安徽医学》2012,33(12):1654-1656
目的评价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3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可用骨高度为3-6 mm,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治疗。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完成上部修复,定期随诊。结果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经过6~36个月追踪观察,种植体均行使功能良好,无松动或脱落。结论掌握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的适应证,二者均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评价Xive种植体临床应用3年的效果。方法应用Xive系统种植体对139例缺牙患者进行了219颗种植修复,并采用Albretsson的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Xive种植体3年的成功率为97.26%(213/219)。其中,即刻种植11颗,占5.01%;上颌窦底提升种植15颗,占6.85%;失败率2.74%(6/219)。失败的原因有种植区骨缺损过多,种植体周围炎和原因不明的持续性疼痛。结论Xive系统种植体修复各种牙齿缺失,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即刻种植疗程短,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叶蕾  李岚  杨惠德  赵文 《吉林医学》2011,(9):1674-1675
目的:观察种植牙及其修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卫生部口腔种植中心(CDIC)生产的螺旋状种植体和德国贝格公司(BEGO)生产的柱状种植体。进行了189例共计281颗人工种植牙。结果:临床随访观察1~17年,成功267颗,占95%,失败14颗,占5%,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人工种植牙修复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与种植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金属机械性能、严格掌握好适应证、术前周密计划、手术操作技术以及种植牙的修复技术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植骨材料PepGen P15 Flow(简称P15)和Bio-Oss引导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能力及骨一种植体结合能力。【方法】将beagle犬下颌单侧双尖牙全部拔除,然后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3颗。植入后于种植体颊侧制备标准骨缺损并作如下处置:A组空置,B组植入P15,C组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初期缝合伤口。于术后第6周、12周将beagle犬分期处死获取标本,进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测。【结果】B、C组植骨区外形均较A组膨隆,尤其是C组。X线观察可见B、C组X线阻射影几乎覆盖整个植骨区,而A组的X线阻射影仅局限于骨缺损周边区域。组织学检查发现:植骨区范围内的新生骨比例和骨一种植体结合率B组最高,C组其次,A组最低;未降解的植骨材料比例B组低于C组;植骨材料一新生骨结合率B组高于c组。【结论】与Bio-Gide联合应用,P15与Bio-Oss均能有效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数量与质量,且能促进骨一种植体结合率,前者较有利于促进植骨区新生骨改建成熟,而后者较有利于保障植骨区体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两种植骨材料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两种植骨材料PepGen P15 Flow(简称P15)和Bio-Oss引导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能力及骨一种植体结合能力。【方法】将beagle犬下颌单侧双尖牙全部拔除,然后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3颗。植入后于种植体颊侧制备标准骨缺损并作如下处置:A组空置,B组植入P15,C组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初期缝合伤口。于术后第6周、12周将beagle犬分期处死获取标本,进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测。【结果】B、C组植骨区外形均较A组膨隆,尤其是C组。X线观察可见B、C组X线阻射影几乎覆盖整个植骨区,而A组的X线阻射影仅局限于骨缺损周边区域。组织学检查发现:植骨区范围内的新生骨比例和骨一种植体结合率B组最高,C组其次,A组最低;未降解的植骨材料比例B组低于C组;植骨材料一新生骨结合率B组高于c组。【结论】与Bio-Gide联合应用,P15与Bio-Oss均能有效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数量与质量,且能促进骨一种植体结合率,前者较有利于促进植骨区新生骨改建成熟,而后者较有利于保障植骨区体积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种植体植入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组织后其界面形成的情况。方法采用去势法造出叁组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大鼠动物模型,将种植体植入大鼠胫骨内,光镜下考察其组织反应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引起的组织反应相比较。结果种植体在三组骨质疏松的大鼠体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的新骨为板状骨,无小梁骨覆盖种植体表面。结论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状态下种植体能够达到骨性愈合,生成的新骨为板状骨,无小梁骨覆盖种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