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进步,肾衰竭患者的总体预后大为改善,但是血液净化技术仍局限于肾小球功能的替代.随着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技术、细胞技术的发展,生物人工肾小管辅助装置通过生物学与工程学的结合能够模拟肾小管的生理功能.本文介绍了生物人工肾小管辅助装置的构建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人工肝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 (简称人工肝 )是国外近年来发展起来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体外肝功能支持的装置 ,这一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肝衰竭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在各类人工肝装置中 ,以体外培养肝细胞作为生物成分的新型生物人工肝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 ,己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其基本原理是将体外培养增殖的肝细胞 (人肝细胞、哺乳动物肝细胞或肝细胞株 )置于体外循环装置 (生物反应器 )中 ,患者血液 (血浆 )流过生物反应器时 ,通过容器内的纤维素半透膜或直接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从而达到人工肝支持的目的。生物反应器是生…  相似文献   

3.
体外生物人工肝对无肝模型犬的支持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用悬浮高密度大量培养的肝细胞与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及由血液透析仪改装的辅助循环装置共同构成一种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EBLSS),对无肝模型犬进行人工肝支持实验,以期推动我国生物人工肝的研究,为肝衰竭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一、材料与方法1.EBLS...  相似文献   

4.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高病死率与急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密切相关.血液透析疗法可以替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不能替代肾小管的功能,生物人工肾小管辅助装置具备肾小管的功能,但是这一装置还有许多的缺陷.本文从生物人工.肾小管辅助装置的设计、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分泌功能、代谢功能、免疫功能等几个方面对已经取得的研究进展做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碳素纤维作为人工肌腱植入家兔骨内,与对照组进行电镜观察,发现碳腱对骨的生长影响甚微,与周围胶原纤维、组织细胞和骨细胞生物相容性好,但不能与骨牢固结合。认为不易作为肌腱代用品,仅以生物源作为新生组织支架,靠胶原纤维等组织包绕长入形成永久肌腱,其最终命运是逐渐降解、碎裂、被巨噬细胞吞噬、吸收。  相似文献   

6.
组织工程学是一个涉及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反应器工程和临床医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其最终目的是在实验室内建造人体的组织和器官.组织工程学研究主要包括种子细胞筛选、生物支架材料研制以及利用生物反应器进行体外组织构建.近年来,虽然组织器官工程研究在组织工程化软骨、气管、膀胱、生物人工肝、生物人工肾、心脏瓣膜、内分泌器官等领域取得了进展与突破,但临床应用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组织器官工程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将极大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物型人工肝脏的细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功能衰竭(1iver failure,LF)是终末期肝病病人的主要死因。目前,原位肝移植是其最佳治疗手段。但由于供肝短缺,手术费用昂贵以及手术风险性高等因素而限制了它的广泛开展。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来改善肝功能衰竭病人的代谢状态或作为肝脏移植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手段,以渡过肝移植前的待肝期及术后各种并发症危险阶段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法。人工肝脏包括非生物型、生物型。非生物型人工肝脏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灌流、血浆置换。非生物型人工肝脏从总体上看可显著改善肝性脑病,但对病人的存活率无明显改善,而且只能辅助肝脏的一部分功能,不能从根本上替代肝脏功能。只有肝细胞本身即生物型人工肝脏才能起到全面的代谢支持作用。生物型人工肝脏(bioartifieial livers,BALs)的概念由Sorrentono于1956年首次提出。他证明了新鲜肝组织匀浆能提供一定的肝功能,开创了BALs的先河。它由生物成分和生物合成材料组成,采用原代培养的肝细胞或人类肝肿瘤细胞系的细胞作为生物成分,以中空纤维舱作为生物反应器的载体。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这样使得生物型人工肝脏成为一种较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目前,BALs已在国内外多家医院开展,在改善肝功能衰竭病人代谢状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组织和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的成熟,以及人工肝脏生物合成材料的不断改进,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BALs必将成为治疗LF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了目前BALs的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8.
以人发作肌腱替代材料的实验研究邹季,陈建锋,龚梅芳,魏玉玲采用人工材料作肌腱,以重建或改善伤残患者的肢体与关节功能,近年来为临床医生所重视。以来自人体本身的生物组织人发作为肌腱材料、有其独特优势。本实验深入探讨了人发的物理、机械力学及生物学性能,组织...  相似文献   

