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确诊为肝癌且接受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89例。回顾性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情况,探讨术后感染发生率、感染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药敏结果,分析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89例患者中17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19.1%。感染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均较非感染患者高(P0.05)。共培养分离病原菌4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4株,占比58.5%;革兰氏阳性菌16株,占比39.0%;真菌1株,占比2.4%。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头孢唑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较敏感;革兰氏阳性菌以肠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较敏感。感染与非感染患者的年龄、ALB、肝功能分级、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中损伤左右肝管、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LB、糖尿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中损伤左右肝管、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肝癌肝切除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感染比较常见,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建议选择头孢唑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及头孢哌酮等敏感药物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年龄、ALB、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损伤左右肝管、糖尿病为肝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手部创面的细菌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开放性手外伤创面常见污染细菌的种类及敏感抗生素。方法 200例开放性手外伤,于急诊室、手术室刷洗创面后、清创后、关闭伤口前分四次取材,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急诊室、手术室刷洗创面后,清创后及关闭伤口前的细菌检出率分别为71.5%(143/200)、74.0%(148/200)、33.5%(67/200)及25.50%(51/200)。术后伤口感染率为3.5%(7/200)。对环丙沙星及头孢噻肟敏感性最高。结论 开放性手外伤创面菌种分布广泛,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彻底的清创及保持手术室常用器具的清洁是降低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足外科患者伤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 418例手足外伤患者200例伤口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感染患者的细菌学分布特点和耐药性。结果感染200例,感染率为5.9%。共检测出致病菌213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42株,占66.7%,革兰氏阳性菌71株,占33.3%。病原菌感染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大肠埃希氏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21.1%、12.7%、11.3%、8.5%、5.6%。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3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最高。结论手足外伤伤口感染的因素很多,病原菌种类繁多。通过加强病原菌及耐药性检测,可以有效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从而降低患者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急性胆管炎患者术中胆汁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和细菌谱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该院急性胆管炎患者241例,根据日本东京指南标准将患者分为不同等级,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中常规取胆汁送细菌培养,记录胆汁培养结果,数据经SPSS 16.0软件分析统计分析.结果 该组细菌培养阳性率75.1%,共培养出细菌244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39株,阴性菌99株,酵母菌6株.前五位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铅黄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轻度与重度胆管炎的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与中度(P=0.141)、中度与重度(P=0.647)急性胆管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氏阴性菌在中、重度胆管炎患者分布较革兰氏阳性菌普遍(P<0.05).在中、重度急性胆管炎中,多重细菌感染比例较高(P<0.05).结论 胆道感染细菌仍以大肠杆菌及肠球菌为主,重型急性胆管炎较轻型急性胆管炎细菌培养阳性率高.革兰氏阴性菌在中、重度患者中的分布较阳性菌广,重型急性胆管炎中多重细菌感染较普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类和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来本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261例患者,其中感染病例共11例。分析患者感染部位,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及病原菌检测,对病原菌种类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261例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感染病例11例,感染率为4.21%,感染部位主要以手术切口为主,占45.45%。11例感染者中分离出22株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9株(40.91%),革兰氏阳性菌13株(59.09%)。革兰氏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高度耐药,敏感率为0.00%,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高度耐药,敏感率为0.00%,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所有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手术切口,感染以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于发生感染的患者,需要加强对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控制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泌尿系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尿细菌谱及其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154例患者围手术期清洁中段尿培养的多重耐药感染细菌谱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报告。 结果154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革兰氏阴性菌有148例,占96.1%(148/154),阴性菌中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145例,占97.97%(145/148),阴性中大肠埃希菌127例,占第一位为82.47%(127/154),其中ESBLs阳性125例,占98.43%(125/127);革兰氏阳性菌有6例,其中屎肠球菌4例,溶血葡萄球菌2例。多重耐药菌在疾病分布中泌尿系结石占69.48%(107/154),其次为泌尿系梗阻占21.43%(33/154);人群分布中以中老年组最多,占80.52%(124/154),青年组占15.58%(24/154)。对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高的抗菌药分别是:羧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而敏感率较高的药物为: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率高抗菌药为:亚胺培南、万古霉素,耐药率较高的药物为:羧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 结论围手术期尿路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最多,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为产生ESBLs。