9.
生物人工肝人肝细胞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装置以原代猪肝细胞作为生物成分,然而,由于异种移植相关危险性,猪肝细胞终究不是最佳选择。人肝细胞系无论哪方面都具有比动物肝细胞要好的特性,所以是应用于BAL的候选细胞。肿瘤来源细胞系C3A和HepG2具有多种肝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因为肝源短缺的原因,旨在取代部分肝功能,为患者等待肝源或自身肝脏再生架起桥梁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得以发展,这种装置对肝移植术后无肝功能患者和手术中肝组织切除过多者也很有价值.系统有两种:非生物人工肝(artificial liver,ALS)和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前者不含生物组分,主要利用滤过和吸附原理清除毒素;后者含有装载细胞的反应器,发挥氧化脱毒、生物转化、分泌与合成等功能.现就两种系统的利弊,BAL的发展历程、局限性及发展构想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小肠黏膜下层组织与雪旺细胞生物相容性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可替代自体神经移植的人工神经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ocosa,SIS)作为支架材料在修复组织缺损的实验研究中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具有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本实验将体外分离培养的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与SIS复合培养并研究其与SIS的生物相容性,从而为应用SIS作为支架材料构建人工神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物心脏瓣膜钙化机理及抗钙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决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晚期钙化和衰坏的问题,作者从生物瓣组织胶原蛋白分子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生物瓣组织钙化与胶原蛋白分子末端游离羧基含量有关,并筛选出环氧氯丙烷化学改性戊二醛处理生物瓣的方法,可明显减低瓣膜组织胶原蛋白末端游离羧基含量。对化学改性后的猪主动脉瓣、牛心包瓣和猪心包瓣经新西兰幼兔皮下埋藏2、4、6周和心内移植半年后能明显减轻钙化,并能较好地保持组织结构和瓣叶功能。经化学改性后的瓣膜组织能保持较好的组织稳定性和机械抗张强度、免疫原性测试为阴性,符合临床应用要求。根据本组实验结果,可以为临床提供一种防止生物瓣膜晚期钙化和衰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肝衰竭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俊  王英杰 《消化外科》2004,3(3):222-225
生物人工肝是一种新型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它以培养肝细胞为材料,旨在充分代替肝脏的生物功能,为急性肝功能衰竭(ALF)患者提供可靠的过渡支持治疗。各种类型的生物人工肝研究都离不开体外肝支持的动物实验,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其性能评价和进一步临床应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人Nanog基因转染生物人工肾的种子细胞(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C),提高其增殖能力,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种子细胞,为克服肾脏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的匮乏及生物人工肾的快速构建提供新途径。 方法 制备含有人Nanog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相关病毒血清2型病毒颗粒rAAV2-hNanog,用rAAV2-hNanog转染肾小管上皮细胞,然后采用RT-PCR检测hNanog基因在转染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再用MTT、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hNanog基因对肾小管细胞HKC生长的影响。 结果 rAAV2-hNanog转染肾小管上皮细胞后,RT-PCR检测表明hNanog基因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稳定表达;同时,小管上皮细胞在转染后的增殖能力也显著增强(P < 0.05)。光镜下观察发现,转染的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无明显改变。 结论 利用hNanog基因提高生物人工肾小管种子细胞的增殖能力,可为生物人工肾的快速构建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是以培养肝细胞为生物材料,具有体外代偿肝脏功能的人工器官装置.本文就BAL细胞来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人工真皮替代物的构建及其生物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构建人工真皮替代物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 取自健康小白猪的异种皮肤先用 0 .5 %安多福浸泡消毒后 ,在无菌操作下 ,取厚度为 0 .3~ 0 .4mm ,经胰蛋白酶消化、冷冻干燥及戊二醛等处理后检测其理化性能和生物学相容性。结果 去细胞真皮底物具有良好的弹性、强度和组织学结构 ;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均能在 5~ 10min内很好地粘附 ,且生长良好 ,说明人工真皮对细胞生长无毒性 ;人工真皮在大鼠体内的免疫排斥反应轻微 ,组织相容性好。结论 本实验所构建的人工真皮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 ,生物相容性好 ,免疫排斥反应小 ,且成本低、来源广 ,是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理想的真皮材料。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肝生物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是用以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体外肝功能支持的装置。肝细胞是其主要生物成分 ,该系统的支持作用主要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代谢功能。近几年来 ,国外在肝细胞作为人工肝生物成分的有关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现就这一领域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一、肝细胞来源1.同种肝细胞 :理论上讲 ,人肝细胞最为理想[1] ,但成人肝仅用于肝移植 ,因而成人肝细胞来源困难。有人提出将不适于肝移植的成人肝及肝移植时剩余的肝叶碎片收集起来 ,建立成人肝细胞“库”以资利用[2 ] ,但其来源仍然有限。胎肝细胞特别是较大月龄胎肝分离出的肝细胞 …  相似文献   

18.
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衰竭病人即使进行综合内科治疗,病死率仍高达70%-80%。肝脏移植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但由于供肝相应短缺,病人等待肝脏移植的时间逐渐延长。美国2004年仅有20%等待肝脏移植的病人接受了肝脏移植。如何应用暂时的支持手段,维持病人的生命,以待肝细胞再生或等到合适的供肝,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一系列体外的机械或生物装置,担负起暂时辅助或代替严重病变的肝脏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生物活性物质,从而使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体肝脏恢复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的治疗方法。非生物人工肝包括血浆置换、血液和(或)血浆灌流、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等。非生物人工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根据病情选择各种方法单用或联合应用、个体化治疗后有效地提高了肝衰竭的疗效。肝脏功能十分复杂,为更有效地代替肝脏的功能,将生物成分引入人工肝的治疗,即为生物人工肝(BAL)。  相似文献   

19.
人工神经移植物丝素蛋白导管的生物相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人工神经移植物丝素蛋白导管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丝素蛋白导管植入兔子皮下,术后4周、8周、12周、24周取材,切片,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反应。结果大体观察和组织切片观察,局部组织反应轻,纤维包裹逐渐变薄,丝素蛋白导管至24周完全降解。结论丝素蛋白导管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是理想的人工神经移植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人工肝装置的进展,并指出生物人工肝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早期临床研究:包括交互输血、血液透析、活性炭血液灌注、交叉循环、体外同种和异种肝灌注等.70%以上的病人虽有神经症状改善,但治疗后存活率仅28%.早期的临床试验提示:(1)以上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代谢性肝性脑病,但无助于提高存活率;(2)多丙烯睛膜行血液透析可滤除中分子物质,继而脑病得以改善,故提示中分子物质在Ⅲ度和Ⅳ度肝昏迷时具有重要作用;(3)肝衰多伴有免疫抑制作用.生物肝装置;包括游离的肝酶、肝细胞组成、肝组织片或培养的肝细胞.肝细胞系统可植入病人体内,亦可体外灌注.由于采用了完整的、具有代谢活性的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