在进行经验性治疗时可选择对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60例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选择在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手术病例3960例,术后有60例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取其切口分泌物分离出病原菌82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病原菌的药敏试验,观察记录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在分离的82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有52株,革兰氏阴性菌有27株,真菌3株;其所构成比分别为63.41%,32.93%,3.66%。革兰氏阳性菌是病原菌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8株,表皮葡萄球菌13株,肠球菌属9株,链球菌10株,构成比分别为21.95%、15.85%、10.97%、12.16%;革兰氏阴性菌中铜绿假单孢菌11株,肺炎克雷伯菌8株,鲍曼不动杆菌7株,构成比分别为13.41%、9.76%、8.54%。通过分析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革兰氏阳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庆大霉素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50.0%)。通过分析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及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50.0%)。结论发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革兰氏阳性菌,且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医院应该采用相应的综合干预措施,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增长趋势,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创伤后骨髓炎患者的病原菌谱特点及其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法收集自2011-10—2016-07诊治的53例创伤后骨髓炎感染处分泌物及术中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阳性标本进一步完善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53例病原菌培养结果阳性40例,阴性13例,阳性率75.47%。送检标本190个,阳性标本131个,标本阳性率68.95%。单种病原菌感染27例(67.50%),混合感染13例(32.50%)。培养出病原菌18种(共88株),革兰氏阴性菌45株(51.14%),革兰氏阳性菌42株(47.73%),真菌1株(1.14%)。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多重耐药菌(MDR)23株(26.14%),1株肺炎克雷伯菌存在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机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株。结论创伤后骨髓炎患者以单一病原菌感染为主,检出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数约各占一半,但MDR和耐药性均有所增加,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正>脊柱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0.7%~8.5%[1]。病原菌多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其次是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比例达74%,表皮葡萄球菌占11%,其他常见的病原菌有粪肠球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属、类白喉菌、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2]。结核杆菌感染的报道罕见,我们最近收治1例腰椎内固定术后伤口结核杆菌感染患者,报道如下。患者女,59岁,因"反复腰痛伴右下肢后外侧放射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住院时间>48h的连续患者为研究对象,每日常规体格检查,并检查血常规、胸部X线等,同时抽取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是53.74%;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是73.42%,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5.53%,革兰氏阳性菌占26.72%;四种常见的致细菌占65.53%,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结论重型颅脑损伤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四种常见病原菌除肺炎克雷伯菌外对临床常用抗菌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3家单位接受TACE术肝癌患者3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术后并发感染患者25例,观察和研究肝癌患者TACE术后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菌株耐药性情况。结果 感染组的年龄、手术时间及引流管放置时间与非感染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培养出62株菌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22株,占35.48%;革兰氏阴性菌33株,占53.23%;真菌7株,占11.29%;革兰氏阴性菌中的主要菌种有:大肠埃希菌13株(39.39%)、肺炎克雷伯菌10株(30.33%)、铜绿假单胞菌5株(15.15%)、鲍氏不动杆菌2株(6.06%);革兰氏阳性菌中的主要菌种有:粪肠球菌8株(36.36%)、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18.18%)、表皮葡萄球菌3株(13.64%)、无乳链球菌1株(4.55%)。真菌主要有:浅部真菌2株(28.57%)、白假丝酵母菌1株(14.29%...  相似文献   

12.
医院急诊手外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了解医院急诊手外伤病例的构成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对1999年全年在我院就诊的3324例急诊手外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对330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1.9岁,20~50岁青壮年占81.6%;在工作时受伤占76.9%,其他原因受伤占23.1%;开放性损伤占93.4%;手指损伤占所有手外伤的85.1%.结论手外伤主要发生在青壮年,以工业性手外伤为最常见类型,这应是开展手外伤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水平、炎症指标以及病原菌状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本院接收的133例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伤口分泌物培养结果是否感染,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对照组65例。入院后,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清指标、炎症指标检测,并进一步分析血清指标、炎症指标的表达水平,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及病原菌检测,对病原菌种类以及占比进行分析,分析PCT、CRP表达水平、炎症指标以及病原菌情况与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的相关性与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PCT、CRP、白细胞(WB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以及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患者的分泌物中共分离出8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7株,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36株,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68例患者中53例患者为单菌感染,15例患者为复合菌感染,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符合感染9例,两种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和两种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均为3例。结论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开放性骨折感染导致血清中PCT、CRP、WBC水平升高,炎症指标水平均升高,因此炎症指标、PCT以及CRP指标的变化在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诊断、鉴别中有一定的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腹急诊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避免感染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诊断为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112例,分析病原菌分布、药敏试验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112例胸腹部急诊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培养阳性93例,共分离病原菌208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81株,革兰氏阴性菌114株,其他菌属13株。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对头孢他啶最为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阿卡米星最为敏感。通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年龄、手术时间、是否合并休克是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切口长度、是否感染性疾病、发病时间、性别和损伤部位不是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科胸腹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多样,临床应重视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情况做出判断,减少在临床实践中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细菌耐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开放性骨折术后创面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标本295例进行病原菌培养,其中男性187例,女性108例;年龄14~79岁,平均(39.7±5.4)岁。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检测,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295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中年龄为20~40岁、40~60岁组的患者较多,分别占37.97%和35.25%;295例共分离出病原菌345株,革兰阴性菌218株,占63.19%,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12例,占32.4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5株,占4.35%。革兰阳性细菌对青霉素普遍耐药,耐药率达96%以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未见耐药菌株出现。革兰阴性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最高的是亚胺培南,最低的是氨苄西林。结论开放性骨折术后创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的病原菌耐药性差异较大。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地区生活性手外伤的构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职业手外伤患者按外伤类型、年龄与性别进行分类,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患者职业与生活工作习惯。结果:(1)男性手外伤发病较女性多,比例值分布于2.35~2.42:1之间,18~40岁年龄段占82.5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5.16%,未接受过岗前培训的患者占74.45%。(2)受伤部位中,食指最多,占30.46%;手外伤性质以挤压伤、切割伤与绞伤为主,分别占27.46%、20.63%、19.67%;手外伤发生的重要原因为操作不熟练,占27.32%;患者职业以机械制造、汽摩配、制鞋业等行业为主,分别占27.05%、25.55%、21.17%;工作单位以私营中小企业为主,占74.45%。结论:手外伤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损伤类型、损伤原因及职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单中心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腹膜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5月01日~2016年12月31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接受治疗的84例(155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腹膜炎相关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155例次腹膜炎中,致病菌培养阳性117例次,阳性率为75.48%,其中革兰氏阳性菌86例次,革兰氏阴性菌24例次,真菌感染7例;革兰氏阳性菌中最多为表皮葡萄球菌,占22.09%,革兰氏阴性菌中最多者为大肠埃希菌,占37.5%;真菌感染7例次,包括近平滑念珠菌4例,罗伦特隐球酵母2例及白色念珠菌1例。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耐药率最高,对头孢噻肟、呋喃妥英、利奈唑烷敏感,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3%、1.96%,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对丁胺卡那霉素敏感,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均较低,分别为4%、4.17%、4.17%,4例患者死亡,12例转血透治疗,2例拔管后重新置管。操作不规范是引起腹膜炎的主要原因,占41.3%,主要为G+菌感染,28.4%原因不清楚,10.3%为腹泻引起腹膜炎。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多为操作源性感染,推荐万古霉素作为革兰阳性菌的经验性用药,丁胺卡那霉素可作为革兰阴性菌的经验性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术后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VP分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20例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分享治疗经验。结果 VPS术后感染20例,占同期VPS的7.3%。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行VPS易并发术后感染。VPS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意识障碍,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0%,其中11例为革兰阴性菌感染,7例为革兰阳性菌感染,2例无细菌培养结果。VPS术后感染治愈16例,死亡3例,死亡率15%。治疗后平均随访(32.1±28.7)个月,未见VPS感染。结论 VPS术后感染的明确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应根据脑脊液细菌药敏结果全身使用敏感抗生素,尽早拔除分流装置,择期再行VPS是至关重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ERIC  FULKERSON  CRAUG  J  DELLA  VALLE  BRENT  WISE  MICHAEL  WALSH  CHARLES  PRESTON  PAUL  E  DI  CESARE  张晖 《骨科动态》2006,2(4):205-210
背景:目前,对于治疗疑似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抗生素使用原则还没有共识。本研究旨在建立这样一个用药原则。方法:对1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这些患者进行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翻修术时,共194个标本得到了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患者的一般信息、并存疾病情况、细菌种类、抗生素敏感性资料以及翻修术后细菌培养出现阳性结果所需要的天数均被记录。结果:共110髋、84膝得到的标本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70%为慢性感染,17%为急性术后局部感染,13%为急性血源性感染。翻修术后出现阳性培养结果的平均时间为3天。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占绝大多数。在这些细菌中,88%对庆大霉素敏感,96%对万古霉素敏感,61%对头孢唑林敏感。多数的耐药菌来自于先前有过抗生素治疗失败史的患者。术后急性感染的菌株比慢性感染或血源性感染的菌株更易发生耐药。血源性感染患者分离得到的菌株对庆大霉素和头孢唑林都有高度的敏感性。结论:对疑似假体周围感染的经验性抗生素用药应该在对感染进行分类和确定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指导下进行。我们认为,在得到培养结果之前,急性血源性感染应该一开始就使用头孢唑林和庆大霉素的联合治疗。所有术后慢性或急性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或不能明确革兰氏染色结果的细菌感染都应该用万古霉素。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应该用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霉素。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混合感染应该联合使用万古霉素和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霉素。另外,我们认为如果在术后第4天还没有得到细菌培养或是其他确诊的阳性结果就应该结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可信水平:诊断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监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及分布情况,研制气管切开术后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方案.方法:对ICU病房3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与痰液致病菌监测.结果:本组35例中首次细菌学检验阳性率65.7%.气管切开术后重复细菌学检测检出率为87.5%,以单纯细菌感染为主检出率为(81.2%).致病菌种类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可致下呼吸道致病菌定植,易致呼吸道感染,需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